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99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卷·2018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检测历史(解析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学期教学质检测历史 一、单选题:共20题 ‎1.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诸侯纷争 B.强化中央集权 C.构建平等社会 D.规范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力,意在规范社会秩序,A项表述不是主要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集权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建立的,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顺势而动”的学者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主张的“因时制宜”、“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依法治国”,与材料“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 符合。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3.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 B.“君权神授”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 权神授”的主张建立起了“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的“正当性的信仰”。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4.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可知,朱熹强调道德和礼仪,这反映不出朱熹适应了皇权的需要,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5.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近代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近代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佐证该观点的主张应该产生在清王朝入关之后,1840年以前,而又具有民主色彩,只有黄宗羲的“‘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符合题意。A项表述是战国孟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没有民主色彩,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是近代梁启超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 ‎ ‎ ‎6.就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寻求物理规律 B.重视实用性 C.是经验的总结 D.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等息息相关”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7.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起源及演变与书画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代表人物,“以忠义著称”的关羽成为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面旗帜,“财神赵公明”是道家的神。材料 “民间年画”“把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是三教合流在民俗中的反映。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8.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材料中没有提到“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的内容,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主张体现了理性主义,普罗泰格拉的观点则缺乏理性主义的因素,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是万物的尺度”动摇了神学统治,树立了人的尊严,而柏拉图的主张主要是针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提出的,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三位思想家的主张都体现了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地位、作用,体现和促进了早期人文精神的觉醒,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9.民国大师蒋百里评论某运动“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自个性之灵,光焰万丈……自理知之刃,脱颖而出,其方向之趋于自然者,则科学之基础立焉”。该运动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科学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和对题文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个性”“理知”“其方向之趋于自然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运动是文艺复兴,它就产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社会转型时期,肯定人性,追求科学和理性。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10.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俗人都有资格”“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德的观点意在打破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1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说明伏尔泰 A.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B.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C.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D.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可知,材料说明伏尔泰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根据材料“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反对天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未背离启蒙运动的主旨,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材料“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可知,伏尔泰意在为统治者服务,不是主张发挥每一人的主观能动性,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 ‎ ‎12.爱因斯坦羡慕一位融合实验者与理论家为一体的科学家生活在“幸福的科学童年”时期,这位科学家曾宣称“现在我要演示世界体系的框架”。这位科学家 A.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B.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C.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D.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典力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幸福的科学童年”“我要演示世界体系的框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科学家是牛顿,他的“世界体系的框架”就是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即经典力学体系的内容。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13.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观察胡适下列言行,思考其出现的原因是 A.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C.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D.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根据材料“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是传统的中国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启蒙思想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婚俗已经发生变化,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是传统的中国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胡适的婚姻由父母包办和“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是传统的中国人”反映了胡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反映了胡适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14.1921年,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出版他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时,不无心痛地写道:“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时羞涩不能出口”,以至于“孔子的道理成了不敢见人的东西”。这主要反映了 A.民主科学地位得以确立 B.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终结 C.文化领域出现极端倾向 D.国人接受文化呈现多元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192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 ‎ ‎15.某学者把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其中一个是“西方文化主导时期”。这个时期应该是 A.1840~1860年 B.1860~1894年 C.1895~1920年 D.1921~1927年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思潮的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1860年是新思潮的萌发时期,只主张“师夷长技”,不是“西方文化主导时期”, 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894年是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出现,不是“西方文化主导时期”,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895~1920年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有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等,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1921~1927年受外来思想影响主要表现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 ‎ ‎16.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运动之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 B.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 C.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 D.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五四运动之后,进化论思潮 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分赃的巴黎和会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改变了中国人对进化论的认识。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项表述“否定”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表述“排斥”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项表述与题文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 ‎ ‎17.卢梭认为:“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A.民本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生主张与材料“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观点相似。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18.如图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该著作是 目    录 ‎1、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2、割据地区现势 ‎3、军事一些问题 ‎4、土地一些问题 ‎5、党的组织问题 ‎6、革命性质问题 ‎7、割据地区问题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湘赣边界的割据”“割据地区现势”“土地一些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著作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问题,应该是《井冈山的斗争》。A项表述“湖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19.下表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准确解读表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由23.4%到30.0%再到33.7%,比例不断增大,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在1949——1966年里我国就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20.英国历史学家埃尔顿说:“历史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千万不能降低到布道者的水准;一个好的布道者必须有某种信仰,而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则必须质疑自己的信仰,并承认他人的信念也有价值。”他强调历史学家 A.不能拥有宗教信仰 B.应具有全面客观的眼光 C.尽量避免价值判断 D.应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与历史的重现,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则必须质疑自己的信仰”强调客观性,“承认他人的信念也有价值”强调全面性,所以埃尔顿强调的是历史学家应具有全面客观的眼光。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二、综合题:共3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2)结合所学,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 ‎(3)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答案】(1)特征: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④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 ‎(2)共同背景: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激化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民主进程;思想解放不断深入营造了自由氛围。‎ ‎(3)认识:都趋向于追求民主;思想解放有利于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各个时期中代表人物及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相同点,并一一列出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19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相关历史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力量的变化、思想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发展的趋向和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 ‎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文明。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明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16至18世纪欧洲“东学西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 ‎【答案】(1)相同点:①都经由科技逐渐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历程;②都存在变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③都与本地区的社会变革相结合;‎ ‎④都存在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 不同点:①前者主要是内驱力推动下的主动学习,后者主要是在外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学习;②欧洲经过对中国文明的学习改造最终也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变革,日益强大;近代前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重大影响: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欧洲政治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为反封建、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思想武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思潮的萌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和对中西方相关历史知识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历程、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与本地区的社会变革、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等角度概括作答其相同点即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结果等角度比较作答不同点即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西方思想解放、政治变革、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的影响等角度概括作答其影响。‎ ‎ ‎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以来,欧洲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毛泽东认为:“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材料 要求:选择上列任意一幅作品,判断其艺术流派和主要特点,指出其“社会生活”的“源泉”,并列举一个欧洲19世纪以来该流派的其他文艺作品。‎ ‎【答案】(1)流派:浪漫主义。‎ 特点:充满幻想和憧憬,追求情感的表达。‎ 源泉:人们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作品:雪莱《西风颂》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贝多芬等人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等。‎ ‎(2)流派:(批判)现实主义。‎ 特点:真实反映生活,注重细节描写,揭露社会阴暗面。‎ 源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激化。‎ 作品: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尔基《母亲》等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等。‎ ‎(3)流派:现代主义。‎ 特点:反传统,反理性,注重表现自我,反映了心灵的扭曲。‎ 源泉: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感到精神的空虚和生存的绝望。‎ 作品:贝克特《等待戈多》等现代主义文学、摇滚乐等现代主义音乐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和材料相关有效信息解答相关历史问题的能力。‎ ‎“流派”根据材料所提供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即可,并描述出所涉及的流派的特点,然后,结合所学该流派出现的社会背景知识概括作答其“源泉”,最后,结合欧洲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相同流派的相关史实概括作答即可(列举一个)。‎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