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
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
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促成了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结合所学可知,无论出身高贵还是低微,科举应试者都需要进行同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因此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与应试者的身份地位无关,不是实现了王公子弟与百姓的完全平等;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
【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4.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 神
B. 自然
C 人
D. 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 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
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强调人在宗教信仰中的自主性;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B项。李贽的思想不涉及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排除A项;二者的思想均没有体现出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中的类比型试题,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解答时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6.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A. 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 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 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 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的是教会的虚伪腐败,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教会对文艺复兴的态度,B项错误;C项材料不能说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文艺复兴的影响,D项错误。
7.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A. 议会高于王权原则尚未确立
B. “责任内阁制”政府重新建立
C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王权滥用
D. 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说明国王利用自己应有的权力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显然宪法制定并没有阻止王权的滥用,C正确;议会高于王权原则是1689年《权利法案》公布,A错误;“责任内阁制”政府并没有重新建立,B错误;国王目的不是平息政党叛乱,D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要求按照“一、二和三”复习:
一对矛盾: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全过程。
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资产阶级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8.1811年,英国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卢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机器生产日益普遍化
B.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C. 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
D. 工人阶级生存艰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捣毁商人的织袜机”、“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等信息可知,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使工人收入下降,工人摧毁机器,反映了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机器生产日益普遍化的信息,而是强调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竞争的信息,而是强调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排除B。D项是材料的片面反映,主旨是强调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排除。
9.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比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指明正确的方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
10.法国著名艺术大师雷诺阿:“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上述描述是
A. 古典主义绘画
B. 浪漫主义绘画
C. 现实主义绘画
D. 印象主义绘画
【答案】D
【解析】
根据“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判断是印象主义画派,印象主义绘画注重光和色的瞬间变化,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1.19世纪末,日本外务大臣声称:“讲和条约中有关通商上之让与,与其说于我有利,莫如说于欧洲各国更大为有利…从新开辟港口、扩大航线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欧洲各国将立即享受其利益。”“各国将立即享受”是因为
A. 列强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
B. 《南京条约》给予英国协定关税权
C.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局面
D. 《马关条约》使日本可在口岸设厂
【答案】A
【解析】
【详解】“片面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材料反映列强将取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这符合一国享受其利益“各国将立即享受”,故选A;《南京条约》给予英国协定关税权便利于英国商品输出,排除B;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局面便利于列强商品输出,排除C;《马关条约》使日本可在口岸设厂之便利于日本对华资本输出,排除D。
12.“天王府,其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金龙殿雕琢精巧、金碧辉煌。”……1860年2月,洪秀全颁布《整顿属员诏》说:“于前功大者封自身及后裔。”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领导人的奢侈生活与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
B. 缺乏新的政治体制建设
C. 阻碍中国民主化进程
D. 失去民众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封建等级特权思想影响下,太平天国政权机构的封建化日益突出,这体现出太平天国缺乏新的政治体制建设,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天王府的奢华,但没有叙述当初的理想,故无法判断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太平天国运民众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l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洛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
——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
影响: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
(2)相同:都以国家颁布的法律为依据;都建立自治机构,体现了民主管理色彩;中央政府的控制性很强;都推进了近代化进程。
原因:中国:小农经济为基础;清政府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民众缺乏缺乏民主意识。
英国:资本主义为基础;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自由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民众自治意识强烈。
【解析】
【详解】(1)特点:此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需要以句子为单位对材料进行概括,才能得到事物的特点,如依据材料一“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可知,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等信息概括即可。影响:依据材料一,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影响是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
(2)相同之处:对比材料一、二可知,相同点是都以国家颁布的法律为依据;都建立自治机构,体现了民主管理色彩;中央政府的控制性很强;都推进了近代化进程。原因:结合清朝和近代英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史实解答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对近代英国和清末地方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
中国
外国
1835年,清廷增订《防范洋人贸易章程》。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1851年1月,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起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冯桂芬写成《校郁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61年,咸丰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揽外交、通商、关税、筑路、开矿、制造论炮军火等洋务事务。
1878年,轮船招商局会办朱其昂在天津设立贻来牟机器磨坊,用机器生产面粉。
1894年8月,光绪帝发布对日宣战上谕,中日甲午战争全面展开。
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胶州湾。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百日维新”。1899年,美国政府向各国政府提出关于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通牒,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通过,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要求实行普选制,是世界上第一次上人阶級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打败俄国,俄国不得在黑海保留舰队及在黑海沿岸设立要塞。
1861年4月15日,林肯政府正式宣布对南部联盟作战,美国内战爆发。
1868年10月23日,日本朝廷改元,年号明治,此后的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勒姆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1884年,柏林会议。列强制订侵略非洲的计划,如英国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二C”计划、法国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二S”计划、德国从西南非到东非斜跨大陆的计划等等。
1898年4-7月,美西战争,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
——摘编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
表2为19世纪中后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19世纪中后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阐述: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加速向工业文明转变,同时也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通过一系列战争,列强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权,破坏了领土主权,加强了商品或资本输出,逐渐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伴随着列强侵华,中国创办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中体西用”思想得以发展,戊戌变法等活动兴起,中国艰难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综上所述,19世纪中后明西方列强的侵略,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本题以“19世纪中后期的中外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结合设问要求“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可从“19世纪中后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双重影响”等角度确立相应的论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通过,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51年1月,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起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信息可从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对中国侵略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丧失了一系列主权;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总之,学生必须紧扣要求确立主题,阐述过程必须有理有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村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貪脏六十两以上即梟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遑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
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規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
【答案】(1)同:加强立法,通过法律规范和约束官员的行为。
异: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若答出注重发挥案例的教化和警示作用亦可)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
(2)领域:选举、官员财产申报。
影响: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材料二“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可知,相同点主要是都通过立法约束官员的行为。 结合相关知识得出不同点主要从明朝与英国相关措施的根本目概括,要结合明朝君主专制与英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概况概括,从而得出答案为:明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强调严刑峻法;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
(2)依据材料二“1872 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秘密投票法案》。1883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域是:选举、官员的财产申报。依据材料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从完善资产阶级民主、缓和矛盾、为它国提供借鉴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