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50 KB
  • 2021-08-31 发布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九师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 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 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C. 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D. 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可知,武王的分封既是为了收揽民心,又是对殷贵族的一种安抚政策,目的是为了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产生,“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C、D两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 ‎2.下表反映出汉初 皇帝 相关记载 高祖时 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 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 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 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 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 C. 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 D. 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儒家学者所鼓吹的儒术和政治主张在汉初被统治者重视,说明汉初的儒家思想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正是汉初的儒家学者从儒家的仁义观点出发,又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因而容易被西汉统治者所接受,故选C项;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黄老之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汉初思想文化呈现岀活跃局面,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独尊地位确立,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由此可见,唐太宗时 A.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 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C. 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 D. 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职掌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国家的决策和政务的决定分层管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即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故选C项;材料信息虽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但它们“相互制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宋代经济现象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正确史实是,宋代 记载 出处 赣、吉之民,每遇农毕,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在湖南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半)在外。‎ ‎《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的罗成还不著,卖钱买的素丝归。‎ 徐积《织女》诗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有陕民值凶荒,母妻之别地受佣,民居家耕种自给。‎ 元好问《夷坚志》‎ A. 农民从事商业活动成为社会大趋势 B. 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 C. 雇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现象 D. 社会经济基本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史籍记载可以看出,宋代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表明商品经济已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故选B项;材料在农民从事商贩、小手工业者、雇工是农闲时的兼业行为,不是社会大势所趋,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与表中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经济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故D项错误。‎ ‎5.《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 A. 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 B. 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C. 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 D. 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理学依然占统治地位,受理性“三纲五常”的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而关汉卿把风尘女子赵盼儿塑造成英雄形象,说明他对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故选A项;在材料中的“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可知,理学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也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联系所学理学思想的内容何影响分析解答。‎ ‎6.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 A. 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 B. 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 C. 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 D. 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反映岀自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减弱的趋势,体现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故选B项;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并非君主专制,排除C;督抚制度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维护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使地方事务处理更加统一高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因此督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中国古代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现实,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联系所学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 ‎7.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 A. 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 B. 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C.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 D. 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发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可知,马克思分析的是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使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故选A项;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义和团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后,时间不符合题意,B、C两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8.江苏省一些地区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蚕桑,沪宁铁路沿线常能见到大片的桑田:“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 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工农业同步发展 B. 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市场 C. 资本主义势力随铁路的修建深入内地 D. 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区域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可知,铁路促进了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故选D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A项错误;B、C两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一带、汉水流域以及各铁路线附近,海滨淤泥积涨之地,种棉之地,年有扩张”,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有学者指出:“(向西方学习)就经济方面而言之,咸同两朝,偏重在求强;光宣两朝,偏重在致富。”材料中的转变 A. 表明洋务运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B. 体现出清政府根据时代变化适时变革 C. 说明民族危机促进了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转向 D. 体现了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到制度的历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咸同两朝,偏重在求强”指的是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材料“光宣两朝,偏重在致富”则是指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面对甲午战后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真理,在经济领域,他们希望解除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全面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实现国家的富强,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光宣两朝,偏重在致富”,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晚晴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10.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B.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由于台湾、内地学者立场不一样,他们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不同,因此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知也就不同,故选A项;材料中无论“国民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说明两地学者是对辛亥革命性质认识的不同,排除B项;文化差异相对于立场不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两地学者在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上出现的争议,不能说明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就更具权威性,排除D项。‎ ‎11.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A.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 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应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上,即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A项正确;B、D两项只是五四运动影响的一部分,但不能说明“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排除;C项表述无法体现材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联系所学五四运动的意义分析解答。‎ ‎12.1925年9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 A. 中国共产党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 B. 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C. 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 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北伐胜利进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B项;A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北伐战争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破裂而最终失败,C项错误;1927年国民革命中北伐使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吴满有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劳动致富的典型,成为新富农。1913年1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开展吴满有运动》,指出“吴满有的一生,他的肯劳动,有办法,各方面起模范作用,是我们今天发展生产运动中最好的榜样”。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 A. 扭转了所面临的抗战不利形势 B. 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革命任务 C. 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D. 满足了敌后根据地农民的土地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农民劳动致富的典型,成为新富农”“《开展吴满有运动》”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这说明边区政府积极推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故选C项;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敔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同时囯民党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封锁政策,A项错误;1943年,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抗日,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没有满足敌后根据地农民的土地要求,故D项错误。‎ ‎14.1953年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订。签约双方在协定中明确规定:“为保证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双方军事司令官兹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签字并生效后的三个月内,分派代表召开双方高一级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等问题。”据此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 促成了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的出现 B. 为新中国走上国际大舞台奠定基础 C. 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D. 宣告了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破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在维护亚洲太平洋地区安全上有了发言权,这为新中国参与亚洲国际事务、走上国际大舞台奠定了基础,1954年,中国作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重要方应邀参加日内瓦会议,故选B项;中国全方位多边外交局面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A项错误;C、D两项表述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排除。‎ ‎15.下图反映了1983—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 B. 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 D.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2004—2008年时我国货物贸易位居世界第三,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11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我国货物贸易的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图示中没有体现我国进出口对比,不能说明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不能说明是否是顺差,A项错误;仅凭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居世界第三位不能说明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B项错误;图示内容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不能体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C项错误。‎ ‎16.《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9条规定:“夜间在快要熟的庄稼地放牧的,或收割此类庄稼的,如为适婚人,则判死刑,吊在树上祭谷神……”;同表第10条规定:“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烧死……”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体现出森严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B. 刑罚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 C. 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和报复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十二铜表法》的条款“吊在树上祭谷神”“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烧死”等信息可知,其刑罚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宗教特征和报复性,故选D项;材料中条款没有体现森严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形式主义特征,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阶级性,也就不能得岀《十二铜表法》实质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这一结论,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吊在树上祭谷神”“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把他烧死”,联系所学罗马法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17.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的深入发展,需要探险人具有科学的头脑、理性的分析、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技术,需要适宜的探险工具、需要航海技术的改进等。由此推知,新航路的开辟 A. 得益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 B. 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广泛传播 C.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D. 启迪了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需要探险人具有科学的头脑、理性的分析、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技术,需要适宜的探险工具、需要航海技术的改进等”可知,这一切都向科学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可见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的进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故选C项;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古希腊人文主义已经产生,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8.伏尔泰说:“在道德方面,显而易见,承认一位上帝比不承认好得多。有一位神明来惩罚人世法律所不能制裁的罪恶倒也的确是有益人群的事。”据此可知,伏尔泰 A. 强调了宗教的社会必要性 B. 已成为基督教忠实的拥护者 C. 坚持倡导“天赋人权”原则 D. 继承了路德“因信称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在道德方面,显而易见,承认一位上帝比不承认好得多。有一位神明来惩罚人世法律所不能制裁的罪恶倒也的确是有益人群的事。”可知,伏尔泰强调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即宗教的社会必要性,故选A项;伏尔泰一生中坚持与教会的斗争,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天赋人权”,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因信称义”思想无关,D项错误。‎ ‎19.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内阁依仗其在议会中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这足以说明英国 A. 内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控制 B. 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C. 国家权力核心已转移至内阁 D. 议会改革助推内阁权力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英国内阁权力扩大,加强了对议会立法方面的控制力度,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近代英国国家权力核心在议会,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促使英国内阁权力膨胀,而非议会改革,D项错误。‎ ‎20.19世纪上半叶,法国一批画家关注自然风景、平常百姓,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反对当时学院派所提出的“高雅”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对法国这些画家及其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A. 以工业革命的成果为主要题材 B. 反映了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 C. 注重挖掘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 D. 描绘了工业革命下的现实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关注自然风景、平常百姓”、“反对……高贵……错误观念”反映了当时法国画家强调绘画应反映现实生活,反对仅描述社会上层的做法,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之一,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未必都以工业革命的成果作为绘画题材,A项错误;B项应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符合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21.19世纪90年代,晚年的恩格斯谈到普选权时曾说:“世界历史的讽刺把一切都颠倒了过去。我们是‘革命者’、‘颠覆者’,但是我们用合法手段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这说明晚年的恩格斯 A. 否定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B. 承认科学社会主义存在一定缺陷 C. 发展了无产阶级斗争学说 D. 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恩格斯尊重实践的变化,对过去持怀疑态度的普选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明恩格斯晩年思想发展的新的飞跃,既积极利用议会制和普选权,又不放弃暴力革命,一切斗争方式都必须服从客观形势的发展,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斗争学说,故选C项,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22.列宁主张“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一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协调。”基于材料中的出发点,列宁 A. 颁布《土地法令》满足农民要求 B.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 主张苏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 确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主张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他将这个思想付诸于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颁布《土地法令》与“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此后推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C项;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列宁,排除D项。‎ ‎23.盖瑞特·加内特早在1933年8月就看到,总统的顾问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应对紧急情况,他们有一个“复杂的意图,既不是恢复经济,也不是像以前那样繁荣,而是一整套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新秩序,在这一体系中,个人追求利润的动机被政府驯服,人类的幸福才是首要目标。”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 A. 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B. 摒弃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 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形势好转 D. 促进了美国民主政治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一整套经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的新秩序……个人追求利润的动机被政府驯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开创了国家资本主义新模式,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没有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C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4.1950年1月4日,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法”,他说,“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 A. 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 B. 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 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 D. 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援助的是遏制苏联,即遏制苏联式政治经济制度向第三世界的扩展,这说明经济援助成为美国政治和战略目标的工具,故选D项;两大阵营正式形成于1955年,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初第三世界开始崛起,故B项错误;美国冷战的中心一直在欧洲,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了对圈地运动的限制,议会通过数以千计的圈地法,使圈地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原来亦工亦农的手工业者因在圈地运动中失去了土地,丧失了在农村生存的另一个重要生活来源,他们光靠手工业再也难以独立支撑下去了。同时,农业技术革命和19世纪农业生产开始机械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髙,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使农业所需劳动力减少。英国农村人口从18世纪下半叶起就开始大量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50年代开始,全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开始下降,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数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却迅速上升。针对这种情况,1846年、1865年议会先后通过的济贫法案对在城市的贫民不再进行遣返,并扩大了救济贫民的范围和居住区。‎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材料二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世界劳工市场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和国内人口的压力,导致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关内日益加重的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政治危机,使东北、蒙古等新垦区在近代日益显示出经济、政治上的重要性;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东北近代经济事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以及各地农村日益扩大的不平衡及对人口压力的不同反应,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一种新型的近代式的移民群应运而生,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业人口迁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圈地运动;农村手工业的衰落;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技术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国家对农村流动人口法律限制的松动;交通条件的改善。‎ ‎(2)类型:国际移民;边疆移民;乡际移民;城市移民。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移入国家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东北、内蒙等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不同地区劳动力的平衡;为近代企业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发展;加快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原来亦工亦农的手工业者因在圈地运动中失去了土地”得出圈地运动,农村手工业的衰落;根据“农业技术革命和19世纪农业生产开始机械化”得出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根据“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使农业所需劳动力减少”得出农业技术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根据“议会先后通过的济贫法案对在城市的贫民不再进行遣返”得出国家对农村流动人口法律限制的松动等。‎ ‎(2)类型:根据“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得出国际移民;根据“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得出边疆移民;根据“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得出乡际移民;根据“城市移民随之增加”得出城市移民。影响:根据“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得出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移入国家的开发与发展;根据“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得出促进了东北、内蒙等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不同地区劳动力的平衡;根据“城市移民随之增加”得出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发展,加快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理学家的目标主要不在求自然之真,而在求自然之善。他们所认可的“知”,是指在德性制约下的伦理理性或道徳理性。朱熹教导弟子说:“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后来王阳明也对道德理性之外的事实认知采取贬抑的态度:“大端惟在复心体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摘编自黄鸿春《从文化史看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发展艰难》‎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注意: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中国古代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说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伴随着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的长期延续而发展,特别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这种伦理文化,把建构封建社会秩序的和谐、维护君主专制的权威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形成,儒家伦理道德被上升到天理,这就造成即使在科技活动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的认知。这是造成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注重实用的思想根源,导致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很少去思考与政治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但对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抽象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宋代理学家的目标主要不在求自然之真,而在求自然之善”可得出看法:中国古代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可从西汉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重视伦理文化,宋代程朱理学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高度,以及小农经济的社会现实,这是造成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注重实用,但缺少对科学的理论概括,严重制约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等方面分析说明。‎ ‎27.材料 1903年9月,清廷发布上谕:“现振兴商务,应设立商部衙门”。商部成立后,下设的保惠司主要管理其下属的各商务局、商务所、商务学堂、招商工作以及负责外国优秀人才的选聘等事宜;通艺司则主管机器制造、铁路、轮船、开矿等工艺技艺;会计司则主要负责对货币、银行、度量衡等的监管。1903年《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和1906年的《奖励商勋章程》相继问世。清廷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联合的商会组织,工商界人士同时指出商会的成立“内可与敌府通商人之情况,外可与各国持商务之交涉”;此外,清廷还创办商务学堂、高等实业学堂等新式商业学堂。1903年,清政府颁布《商人通律》;之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商部奏准颁布《矿务暂行章程》规定“洋商如愿附股,即为甘认此章程,一律遵守勿越”,规范了矿务的创办与开采等的基本原则;1906年颁布《破产律》规定了政府对于破产企业的基本处理原则;此外还颁布了一些奖励创办和发展工商业的章程。‎ ‎——摘编自何军国《试析清末新政与晩清国民经济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调整工商业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清政府调整工商业的意义。‎ ‎【答案】(1)措施:调整、整顿工商业管理机构;鼓励创办工商企业及其辅助机构,奖励工商;加强政府引导,颁布管理工商实业的相关章程法令。‎ ‎(2)意义:推动了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近代化;为近代中国培养大批经济人才;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设立商部衙门”“下设的保惠司主要管理其下属的各商务局、商务所、商务学堂、招商工作”得出调整、整顿工商业管理机构;根据“《奖励华商公司章程》”“《奖励商勋章程》”得出鼓励创办工商企业及其辅助机构,奖励工商;根据“清廷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联合的商会组织”“清政府颁布《商人通律》;之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得出加强政府引导,颁布管理工商实业的相关章程法令。‎ ‎(2)意义:根据“清政府颁布《商人通律》;之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得出推动了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近代化;根据“清廷还创办商务学堂、高等实业学堂等新式商业学堂”得出为近代中国培养大批经济人才;根据“清廷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联合的商会组织,工商界人士同时指出商会的成立‘内可与敌府通商人之情况,外可与各国持商务之交涉’”得出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还可从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等角度分析回答。‎ ‎28.材料 在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由国际联盟主持召开的国际裁军会议于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由英、法、美等大国操纵。会议期间,各大国提出了力图互相削弱对方军事实力的裁军提案,但彼此分歧很大,尤以法德间的矛盾最为突出。法国建议确立国际安全体制,坚持必须首先确保安全,然后裁军;德国则要求军备平等。1933年10月14日,徳国以要求未得到满足为借口,退出国际裁军会议,19日又退出国际联盟。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为了贯穿其裁军总原则,采取了抑制法国的安全要求,部分满足德国的平等要求的政策。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摘编自鲁静《美国与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原因。‎ ‎【答案】(1)背景: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波及世界各地;绥靖思潮出现,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中国的上海;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使得法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反应强烈;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 ‎(2)原因:欧洲各国之间关系复杂:法德矛盾、英法矛盾、英德矛盾等等,使得美国在裁军大会上贯彻裁军原则的进程举步维艰;美国被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所局限,未能在裁军大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1932年”得出世界性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波及世界各地;根据所学可知,30年代初期,绥靖思潮出现,德国法西斯势力不断发展;根据“在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得出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 ‎(2)原因:根据“各大国提出了力图互相削弱对方军事实力的裁军提案,但彼此分歧很大,尤以法德间的矛盾最为突出”得出欧洲各国之间关系复杂;根据“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得出美国被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所局限。‎ ‎29.材料 唐甄认为,“枫桥之市,粟麦壅积;南濠之市,百货不行,良贾失业,不得凯归”这些伤百姓之财的状况的出现,就是因为货币制度存在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唐甄提出“救今之民,当废银用钱,以谷为本,以钱辅之”。他希望在全国适合养蚕的地方推广养蚕技术,用这种技术带动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可能发展,这样就不会有懒惰的情况出现,各个行业的百姓都能有富足的生活。唐甄希望社会能够给予百姓足够的关注,给予百姓生活上权利上相对的平等,所以唐甄针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具体提出了抚恤孤寡,减轻徭役等措施。‎ ‎——摘编自刘耀蔚《唐甄政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甄提出的“富民”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唐甄的“富民”主张。‎ ‎【答案】(1)主张:注重商品流通,变更货币制度,废银用钱;教给百姓生存技术,避免因为懒惰而荒废事业;追求社会平等,加强社会救济,尊重百姓生活。‎ ‎(2)评析:唐甄的“富民”主张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他提出士农工商的各阶层发展,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发展商品经济的“农商并重”思想;他追求生活平等的思想在当时起到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他的“富民”主张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当废银用钱,以谷为本,以钱辅之”得出注重商品流通,变更货币制度,废银用钱;根据“用这种技术带动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可能发展,这样就不会有懒惰的情况出现,各个行业的百姓都能有富足的生活”得出教给百姓生存技术,避免因为懒惰而荒废事业;根据“给予百姓生活上权利上相对的平等,所以唐甄针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具体提出了抚恤孤寡,减轻徭役等措施”得出追求社会平等,加强社会救济,尊重百姓生活。‎ ‎(2)评析:根据“用这种技术带动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可能发展”得出他提出士农工商的各阶层发展,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发展商品经济的“农商并重”思想;根据“给予百姓生活上权利上相对的平等”得出他追求生活平等的思想在当时起到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根据“各个行业的百姓都能有富足的生活”得出他的“富民”主张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根据所学可知,唐甄的“富民”主张实质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