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0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检测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检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这主要强调史学研究要( )‎ A. 立足社会现实 B. 探寻历史规律 C. 遵循客观史实 D. 侧重史学理论 ‎【答案】B ‎【解析】由“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可知作者强调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故选B;ACD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 ‎2.战国时期阴阳家提出了“土、木、金、火、水”相次转移的“五德终始”说,以推断自然的命运和王朝兴亡的原因。此后中国古代新建王朝统治者往往会依此理论,给自己的王朝赋予一种克胜所灭朝代的所谓新德,以此宣扬其( )‎ A. 以德治国 B. 效法古代 C. 统治合法 D. 符合传统 ‎【答案】C ‎【解析】每一个称王作帝成功的人,都要给自己的王朝赋予一种克胜所灭朝代的所谓新德,以此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故C正确;材料中“五德始终说”与儒家的以德治国不一致,排除A;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古代朝代的更替的合法性,BD不符合题意,排除。‎ ‎3.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选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选项排除。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B选项排除。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D选项排除。‎ ‎4.孟子主张“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效”: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两者的主张都( )‎ A. 得到当时统治者认同 B. 有利商品经济发展 C. 立足于人民群众利益 D. 强调实施仁政治国 ‎【答案】D ‎【解析】材料“省刑罚,薄税敛”、“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都体现的是轻徭薄赋,是一种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仁政,故选D;孟子主张不受统治者的重视,排除A;二人的主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排除B;董仲舒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 ‎5.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城邦与公民关系时,认为:城邦高于公民,同时,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因为城邦不仅是理性的产物,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产物。基于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 )‎ A. 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 B. 优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C. 城邦与公民均是理性的产物 D. 城邦利益高于公民利益 ‎【答案】A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同时城邦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产物,说明亚里士多德强调平衡城邦和公民利益,故选A;B不符合“城邦高于公民”,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公民是理性的产物,排除C;D无法体现“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产物”,排除。‎ ‎6.明清时期,数学中的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 )‎ A. 农业的进步 B. 商业的繁荣 C. 科技的创新 D. 社会的转型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理财活动增多使作为计算工具的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所以选B;ACD与数学中的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关系不大,排除。‎ ‎7.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很多人文主义学者创造了大量的与神学和宗教共存的世俗学问、文学和思想。这些作品反映的共性是( )‎ A. 挣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B. 主张推翻君主的统治 C. 弘扬理性主义的光芒 D. 注重传统与现实结合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文主义学者创造了大量的与神学和宗教共存的世俗学问、文学和思想,说明他们注重把传统的神学与宗教和世俗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故选D;A不符合“与神学和宗教共存的世俗学问、文学和思想”,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是启蒙运动,排除。‎ ‎8.“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 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下列属于这一时代的巨人是( )‎ A. 但丁 B. 哈格里夫斯 C. 拿破仑 D. 爱迪生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是指14至16世纪在意大利首先兴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时著名的代表人物,故选A;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爱迪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家,三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9.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两者的相同点是( )‎ A. 彻底否定了传统思想 B. 促进了社会革命发生 C. 构建了未来制度设想 D. 批判了传统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以黄宗羲为代表,他们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欧洲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也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故选D;A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不符合中国早期启蒙思想,排除。‎ ‎10.1517年,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推动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 挑战教皇的权威 C. 宣扬《圣经》至上 D. 否定基督教信仰 ‎【答案】B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马丁路德否定教会和教皇的中介作用。这种观点挑战教皇的权威。故答案为B项;宗教改革要求简化宗教仪式,不是废除,A项排除;宣扬《圣经》至上是否定教会和教皇权威的具体方式,以偏概全,C项排除;宗教改革不是否定信仰而是更加虔诚信仰上帝,D项排除。‎ ‎11.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该思想出现的背景是( )‎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工业革命开始兴起 D. 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答案】B ‎【解析】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选B;A是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排除;17世纪开始启蒙运动,1765年开始工业革命,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完全形成,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2.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 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B. 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C. 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D. 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答案】B ‎【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各国文化,在当时具有先进性。但是他同时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中国“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他依然坚守封建制度和天朝上国思想,所以他的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不是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固守华夏传统,排除;D项,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不是魏源,排除。‎ ‎13.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等,这说明了 A. 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上帝造人说以致命的打击 B. 达尔文的进化论让神学从此退出了人们生活 C. 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 达尔文的进化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理论,是对当时上帝造物说的否定,故A项正确;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没有让神学退出人们的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进化论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进化论的科学性,故D项排除。‎ ‎14.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 A. 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 B. 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 C. 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 D. 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可知,中日朝三个东亚国家出现坚守本国文化传统和学习西方器物相结合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东亚国家共同价值取向是学习西方,排除B项;19世纪60、70年代的东亚国家学习西方尚处于“器物”阶段,尚未出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当时东亚社会共识是学习西方而非文化本土化,排除D项。‎ ‎15.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材料中学者主要强调了( )‎ A. 变法者牺牲精神 B. 变法的思想解放作用 C. 西太后的残暴统治 D. 改良符合历史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根据“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传播了变法、民权等思想主张,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开启了民智,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B;“解放作用”不是指变法者的牺牲精神,排除A;西太后的残暴统治,不符合“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排除C;材料强调维新变法促进思想解放,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清朝末年,很多学者主张废帝王纪年而用新纪年。其中,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章太炎主张共和纪年,高梦主张耶稣纪年。这反映了( )‎ A. 共和体制建立后的需要 B. 实现社会转型的强烈要求 C.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 传统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用哪种纪年方法都是希望废除帝王纪年,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是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基于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一种思考及内在要求,故选B;清朝末年,共和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A;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与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无关,排除C;章太炎主张共和纪年,高梦主张耶稣纪年,不属于传统中国文化,排除D。‎ ‎17.陈独秀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该主张是( )‎ A.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 反思洋务运动的失败 C. 总结维新变法的成果 D. 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答案】D ‎【解析】根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可知,陈独秀提倡革新除旧,接受西方文明,这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故选D;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排除A;材料信息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无关,排除BC。‎ ‎18.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清政府查禁销毁《孔子改制考》‎ B. 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 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 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缺失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由于陈独秀等思想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9世纪90年代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与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不符,排除;B项,袁世凯1915年提倡“尊孔复古”,使儒学有一定的恢复,与材料中不敢谈孔子不符,而且时间也不符,排除;D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缺失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9.对《新青年》所刊文章的分析表明:在十月革命的当时乃至以后几年,这一革命被提及的次数也很少,只是在1920年下半年开始重新被注意,尤其在1921年后对十月革命的提及才出现爆炸式增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十月革命的新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 B. 苏俄对华外交越来越友善 C. 国人对苏俄新社会模式关注度提高 D.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1920年下半年开始重新被注意,尤其在1921年后对十月革命的提及才出现爆炸式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引起中国知识界关注,故选C;A无法说明十月革命的当时乃至以后几年革命被提及的次数很少的原因,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20-1921年是一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很快萧条,排除D。‎ ‎20.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民生主义,反对少数人操纵土地所有权,操纵国计民生;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这说明孙中山 A. 支持建立共产主义 B. 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 联合工农展开革命 D. 决定发动北伐战争推翻军阀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强调改善农民、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联合工农展开革命,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可能建立共产主义,故A项错误。孙中山没有实行土地改革,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是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井冈山道路开辟时,引起党内部分人士的质疑。他们对农民革命持悲观态度,对这条道路横加指责,并提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等疑问。这些质疑 A. 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B. 及时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 C. 否认了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 D. 低估了武装暴动的积极影响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能否救中国”“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等信息可以看到,党内部分人士对“井冈山道路开辟”的质疑,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不信任,说明依然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这是党内部分人士对“井冈山道路开辟”的质疑,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不信任,并没有体现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B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到党内部分人士对“井冈山道路开辟”的质疑,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不信任,并不是对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的否定,C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武装暴动的积极影响的低估,D错误。‎ ‎22.1978年6月,邓小平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 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 A. 有利于打破右倾思想的禁锢 B.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 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 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答案】D ‎【解析】“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讲话有助于打破精神枷锁,促进思想解放,故选D;这一讲话有利于打破“左”倾思想的禁锢,排除A;B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排除;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在1978年5月,排除C。‎ ‎23.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这材料反映了 A. 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革命 B.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 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D. 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依据材料“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可知这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未涉及交通运输业对餐饮业的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饮食习惯被改变;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道:“为了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这反映威尔逊( )‎ A. 得到了美国国会支持 B. 倡导建立国际组织 C. 推动了公平条约建立 D. 维护世界各国利益 ‎【答案】B ‎【解析】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建议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故选B;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25.“‎8月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8月21日至24日,德法双方在阿登森林等地激战,法军伤亡三十万人,被迫后撒:‎9月8日,英军抵达马恩河附近,德军腹背受敌:‎9月9日,德军右纵队撤退。”该战役( )‎ A. 使德军陷入不利的局面 B. 英法军队属于正义方 C. 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 D. 具有战略转折性的意义 ‎【答案】A ‎【解析】根据“英军抵达马恩河附近,德军腹背受敌”可知,该战役是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本次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故选A;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排除B;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C;凡尔登战役具有战略转折性的意义,排除D。‎ ‎26.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同时,也是人类打破画地为牢的陋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这一“历史性的聚会”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结合所学可知, 1944年5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故B项正确。A项,‎ ‎1943年11月27日开罗会议提出 “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排除。C项,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在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排除。D项,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的召开在于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排除。‎ ‎27.某国际会议通过的文件指出:“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该国际会议召开地位于下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结合相关所学可知这是德国投降后,1945年7月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在德国波茨坦发表的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结合地图所知,波茨坦是图中④的地方,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①地点是雅尔塔,排除;②是埃及的开罗,B排除;C选项错误,③地点是德黑兰,排除。‎ ‎28.1945—1947年西欧有法、意、比等8个国家的共产党参加了本国联合政府。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警告说:“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这说明马歇尔计划意在 A. 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 B. 削弱无产阶级力量 C. 颠覆共产党执政地位 D.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共产党在西欧的影响不断扩大,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故答案为D项;马歇尔计划意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但客观上也推动了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不属于意图,排除;B项说法过于表面,不符合“意在”要求,排除;C项说法与“西欧有法、意、比等8个国家的共产党参加了本国联合政府”不符,排除。‎ ‎29.法国缺煤,过去一直是从产煤丰富的鲁尔地区和靠近法德边界的萨尔地区进口。西德的铁矿石藏量不大,鲁尔地区所用铁矿石的重要来源之一,一直是法国的洛林地区。这推动了二战后( )‎ A. 法德矛盾加深 B. 经济危机爆发 C. 法德两国和解 D. 美国干预西欧 ‎【答案】C ‎【解析】由于法国和德国是宿敌,但是二者的经济发展具有互补性,在此基础之上,法国和德国出现关系和解是因为二者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故选C;通过材料可知,法国和德国两国发展经济具有互补性,不可能推动法德矛盾加深,排除A;法国和德国两国发展经济具有互补性,与经济危机爆发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美国,排除D。‎ ‎30.1941年8月,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设想:1942年1月,由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了“联合国家”一词:1944年,中、美、英、苏四国在美国召开会议,正式将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国”,把安全理事会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职能机构。这说明联合国的成立( )‎ A. 是美英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产物 B. 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 C. 有效化解了世界各国的尖锐矛盾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酝酿联合国成立的问题,以中、美、英、苏等为代表多国希望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故选B;中国、苏联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排除A;材料反映联合所成立的过程,无法体现联合国化解了世界各国的尖锐矛盾的效果,排除C;1945年联合国成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状况,排除D。‎ 第II卷 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据《论语》‎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韩愈《原道》‎ ‎(2)依据材料二,说明韩愈是如何认识汉唐儒学的?为此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材料三: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卞孝萱等 《韩愈评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儒学家在发展儒学中是如何继承和发扬韩愈思想的?结合任意一位宋代儒学家的主张,说明宋代新儒学的发展特点?‎ ‎【答案】(1)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复兴周王朝。‎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 ‎(2)认识: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主张:复兴传统儒学,天下可治。‎ ‎(3)继承发扬:展开复兴儒学活动,抨击佛道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张:朱熹提出天理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欲望所蒙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特点: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强调君臣等级及社会秩序规范,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解析】(1)主张:根据“霸诸候,一匡天下”得出实现国家统一;根据“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得出复兴周王朝,恢复礼乐制度。‎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等角度分析回答。‎ ‎(2)认识:根据“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得出排斥佛、道,根据“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得出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主张:根据“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得出复兴传统儒学,天下可治。‎ ‎(3)继承发扬:结合所学,可从展开复兴儒学活动,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分析解答。‎ 主张:可以朱熹为例,结合所学提出天理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等回答朱熹的思想主张。‎ 特点:结合所学,可从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强调君臣等级及社会秩序规范,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等方面分析回答。‎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裁体与汉字书写 的美学风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改历,除了改变年月日推算所必须的天文常数外,同时还要深入到日月食和行星运行等问题。所以,中国古代颁布的历书,不独有明示气朔的位置,通常还要网罗日月五星的各种问题。‎ ‎——陈遵妫《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制订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中医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建立在“阴阳”互补、“五行”生克和《周易》的“天人合一”说的基础之上……数学中有“天元术”,论述了设立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步骤、技巧、运算法则,以及文字符号表示法等……农学中有一个被人们称作“三才”的理论,它的中心内容就是以农作物为中心,归纳总结和论述有关农业生产的三个要素一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杨永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刍议》‎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医、数学和农学中的任意一个领域的成就,说明其对于社会生活或生产的作用。‎ ‎【答案】(1)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2)特点:内容广泛;较为先进。作用:指导农业生产;为统治阶级服务。‎ ‎(3)特点:具有系统性和一定理论体系基础。‎ 作用:《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介绍了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为我国古代农业、畜牧业生产乃至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从其它领域切入,也可从成就和作用两个方面答题。)‎ ‎【解析】(1)作用:根据“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得出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根据“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得出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根据“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得出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2)特点:根据“中国古代的改历,除了改变年月日推算所必须的天文常数外,同时还要深入到日月食和行星运行等问题”得出内容广泛,较为先进。作用:根据所学,可从指导农业生产、为统治阶级服务等角度分析总结。‎ ‎(3)特点:根据“中医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建立在‘阴阳’互补、‘五行’生克和《周易》的‘天人合一’说的基础之上”得出具有系统性和一定理论体系基础。‎ 作用:可举例《齐民要术》,结合所学回答《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916年8月,陆军元帅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将军做出了建造兴登堡防线的决定。1917年,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勒将军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兴登堡鉴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由于兴登堡防线的修筑,德军的战线缩短了50公里,从而确保德军从此释放出13个师的储备军事力量。‎ 当时,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这种冲锋在深壕沟、巧布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没有多大效果。尼韦勒将军的军队跃出壕沟发动攻击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而德国人伤亡只有二十五万人。1918年9月,协约国多国联军组织军队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 ‎——据马丁·吉尔伯特《第一次世界大战》(1994)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建造“兴登堡防线”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背景:德国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协约国在西线逐渐掌握主导权;法国调整军事战术;德国实行军事守势。‎ 影响:使德军的战线得以缩短,释放了大量军事力量,增强了其军事上的灵活性;在应对欧洲传统战争时作用明显;但最终无法挽救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定局。‎ ‎【解析】‎ 背景:根据“兴登堡鉴于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失败”得出德国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失败;根据“在西线战线上,法国的尼韦勒将军决定用闪电战取得战争的胜利”得出协约国在西线逐渐掌握主导权,法国调整军事战术;根据“决定在西线采取守势”得出德国实行军事守势。‎ 影响:根据“德军的战线缩短了50公里,从而确保德军从此释放出13个师的储备军事力量”得出使德军的战线得以缩短,释放了大量军事力量,增强了其军事上的灵活性;根据“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冲锋”“这条防线使得协约国蒙受了四十万人的伤亡”得出在应对欧洲传统战争时作用明显;根据“协约国多国联军组织军队在西线发起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号称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得出但最终无法挽救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定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