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 M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易错点 1 不能准确把握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
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那么,新
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错解】A 或 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把握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的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如果学生不能抓住设问关
键信息“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即会错选 A 项或 C 项。
【正解】D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基本政治制度,而非根本制度;故选 D。
易错点击
比较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意义 备注
人 民 代 表
大会制度
根本的政
治制度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建立
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
设的基础
共 同 构 成 了
新 中 国 民 主
政 治 体 制 的
基本框架
中 共 领 导
的 多 党 合
作 和 政 治
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1949 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
立这一制度;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召开,正式确立这一制度;1956
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
议政的热情,开创了
群策群力、共同建设
国家的新局面
民 族 区 域
自治制度
民族制度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这一制度;五个
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建
立,实践了这一制度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
作主的愿望,加强了
民族团结,促进了民
族繁荣
即时巩固
“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
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不包括
A.颁布了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的政治协
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 年第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 A 项、C 项和 D 项都属于
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B 项属于经济建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故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易错点 2 不能准确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职能
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
此可见当时政协
A.转变为计划经济指导部门
B.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主要担负起统一战线职能
D.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错解】D
【错因分析】如果学生审题不清,或者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的职能与地位区分不清,均会错选。1949 年
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正解】C
【解题思路】从材料“1954 年”“协助国家机关”“密切联系群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在 1954 年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 C 项正确;1954 年以
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954 年后,政协成为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故 A、
B、D 项不正确。
易错点击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它
不是国家机构。全国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
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
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3.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上一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
士、民间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人民
代表大会由人大代表组成,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下级人大
间接选举产生。
即时巩固
1949 年 9 月 21 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说明一届政
协
A.由全国人民选举产生代表
B.是新中国政府成立的标志
C.具有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D.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答案】C
【解析】A 选项错误,一届政协的代表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等精英人士参加的
新政治协商会议;B 选项错误,新中国政府成立标志是开国大典;C 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中的描述;D 选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
【名师点拨】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民主建设问题,我们主要围绕着三大制度入手。一届政协主要是代行
人大职能,注意其主要作用和影响是考查重点。本题中关键是要知道一届政协代表产生形式以及其代行人
大的职能。
易错点 3 不能全面理解“一国两制”
1983 年,中共中央提出:说到统一,有一个用什么“统”的问题。照我们的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
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去“统”,也不要用台湾
的现行制度来“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央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B.“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事务不变
C.海峡两岸已实现了“三通”
D.中国反对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一国两制”提出的时间。仅仅依据材料信息“1983 年”“一
个国名、一个首都”等就片面臆断这是“一国两制”首次提出。这启示我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牢固,
不能似是而非,尤其是历史年代的记忆要非常精准。
【正解】B
【解题思路】1981 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 A 项错误;从题干中“就是用一个国
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可得出“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事务不变,故 B 项正确;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 2008 年,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干预台湾事务,故 D 项错误。
易错点击
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基本内涵
(1)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3)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
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外交权。
2.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
(2)“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
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3)“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
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评价:“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的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
新的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指导思想,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针。
即时巩固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于 2017 年 3 月 26 日揭晓,现年 59 岁的香港人林郑月娥获得 777
张有效选票,高票当选香港第五任特首,并于 4 月 11 日接受了国务院颁发的任命状。林郑月娥于 2017 年 7
月 1 日正式上任,她表示将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局面。这主要体现了香港
A.享有与大陆完全对等的国家主权
B.在“一国两制”下享有高度自治权
C.享有高度自治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D.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完全对等的国家主权”说法错误,排除 A 项;据材料“将努力开创香港
发展新局面”可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高度自治权,故 B 项正确;“享有高度自治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与
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易错点 4 不能全面把握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反分裂国家法》是 2005 年 3 月 14 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
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下面有关这一法律颁布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台独”势力猖獗,造成海峡两岸关系紧张
B.两岸人民心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九二共识”达成,“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D.“三通”成为现实,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两岸关系的演变。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解题时需要注意把握
住材料中时间信息“2005 年”。若对“九二共识”提出的时间没有把握住,则容易误选。
【正解】D
【解题思路】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台湾岛内“台独”加紧分裂活动,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2000
年,藉“台独”起家的民进党上台,接连施展了一系列“台独”伎俩,公开宣扬“一边一国”论,因此,制定《反
分裂国家法》是必要的、适时的,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心愿,也是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早在 1992 年“九二共识”就已达成,20 世纪
80 年代“一国两制”方针也已正式作为我们统一祖国的方针,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岸真正实现“三通”
是在 2008 年,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D。
易错点击
图示法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即时巩固
《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
蔡英文始终用 CHINA 一词指代大陆。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 1979 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
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
A.力图与美国平起平坐
B.反对美国对华政策
C.赞同“一国两制”方针
D.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答案】D
【解析】蔡英文坚持使用 CHINA 代指大陆,实质上是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否认,同台湾与美
国的地位无关,故 A 项错误。蔡英文只是批评美国政府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并未完全反对美国的对
华政策,故 B 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
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方针。蔡英文坚称大陆为 CHINA,实质上并不承认大陆与台湾
地区共属一个中国,故 C 项错误。“九二共识”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其核心内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蔡英文用 CHINA 一词指代大陆,宣扬台湾
“是一个国家”,这是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表现,故 D 项正确。
易错点 5 不能准确区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道:“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
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外交方
针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把握不准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指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另起
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
国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一边倒”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是为了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如果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会出现错选。
【正解】B
【解题思路】“一边倒”指的是外交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 A;“打扫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
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符合毛泽东这段话的含义,故选 B;“另起炉灶”指不承认一切旧
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 C;D 选项是总的方针不够具体,排除 D。
易错点击
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
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
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
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
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
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
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 打 扫 干 净
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
为首的资本主义
国家
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
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
权,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
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
国家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使我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
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这三大外交政策都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
主权而提出的,这些外交政策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即时巩固
建国初期签订的一份外交文件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
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
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该文件
A.贯彻了“一边倒”方针
B.倡导了“求同存异”方针
C.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体现了“不结盟”原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
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
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应该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它贯彻了“一边倒”方针。A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 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A
易错点 6 不能全面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以下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对此,以下分
析正确的是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C.投支持票的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D.直接推动了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掌握不准确。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信息“1971”,然后
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72 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
抗,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国际上与中国 建交热潮的出现,把握住这一点就不容易选错了。
【正解】C
【解题思路】表格中中国支持率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第 26 届联合国大
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选择 C 项。A 选项错误,我们无法从表
格中看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B 选项错误,西方大国仇视中国的态度依然存在;D 选项错误,直接
推动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易错点击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中国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国际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
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是新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外交政策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
立自主的外交。
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972 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3)1972 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4)1979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
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
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而斗争。
(2)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 2001 年 10 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
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如 2001 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
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即时巩固
如图是 1972 年 2 月 6 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
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该图反映了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国即将迈入国际舞台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解析】根据“1972 年 2 月”和“尼克松”可知评述的是尼克松访华,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
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 正确;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54 年日内瓦会议中国
迈入国际舞台,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B、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记忆点一】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1.相似点
(1)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都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2.不同点
(1)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
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2)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和活动。
(3)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不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
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的轮流执政的制度。
(4)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人大代表代
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权力主体是人民;资产阶级议会制中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
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记忆点二】1954 年宪法与共同纲领的异同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 年宪法
相
同
点
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
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不
同
点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
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到恢
复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开展
目的 巩固民主革命成果,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加强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调动
人民的积极性
制定机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体现原则 人民民主的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特点
具有过渡性、革命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具有人民民主和社会主
义的特点
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记忆点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原因、教训
1.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 年):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严重破坏(1957—1976 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6 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
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原因
(1)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2)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到公民文化素质的制约。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的,缺乏经验。
3.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1)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
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
(2)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民主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在“文化大革
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
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
(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
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记忆点四】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异同
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不同点
项目 特别行政区 民族自治地方
设立目的 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
享有权力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社会制度 仍是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设立区域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主要作用 祖国和平统一 各民族共同繁荣
【记忆点五】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
拒的历史潮流。
(3)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
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了解逐渐增多。
(4)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5)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2.不利因素
(1)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嚣张,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
(2)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
政策,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巨大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3)海峡两岸的民间沟通还不充分等。
【记忆点六】全面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1953 年 12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2)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
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
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
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
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5.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记忆点七】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
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 年北京卷)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
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
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2.(2018 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
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
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2018 年江苏卷)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
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
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4.1949 年 11 月,毛泽东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
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
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5.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 13 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
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则走的是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6.“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
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7.下图是美国 20 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蒋介石用链条锁住了山姆大叔先生的鼻子。他们脚下
是金门、马祖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在向一位记者解释。该漫画意在
A.指责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
B.讽刺美国的对台政策陷入窘境
C.批评美国政府愚弄民众的做法
D.揭露美蒋勾结搞“两个中国”
8.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提出“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
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
待遇”等政策。这一提法
A.丰富了统一祖国的思想
B.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认同
C.彻底突破了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
D.使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
9.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
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D.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10.结合 1972—2010 年中美关系趋势图,指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充满曲折
C.70 年代以来,中美合作是主流
D.世纪之交,中美曾断绝外交关系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世界 中国
20 世 纪
70 年代
美苏争霸: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战略收缩
尼克松访华,文化大革命结束,改
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
20 世 纪
80 年代
美苏争霸: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军备竞
争,拖垮苏联经济。苏联发展停滞,战略收缩
中国十二大“特色理论”中共十三大
“初级阶段理论”
20 世 纪
90 年代
东、西两德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欧共体 12
国成员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改
名为“欧洲联盟”;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
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总部在日内瓦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邓小平加快改革
开放的“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香港回归澳门回
归
21 世纪初 欧元启用
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上海
世博会
——摘编自《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上表为 20 世纪 70 年代至 21 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
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