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30 KB
  • 2021-08-31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讲义:第20课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思维导图】‎ 第20课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题主线 ‎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在实践中探索,取得巨大成就,也有很大失败的教训。‎ 主线一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增强了苏联国力,也带来很多弊病。‎ 主线二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但导致苏联解体。‎ 二、真题再现 ‎1.【2017·全国卷ⅠT34】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图4‎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思路】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排除A项;举 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项;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项;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全国卷Ⅰ·T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苏联的的工业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28年的工业化初期,苏联在乌拉尔地区建设的两个钾矿矿井中,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一个由德国承建,这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和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正确选项为D;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在“依赖”上,实际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 答案:D ‎3.(2013·全国卷Ⅰ·T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报告夸大了苏联的农业生产成就,目的就是维护斯大林模式,因此D项正确。当时苏联农业长期滞后,材料中的论断“粮食问题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苏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实现了工业化,B项与史实不符;苏联改革始于赫鲁晓夫时期,C项错误。‎ 答案:D 三、 考纲解读 ‎【考纲分析】‎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侧重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2. 斯大林模式 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内容、影响等角度考查,突出考查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3.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将苏联改革与罗斯福新政及中国改革开放联系,通过对比总结各自的经验教训。注重考查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核心考点】‎ 考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它是在严重内忧外患所采取的特殊措施,能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取得战争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有严重的缺陷,损害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用强制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撇开市场,违反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 新经济政策 进步性:①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③是列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出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创新;④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 评价:(1)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轻重比例不协调;牺牲农民利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后来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堂演练】‎ ‎1.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 000。这从侧面反映出 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 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 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 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 解析:1919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点是排斥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对经济的作用,结果在后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如通货膨胀问题.这说明苏俄经济建设上缺乏经验.故B项符合题意;货币贬值与阶级矛盾无直接关系,故A排除;货币贬值,说明市场贸易仍存在,故C排除;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封锁一开始就存在,不是货币贬值的主要原因 ,故D排除.‎ ‎ 答案 B ‎2.1926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其进程是集中全部力量生产枪支、弹药等军工产品;之后,这种着眼于备战和打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以更强的势头继续发展。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 A.为其他各国工业化提供了新模式 B.是国内环境影响的结果 C.国家工业化并不等于国家现代化 D.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实力 解析:根据“这种着眼于备战和打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反映了苏联重点进行国防建设,没有为其它各国工业化提供了新模式,没有提高经济实力,当时苏联处在国际帝国主义包围封锁之中,是国外环境影响的结果,排除ACD。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还有思想解放和社会风俗的开放等等,苏联的这种国家工业化并不等于国家现代化,故B正确。‎ 答案 C 四、典例精析 ‎【经典例题】‎ ‎1.(2015·海南卷·T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B.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全国卷II·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A排除;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实行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择B。D选项包含的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答案:B ‎3.(2015·全国卷II·T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建设,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增多,反映人民为支持国家出口粮食来换取外汇,支持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因此A项符合;从材料中无法从粮食出口增加中看到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排除B项;从粮食出口增加来有利于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制约工业发展速度,故C排除;材料中多出口粮食无法体现现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故排除D项. 答案A.‎ ‎【变式提升】‎ ‎1.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苏俄)1921年的五一节恰巧与基督复活节同一天,一改两三年来冷漠枯寂生活,突现活泼的气象。”这说明当时苏俄 A.成功反击了外国干涉 B.农民已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C.新经济政策已经启动 D.工业化建设提高了生活水平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在1920年已经结束,故成功反击外国干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农民已经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故B项错误;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国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故C项正确;俄国工业化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解析:1929-1933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此罗斯福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所以苏联能在这一时期购买到廉价优质的机器,故D正确;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A项排除;苏联在1937年实现了工业化,B项排除;C项基础史实错误,排除。 答案:D ‎3.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 A. 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 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 C. 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 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 解析: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国防”等原则布局,体现出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加强国防力量,“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体现出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发展规律,故C正确;A不符合“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排除A;20世纪60年代,世界还是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激烈,B错误;D选项“彻底”表述不恰当,不符合材料,排除。‎ 答案C.‎ 五、课堂检测 ‎1.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 B.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 D.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 A解析: 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大林时代的农、轻、重比例失调,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的,故A项正确;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也符合斯大林模式,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1913~1928年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 年份 ‎ ‎1913‎ ‎1922‎ ‎1928‎ 谷物播种面积(百万公顷) ‎ ‎102‎ ‎72‎ ‎101‎ 谷物收获量(亿普特) ‎ ‎86‎ ‎56‎ ‎73‎ 马(百万匹) ‎ ‎36‎ ‎24‎ ‎34‎ 牛(百万头) ‎ ‎61‎ ‎46‎ ‎66‎ 下列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28年谷物收获量低于1913年收获量 B.集体农庄的建立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解析:A项是对表格内容的直接表述,而没有体现出变化的原因,错误;苏联开始全盘推行集体农庄是在1929年下半年,与表格时间不符,B项错误;1921~1928年苏俄(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分配土地的内容,D项错误。‎ ‎3.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苏俄)1921年的五一节恰巧与基督复活节同一天,一改两三年来冷漠枯寂生活,突现活泼的气象。”这说明当时苏俄 A.成功反击了外国干涉 B.农民已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C.新经济政策已经启动 D.工业化建设提高了生活水平 C解析:苏俄国内战争在1920年已经结束,故成功反击外国干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农民已经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故B项错误;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国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故C项正确;俄国工业化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全球影响的观点看,国家计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五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苏联或经济体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此题其实是考察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既可以分析它的成就与积极影响,也可以分析它的弊端与消极影响,还可以二者兼而有之。‎ 答案:观点一: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巨大。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西方国家受济危机的影响打击严重,经济崩溃,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为以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 观点二: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不值得仿效。经济上,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管理高中集中,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一党专政,个人专断;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缺乏思想自由,个人崇拜严重;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