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威严已荡然无存。鲁国“三桓专鲁”、齐国“田氏伐齐”、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就是典型的事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A.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 C. 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故答案为D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但尚未推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体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 ‎2.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注意前提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 正确。‎ ‎3.“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郡县制 A.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 其行政区划被沿用至民国时代 C.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 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C ‎【解析】从“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来看,材料认为郡县制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能说明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确立的标志,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的深远影响,并不是行政区划的沿用,B选项排除。郡县制的确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但材料没有从这一角度探讨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D选项排除。‎ ‎4.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某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这个“部”是 A. 吏部 B. 户部 C. 礼部 D. 工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等信息来看,这个“部”应当是户部,六部中的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故答案为B项;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排除A项;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排除C项;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等各项工程,排除D项。‎ ‎5.明神宗是明代一位颇具个性的皇帝。其执政前十年,任用张居正进行改革;张居正死后却不理朝政,深居宫中,拒绝上朝长达二十多年。有学者认为,明神宗之所以后期不理朝政,与张居正不无关系。据此推知,张居正就任的职务应该是 A. 监察院御史 B. 内阁首辅 C.司礼监太监 D. 军机大臣 ‎【答案】B ‎【解析】明朝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故答案为B项;张居正负责处理政务,不是监察院御史,也不是司礼监太监,排除A、C项;明朝时期尚未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 ‎6.迪奥多鲁斯是一位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雅典公民,其家庭还有:①一名妻子:②两个儿子,一个未成年的女儿:③进行经济生产的奴隶10个,从事家庭服务的奴隶3个:④帮的来自邻邦的狄奥戈奈斯。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人数一共是 A. 2人 B. 3人 C. 4人 D. 5人 ‎【答案】B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局限在成年男性公民手中,广大的妇女、奴隶、儿童及外邦人是没有公民权的,有公民权的是二个成年的儿子和迪奥多鲁斯,共3人,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故选B。‎ ‎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证据第一 B. 量刑较轻 C. 因人设法 D. 维护权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可知,古罗马法肯定在有凭据的基础上做出审判,而不是凭空猜测和怀疑,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证据的原则,没有体现量刑是否轻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任何人,不随意判处无罪之人,没有体现因人设法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维护贵族利益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8.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英国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 A. 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B.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 ‎ 英国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故A选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以后英国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故B选项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故C选项错误;英国国会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解决的,故D选项错误。‎ ‎9.“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哪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体现了美国的政治特点是 A. 邦联制、州权至上 B. 联邦制、分权制衡 C. 代议制、中央集权 D. 共和制、天赋人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国家结构——联邦制,并且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和联邦至上,不是邦联制和州权至上;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也并未体现代议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 A. 议会制共和制 B. 三权分立 C. 精英政治 D. 邦联制总统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 ‎ “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说明美国的开国精英不认同古希腊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政治,认为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更会被人利用,因此主张精英政治。A不对,美国建国后建立的是总统制共和制;B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D不对,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但是很快发现邦联制的弊端,实行联邦制,因此选C。‎ ‎11.近代某一资本主义国家帝国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公民普通投票选出。它对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没有发言权,也不能单独通过对政府不利的法案,无权要求政府做政务报告。该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德国具有帝国议会,当时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由于军国主义传统君主具有较大的权力,公民权利受限很大,故D选项正确;英国只有议会,并没有帝国议会,故A错误;美国只有参议院和众议院,并没有帝国议会,故B选项错误;法国只有议会,并没有帝国议会,故C错误。‎ ‎12.《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居住及租地权 D. 使馆驻兵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来看,这种“治外法权”是指领事裁判权,故答案为B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排除A项;居住及租地权是指外国人在中国获得租地建房和居住的权利,使馆驻兵权是指外国可以在其驻华使领馆内驻兵的权利,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 ‎13.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临时约法》 D. 《共同纲领》‎ ‎【答案】B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施政纲领,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排除A;从材料“充满时代气息”“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可知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故选B;《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部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排除CD。‎ ‎14.下图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某个西方人发表的一幅漫画《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1894年),漫画中日本武土矮小而灵巧,正手持战刀刺向全身披挂的中国巨人,一位西方人则躲在墙后的梯子上远远观望。漫画反映了 A. 日本已确立独占中国局面 B. 中日军事装备均原始落后 C. 清廷整体实力对日仍具相对优势 D. 西方列强对中日战局存在着误判 ‎【答案】D ‎【解析】由漫画的标题可知,西方人发表的漫画讽刺了矮小的日本“不自量力”的行为,但甲午中日战争最后却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这说明西方列强对当时的中日战局存在着误判,故选D项。即使到了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都没有独占中国,而是形成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故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漫画的重点在于强调“一大一小”上,并且中日军事装备不是原始落后的,毕竟中国和日本在军事上均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排除B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项“具相对优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仅从漫画无从得知双方在整体实力上的差异,故排除。‎ ‎15.面对列强提出的和议大纲,清政府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厚颜无耻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随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二十一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未涉及割让土地,以政治控制为主,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割让的是香港岛,A选项排除;《马关条约》割让是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C选项排除;《二十一条》是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私密卖国条款,D选项排除。‎ ‎16.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有内阁制之分。法国则内阁制度,美国则总统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的是 A. 责任内阁制 B. 君主立宪制 C. 总统共和制 D. 专制君主制 ‎【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内阁享有较大的行政权,故答案为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更不是专制君主制,排除B、D项;《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废除了先前的总统制,排除C项。‎ ‎1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于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共“二大”党纲的最大变化是 A. 暂时放弃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B. 进一步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 C. 直接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D. 明确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中共“二大”规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这是根据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作出的,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故答案为B项;中共“二大”规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没有放弃这一目标,排除A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直接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中共一大已明确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排除D项。‎ ‎18.某史书记述说,这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十二个政治局委员只有六个参加,五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倒有四个参加。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据此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 A.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应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答案为B项;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洛川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排除D项。‎ ‎19.1941年,陕甘宁边区鼓励私人开办工商企业;欢迎民族资本家、海外华侨来根据地兴办实业;在尊重中国主权并且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根据地进行实业活动。边区政府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 B. 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 C. 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D. 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陕甘宁边区”可判断出材料显示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整个材料反映的是在1941年,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寇的进攻,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大力发展工商业的相关措施,这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取得抗战胜利而鼓励发展工商业的相关措施,没有体现土地革命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时期,不存在国民党经济封锁,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通过三大改造,而不是这时期,故D选项错误。‎ ‎20.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对列宁的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生产力的发展将必然导致革命 B. 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C. 巴黎公社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D. 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前不要进行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可知,这时期社会革命胜利的两个条件都不具备,说明革命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巴黎公社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故C选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是革命的客观必要条件,但是生产力发展不一定会导致革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主观努力下,革命才有可能发生,故A选项错误;革命条件的成熟是一个过程,不能以1871年巴黎公社的失败为分水岭,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条件未成熟前的革命斗争,故D选项错误。‎ ‎21.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当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争取多数,把苏维埃由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控制转变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这反映出列宁 A. 希望和平夺权 B. 建立合并其他政党 C. 反对暴力革命 D. 主张实行议会政治 ‎【答案】A ‎【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从材料反映的具体措施来看,在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以后,通过布尔什维克党壮大力量领导苏维埃的方式来实现和平夺权。故答案为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列宁认为当时有和平夺权的可能性,争取和平夺权,并非反对暴力革命,排除C项。‎ ‎22.战前,双方正规部队的兵力大致相当,其后政府又损失了50万人的军队,其中30万人被俘,其余非死即伤。司令黄伯韬和邱清泉阵亡,黄维和杜聿明被俘。这一失败消除了政府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主要防线,扫除了共产党南下长江和渡江作战的最后一个主要障碍。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淞沪会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司令黄伯韬和邱清泉阵亡,黄维和杜聿明被俘”“ 消除了政府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主要防线,扫除了共产党南下长江和渡江作战的最后一个主要障碍”可知,这是淮海战役,选项C正确;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不符合材料中“消除了政府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主要防线,扫除了共产党南下长江和渡江作战的最后一个主要障碍”排除A、B;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的战争,与材料中“扫除了共产党南下长江和渡江作战的最后一个主要障碍”不符,排除D。‎ ‎23.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演说 A. 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B. 有助于欧洲的经济恢复 C. 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D. 针对华约的建立而提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篇演说是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该演说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演说并未涉及欧洲经济恢复的内容;C选项错误,该演说的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D选项错误,华约建立于195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关闭了国内所有的美国基地并改善了与莫斯科的关系,西德也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东德达成了和解。法国与西德的举措 A. 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B. 推动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形成 C.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 D.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法国不顾美国反对关闭了国内所有的美国基地并改善了与莫斯科的关系,西德也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东德达成了和解”可知体现的是法国和西德独立自主的倾向,C选项符合题意。法德的做法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A选项排除。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间是在1951年,B选项排除。法国和西德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一方,D选项排除。‎ ‎25.“真正政治意义在于改革,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重新构建社会与政治、经济秩序,并且首次宣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高全喜教授评论的这部法律文献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根据“确立宪法权威”“文化大革命”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宪法,排除AC;从材料“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可知该宪法是1976年后的宪法,所以排除B,选择D。‎ ‎26.2008年12月15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主持高雄港两岸海运直航仪式时表示,两岸直接“三通”启动象征两岸和解,不是走对立冲突的路,希望两岸能够共谋和平繁荣。最早提出两岸“三通”意向是在 A. 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 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D. 1992年海协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告台湾同胞书》有关内容: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这就是三通的前身,也是题干所说的最早提出三通意向的政治文件,故A正确;一国两制和材料中台湾三通没有关系,故B错误;《反分裂国家法》是在2005年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而不是1984年,而且该法律和三通没有关系,故C错误;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而不是两岸三通,故D错误。‎ ‎27.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 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 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结合所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A正确;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8.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1949一1965)》指出,“中国的威望和影响稳定提高,而且有些时候,中国似乎正以世界新兴独立国家的斗士的面目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A. 积极支持并参加不结盟运动 B. 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影响 C. 实行“一边倒”和“另起炉灶” D.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49一1965) “中国的威望和影响稳定提高,……”可知,1949一1965年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中国支持不结盟运动,但中国没有参加不结盟运动,A错误;实行“一边倒”与“中国的威望和影响稳定提高,……”的题意主旨不符,C错误;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是1971年,与材料不符,D错误。‎ ‎29.从田中内阁成立到完成田中访华的准备工作,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从7月7日田中声明到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建交联合声明,只用了82天。这是国际政坛上闪电般的速度,就连日本国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感。促成该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D. 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成中日邦交迅速正常化的直接原因在于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了正常化进程,C项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动下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二战后日本对华友好政党的努力,都不是促成中日邦交快速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30.2015年1月7日,法国政治讽刺报纸《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自认是世界现代主流文化部分的《查理周刊》的工作人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标准就是世界应该信奉的标准,忽视伊斯兰教不允许随意捕绘先知的文化传统。这表明反对恐怖主义应 A. 尊重思想自由 B. 信奉伊斯兰教的标准 C. 尊重正当的言论自由 D. 尊重文化差异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反对恐怖主义应尊重文化的传统、文化的差异,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思想自由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反对恐怖主义也不应信奉伊斯兰教的标准,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统、文化差异而非言论自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31.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2)结合所学,写出唐朝“群相”制度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流程。‎ ‎(3)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答案】(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 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 ‎(2)中书省起草修建工程诏令(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审议),交由尚书省施行(执行),六部中,工部负责具体落实。‎ ‎(3)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解析】(1)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秦、唐、明时期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分别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制。目的:相权的存在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历朝历代“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在于防范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唐朝“群相”制度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流程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3)共同特点:根据“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主要体现在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政议事权但无决策权,有宰相之职但无宰相之实。‎ 趋势: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直到废除相权。‎ ‎32.代议制民主是近代政治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船头坎坎者,自由之鼓耶?船尾舒舒进,独立之旗耶?当十八、十九两世纪中,相衔相逐相提携,乘长风冲怒涛以过渡于新世界者,非远西各国耶?顺流而渡者,其□□□耶?乱流而渡者,共□□□耶?方舟联队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耶?攘臂冯河而渡(徒步涉水渡河)者,其□□□耶?……‎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 材料二 这场长达八年多的政体之争是法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得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不论这种政体存在多少弊端,至少有一条好处是肯定无疑的,即:热爱共和的法国民众不用再为争取共和而揭竿革命了。另外,由于麦克马洪和格列维两位总统的主动退让,法兰西终于变成了一个议会制共和国,政府只对议会负责,总统成为不掌实权的虚职。对于这一现象,“老虎”克雷孟梭曾有刻薄的评论:世上只有两样东西没有用,一个是前列腺,另一个就是总统。 ——陈文海《法国史》‎ 材料三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方块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名字。解释方舟联队而渡是指德意志实行了什么制度,并写出德国完成方舟联队而渡的方式和法典。‎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条文,规定了什么政治制度?这更接近1787年宪法还是1875年宪法?并指出采用这种制度的原因。‎ ‎【答案】(1)顺流而渡者:英吉利(英国);乱流而渡者:法兰西(法国);攘臂冯河而渡者:美利坚(美国)方舟联队而渡:德国的联邦制;方式:普鲁士的王朝战争(武力统一);法典:1871年宪法 ‎(2)不同:总统的产生的方式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 总统权力不同: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美国总统与议会相互制衡;总统与内阁关系不同: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责任内阁制),美国内阁由总统任命;法国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共和制),美国权力中心在总统(总统共和制)。‎ ‎(3)责任内阁制 法国的1875年宪法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解析】(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所谓“顺流而渡”指的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制度,所以“顺流而渡”的是英吉利;“乱流而渡”是经过艰难斗争建立新的制度,所以“乱流而渡”的是法兰西;攘臂冯河而渡者是指独立开创新的制度,所以“攘臂冯河而渡者”指的应该是美利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德国完成方舟联队而渡的方式是通过王朝战争,颁布的法典是1871您德意志帝国宪法。‎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可从总统的产生方式、总统的权力、总统与议会、内阁的关系、总统在国家权力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进行分析比较。‎ ‎(3)根据“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等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是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限制了总统权力,所以更接近法国的1875年宪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采取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