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0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卷·2018届山东省菏泽一中(宏志部)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6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宏志部第三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三17课——27课;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他们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认为写小说就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要忠实客观地记载历史,而不作政治和道德的评价。这一流派的出现表明(   )‎ A.工业革命决定文学状况 B.文学应独立于政治之外 C.科技革命影响广泛深刻 D.批判现实主义占据主流 ‎2.“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A.达•芬奇 B.毕加索 C.塞尚 D.莫奈 ‎3.赫鲁晓夫强烈反感甲壳虫乐队,他说“苏联青年不需要这种刺耳的垃圾”,甚至宣称,“从萨克斯管到弹簧刀仅有一步之遥”。由此可见,赫鲁晓夫观点的本质是 A.冷战思维 B.促进资本积累 C.保护本土产品 D.维护政权稳定 ‎4.王林旭在《超象是当代世界艺术创新的一个方向》中说:“我更愿意在艺术创作中关注人类的天性和共性,而不是近距离地表达生活中的具体人性;更愿意把艺术创作的视线抽离出现实的纠葛和纷乱,延伸到人类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现象和自然环境中。”他的艺术创作风格应属于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浪漫主义 ‎5.达尔文曾说:“尽管人类是一个更先进、更聪明的物种,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A.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中 B.强调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 C.不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D.提高了人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 ‎6.“黑体处于不同的温度下,辐射曲线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最大辐射强度波长会逐渐往短波长方向移动。”这一科学观点的提出有助于下列哪一理论的研究?‎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量子假说 D.自由落体定律 ‎7.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牛顿:“其实在您的时代,阁下的思想和创造力已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使在今天,您的诸多创见仍指引着物理学的发展。虽然在我们的追根究底之下,这些观念必须以其他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来取代。”对上述相关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牛顿的“思想和创造力”为启蒙运动产生提供了基础 ‎②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力学体系 ‎③相对论是“违反日常经验的东西”‎ ‎④爱因斯坦对牛顿评价比较客观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曾经预言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里的“革命力量”把人类带入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小康时代 ‎9.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 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己接近尾声 D. 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10.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话剧创作的最要历史背景是爱因斯坦( )‎ A. 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B.解释了光电效应问题 C.创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创立了相对论 ‎1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2.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13.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A.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14.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 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 1895年以后,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趋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中变”的代表性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创立民国”‎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5.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主张 A.君主立宪 B.政党政治 C.国民政治 D.社会主义 ‎1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调和与附会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表现了传统文化面对着激烈的中西矛盾冲突而力求保全自身优越性的意向。它带着守旧性,然而它又攀结于民族感情的大树上,容易使人动情。因此,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力倡新文化的人们也未能全然脱却此境此情。”下列解析符合作者思想的 A.新文化运动具有创新性 B.中西思想的结合具有合理性 C.新文化运动具有保守性 D.中体西用思想是当时的主流 ‎17.“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18.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 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 ‎19.1898年6月,李鸿章在致儿信中说:“学堂之事,上意甚为注重,闻每日与枢廷讨论者多学堂、工商等事,惜瘦驽庸懦辈不足赞襄,致……辈窃东西洋皮毛,言听计从。”信中 “瘦驽庸懦辈”是指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立宪派 ‎20.“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 )‎ A.救亡图存 B.实现民主 C.发展经济 D.解放思想 ‎21.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下列各项,属于谭嗣同所言的是 A.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C.“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冲决君主之罗,冲决伦常之罗”‎ ‎22.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24.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25.1917年,刘半农致钱玄同信中说:“文学改良的话,我们已锣鼓喧天的闹了一闹;……先生说‘本是个顽固党’。我说我们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脑筋中已受了许多旧文学的毒……故现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还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这一论述反映了 A.提倡建立国民新文学      B.知识分子还必须自身改造 C.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      D.西方文化要取代传统文化 ‎26.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文化艺术已衰落的事实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27.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有一情节,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反对她与陈先生的结婚,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没有人敢演。这一现象表明 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 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28.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29.学者韩毓海在《从世界千年史看毛泽东的战略遗产》写道:“毛泽东找到了一种政治和组织的方法,将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宰割下分崩离析的中国大地重新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使被视为最封闭、最保守、最落后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中国的黄土高原,重新崛起为最具革命性的力量所在。”下列著作或思想完成于这一“心脏地带”的是( ) ‎ ‎30.孙中山《国民党一大宣言》:“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解读错误的是( )‎ A.民权是指具有平等普遍民权 B.国民党已成为统一全国的执政党 C.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民权弊端 D.重视工农的力量 ‎3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适应一定的民族特殊性才能实现.据此阐述正确是(  )‎ A.三大改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 C.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一个探索过程 ‎32.孙中山曾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则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 A.发展社会经济,实现民生均富 B.大力发展生产,建立共和政体 C.驱除满洲贵族,推翻封建统治 D.发展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33.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34.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   )‎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35.《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述:“毛泽东力排众议,说服了这些溃不成军的士兵、矿工和农民组成的部队,撤退到湘赣两省交界的偏僻山区。”在“偏僻山区”毛泽东撰写了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36.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他的民权思想,能与黄宗羲等人的反思相应,民生的主张也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平均主义相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则触动当时全民悲愤的心弦。”材料中“他”的思想 A.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迫切的愿望 B.掀起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因反对政府尊孔复古逆流而诞生 D.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37.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38.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A.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C.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39.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B.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40.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科学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其核心内容不包括 A.正确、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思想 B.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D.判断社会实践的标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6分,第43题12分,共40分)‎ ‎41.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资产阶级各派别相继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 ‎ 材料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 ‎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12.2) ‎ 材料三: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 ‎ ‎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 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3分)‎ ‎  ‎ (2) 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和康有为在政体上的主张有何不同?(3分) ‎ ‎ ‎ (3) 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思想。(3分)‎ ‎ ‎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思想的共同之处。(3分)‎ ‎42.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苏联)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年谱》‎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4分)‎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6分)‎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是如何搞搞清楚材料三中问题的?(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应坚持怎样的原则。(2分)‎ ‎43.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 美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 西洋乐器 建筑 教堂、圆明园 ‎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 ‎(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 C2.B3.A4.C5.A6.C7.A8.B9.B10.D11.D12.B13.A14.A15.C16.B ‎17.A18.D19.C20.A21.D22.D23.C24.D25.B26.B27.D28.A29.D30.B ‎31.B.32.A33.B34.A35.C36.A37.D38.B39.D40.A ‎41.‎ ‎(1)原因:君主专制;(1分)‎ 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行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任答2点,得2分)‎ ‎(2)目的:建立民主立宪政体;(1分)‎ 不同:康:君主立宪。孙:民主共和(2分)‎ ‎(3)认为民主取代专制是时代潮流;中国要生存,须弃专制政治,而代之以民主政治。(3分)‎ ‎(4)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救亡图存;(3分)‎ ‎42.‎ ‎(1)目标: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2分) ‎ 变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分) ‎ ‎(2)观点:对马克思主义不能形式主义的应用,而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分)‎ 反例:照搬苏俄模式,导致城市中心道路失败;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任答1点2分) ‎ 正例: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中国革命道路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答1点2分) ‎ ‎(3)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4)原则: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2分) ‎ ‎43.‎ ‎ ‎ 示例一: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 示例二: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说明: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示例三:信息: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说明: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知识,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或者: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有利于中国人的政治启蒙,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本题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可酌情给分。比如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引入、主动学习,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首先,应明确设问要求“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予以说明”;其次,根据设问要求通读两则材料,找出两项变化;然后,根据所找的变化,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如“译书的内容不同”、“译书的主体不同”、“译书活动的影响不同”等,论述可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救国救民道路的探求等角度思考作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