- 300.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浠水实验高中2019级十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文献记载,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史学界认为,使这些记载成为信史的关键还在于( )
A. 夏朝距今的年代已太远 B. 禅让制如何变为家天下
C. 发现夏朝的遗址和遗物 D. 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其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证据问题。实物史料是史学研究上的第一手史料,所以它是最关键的证据。备选项中只有C项是实物史料,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史学研究的原则
2.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制度的对象包括
①同姓亲族
②功臣
③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平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①②③正确;平民不是分封的对象,排除④;故选A。
3.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
B. 燕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世袭统治,分封其子弟并相对是大宗,所以在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燕国国君,B项正确;周王相对于全国的诸侯来说是大宗,对各诸侯国间接统治,各诸侯国内自成一体系,卿大夫即是诸侯的小宗和也是士的大宗,ACD三项错误。
5.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可知,周公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 进行有效统治
B. 推翻商朝政权
C. 发展西周经济
D. 扩大周朝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推行有效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此时商朝政权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发展西周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扩大周朝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
7.“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一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是 ( )
子女称谓
生统母身份
A大姐(25岁)
妻(正室)
B三哥(15岁)
妻(正室)
C大哥(24岁)
大妾
D二哥(22岁)
小妾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包括两点内容:嫡出、长子。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
考点:嫡长子继承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要牢牢把握继承大位的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嫡出,妾的孩子不行;长子,女孩不行,如长子身故,由次长子继承,以此类推。除宗法制外分封制、礼乐制度也是掌握的重点。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姓氏体现了的是家族血缘关系,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尊女卑的思想观点,故B错误;个人名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中体现的是血缘宗法观念,无法体现聚族而居根深蒂固,故D错误。
9.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诸侯听命于周天子,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从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处于战国后期,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已不予理睬,说明分封制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天子的权力从此时才开始削弱,天子的权力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削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
10.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
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维护贵族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所以是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所以是官僚政治,B正确;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C项错误;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11.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大,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 证明皇位正统
B. 体现皇权独尊
C. 保证皇位世袭
D. 震慑割据篡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皇帝制
12.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古代某种政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而来的宗族关系……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工具”。该制度 ( )
A. 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
B. 强调以父系血统维护政治秩序
C. 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残酷压榨
D. 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材料中的制度指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以父系血统维护政治秩序,其实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和宗法制相符合的也只有选项B,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例如本题其实就是考查教材上的宗法制度。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
1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C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A选项排除。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B选项排除。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D选项排除。
14.柳宗元曾评价秦朝:“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他评价的是秦朝
A. 用武力完成统一的功业
B. 创立皇帝制度的影响
C. 建立丞相制度的举措
D. 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主要是依靠在全面推行垂直管理地方的郡县制度,D项正确;完成国家的统一,只是创造了控制四海的条件,不能实现“运于掌握之内”,A项错误;创立皇帝制度和丞相制度是对最高统治集团的管理,无法实现直接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C两项不符合题意。
15.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对以下三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三幅图呈现的核心制度都是皇帝制
B. 图3反映的是宋代的中央官制
C. 图1至图3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D. 目的都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幅图是中国古代秦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最高统治者和权力的核心都是皇帝,所以A符合史实,故排除;由图3中的“三司”、“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等可以知道,这是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故排除B;由图1中的三公可知是三公九卿制,到图2中的三省六部制,再到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可知C是符合史实的,故排除;图示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示意图,没有地方机构,所以目的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目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17.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以下对中央集权制度评价正确的有: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有利于迅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应对突发事件
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是专制统治产生的根源
A. ①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能够调动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③错误;中央集权制与专制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④可排除。B正确。
【详解】
1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官员选拔依据是能力,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因此“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材料体现的是意义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选项符合题意。文治强调的是以文教礼乐治民,而秦朝强调的是法治,B选项排除。专制政治属于皇帝独裁,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选项排除。
19.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治国榜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
2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21.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地方制度。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排除D项。所以应选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的地方管理
22.北宋建立后,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对宰相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此处“依事系任”原则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宰相职责更明确
B. 宰相不再参与军务
C. 宰相形同虚设
D. 宰相权力被分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不是最大影响,排除; B项也错误,丞相(枢密使)仍有参与军务的权力;C项错误,丞相的职权缩小,并不等于丞相成为虚职;材料中“依事系任”指的是对宰相权力进行事权分割,说明每个丞相的权力范围进一步缩小,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3.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 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B. 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 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 D. 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不同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但皇帝制度仍然存在。
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2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措施主要是围绕
A. 中央政府内部机构之间的矛盾
B.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D. 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问题,中央权利过大就会限制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故C项正确;AC项属于强化专制主义内涵,排除;B项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
25.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26.下列四幅图反映了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名称的变化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②①④③
D. 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①图中的“京师”“直隶”可以看出是清朝时期,从②图中的“大都”“中书省”可以看出是元朝时期,从③图中的“燕”可以看出是西周时期,从④图中的“节度使”可以看出是唐朝时期。因此正确排列顺序是③④②①,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标志着内阁政治的形成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元代的行中书省,……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说明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故②④正确;①是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故排除;③是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的,排除。所以答案选B。
28.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故A项错误;汉高祖刘邦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为加强专制主义的,而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皇权,才废除丞相,实行内阁制,故D项错误。
29.从汉朝到明清宰相大臣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
B. 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
C. 皇帝与大臣的身份地位不断变化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族大臣与明清时期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正确。礼仪等级不符合材料中本质反映,A错误;君臣关系恶化不符合材料本质目的信息,B错误;皇帝与大臣的身份地位并不是不断变化,C错误。
3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
A. 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D.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商周到宋元,对地方的管理经历了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C项正确;分封制不属于中央集权,A项说法错误;这是对地方管理,不是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古代这一演变进程,对地方的管理呈现的主要趋势是中央集权在发展,不是走向瓦解,D项错误。
31.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A. 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 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解析】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32.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A. 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 B. 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 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 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C为清代;B项是元朝设置;D为明代。
33.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愈加完善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中央的政务机构,所以其距离皇帝寝宫的距离越近,表明其受皇帝的控制越强,故D符合题意,所以选D而排除C;题干中问的是本质,A不是本质,故排除;两个机构距离皇帝寝宫的远近仅仅是受皇帝控制程度的加强,与行政效能关系不大,也不属于本质,故B排除。
3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错误。
35.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 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
B. 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
C. 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
D. “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灵活有效,打击分裂,团结边疆各族上层等经营边疆做法,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B项正确;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的,A项不符合题意;清政府处理边疆的政策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淡化华夷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团结,C项错误;改土归流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边疆开发,推进民族融合,并不会泯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D项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36.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根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郡国并行制。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一“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概括西周制度与以前不同的是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根据材料一“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管理、统治稳定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等方面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制度: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交错存在的郡县和侯国可知这一制度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 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国并行对于中央集权产生的消极影响。
(3)特点:根据材料三“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影响:根据材料三“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和制度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4)理解:根据材料四“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可知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指的是国家一直贯彻“维护中央集权”的原则;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和相关问题,从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宗旨、关键、趋势和作用等角度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