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1.50 KB
  • 2021-08-31 发布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历史月考(‎4月25日)‎ 一、单项选择题(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如图商周异、同姓公卿的比例差异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家国同构 B. 等级森严 C. 君主专制 D. 官僚政治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 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B.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 D.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5.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 A. 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 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C. 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 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 ‎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7.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能让外国人到长江流域游历、经商和传教 B. 使战争中获得的部分权益能得以落实 C. 确保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D. 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8.某次战争结束之际,《泰晤士报》驻巴黎通讯员称:“清国现今已完全颓废老朽,因而今日乃是结束处理清国最恰当之好时机,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占领。”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A.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受到外国军队严密监控 ‎9.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10.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D.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11.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 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 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 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D. 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12.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13. 国民政府军委会曾制订了如下作战指导方针:国军以各一部守备华南海岸及华东、华北现阵地,并积极发展游击战,妨害长江下游之航运,牵制消耗敌人。国军主力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地障及长江两岸丘陵、湖沼,施行战略持久。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14.“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A.开展百团大战 B.挺进大别山 C.组织淮海战役 D.发动渡江战役 ‎15.“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这部宪法” ‎ A.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 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16.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 A.否定了《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精神 B.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C.明确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 D.表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17.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18.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 ‎ 时间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4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16: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B.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 C.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D.争取各国理解与支持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19.有学者认为,它的建立使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这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是一个挑战,或者是说这是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应是 A. 华沙条约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20.“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主导议会 ‎21.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22.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23. 右图漫画中,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蒙着双眼,手提一个天平,天平的一侧放着“美国宪法”,另一侧坐着杜鲁门总统,载有宪法的一端显然更有分量。该漫画反映出美国 A. 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B. 总统与最高法院相互制衡 ‎ C. 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 D. 最高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 ‎24.《共产党宣言》中说道:“共产党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目的”是 A.消灭剥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建立全世界无产阶级联盟 D. 改造落后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25. 1917年11月,由英、法留学生主办的《太平洋杂志》曾发表《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列宁)。”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 A.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 列宁策划革命的和平发展 C. 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D. 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26.在一份国际文件中有如下表述:“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该文件的签署 ‎ A. 制约了苏联向西欧的扩张 B. 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 C. 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D. 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同 ‎27.“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材料中“它”的建成 ‎ A. 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 B. 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 C. 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 D. 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 ‎28.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 A.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 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 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其中29题14分,30、31、32均为10分,计44分)‎ ‎29. (14分)英国是世界史上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 材料二 在18世纪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英国主要的财产形式,由土地贵族集体掌握政权,因而克服了专制的王权,显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这种贵族政治自工业革命开始后就越来越不合理了,由此而引发了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扩大选举权,增加选民人数。伦敦和北部工业区的大中城市议席席位得以增加。改革法消灭了衰败选邑,贵族操控下院议员选举的影响力减少。1832年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英国从贵族制向民主制迈出第一步。这以后,改革就在不断进行,直至20世纪完全确立现代民主制度。‎ ‎——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为什么说工业革命导致英国贵族政治越来越不合理?据材料二,归纳1832年议会改革需要解决的英国议会制度的问题。(5分)‎ ‎(3)据材料一、二,说明英国政治现代化转型的演变趋势及其成功经验。(4分)‎ ‎3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 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6分)‎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4分)‎ ‎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 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遗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一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5分)‎ ‎3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拿破仑曾预言:在人类的记忆里,他的文治将比武功更为光辉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9年大革命以来,法国人民已被无休止的动荡弄得筋疲力尽,法兰西需要力量。这个时候,雾月政变发生了。拿破仑执政不久,指定四位法律专家负责起草民法。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人的民法典》。该法典处处为资产阶级利益设想,首先关心的是确保其财产所有权。这部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到什么地方,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 ‎——摘编自李宏图《拿破仑帝国》‎ 材料二 反法联盟各国都称呼拿破仑为“革命之子”,因为他一如往日排斥波旁皇族。在拿破仑所征服的土地上,他结束了封建制度,终止了教会对人们生活的控制,引进了法典及几丝启蒙运动的光芒。然而,他把嫁妆送给了这些国家以后,随后又送入了他任命的新王。‎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得以上台的有利因素。据材料一,分析《法国人的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作为“革命之子”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为称霸欧洲采取的主要军事行动。(4分)‎ ‎(3)拿破仑对他的文治武功作了自我评价。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拿破仑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2020.4.25‎ ACACD DBCBC CBDBB DCABB DCDDD BDB ‎29.(14分)‎ ‎(1)权力机制:国王和议会共享政治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权和军权,国王拥有行政大权)。(2分)‎ ‎ 主要因素: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限制王权;政党政治的兴起;责任内阁制的完善。(3分)‎ ‎(2)理解:工业革命造就工业财富,工业资本家崛起;新的工人阶级人数众多,没有政治权利。(2分)‎ ‎ 问题:选举范围狭隘;议席分布不合理;选举方式腐败。(3分)‎ ‎(3)演变趋势:从君主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权力重心不断下移。(2分)‎ ‎ 成功经验:和平、渐进;立法改革。(2分)‎ ‎30.(10分)‎ ‎(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2分)‎ ‎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4分)‎ ‎(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2分)‎ ‎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2分)‎ ‎31. (10分)‎ ‎(1)举措: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地税改革。(2分)‎ ‎ 积极影响: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保障;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3分)‎ ‎(2)不利因素: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军国主义基础深厚;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3分)‎ ‎ 启示:改革要兼顾农民利益;改革要扫除落后生产关系。(2分)‎ ‎32. (10分)‎ ‎(1)有利因素:社会动荡的法国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拿破仑的军事声望。(2分) 历史影响: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制定民法的蓝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2分)‎ ‎(2)贡献: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分)‎ ‎ 行动:与反法同盟作战;远征俄国。(2分)‎ ‎(3)原则: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评价;一分为二,客观公正。(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