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0 KB
  • 2021-08-31 发布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忻州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忻州二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 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 实行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答案】B ‎【解析】梭伦改革的意义是把雅典引上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轨道,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故B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CD两项不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梭伦改革基本特点: 梭伦改革的特点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从措施上看,很多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政策。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梭伦改革中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 2.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梭伦改革(  )‎ A. 颁布“解负令”,保障下层平民掌握土地 B. 废除债务奴隶制,以法律保障平民人身自由 C. 按照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D. 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扩大公民权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有利于新兴工商业者,打击了旧氏族贵族,故C项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打击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特别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 1. 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 B.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 各诸侯国的变法 D. 宗法分封制解体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因此本题A处应选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故A项正确。 BCD项都是在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变化,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出现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铁器牛耕出现的影响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 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看,在纷争割据的时代,各诸侯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在兼并战争中覆灭,法家思想正好适应这一需要,故B正确。 AD是变法带来的作用,排除。 C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相关改革的情况。关键信息是: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均是赋税制度,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故①正确。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实际上是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故②③正确。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是在维护奴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属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的状况,因此二者改革对限制土地兼并无关,故④错误,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需要掌握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的实质、影响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 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D ‎【解析】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B.结合所学知识,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是私田增多的原因。 C.结合所学知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是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而非本质。 D.结合所学知识,“田里不鬻”反映的事井田制之下土地名义上是归周天子所有,不得买卖;“民得买卖”反映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归个人所有后就可以买卖,因此其反映的根本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也是生产关系的改变。 故选:D。 解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田里不鬻”、“民得买卖”所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生产关系的内涵。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 2. 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 奖励耕织 B. 重农抑商 C. 维护井田制 D. 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D ‎【解析】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题干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会被处以刑罚”正是为了保护土地私有制度,故D正确; AB项与题干的规定无关,故AB错误;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 1. 北魏孝文帝初期“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为此孝文帝实行了(  )‎ A. 宗主督护制 B. 俸禄制度 C. 均田制 D. 汉化政策 ‎【答案】C ‎【解析】“不田者多”指的是没有土地的人多,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这个措施,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京师民庶,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2.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另外,一般而言“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根据材料“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结合知识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 迁都洛阳 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 3.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 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 ‎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 1.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 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 B. 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暴动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 D. 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富者田连阡陌”是指土地兼并现象,而从“为国守财”“乐于输纳”可看出统治者对待土地兼并的态度。故C正确。 A项错误,与材料说法相反。故排除。 BD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减轻农民负担或者搜刮百姓的内容。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为国守财”“乐于输纳”。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 2. 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         。”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 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 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C. 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 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题干材料“免役之法成,则____。”依据所学,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 3.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思想看到了农业和商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思想是重农抑商,此时作者开始重视商业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所导致的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故B正确。 封建社会始终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BC。 张居正的态度不能代表整个士大夫的态度,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中国的经济政策。关键信息是“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本题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 ‎ 1. 针对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的积弊,张居正倡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下列体现“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  )‎ A.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 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 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 起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的“外示羁糜”,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积极加强友好往来,故C正确。 AB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张居正实施边防新政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 2. 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办法的实行,具有的现实意义是(  )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 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 ④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有促进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中“赋役征银”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有促进作用,故①②③④均正确,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一条鞭法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一条鞭法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本题考查对一条鞭法的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 A. 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 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 C. 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 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B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其中“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皇的权力,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AC,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教皇和各国君主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体现国家的被统治者,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政治上,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 1.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任何行为。”马丁•路德这段话旨在(  )‎ A. 否定行为的重要 B. 肯定信仰的权威 C. 抨击教皇和教会 D. 强调“道”的重要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可知,马丁•路德认为行为不重要,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因信称义,故B正确,A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马丁路德改革的主要内容: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在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君权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 2.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A ‎【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马丁路德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 1. 在英王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英国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上述举动的实质是(  )‎ A. 英国的宗教信仰与天主教会主张的冲突 B. 形成中的民族国家与外国干涉、掠夺的斗争 C. 英王与罗马教皇的斗争 D. 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答案】D ‎【解析】“英国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体现了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英国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思想,还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 2.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间存在敌对情绪,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  )‎ A. 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B. 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C. 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D.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答案】C ‎【解析】“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指的是农奴制下农民深受奴役和剥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所以亚历山大二世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给农奴人身自由,但没有根本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故C正确; A项使得农民重新受到干涉,因此不是化解不满情绪的措施,排除; B项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排除; D项明显维护的是地主的利益,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 农奴制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3. 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 A. 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 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 农民需用高价赎买份地 D. 农民成为商品 ‎【答案】C ‎【解析】结合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可知,农奴可得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价格许多的地价出钱赎买,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可见题干“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指农民需用高价赎买份地,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 故选:C。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需要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对“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的理解。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考查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 1. 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 A. 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B. 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C. 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 D. 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不可能取得地中海霸权,故C项错误。 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国、法国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俄国军队的训练与武器与英法也有很大差距,这促使俄国进行农奴制与军事改革,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需要掌握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 本题考查对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中国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政策创新”“体制创新”。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 3.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  )‎ A. 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 B. 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 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D ‎【解析】注意题中“决定性因素”,在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其自身特点,缺乏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所以采取了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方式,故D 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 1. 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  )‎ A. 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 B.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C. 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 D. 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 ‎【答案】A ‎【解析】“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表明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等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贵族的政治态度。分析他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3)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第一小问,“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限制(抑制)贵族的政治特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 ‎)第一小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等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特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破贵族对国家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兴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故答案为: (1)态度;限制(抑制)贵族的政治特权。 意义: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措施:商鞅变法废除贵族特权。 积极影响:打破贵族对国家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兴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3)启示: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贵族的政治态度及意义、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及影响,需结合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梭伦改革、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材料三: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土地,逃避赋税。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1581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材料四: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请回答: (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银行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材料一中所述的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为此他在经济上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 (4)张居正为赋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何影响?‎ ‎【答案】(1‎ ‎)第一小问,“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减少,财政困难。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和市易法。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整顿赋税制度。第二小问,“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丈量土地。第三小问,“清丈工作是比较彻底的,对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比较彻底,为赋税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4)第一小问,“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条鞭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税收增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获得较大的人身自由;稳定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故答案为: (1)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减少,财政困难。 措施: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2)青苗法和市易法。 (3)整顿赋税制度。丈量土地。比较彻底,为赋税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4)一条鞭法。影响:国家税收增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获得较大的人身自由;稳定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萌芽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问题及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一条鞭法的影响,需结合王安石变法、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王安石变法、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