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00 KB
  • 2021-08-31 发布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七中2020届高三9月检测历史试题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娄底市双峰七中2020届高三9月检测题 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但到了殷商后期,“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反映出 A. 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 B. 禅让制度的深远影响 C.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D. 废长立幼陋习的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史记》记载商代中丁“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到了商朝后期,微子启和纣王之间,最后定为继承人的不是年长的庶子,而是年幼的嫡子,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可知材料反映了商代王位继承方式的探索和调整过程,A项正确; 材料与选贤举能的禅让制无关,B项错误;《殷本纪》的这段记载反映了王位一直在王族内部进行,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本质未变, C项错误;从变化的结果来看,这种“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不是陋习,D项错误。‎ ‎2.在殷商甲骨文中,“王”字原是一把斧头的轮廓。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兵器,谁掌握大斧,谁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孟子的这一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意相符合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基本理念 C. 是“兼爱非攻”思想的理论源头 D.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民本理念,B项正确; 孟子的“保民而王”与甲骨文的王权至上意思不同,A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观念,与孟子的儒家不同,C项错误;奠定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的是孔子的思想,D项错误。‎ ‎3.郡县制的推行,促成了世卿世禄制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 A. 君主控制了用人的权力 B.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 拓宽了官吏选拔的途径 D. 实现了选贤任能的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是为皇帝办事的官员,所以掌握了用人权的皇帝,以此满足专制需要,并促进中国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项正确;以郡县制管理地方,没有扩大统治者的队伍和统治基础,B项错误; 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没有拓宽官吏的选拔途径,C项错误;郡县制实现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是选贤任能,D项错误。‎ ‎4.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等,后来干脆将各种铜钱取消,专铸五铁钱,既禁止民间私铸,也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这一举措 A. 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 B. 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不利于物价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汉武帝禁止民间和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上林三官”,可知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 国家统一货币的样式和专营货币铸造,不会降低人民生活水平,而且通过规范管理货币和市场,有利于稳定商业秩序和物价,ABD三项错误。‎ ‎5.宋太宗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规定若主考官与考生有亲属关系,则另置考场考试,称为“别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进行封贴,以免阅卷人员徇私,称为“弥封”;知贡举者将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几十天,称为“锁院”。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 考试防弊措施形同虚设 B. 科举考试程序趋于严密 C. 人才选拔方式渐趋多样 D. 考试环节趋于复杂繁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宋代科举考试通过“别试”、“弥封”和“锁院”等防范舞弊,严格规范考试程序,可得出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程序严密的结论。B项正确; 宋代科举制发展完善,防弊措施细致,材料没有说明这些措施遭到破坏,流于形式,A项错误;材料只提供了科举一种选官制度,C项错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这三项制度不能说明考试环节之繁复,D项错误。‎ ‎6.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针对当时物价起伏较大情况,命在京、在外兵马司每隔二三日“时其物价”,即由官方确定物价,并向民间公布,以平抑市场价格。由此可见明朝 A. 商业的发展呈现出衰退的趋势 B. 严格控制商业活动范围和规模 C. 严格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加强了对商业行为的行政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明初“时其物价”的做法,国家规定由专门的机构,定时确定并公布物价,以平抑物价这反映出明代加强了对商业行为的行政干预,D项符合题意;国家对经济秩序的规范管理不能说明商业出现了衰退的趋势,A项错误;“时其物价”只负责平抑物价,不控制商业活动的范围和规模,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重农信息,也不是对商业的粗暴干预,C项错误。‎ ‎7.史载:“(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告开龙门铁山,迄未准行,客商艰于得铁,多怀空银回家。”材料反映当时 A. 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准确 B. 资本主义萌芽艰难发展 C. 铁器长途贩运盛极而衰 D. 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大量客商习惯向南方过梅岭置办铁货,却不知惠、潮铁罄,有了龙门铁山的信息,又来不及办理合法贩铁的手续,多数没法得到铁货,最后空手而归,这些客商的遭遇主要是没能及时收到商业信息,导致无功而返,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相关说明,只有客商经营的波折,B项错误;客商贩铁的去处需要变更,不能说明铁器的长途贩运已经衰落,C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国内商业活动,与海禁无关,D项错误。‎ ‎8.以下是清朝部分时期的军机大臣人员名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时期 军机大臣人员名单 雍正朝 爱新觉罗·胤祥;张廷玉;马尔赛;蒋廷锡;鄂尔泰;哈元生;马兰泰;福彭;钮祜禄·讷亲;博尔济吉特·班第 嘉庆朝 阿桂;和珅;王杰;福长安;董诰;台布;沈初;傅森;戴衢亨;吴熊光;那彦成;爱新觉罗·永瑆;章佳·庆桂;成德;刘权之;德瑛;英和;托津;方维甸;卢荫溥;松筠;勒保;桂芳;章煦;戴均元;和瑛;文孚 咸丰朝 祁隽藻;赛尚阿;何汝霖;季芝昌;穆荫;舒兴阿;彭蕴章;邵灿;麟魁;爱新觉罗·奕䜣;瑞麟;杜翰;文庆;柏莜;匡源;文祥;焦祐瀛 同治朝 爱新觉罗·交䜣;桂良;沈兆霖;宝签;曹毓瑛;文祥;李棠阶;李鸿藻;胡家玉;汪元方;沈桂芬;左宗棠 A. 军机大臣地位有所降低 B. 汉族官僚地位有所提升 C. 军机处的规模日渐缩小 D. 军机处的办事效率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对清朝四位皇帝在位时期军机大臣的姓氏统计看,最初在雍正朝时进入军机处汉族人只有两三名,而嘉庆、咸丰和同治三朝进入军机处的汉族人均在十名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汉族官僚地位有所提升,B项正确;军机处在1901年被撤之前,一直是清政府重要的中枢机构,A项不符合史实;仅从对军机大臣姓氏的统计不能得出军机处的规模和工作效率的变化,CD两项错误。‎ ‎9.太平天国曾颁布“蓄发令”,明令恢复古代男子束发不留辫的习俗,对于拒绝蓄发者,太平军则予以严惩。然而,到太平天国办了“剃头凭”的往来于太平天国统治区与清王朝统治区的商人却可以不受惩罚。据此可推断 A. “蓄发令”的颁布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 B. “剃头凭”反映了“剃发令”的合理性 C. 蓄发在太平天国统治区成了民间共识 D. “剃头凭”的办理有利于保护天国的商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太平天国强制“蓄发令”到为往来于太平天国统治区与清王朝统治区的商人办理“剃头凭”,其特许可以不蓄发,可推理出“剃头凭”的办理有利于保护天国的商业,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下达“蓄发令”是从政治目的出发的,A项错误;“剃头凭”中适用于特定范围特定人群,B项错误;强制蓄发说明太平天国统治区,蓄发还未成为民间共识,C项错误。‎ ‎10.1895年5月3日,光绪帝在《马关条约上挥泪“用宝”》11日,光绪便下诏说:“用是宵旁皇,临朝痛哭,将一和一战,两害兼全,而后幡然定计嗣后我君臣上下为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求饷两大端实力研求亟筹兴革……”基于此,维新变法运动 A. 得到清统治者的一致支持 B. 变法措施全面而行之有效 C. 具有鲜明的政治救亡色彩 D. 是为与慈禧太后争权夺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光绪帝在《马关条约》签署时“挥泪‘用宝’”及其诏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光绪皇帝支持的维新变法运动具有鲜明的救亡色彩,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A项不符合史实;维新变法运动的内容受到顽固势力的抵制,大多为一纸空文,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分析的是民族危机推动维新变法,与清政府内部的斗争无关,D项错误。‎ ‎11.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数量111年约50万人,1919年达200万人。这一数量的变化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促成了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导致了满清反动统治的覆亡 D. 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工人队伍的壮大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因果倒置;清政府亡于1912年,C项不符合史实;工人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条件,而不是促进了其传播,D项错误。‎ ‎12.清末民初人杨度在1915年发表的《君宪救国论》中这样写道“德意志、日本之军队,节制谨严,故能称雄于世界,法美等国则不然,能富而不能强,此无他,一为君主,一为共和故也。”他之所以如此认识,是基于 A. 为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张目 B.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的判断 C. 对工业革命进程深刻反思 D. 对共和制度与帝制的科学比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5年和《君宪救国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度此举意在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A项正确;1915年美国还没有参加一战,《君宪救国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对比的是20世纪日德与法美的军事优劣,与工业革命进程无关,C项错误;杨度比较共和与帝制不是作科学研究,只是为了适应袁世凯称帝的需要,D项错误。‎ ‎13.1928—1936年,中国火柴工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农村经济落后导致的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购买力薄弱从根本上制约了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市场狭小下的白热化竞争,使年轻的中国火柴行业很早就自动走上了行业“联营”、“统制”的道路。材料说明制约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B. 国民政府努力提高关税税率 C. 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 D. 行业走上“联营”“统制”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购买力薄弱”的制约,中国火柴行业市场狭小,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自动走上了行业“联营”、“统制”的道路,可知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制约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政府剥削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AB项错误; “联营”“统制”是民族工业受制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 ‎14.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被迫进入国际社会、从国际社会的边缘进入政治中心和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承担更多国际事务、逐步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过程。其中“从国际社会的边缘进入政治中心”的重要转折点是 A. 鸦片战争 B. 抗日战争 C. 新中国成立 D. 日内瓦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开始参与国际会议,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使中国从国际社会的边缘进入政治中心,B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际地位边缘化,而不是进入政治中心,A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开端,C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中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会议,不是开端,D项错误。‎ ‎15.1957年4月27日,经毛泽东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强调,要使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办法“逐步地形成为一种永久的制度”。5月15日,经毛泽东审定,中共中央《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登载于《人民日报》上。195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定》。这一系列要求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议 A. 照搬了苏联经验 B. 是大跃进运动的需要 C. 体现了左倾思想 D. 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进行整风运动,党和政府一再强烈要求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决议,有利于加强执政党与广大群众的联系,D项正确。这一做法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不是对苏联经验的照搬,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开展的,B项错误。干部参加体力劳动体现的是群众路线,并不是“左”倾思想,C项错误。‎ ‎16.1997年1月,电力工业部撤销,国家电力公司成立。2002年12月电力体制改革开始实施,中国电力产业供应能力大幅提高(如图)。对中国电力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B. 电力消费市场的急剧扩大 C. 对外开放局面的逐步打开 D. 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推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97到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和供电能力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电力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A项正确;我国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量增多只是市场需要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对外开放只是外因不是中国电力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一带一路的推进是从2013年开始的,D项错误。‎ ‎17.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规定,每一个陪审员可以获得一根出庭仗和一枚证章,凭证可以领受津贴两个欧布尔(以后又增加到三个欧布尔即半个德拉克马)。实行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 实现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B. 推动民主范围进一步扩大 C. 改善雅典公民的生活水平 D. 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伯利克里对参加陪审的公民给予名誉和经济上的奖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国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D项正确;奖励公民参与陪审等活动,不能体现轮番而治或人民主权,也不能扩大公民队伍,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公民生活水平,ABC项错误。‎ ‎18.梅因在《古代法》中提出,早期罗马法发展的趋向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个人不断的代替了家族,成为民事法律所考虑的单位”。他认为早期罗马法 A. 打破了家族关系的束缚 B. 每个人都得到法律保护 C. 强调以个人权利为本位 D. 个人自由高于家族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早期罗马法发展的趋向” 个人成为民事法律所考虑的单位,可知他认为早期罗马法是强调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因个人义务增长关注个人,A项因果关系分析错误;罗马法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不是每个人,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民事法律面对个人制定,不是个人“自由”高于家族“利益”,D项不符合题意。‎ ‎19.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上局限在知识分子当中,而宗教改革的影响则是社会性的。能准确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 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宗教改革的思想主张更为激进 C. 宗教改革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 宗教改革涉及普通民众的信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宗教改革打破了文艺复兴的局限,不仅限于知识分子,是社会性的,即影响到了普通民众的信仰,D项正确;A项只说出了部分信息;B项说法与材料的“知识份子”和“社会性”不对应;体现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性,不是材料对两者区别的分析,C项错误。‎ ‎20.在整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没有任何一个政治概念的重要性超过“代表”的概念,他们说:代表,是支撑自由政府的双脚。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英国代表威胁到美国人民的自由 B. 美国人民应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C. 他们在构建未来国家机构的蓝图 D. 美国政府将掌控在少数代表手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重视代表对政府对自由的重要作用,说明其在努力设想与构建未来的民主国家,C项正确;英国代表的威胁无法让美国人认同代表是支撑自由政府的双脚,A项错误;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关心的是民族独立,不是公民的私权利,B项错误;独立战争时美国各州合作斗争,并不是少数人的专政,D项错误。‎ ‎21.有人评论说,使西班牙贫穷的是他的财富。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对殖民地的掠夺使西班牙获得了大量财富 B. 西班牙的财富导致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西班牙没有把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 D. 西班牙的财富被王室贵族挥霍一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班牙将财富用于消费没有将其转化为资本,拥有财富滋生了惰性,错失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而终至贫穷,C项正确; 拥有财富不能说西班牙贫穷,A项错误; 价格革命的出现不是由于西班牙的财富导致的,而是欧洲对外的殖民扩张使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导致的,B项错误; 挥霍财富不能得出财富与贫穷的因果关系,D项错误。‎ ‎2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据此可知法国 A. 总统拥有实际的巨大权力 B. 内阁总理完全听命于议会 C. 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 D. 有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和议会较大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兼具总统制和议会制两种政体的特征,D项正确; 只强调总统权力巨大,忽略了内阁与议会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完全”服从议会说法不当,B项错误;“内阁向议会负责”说明法国具有议会制共和制的特点,C项错误。‎ ‎23.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对国民政府持支持态度的《大公报》大谈苏联,认为王印川在1932年写的《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是“记者不可不读”之书。关于苏联经济,《大公报》有可能重点强调的是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C.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D. 农业集体化的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抗战时期”,《大公报》向记者强烈推荐介绍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的书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苏联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中取得了重大成就,A项正确;结合抗日战争的背景,《大公报》更多的强调的应该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非生产资料的公有制,B项错误; 将全部企业收归国有是苏俄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一五计划无关,C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1936年时完成的,D项错误。‎ ‎24.在经济全球化压力下,泰国过早的开放金融市场,撤掉了所有自我保护的屏障,结果导致1997年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迅速发展成亚洲金融危机。有人惊叹:索罗斯使40年如一日一直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毁于一旦据此可知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弊大于利 B.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C. 经济全球化便于发达国家对外输出文化意志 D. 发展中国家无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全球化压力迫使泰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撤掉保护屏障,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的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是被动和弱势的,B项正确; 材料中分析发展中国家受全球化冲击,自保能力较弱,不能说明整个全球化都是弊大于利,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发达国家对外进行文化渗透,C项错误; 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D项说法绝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从事宗教传播的同时,还承担了向中国输入西学的使命,具体列表如下:‎ 时间 主要传教士及其代表行 鸦片战争前后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著《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德国传教士郭士立著《古今万国纲鉴》《万国地理全集》和《大英国统志》《贸易通志》以介绍西方政治和经济;稗治文著《美理哥各省国志略》‎ ‎19世纪中后期 ‎1868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著《格物入门》(英文名《白然哲学与化学原理》);1875年传教士创办的报纸《万国公报》发表《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堂解》;1876年英国传教士幕维廉著《格致新法》介绍培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1885年英国传教士艾约瑟译《西学启蒙16种》‎ ‎19世纪术20世纪初 ‎191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著《政治原理》等。‎ 在大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著、译的数以百计的著作,他们通过教育、学术机构对西方各学科的传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结构,改变了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态度和方式。‎ ‎——摘编自吴义雄《大变局下的文化机遇——晚清中西交流史论》‎ 材料二 至19世纪初期,基督教(新教)的布道者相继踏上中国大陆随之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大炮狂暴袭来,摧毁了中国的有防线。传教士乘势涌入,上下渗透,步步推进,公然在中国广阔的领土上按行政区划分设教区深入到各个城镇和村落,变外来为内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即使他们中有人自称为其“第二故乡”或“半个中国人”,也大都是从事侵略活动的伪善者,中国人民久已把他们中的一部分看作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分子…他们在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急剧演变中有过这样和那样的作为,而他们掀起的无数风浪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斑斑创伤,却是谁也不能抹杀或改变的事实。‎ ‎——摘编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特点,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影响。‎ ‎【答案】(1)特点:传播宗教和传播西方文化同时进行:传播西学过程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大致相适应;最早以传播史地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传播相结合:传教士主要来自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著译学术作品、建立教育和学术机构等方式来传播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殖民入侵。‎ 时代背景:西方: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通过启蒙运动解放思想。中国:固守小农经济;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思想仍然落后但缓慢接受近代观念。‎ ‎(2)影响:改变中国社会的知识结构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逐步打破中国传统的夷狄观念:促进中西文明交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逐步深入学习西方,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是殖民国家文化侵略的一种方式,给中国带来巨大破坏和创伤;打击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从事宗教传播的同时,还承担了向中国输入西学的使命”可知其活动内容的两面性;由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著《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德国传教士郭士立著《古今万国纲鉴》《万国地理全集》和《大英国统志》《贸易通志》以介绍西方政治和经济”到“191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著《政治原理》”等信息,可知传教士所属的国家、传播西学的内容的发展及宣传内容受时代背景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最后结合近代大背景和传教士身份及其活动,指出其传播西方文化,是和对中国社会的侵略同时进行的等特点。时代背景:根据材料给出的“近代”、“鸦片战争前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两方,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个角度归纳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西学的时代背景。‎ ‎(2)影响:根据材料一“对西方各学科的传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结构,改变了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态度和方式”、材料二“他们掀起的无数风浪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斑斑创伤,却是谁也不能抹杀或改变的事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辩证的方法,从推进中国近代化、思想解放以及文化侵略和打击中华民族自信心等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传教士传播西学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认为:欧洲社会有三个转变,这些转变都是渐进的。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中包括君主立宪。这几个世纪中,大体从16世纪开始,到19世纪时完成这种转变,转变了几个世纪。一个制度的建立是一步一步的,是渐进的。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再加上政治文明,都必然是一个进程,不是一下子可以怎么样的。第三个“转变”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包括哲学思维的模式。这种思辨哲学的任务到19世纪时已基本完成。‎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从任意一个角度或从整体评析),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1:‎ 评价:陈乐民的观点是正确的。‎ 分析:陈乐民认为欧洲政治转变是渐进的,一个制度的建立是一步一步的,而不是突进的。英国从13世纪颁布《大宪章》、开设议会开始了限制君权的传统,在资产阶级革命受挫,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后资产阶级吸取教训,通过妥协的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把权力收归议会,最终在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英国人民尊重民族传统,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了向民主政治的转变。而18世纪的法国想通过激进的暴力革命来实现君主专制向民主政治的转变,最终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雅各宾派上台后实行多数人的暴政,法国想用突进的方式来实现政治转变却使得法国的民主进程更加艰难曲折。‎ 结论:政治妥协是推进政治渐进变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参考示例2:‎ 评价:陈乐民的观点是正确的。‎ 分析:陈乐民认为欧洲的经济发展是渐进的,从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西方国家从1500年前后开始开辟新航路,通过16至18世纪的早期殖民扩张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和开拓海外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创新;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20世纪初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迅速实现重工业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西方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文明前后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是一个缓慢渐进的历程。20世纪的苏联在斯大林当政以后,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苏联通过实行五年计划,十年内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也带来巨大的问题,造成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积极性下降等,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结论:工业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资本、市场和技术等长期积累过程。‎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中陈乐民总的观点“欧洲社会有三个转变,这些转变都是渐进的”,及其三个角度“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第三个‘转变’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包括哲学思维的模式”等信息,先选定一个观点,或某个角度,明确要评析的对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欧美近代政治、经济或文化思想的三个渐变,或其中的一个渐进式发展,进行分析评价,评析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不需要展开,点到概念,说明层次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穆宗时期的隆庆新政包括革弊和施新两个方面。革弊的第一项内容是平反冤狱,穆宗首先将因上疏触怒世宗而长期诏狱的海瑞释放,为被迫害被贬斥的臣僚平反,或恢复名誉,起复官职,或平反昭雪,安抚恤录革弊的第二项内容是夺已故真人邵元节、陶仲文官爵及诰命,罢除一切斋醮,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至于施新,穆宗在登极诏书中概括为“正士气,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正士气,纠官邪”就是整肃吏治,严格考察制度,隆庆朝对官吏的考察次数远远超过了制度规定;“安民生,足国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蠲免救济,穆宗即位后立即宣布免隆庆元年全国一年的田赋;二是抑制兼并,对勋贵外戚无限度扩充土地有所限制,制订了勋戚宗室依世次递减的制度,清查诡寄、分花田粮,清理皇室勋戚庄田;三是体恤商人,屡次下诏禁革官府私自在桥梁、道路、关津路口抽税,尤其值得一提的,隆庆年间开放海禁,准许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合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新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隆庆新政的影响。‎ ‎【答案】(1)特点:改革将破旧和立新有机结合;改革涉及面较大较全面;重视农业发展同时兼顾商业发展;注重民生等。‎ ‎(2)影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抑制兼并保护自耕小农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吏治清明:有利于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恢复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隆庆新政包括革弊和施新”知其破旧和立新结合;由“对官吏的考察次数远远超过了制度规定”等内容可知其涉及较多较全;由“抑制兼并,对勋贵外戚无限度扩充土地有所限制……体恤商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重视农业兼顾商业,注重民生等。‎ ‎(2)影响:根据材料“平反冤狱”、“安抚恤录”、“ 整肃吏治,严格考察”和“ 抑制兼并”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秩序、农业生产、阶级关系、吏治清明及商品经济恢复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8.材料 与俄国达成外交谅解的可能性一直诱惑着巴黎的官员们,因为自一战爆发后在一场战争中由两线齐头并进对抗德国的情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恢复战前的法俄联盟的障碍甚至比阻碍法意修好的因素更可怕:站在法国立场上,一直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站在俄国立场上,它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这就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作为1919年和平解决的主要受益方,法国通过对东欧国家予以财政支持和政治保护,有力地维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而那些东欧国家也从同盟国的失败中捞取了很大利益。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 ‎——摘编自(美)科勒著《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法俄两国恢复一战前联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对30年代国际关系造成的影响。‎ ‎【答案】(1)法国: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 ‎(2)影响: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努力失败;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解析】‎ ‎【详解】(1)因素:从法俄两国分别解答。法国方面:根据材料“对苏维埃政府在一战期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和平协议,以及在沙俄时期欠下法国的巨额债务被一笔勾销而心存怨恨”可知,导致法国不愿和俄国和解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一战期间苏俄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导致西线战事压力过大;其二是苏俄废除了沙俄时对法国的巨额债务。苏俄方面:根据材料“对法国在俄国内战时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以及在1920年支持波兰对苏俄的军事挑衅耿耿于怀”可知,苏俄对法国参与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身怀怨恨,而且法国对东欧国家的支持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 ‎(2)影响:根据材料“为法俄两国在20年代奉行互相抵触的对外政策埋下了伏笔”并结合所学可知,法俄两国的敌视使苏联与英法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失败;根据材料“俄国因为丧失了相当份额的欧洲领土,因此借战后欧洲体制瓦解之际,毫不犹豫地与德国展开合作”可知,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加速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订;根据所学可知,法俄两国未能联盟导致英法两国试图祸水东引,助长了绥靖政策的泛滥;从二战背景看,两国的做法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所办洋务……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日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其间有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大率皆为兵事起见,否则以供交涉翻译之用者也。李鸿章所见西人之长技,如是而已。‎ 材料二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虽然,此亦何足深责?彼李鸿章固非能造时势者也,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义理所困,而不能自裁。‎ ‎——以上材料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做出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办洋务失败的原因。‎ ‎【答案】(1)创办军事企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兴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2)李鸿章缺乏现代政治理念,不了解世界发展趋势;主张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学习制度;李鸿章受传统文化熏陶,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 ‎【解析】‎ ‎【详解】(1)努力:根据材料一 “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 兴学堂派学生游学外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的洋务活动主要有创办军工、创办民用、兴建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义理所困,而不能自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办洋务的宗旨、内容和个人的时代的局限性等分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