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0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3 专题14 第41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作业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模块三 专题十四 第41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素质测试,31)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 A.缺乏人才 B.缺少技术 C.开局不利 D.迎难而上 解析:选D 依据材料,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也对中国实行技术上的严密封锁,从而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在严峻的外部条件下开始自主研发,没有涉及中国原子弹研制缺乏人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缺乏外来的技术援助,但并不意味中国就缺少技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研制原子弹时遭遇了其他国家的技术封锁从而逼出了自主研发计划,这体现不了开局之后是否不利,排除C项。‎ ‎2.(2019届江苏南京、盐城模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  )‎ 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 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 C.开展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综合国力 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 解析:选A 发展“两弹一星”‎ 计划,应对大国挑战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选A项;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20世纪末,排除D项。‎ ‎3.(2019届安徽蚌埠一模,14)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 836个,1980年增加到3 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 836个,1980年增加到3 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艺术团体的发展布局是相当不平衡的,文革以来的“左”倾思想依旧在作祟,故选C项,排除A项;根据这一时期文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体制改革还尚未深入进行,“双百”方针还尚未得到彻底的恢复与执行,排除B、D两项。‎ ‎4.(2019届吉林百校联盟联考)据有关统计,1956年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 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解析:选A 1956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双百”方针,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研讨的结果,不是科技发明,故B项错误;教育的推动与苏联科研模式的影响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C、D两项。‎ ‎5.(2019届安徽黄山二模,31)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  )‎ 时间 ‎1949‎ ‎1953‎ ‎1956‎ 文科学生占比 ‎33.10%‎ ‎14.90%‎ ‎9%‎ A.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 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 解析:选A 据表格可知,1949~1956年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是受到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故选A项;材料强调文科生占比不断降低,不涉及教育体制,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始,排除D项。‎ ‎6.(2019届江苏南通一模,10)‎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促进中美两国教育交流 B.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美交流 D.中美正式建交开创中国留学教育 解析:选A “‎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表明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美教育的交流,故选A项;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是搞好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材料的内容是中国的教育交流,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D项。‎ ‎7.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在北京的燕京大学担任西方文化教授,在学校尘封的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留美学子服务祖国成为时代潮流 B.新中国政府举办大学的艰难起步 C.西方文化仍是新中国高校主课程 D.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良好,由材料“图书馆中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苏联删减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他宣讲人文主义的教材”,可见苏联影响到新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故选 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8.(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15)‎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中等职业教育 ‎675‎ ‎620‎ ‎601‎ ‎593‎ 普通高中 ‎823‎ ‎797‎ ‎797‎ ‎803‎ 上表为2013~2016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单位:万人)统计表。据此可知,我国(  )‎ A.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措施 B.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C.教育改革放缓和迟滞中等教育发展 D.对高校建设力度加大 解析:选A 根据题表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可知,两项基本趋稳,共同发展,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教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分量,排除B项;招生人数基本稳定,说明两项教育运行平稳,排除C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均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排除D项。‎ ‎9.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解析:选C 题干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旧中国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新中国的政治,故C项正确;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的文件是1954年宪法,故D项错误。‎ ‎10.(2019届华中师大测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通过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这说明高等教育(  )‎ A.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B.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践行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解析:选A 根据材料“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的信息可以得出,高等教育出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故A项正确;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错误;践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早在1995年就提出来了,故C项错误;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1.(2019届福建厦门高三上学期期末,15)读下表,文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工作情况统计表 全国人口总数(万人)‎ ‎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万人)‎ 文盲率(%)‎ ‎1949年 ‎54 167‎ ‎—‎ ‎80.00‎ ‎1964年 ‎72 307‎ ‎23 327‎ ‎38.10‎ ‎1982年 ‎103 188‎ ‎23 582‎ ‎22.81‎ ‎1990年 ‎114 333‎ ‎18 003‎ ‎15.88‎ ‎2000年 ‎126 743‎ ‎8 507‎ ‎6.72‎ ‎2010年 ‎137 053‎ ‎5 419‎ ‎4.88‎ A.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性质 B.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 C.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D.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解析:选A 据材料1949~2010年我国文盲率不断下降,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原因不同,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故选A项;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到2001年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只是文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1953年“一五”‎ 计划实施,工业化开展需要各种人才,但这也只是原因之一,排除C项;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文盲率下降,也只是原因之一,排除D项。‎ ‎12.(2019届广东百校联考,31)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  )‎ A.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B.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C.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D.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新闻漫画题材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比例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51~1959年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有较大影响,故A项正确;1957年由于政治运动扩大化,“双百”方针没有坚持贯彻执行,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文革开始后新闻题材创作形式单一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的变化,而非报刊杂志的宣传功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2019届云南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 ‎ 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的96%,骤减到1962年的42.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10分)‎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由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得出,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由材料一“1929~1937”的时间信息得出,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由材料一“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得出,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一“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得出计划性;由材料一“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 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 116 000名”得出,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由材料一“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得出,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由材料一“‎ ‎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得出,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得出,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由材料二“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出,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第二小问“共同因素”,由材料一“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并结合所学得出,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由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材料二“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得出,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材料一“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材料二“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得出,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由材料一“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材料二“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得出,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 答案:(1)目的: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 特点:计划性;新建学校猛增,就学人数增加;城乡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学制更加规范;农村学校增加高于城市等。‎ ‎(2)发展特点:逐步扩大农村教育普及与投入;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果显著等。‎ 共同因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国家建设的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与投入;政治局势与方针的变化等。‎ ‎14.(12分)(2019届河南六市二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江大河》是2018年底热播的电视剧,剧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上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 家庭出身不好的宋运辉一直备受歧视,但是他把握着机会,在1978年高考中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入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企的技术员,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他的姐夫雷东宝是小雷家大队的农民,复员后回村带 领村民紧跟政策,实行土地承包,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最终绊倒在新事物脚下。个体户杨巡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当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剧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注意格式:情节、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表述要准确,概述和评价时史论结合,准确全面;情节从“1978年高考”“实行土地承包”“个体户杨巡”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个体经济的发展等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示例一)情节:宋运辉1978年高考升入大学。‎ 历史现象: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 概述和评价:“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主抓教育,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恢复高考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示例二)情节:雷东宝带领村民实行土地承包。‎ 历史现象:中国上世纪70、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概述和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示例三)情节:个体户杨巡抓住商机,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历史现象:中国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个体经济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个体经济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