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4.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名师联盟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
1.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这一创造的作用体现在
A. 确保了宗法制的实施
B. 容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C.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A;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C。
2.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A. 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 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 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D. 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答案】D
【解析】
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A项;宗教可以在中国传播,不能说明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不能反映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排除B、C项。
3.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可见两者都提倡理性,故C选项正确;柏拉图主张抛弃艺术,故A选项说法有误,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及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B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提及教会束缚和复兴文化,故D选项排除。
4.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 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 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 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的做法,使位高者未必权重,这有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仍存在很多弊端,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未有效解决吏治腐败问题;D选项错误,职位和实权的分离会造成官员职责不明确。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很多城邦出现了雇佣兵完全或大部分取代公民兵的现象,雇佣兵屡次成为城邦内部并不占主导的政治派别和僭主的政治工具,服兵役不仅是他们单纯的义务,更是谋生的手段。这说明,雇佣兵的盛行
A. 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加快了希腊城邦的衰颓
C. 调动了公民生产积极性 D.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服兵役不仅是他们单纯的义务,更是谋生的手段”可知,这体现了公民城邦观念降低,加快了希腊城邦的衰颓,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雇佣兵是僭主政治的工具,是民主政治的倒退;雇佣兵的盛行与公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190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影子内阁”的设置
A. 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 破坏了政府政策实施的连续性
C. 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 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完善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07年”、“影子内阁”、“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等信息可知,“影子内阁”的设置有效监督执政党执政,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党政治是社会民主进步的重要体现。英国政党政治开始形成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英国议会中出现两个不同派别,即辉格党和托利党;B选项错误,某党在野时的“影子内阁”往往也就是该党执政时的当任内阁,全套班子有时照搬,有时略作调整,但施政方略不会有根本变化,这有利于实现英国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而非妥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以下是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的比较表。表中现象造成的后果是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6%
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经济结构完成转型
C. 列强控制经济命脉
D.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和“经济结构完成转型”的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项;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的比较,无法说明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近代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呈下降趋势,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说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选D项。
8.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来要讲话:“《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包括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②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③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现实
④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故①②均正确;俄国十月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发展出了列宁主义,故③正确;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如中国,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ABC均有遗漏,排除。
9.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A. 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增强
B. 计划经济体制得到法律保护
C. 地方和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D.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趋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五年计(规)划的决策主体、决策方式出现了由个人到集体再到民众参与的变化,这说明中国经济决策的民主化逐渐增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以法律形式保护计划经济体制;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经济决策主体和方式的民主化趋势,与地方和民众的参政热情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决策主体和方式的民主化趋势,并未涉及法制建设的完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上述材料说明,万隆会议
A.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 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C. 有利于淡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D. 否定了“一边倒”外交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推动了会议的顺利发展,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注重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更加灵活,逐渐淡薄意识形态的束缚,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标志着我国外交的成熟,故A选项错误;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推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建交,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一边倒”外交方针无关,故D选项错误。
11.二战期间,戴高乐曾主张建立包括整个欧洲的大联盟,他声称:“只有通过斯拉夫、日耳曼、高卢和拉丁各民族之间的协作,才能恢复欧洲的安宁与和平。”但后来他却转向了建立西欧集团,这个西欧集团的动脉可能是英吉利海峡、地中海和莱茵河。促使戴高乐主张转变的原因是
A. 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 B. 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强
C. 美苏之间冷战的缓和 D. 欧洲和平局面的实现
【答案】A
【解析】
二战后,戴高乐不再主张建立包括斯拉夫民族在内的整个欧洲的大联盟,反而主张建立西欧集团。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当时的美苏冷战加剧带来的结果,故A项正确;西欧受到二战的严重破坏,故B错误;这是美苏冷战紧张的体现,故C错误;冷战下,不可能实现欧洲和平局面,故D错误。
12.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 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 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 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 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钱币使用方便,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商业交换比较发达。而东汉时期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改用布帛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东汉时期市场的衰退,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发展较快,影响了市场交换,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流通而不是中外贸易,故A项错误;通读材料可知,没有涉及到滥发钱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金属货币使用频繁,没有涉及赋税征收,故D项错误。
13.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 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的工业发展
C. 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
D. 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A正确;据所学可知,葡萄牙是封建制国家,它的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角贸易,且最初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是西班牙,C错误;亚洲传统社会并没因贸易而转型,D错误。
【点睛】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商贸特点:商贸范围扩大;商贸种类增多;商贸中心转移;商贸方式变化。
14.19世纪,英国政府在各工业城市建立城市学院,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
B. 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优势
C. 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
D. 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
不少的城市学院在20世纪发展为完全大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政府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便教授工作知识,因此体现了产业革命扩大了教育需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需求,没有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存在哪些优势,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教育的需求,没有体现政府极力调节劳资矛盾,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城市学院紧扣当地人民生活,教授有助于他们工作的知识”可知,体现了经济发展和教育扩大的问题,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15.下表记载的是1867~1892年中国进口棉花和棉纱价格变动情况。表内记载情况表明,当时
年代
棉花进口价格(关两/担)
棉砂进口价格(关两/担)
1867
13.79
43.29
1870
13.25
38.21
1874
8.34
28.62
1880
10.33
24.08
1886
8.03
2046
1892
10.85
16.97
A. 各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 进出口贸易以棉花和棉纱产品为主
C. 洋棉和洋纱已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
D. 农民家庭棉纺织业受冲击日益严重
【答案】D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进口到中国的棉花和棉纱价格逐渐下降,从而促使大量棉花和棉纱进入中国,进而冲击农民家庭棉手工业,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产品故A项错误;棉花和棉纱价格的变化会带商品数量的变化,但不一定会成为主要商品,故B项错误。材料能体现价格和大量棉花和棉纱进入中国,但不能说明洋纱占主体地位,故C项错误。
16.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 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 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 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说法绝对。
17.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 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B.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 有利于本国经济长久健康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主要和工业革命完成需要自由贸易有关;经济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提高关税税率,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因此二者的做法都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提高关税税率不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A选项排除。世界市场的发展本身就是不均衡的,C选项排除。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不利于本国经济的良性发展,D选项排除。
18.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敬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
A. 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 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困境
C.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D. 为新经济改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19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物配给制取消自由贸易”, 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A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1920年苏俄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C错误;D违背史实。
19.1971年5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停止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同时还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这一政策
A. 巩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B. 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
C. 改变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 增强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不变。美国禁止外国央行用美元兑换黄金,实际上是美国政府放弃了原有的承诺,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名存实亡,美国关税增加,这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政策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C选项错误,这一政策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选项错误,这一政策削弱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 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
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故材料说明当时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C正确;插图模式突出图画内容,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A排除;戏曲刻本的出版也不能说明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市民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比较,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戏曲刻本插图模式与市民阶层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此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1.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
C. 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 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这反映了自然科学观念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可以用来说明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的相互交融。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科学观念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并未涉及启蒙运动的社会基础;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科学观念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并非主要体现近代大学成为新思想的摇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科学观念对学习过它的人的影响,不能体现自然科学常识的逐渐普及。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下表是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及措施。据此判断当时
1月
兵部尚书荣禄请参酌中外兵制,设立武备特科;康有为《请大誓臣工开制度局革旧图新以存国柞折》;严复《拟上皇帝书》
2月
清政府官员伍廷芳《奏请变通成法折》;黄思永奏请发行昭信股票
3月
御史陈其璋奏请统筹全局向英国借款;刚毅奏请裁冗员薪水、各局杂支、整顿保甲等
5月
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
A. 变法呼声高涨 B.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共识
C. 改革措施密集推行 D. 维新派放弃政治变革要求
【答案】A
【解析】
表格信息反映出1898年1—5月中国社会各界的若干变法方案。从保守派官员到主张改革的士大夫都主张变法图强,由此可知呼吁变法的呼声高涨,故选A项;发展资本主义主要是维新派的主张,“共识”说法欠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变法倡议,并没有推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派政治变革方面的诉求,排除D项。
23.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A. 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 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 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 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看法,排除A;材料“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可见邓小平表达了对外开放的思路,故选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市场经济的看法,排除D。
24.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这场大火似乎也引发了法国人对本土历史遗产的关注,维克多·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也因此销量大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A. 将美丑对照的原则运用到了极致
B. 以英雄为主题鼓励人们与命运斗争
C. 是一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
D. 被后人称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将美丑对照的原则运用到了极致,故A正确;以英雄为主题的作品是拜伦的系列著作,故B不正确;《悲惨的世界》是一部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故C不正确;《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百科全书”,故D不正确。
第II本卷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城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答案】(1)表现:外交多元化;经济重心南移;商品(市场)经济发达;科技(文化)先进;士人政治。
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士族衰弱(庶族崛起);选官、赋税等制度改革;汉学衰弱(理学兴起或新儒学出现);市民阶层崛起。
(2)准备: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民族国家出现;制度变革。
(3)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得出外交多元化;据材料“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结合所学得出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strative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城市(市场)经济发达;据材料“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所学得出科技(文化)先进;据材料“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结合所学得出士人政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结合所学得出少数民族的崛起(封建化);据材料“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封建经济繁荣;据材料“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结合所学得出士族衰弱(庶族崛起);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税制度改革。
(2)据材料“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结合所学得出解放农奴;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世界连成一体);据材料“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国家出现。
(3)差异从社会性质角度思考,唐宋都是封建社会,而西方完成社会转型,唐宋:封建社会阶段性发展;西方: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空间是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舞台,同一空间的诸多历史事物往往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构成一个个时间序列。下图就反映了这一点。
根据材料,请先在①一④四个事件之前任意位置增加一个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然后解释事件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示例一 ①之前增加“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后期,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文艺复兴逐渐走向高雅和精致,这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并进一步通过《权利法案》等限制王权,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建立起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随着市场的扩大,急需进一步扩大技术革命的步伐。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等发明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示例二 ①之前增加“《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牛顿继承前人科学成就并有所创新,写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推动近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思想文化条件。随着光荣革命的爆发,《权利法案》的颁布,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基础。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随着市场的扩大,急需进一步扩大技术革命的步伐,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等发明了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①事件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发生在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有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霍布斯发表《利维坦》等,解答时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事件,然后提取所学知识,从文化思想事件的背景、内容、作用等入手,解释前后事件(即思想文化)与英国经济(即工业革命开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史实准确,表述科学,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明太祖与明成祖的创制时期,即明人所称“二祖之制”时期;二是明仁宗至明武宗的守成和腐败时期;三是嘉靖至万历初年的变革自救时期;四是张居正死后至崇祯自杀的失控衰败时期。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嘉靖革新”这一概念,并认为这是明代在第三阶段的核心变革时期。作为藩王入即皇位的世宗,要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树立自己的新形象,就必须进行变革,清除积弊。作为张璁、桂萼等新进之臣,也只有像议大礼那样协助世宗,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效地打击旧势力,确保政局的稳定。嘉靖革新的内容主要有:整肃科举;倡行三途并用,以激励士气;整顿学政;打破重内轻外的观念;整饬言路;清除翰林院积弊;裁革冗滥;限革庄田;推行一条鞭法;正视哈密问题,以解除边疆危机。
张居正是一位相对务实的明代阁臣,效法祖制是其政治行为的显著特征。但他所效法的不仅仅是明太祖和明成祖,而是远法“二祖”,近效世宗,而全力效法嘉靖前期堪称张居正法祖的核心内容。他将嘉靖前期世宗与张璁等人的革新措施奉为“皇祖之制”而加以效法,形成了其革新思想的鲜明特色。
——摘编自田澍《嘉靖革新的历史定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嘉靖革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嘉靖革新的意义。
【答案】(1)特点:特殊皇位更迭形成了全新的君臣关系,使革新具有可靠的政治保障;新君新臣都有充分的自信和强烈的变革意识;革新内容广泛;革新的效果明显。
(2)意义:部分实现了嘉靖帝的政治抱负,有效地打击旧势力,确保政局的稳定;确立了全新的人事格局,避免了历史上新旧党争所导致的政局混乱,最大限度地扫除明代百余年来的积弊,激发统治阶层的活力;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张居正改革等。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作为藩王入即皇位的世宗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树立自己的新形象……作为张璁、桂萼等新进之臣,也只有像议大礼那样协助世宗,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效地打击旧势力,确保政局的稳定。嘉靖革新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特殊皇位更迭、君臣关系、政治保障、变革意识、革新内容和效果等方面概括明代嘉靖革新的特点。
(2)意义,根据材料“整肃科举;倡行三途并用……清除翰林院积弊;裁革冗滥;限革庄田;推行一条鞭法……全力效法嘉靖前期堪称张居正法祖的核心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抱负、打击旧势力、政治人事格局、扫除积弊、影响张居正改革等方面简析明代嘉靖革新的意义。
28.材料 与俄国达成外交谅解的可能性一直诱惑着巴黎的官员们,因为自一战爆发后在一场战争中由两线齐头并进对抗德国的情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恢复战前的法俄联盟的障碍甚至比阻碍法意修好的因素更可怕:站在法国立场上,一直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站在俄国立场上,它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这就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作为1919年和平解决的主要受益方,法国通过对东欧国家予以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有力地维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而那些东欧国家也从同盟国的失败中捞取了很大利益。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
——摘编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法俄两国恢复一战前联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对30年代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
【答案】(1)法国: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巨额债务。苏俄: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
(2)影响: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解析】
(1)因素:从法俄两国分别解答。法国方面:根据材料“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可知,导致法国不愿和俄国和解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一战期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其二是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方面:根据材料“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可知,苏俄对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身怀怨恨,而且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
(2)影响:根据材料“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并结合所学可知,法俄两国的敌视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根据材料“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可知,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根据所学可知,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导致英法两国试图祸水东引,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从二战背景看,两国的做法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末以来,围绕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不断,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未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决定在该地区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并将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视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实行国际共管,由于决议对土地的分割明显有利于犹太人,遭到了阿拉伯人强烈反对,1948年以色列国宣布成立的次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叙利亚等5国相继出兵巴勒斯坦,拉开了中东战争的序幕,美苏两国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介入,导致阿以矛盾复杂化,到1973年,阿以双方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战争。
1978年经美国总统卡特从中斡旋,埃、以双方首脑在美国的戴维营进行长达半个月之久的谈判,最后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以色列将其占领的西奈半岛归还埃及,结束了阿以之间30年的全面冲突状态。1991年,在马德里召开了由美苏主持的中东和会,确立了以巴、以双边该判为核心的“马德里框架”,依照这一框架,埃及、约旦与以色列先后签署和平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叙利亚,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双边谈判,因领土争议而中断;巴、以双方冲突焦点的耶路撒冷归属谈判,至今仍未能达成一致协议。
——摘编自青觉《阿以民族冲突的现状及解决前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阿以冲突及升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东和平进程的特点及历史启示。
【答案】(1)中东地区长期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对立;阿以双方对巴勒斯坦领土归属争端;联合国的分治决议成为战争导火索;
冷战影响和美苏大国介入。
(2)特点:大国从中主导和斡旋;以政治谈判为主要方式;进程具有复杂、曲折和艰难性。
启示:和平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政治协商或妥协(或“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是解决地区国际争端的正确途径;中东的持久和平需要全面、公正、合理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建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思考作答)
【解析】
(1)根据材料“19世纪末以来,围绕着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问题,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不断,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未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美苏两国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介入,导致阿以矛盾复杂化”可知阿以双方对巴勒斯坦领土归属争端;联合国的分治决议成为战争导火索;美苏大国介入。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可知冷战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中东地区长期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对立。
(2)特点:根据材料“1978年经美国总统卡特从中斡旋,埃、以双方首脑在美国的戴维营进行长达半个月之久的谈判,……因领土争议而中断;巴、以双方冲突焦点的耶路撒冷归属谈判,至今仍未能达成一致协议。”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东和平进程的特点,大国从中主导和斡旋;以政治谈判为主要方式;进程具有复杂、曲折和艰难性。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政治协商或妥协、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