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0.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高一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分值:120 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2019年5月6日,是亚圣孟子的生日,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举行乙亥(2019年)年祭奠孟子的仪式。孟氏后裔…2000余人,端重地步入亚圣殿前,依次向孟母、孟子敬献花篮、三鞠躬与这一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孟氏后裔祭奠孟子,这体现了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有关,故D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世袭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袭官员的制度,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 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领土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按此标准,乙是平民,在当时是不可能封为诸侯,符合题意,故选B;甲是古代帝王的后代,丙是功臣,丁是王族,甲丙丁均有可能封为诸侯,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3.《宋史・职官志二》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据此可知,宋代
A. 三司使地位与中书门下相同
B. 三司使的官职承袭于五代
C. 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D. 宰相的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立三司使,为副丞相,分割宰相的财权,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宋朝设三司使、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权力,削弱了丞相的权力,D错误。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德行,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5.如图是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典故。该典故可以用来说明
A. 分封制遭到破坏
B. 礼乐制度的不完备
C. 宗法制趋于强化
D. 中央集权制已崩溃
【答案】A
【解析】
【详解】“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反映周王分封诸侯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正确;“三家分晋”反映分封制被破坏,并非礼乐制度的不完备,排除B;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6.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 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 唐朝皇帝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 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政治统治的两大基石,宗法制解决了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分封制则相应地明确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权利义务关系,既扩大了周朝的疆域,也确保了周朝的政治稳定,两者互为表里,A选项说法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度被破坏,群雄并立,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B选项说法正确;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相互制衡,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选项说法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的权力与丞相掌握的权力存在根本差异,D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7.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并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制约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
B. 确定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的地位
C. 建立完整中央集权体制
D. 重视官员素质并打破特权垄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于是丞相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说明这做法制约了相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A正确;秦始皇制定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上,并非材料中做法确定皇权至上地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问题,中央集权属于中央和地方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重视官员素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8.元代行省作为中央权力的延伸,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都省)分支机构的性质,“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说明元代行省制度
A. 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 恶化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元代行省作为中央权力的延伸,是中央派出机构,因此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元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不易形成割据势力,A错误;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又使行省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很好的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并非仅对边疆地区,排除D。
9.汉承秦制,是指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下列制度中属于秦朝开创的是
A. 世卿世禄制 B. 三公九卿制
C. 刺史监察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故B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创立的监察制度,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排除D。
10.汉武帝设置的刺史“秩六百石”,监临的是二千石的郡国守相。刺史就职掌而言是刺察,而不是治民,就其身份而言是以卑临尊。可见,汉代设置刺史旨在
A. 宣扬中央权威
B. 管理地方财政
C. 加强地方控制
D. 协助地方官吏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设置刺史,监临地方郡国守相,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汉代设置刺史旨在监察地方官员,并非宣扬中央权威,也不是管理地方财政、协助地官史,排除ABD。
11.下列关于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B. 郡国二制并行有利于中央集权
C. 针对郡国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D. 王国势力在景帝和武帝时逐步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为汉代郡国并行制,地方王国较郡县相对独立,不利于中央集权,容易形成割据混战,致使西汉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B项不符合史实,A项符合史实,故B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武帝时采取“推恩令”以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日益减小,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D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规定军机大臣须每天日夜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完善了中枢机构
D. 削弱了丞相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军机大臣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正确;材料信息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中枢机构的完善,排除BC;明朝已经废除丞相,D错误。
13.有学者指出:“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首长制成熟;三省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来平衡地位,内轻外重各有优势,三省并重制成熟;三省分掌出今、封驳、执行之职,三省分权制成熟。”该学者意在
A. 凸显权力的“强势”
B. 突出皇权的“独尊”
C. 彰显官场的“气派”
D. 强调权力的“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三省首长制成熟”“三省并重制成熟”“三省分权制成熟”,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三省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皇权,排除B;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14.如图是晚清时期光绪皇帝赐予张謇的“状元”牌匾,上书“葵丑科饮点状元及第”。张謇荣获此牌匾主要是因为他
A. 科举考试成绩优异
B. 家世显赫出身高贵
C. 功勋卓著有功于国
D. 祖辈功勋福荫受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科举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称状元,光绪皇帝赐予张謇“状元”牌匾,说明张謇科举考试成绩优异,故A正确;光绪皇帝赐予张謇“状元”牌匾,说明张謇科举考试成绩优异,并非祖辈功勋福荫受官,也与家世显赫、功勋卓著无关,排除BCD。
15.隋唐以后,统治者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是( )
A. 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 孝廉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开始实行以科取士,科举制产生,并为后世历代所沿袭,故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排除B项;孝廉为汉代察举制主要选拔标准,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 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此时如果你是皇帝的宠臣,最佳奏议应是( )
A. 设辅政机关以侍从顾问 B. 完全沿袭元制
C. 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 设置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洪武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朱元璋时期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又因政务繁多而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因此选A。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点评:明朝内阁的出现(1)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事务。(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
17.“辉煌属于希腊!……”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希腊人对知识的渴求
B. 公民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C. 城邦制度的繁荣和公民地位提高
D.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化繁荣的主要和城邦制度的繁荣及公民地位的提高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希腊人对知识的渴求的说法不属于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A选项排除。材料与公民的利益无关,B选项排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的重要因素,D选项排除。
18.在古希腊语中,“市政广场”一词的原意是“民众大会”,之后逐渐被用来表示市政广场、其本身就含有“集会之地”的意思。据此可知,古希腊的“市政广场”
A. 为城邦政治生活提供空间
B. 具有“轮番而治”的特点
C. 是城邦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D. 促进了城邦民主政治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市政广场”原意是“民众大会”,本身就含有“集会之地”的意思,说明“市政广场”是公众集会场所,为城邦政治生活提供活动空间,故A正确;材料信息与轮番而治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也不能得出“市政广场”出现的原因,排除C;材料信息也不能得出“市政广场”的影响,排除D。
19.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颁行陪审法庭津贴制,规定参加陪审法庭的公民每次能够获得3俄物尔的津贴。这一制度
A. 反映出雅典陪审法庭至上地位
B. 反映雅典国家权力被滥用的现象
C. 使城邦居民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D. 有利于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伯利克里颁行陪审法庭津贴制,有利于激发公民参加公众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雅典陪审法庭拥有至上地位,A错误;津贴制旨在激发公民参加公众事务的积极性,并非国家权力被滥用,排除B;根据“公民每次能够获得3俄物尔的津贴”可知,发给公民的津贴不多,不会加剧城邦居民贫富分化,C错误。
20.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在雅典“政事的最后裁断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公众决议所宣布的命令可以替代法律”。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城邦法律缺少实用性
B. 民主观念趋于淡薄
C. 公众的意志高于法律
D. 直接民主弊大于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公众决议所宣布的命令可以替代法律”说明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权威性高于法律,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古代雅典城邦法律缺少实用性,A错误;材料反映古代雅典重视民主,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直接民主的弊端,D错误。
21.《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这说明英国
A. 议会与国王相互制衡
B. 国王财政大权受限
C. 议会掌握行政权力
D. 国王已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对国王财政大权的限制,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王对议会权力的制约,不能体现相互制衡,排除A;议会掌握立法权,C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国王的权力逐渐减小,国王逐渐“统而不治”,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2.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的漫画家为这一历史事件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漫画。图中的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 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 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 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政局长期动荡,民主共和的道路艰难曲折,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但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了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而题干中“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2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 《马关条约》和三国干涉还辽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南京条约》和太平天国运动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辛亥革命反映了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意图通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使中国强大,体现了“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思潮,故D项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资产阶级掀起改良运动,不符合“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的说法,排除A项;瓜分狂潮后,清政府推行自我革新以塑造新形象维护统治,与“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不符,义和团运动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未体现时代的变革,排除B项;《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为农民起义,并未推动中国变革,排除C项。故选D
24.“它”遏止了1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它”指的是
A. 《大宪章》的颁布
B. 议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C. 《权利法案》的颁布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但又保留了君主制,故C正确;《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没有遏止住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排除A;13世纪英国已经形成议会制度,没有遏止住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排除B;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此时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已经改变,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遏止了1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联系所学英国《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分析解答。
25.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初稿谴责了奴隶贸易,但后来在正式发布时却删掉了这一内容,1787年宪法中也没提出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内容。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 邦联政府的软弱无能
B. 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的矛盾
C. 种植园奴隶主的反对
D. 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政府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南方各州种植园经济发达,使用黑人奴隶劳动,反对废除黑人奴隶制,材料说明1787年宪法是南方与北方协商妥协的结果,故C正确;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A错误;美国南方各州种植园经济发达,反对废除黑人奴隶制,与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的矛盾无关,并且此时美国已经独立,排除B;D项中“地方各州”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87年宪法中也没提出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内容”,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分析解答。
26.下面是2018年美国国会因未能在圣诞节假期前达成政府开支法案,导致美国联邦政府进入年内第三次“关门时刻”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美国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B. 美国联邦制原则遭到破坏
C. 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受到限制
D. 共和主义在美国穷途末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国会因未能在圣诞节假期前达成政府开支法案,说明国会立法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体现了美国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国会因未能在圣诞节假期前达成政府开支法案”,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原则分析解答。
2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这主要取决于德意志帝国
A. 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B. 宰相铁腕手段治国
C.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小
D. 统一历程极度艰辛
【答案】C
【解析】
【详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体现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说明德意志帝国的民主政治是不完善的民主制,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小,故C正确;ABD与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无关,排除。
28. 对下图中两个文件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前者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②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施
③两者都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①正确;两部文献都是因为战争环境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前者是想调动农民积极性,后者是发展资本主义,顺应近代化发展潮流,②③④,选择B符合题意。
29.“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材料“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日人捆载以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故A项正确;B项没有占领北京,排除;C项没有日本;D项不符合“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
点睛:材料“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日人捆载以去”是解题的关键。
30.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 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 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 D. 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答案】B
【解析】
考查辛亥革命知识。由“东亚中华”,“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民国荣光”等关键词可知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一事件,所以答案选B,ACD与题干描述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二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材料三 根据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出自哪一部文献?两则材料反映的两国元首所处地位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国元首产生方式以及与各自议会之间关系的差异。
(3)在学习了“民主政治的扩展”一课后,小张同学认为法国的政体进步,小王同学认为德国的政体有效。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由各国所采取的不同政治体制,你有何启发?
【答案】(1)《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不同:英国国王权力受到限制;德国皇帝大权独揽。
(2)德国:世袭;控制议会。法国:选举;对议会负责。
(3)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有利于民主进程的推进。或者德国:君主立宪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强大。
(4)政治体制的建立要合乎国情;不断创新才有活力;不同政治文明应和谐共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为非法权力……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不应…受到弹劾或询问”及材料二“皇帝…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联邦议会…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可知来自于英国《权利法案》和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可见英国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德国皇帝独揽大权。
(2)根据材料二“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可知德国皇帝世袭产生,并任命宰相控制议会;根据材料三“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可知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3)法国共和政体结合政治民主化趋势进行分析;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国家统一进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国情、体制创新及不同政治文明的和谐共处进行回答即可。
32.下列材料分别
——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成。……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议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
(2)以上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
(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点?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1)1787年宪法(或美国联邦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不同点:英国国王是虚君(或虚位元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皇帝控制。
(4)选举和议会立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成。”可知是1787年宪法;根据材料“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可知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材料“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可知是英国《权利法案》;根据材料““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议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可知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英德)和民主共和制(美法)。
(3)根据“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可知,英国国王无实权,王权受到议会限制;根据材料“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可知,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皇帝控制。
(4)根据1787年宪法(或美国联邦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选举和议会立法的特征。
33.“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请回答:
(1)“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什么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吸收了哪些优秀理论成果?
(2)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和20世纪初的俄国实践这一理论的具体事例是什么?
(3)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怎样的革命道路?与俄国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
【答案】(1)①马克思主义。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①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起义,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②俄国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俄国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其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吸收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等学说的理论成果。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法国巴黎工人起义,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俄国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事例。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俄国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