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37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名称:专题8:世界市场的形成 4.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迁移运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几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0—1980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次序排列一览表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9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937年
( )
( )
————
————
1950年
美国
苏联
————
————
1980年
美国
日本
苏联
联邦德国
(1)依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后期工业后来居上的两个国家名称,简述其发展的共同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格中1937年排前两位的国家名称,分别简述其领先的原因。
(1)国家:美国、德国。
原因: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国家的统一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或完善;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
(2)国家:美国、苏联;
原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超过英法等国;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基础较好,实施罗斯福新政,经济较快恢复,依然保持领先。(2分)
2.材料一 1921年底,苏俄使者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会见了孙中山。马林介绍了新经济政策的情况。孙中山评价到“此种新经济政策,其精神与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不谋而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相对于中国国民党而言,消除了对苏俄的恐惧感,从而在寻求西方资本主义支持失败后,转而投入了苏俄的怀抱,走上了联俄的道路。 ——摘编自《再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角度》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尽管它实施后也收到了相当显著的经济实绩,当时终未能在苏俄社会成规模地引入市场因素。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革命形势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3)据材料三,概括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给你带来的启示。
(1)认识:新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原则一致。 影响:推动了三大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实现。
(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
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
(3)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未能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
启示:经济模式的探索要形成科学理论;经济政策的调整需要结合国情和实际。
学习目标:1.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的政策探索与调整
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中的轻重之调,改革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了解感知】 清理发展线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
1.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2.内容转变:①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②工业: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③流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3.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过程: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确立标志:1936年宪法颁布。
2.形成原因: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①根本原因:以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国内原因:阶级斗争激烈,苏联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
③客观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认为必须通过高度
集中的行政手段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需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④思想根源: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存在;⑤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3.主要特征:高度集中 ①经济体制特征:计划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所有制);高度集中与行政命令(管理);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发展模式)。②政治体制特征:党政不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个人实行独裁和职位终身制。③思想文化特征:个人崇拜盛行,学术问题政治化,思想意识一元化。
4.评价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从长远看,阻碍了苏联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背景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指导思想
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
具体内容
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涉及政治领域的改革,但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
历史结果
改革造成苏联的混乱
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
经济继续滑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模式”小修小补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点
①目的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②背景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
③都对经济政治体制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
④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⑤改革都失败了,但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页(共2页)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页(共2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 CABAC BABAD
1.(2019·安徽合肥一模·22)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2. (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师大附中8月联考)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3. (2019·百师联盟开年摸底·34)列宁曾经指出:“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等。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即使有的农民家庭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也保留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这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适应了战时的特殊环境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市场的恢复给苏俄经济带来新气象 D.农业集体化配合了工业化的进行
4. (2019·广西南宁、玉林、贵港毕业班摸底·34)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份承租申请,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
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 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 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 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
5.(2019·广东茂名一模·34)乌克兰号称“欧洲粮仓”,以3%的苏联国土面积占比长期承担苏联30%以上的粮食征集总量。1932~1933,乌克兰不堪重负,终于爆发大饥荒,损失400万~500万人口。造成此次大饥荒最主要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B.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农业生产
C.为支持工业化对粮食过度征购 D.苏联政府对救济工作消极应对
6. (2019·安徽宣城高三上学期期末·34)1942年11月,苏联发布了《关于集体农庄庄员及个体经营者未完成义务交售任务的责任》,根据这一决议,国家粮食采购部的特派员追讨农民所欠义务粮时,可以不经由法庭直接没收农民财产。这一法令的颁布,改变了1937年确定的以司法手段处理没收农民财产问题的规定。造成这一变化原因是( )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苏联卫国战争的需要 C.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D.斯大林模式逐步形成
7. (2019·湖北黄冈元月调研考试)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 B.苏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C.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经济充满活力 D.赫鲁晓夫改革初现成效,农业生产局部改善
8.(2019·江苏常州一模·19)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A.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C.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 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9. (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三次质量测评)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髙自力更生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
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 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
10.(2019·湖北武汉二月调研考试·34)对右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
二、非选择题(25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是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15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根据材料一“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得出规模和速度大跃进;根据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是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第一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二“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根据材料二“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得出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根据材料二“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得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 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8分,答出四条即可,其它启示属于借鉴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同时是在农业合作化实施运用的可根据表达给分。)
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7分,可将农业拆为3条每条2分,总分不可超过7分。)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