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1.47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知识整合
一、明朝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1380 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
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这些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学&
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至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
④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二、清朝
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
限制。
2.康熙帝: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目的:适应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2)职责: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把各种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4)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得到
2
进一步巩固。
三、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历史影响
1.一方面,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
抵御外来侵略、发展社会经济、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另一方面,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具体体现
在:
(4)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例如,明朝一度
实行“海禁”政策,清政府则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多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
四、对明清君主专制基本认识
1.明代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帝国政治制度的畸变。
2.清设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心理得到了最
大的满足。
3.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重点考向
考向一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
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
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
3
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
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
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网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
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典例引领】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
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参考答案】A
考向二 清朝的边疆制度
改土归流
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
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盟旗制度
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
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
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金瓶掣签
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
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
4
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的西藏、蒙古
地区社会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深远
【典例引领】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
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参考答案】C
考向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基础、特点、
评价及其成熟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1.核心
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2.基础
(1)经济基础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2)思想基础
战国和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汉武帝开始采用儒家思想。
3.特点
(1)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如:皇帝拥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国
家大事由其个人独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皇位是终身制、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分工,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
人手中,最终确保了皇帝的专权和中央的集权。
4.评价
(1)进步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
5
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
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经久不衰;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
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
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
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网
5.成熟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
察制度的相互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2)封建皇帝以这三种制度的结合,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统治的稳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
熟过程,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惟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
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
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
【参考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
须跪见皇帝。
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
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
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6
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考点冲关
1.1577 年,大学士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
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 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
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 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A.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衰落
B.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
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D.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
2.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
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
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
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3.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数统计。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朝代 丞相(宰相、副相)人数
秦 6 位 两宋 121 位
西汉 47 位 明 4 位
唐 182 位 清 0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7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
4.明朝出现内阁辅臣时,也出现了“票拟”。内阁辅臣用墨笔在奏章上拟出处理意见,经皇帝首肯,再由
太监用朱笔抄出、加盖玉玺,奏章方才生效;由此催生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种现象导致
A.皇帝完全掌控了国家大是
B.内阁辅臣掌握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C.太监和内阁辅臣相互制约
D.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5.永乐九年(1411 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
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6.清朝制科取士方式之一博学鸿儒科于康熙十八年(1679 年,三藩之乱之际)举行,与试 143 人(一说 154
人),取 50 人。当时天下名士,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外,其他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
施润章等都应选录取,入翰林院篆修《明史》。博学鸿儒的开创
A.改变了科举制的方法
B.目的是编纂《明史》
C.体现了顾炎武的思想
D.有利于清朝政局稳定
7.顺治帝曰:“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朕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
批发……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
关于清朝内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与明朝内阁制度存在继承关系
B.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8
C.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
D.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
8.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
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
映了清朝军机处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 1397 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
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 名贡生清一色的来
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 ……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
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 大臣在内的“调查
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
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
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
亲自选定 51 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
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直通高考
1.(2018 年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
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
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9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2.(2017 年天津卷)“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
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
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
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3.(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
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据材料信息可知,当皇权与伦理发生冲突时,应以维护皇权
为主,这说明皇权大于伦理,即专制皇权高度强化,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万历皇帝在位时,宰相制度
早已废除,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的结果是维护君主专制,而不仅是冲突,
故 D 项错误。&网
2.【答案】D
1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空印案”的缘由在于君主不顾实情,认为官员的做法
“欺君罔上”,由此可以得出“君权至上不容挑战”的结论,故D 项正确;材料所述“损耗”是自然损耗,
与官员贪污腐败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危及中央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故地方官员
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说明当时的财经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故C 项错误。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未体现皇帝完全掌控了国家大是,故 A 项错误;内阁辅
臣没有掌握国是的部分决策权,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经皇帝首肯,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加盖玉玺”
可知,宦官受制于皇帝,无法形成太监和内阁辅臣相互制约的关系,故 C 项错误;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的
出现,为宦官把持朝政提供了条件,故 D 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
机构,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 C 项错
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 D 项错误。故选 B。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博学鸿儒科的设置并没有改变科举制,排除 A 项;清朝设置
博学鸿儒科的目的是拉拢汉族知识分子,排除 B 项;根据材料“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可知 C 项
说法错误;博学鸿儒科的设置是清政府为缓和矛盾,拉拢汉族文人而采取的政策,这有利于稳定政局,故 D
项正确。
7.【答案】A
11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
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得出军机处的发展日益完善,备受重视,故 B 项正确。
9.【答案】示例 1 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
(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
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示例 2 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
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②围绕
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③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
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④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的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
加以论证。如选择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
进行分析,其是如何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12
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科考案中偶然现象的必然性。言之
有理即可。.网
【直通高考】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 A。清朝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
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 C。结合所学,乾隆
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D。&网
2.【答案】D
3.【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
的改变,故答案为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材料不能
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