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李时珍日:“古者以粟为黍稷、梁、称之总称。”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答案】C
【解析】
据考古发现,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答案为C;AB遗址没有发现“粟”的遗迹,不符题意,排除;河姆渡居民在浙江,适宜种植水稻而不是粟,D错误。
2.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3.“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B项符合题意;A项为部落时代的权力继承制度,排除。C项,秦朝统一后全面推行,排除。D项,题干与世袭制无关,排除。
4.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知识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发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回答。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
5.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 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 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 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战国初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答案为B;战国时期掌握实权的为各国国君而不是卿大夫,A错误;工商业发展是达到富兵强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不是各国变法的根本目的,C错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而周王室代表着落后的奴隶主,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错误。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体现了《道德经》中
A. 辩证法的思想
B. “兼爱”“非攻”的思想
C. “仁”的思想
D. 以“法”治国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意思是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体现了《道德经》中朴素的辩证法,故A项符合题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著作,B是墨家思想,C是儒家思想,D是法家思想,故BCD不符合题意。
7.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时,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军机大臣 D. 太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的是监察,A选项符合题意;丞相负责的是行政,B选项排除;军机大臣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而且不是秦朝设置,C选项排除;太尉负责的是军事,D选项排除。
8.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 秦朝统一文字
B. 秦朝统一货币
C. 秦朝疆域辽阔
D. 秦朝统一度量衡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可知,在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背景下能够交流,并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秦朝统一文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故A选项正确;秦朝统一货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没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与秦朝疆域辽阔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秦朝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交流,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的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其中属于“汉武”的措施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 三省六部制 C. 二府三司制 D. 建立中朝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通过设置内朝来强化君主专制,D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A选项排除;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确立的,B选项排除;二府三司制是在宋朝时期确立的,C选项排除。
10.下图是《汉代讲学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A. 儒家学说 B. 法家学说
C. 兵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汉代讲学图》中讲学的内容应是儒家学说,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汉代讲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学说,因此材料图片中讲学的应该是儒学,而不是发家思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建立了正统地位,因此讲学的内容应该是儒家学说,而不是兵家学说,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淹没失传,故D选项错误.
11.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北京人的发现
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B
丝绸之路的开辟
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
甲骨文的发现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商朝开始
D
西域都护府设置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并不是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CD的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是一种对应关系,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2.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A. 写成《伤寒杂病论》
B. 改进造纸术
C. 发明“麻沸散”
D. 传播道教和佛教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故B项符合题意;A项,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华佗发明“麻沸散”,排除;D项,传播道教和佛教不是蔡伦的成就,排除。
13.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取得成功,故D项正确;A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B、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5.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王羲之 D. 王献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且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16.有评论认为: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A. 都江堰 B. 灵渠 C. 赵州桥 D. 大运河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东南方的统治,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将南方的粮食转运到北方,隋炀帝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对南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故D项正确;A项是战国时期修建,排除;B项是秦朝修建,排除;C项是隋文帝时期,排除。
17.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傅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祜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 参知政事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尚书省
【答案】C
【解析】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从材料信息来看,崔祐属于审议部门的官员,所述部门应当是门下省。故答案为C项。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A项;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项。
18.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这一思想的是
A. 虚心纳谏 B. 善于用人 C. 唐蕃联姻 D. 完善科举
【答案】C
【解析】
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能够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与吐蕃的联姻,故选C项;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和完善科举没有体现唐太宗的民族思想,故排除A、B、D项。
19.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黄巾起义
B. 玄武门之变
C. 陈桥兵变
D. 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
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艺术再现唐玄宗西逃的情景,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故D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是东汉农民起义,故A不符合题意;玄武门之变是唐初李世民杀掉太子李建成的政变,故B不符合题意;陈桥兵变是是赵匡胤发动的代周建宋的兵变事件,故C不符合题意。
20.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C
【解析】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
21.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
22.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A. 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D.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答案】B
【解析】
宋朝建立后,鉴于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宋朝还在地方设经略安抚司,管辖一路或数路的兵马大政,以文臣出任,实行以文制武。在军事行动中,统兵大将出征作战时,皇帝还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直接影响效率,也导致制度僵化,故B符合题意;宋朝前的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包括兵权和财政权,故AC不符合题意;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管辖,故D不符合题意。
23.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主张是
A. 理是万物的本源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
【答案】B
【解析】
材料“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体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B选项符合题意;理是万物的本源、格物致知与材料无关,A、C选项排除;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主张,D选项排除。
2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融合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特征明显,同时这一状况推动了民族融合,故A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在隋唐时期,排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在秦汉时期,排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基本奠定是在清朝前期,排除D。
2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 建立元朝 B. 设置行省 C. 统一蒙古 D. 开凿运河
【答案】C
【解析】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故C符合题意;1271年,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设置行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元朝建立后,为了将南方的财赋转运至北方,疏浚了大运河,故ABD不符合题意。
26.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字。绘制这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
A. 隋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辽阳行省”、“岭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可知该制度是行省制,最早是在元朝时期出现的,C选项符合题意;选项A、B、D均不是行省制确立的朝代,排除。
27.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元朝时设置的管理台湾的机构是
A. 宣政院 B. 行中书省 C. 腹里 D. 澎湖巡检司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D选项符合题意;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A选项排除;行省制主要是在大陆,在台湾并未设置行省,B选项排除;腹地主要是大都周边的几个省份,C选项排除。
28.如图是中国某个朝代政府架构变化的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B. 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清乾隆帝建立军机处 D. 明永乐皇帝设立内阁制度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改革前有丞相,改革后没有丞相,反映的是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故A项正确;示意图中只有六部,没有三省,不属于唐朝,排除B;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排除C;示意图反映的是废丞相,而非设内阁,排除D。
29.以下关于明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④设置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称藏族地区为乌思藏,采取封授当地的僧俗首领,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方法管理军民事务。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管理机构。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是在清朝前期。综上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①或④,排除。
30.“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诗中赞誉的人物是
A. 郑和 B. 郑成功 C. 林则徐 D. 邓世昌
【答案】B
【解析】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B正确;A是远洋航行者;C是鸦片战争时期;D是黄海海战时期。
31.以下属于清代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是
A. 设立西域都护府 B. 设立伊犁将军
C. 设立北庭都护府 D. 设立理藩院
【答案】B
【解析】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所以B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排除A;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排除C;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D。
32.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图是指: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 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C. 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D. 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答案】C
【解析】“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说明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皇权进一步加强,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正确;军机处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不属于中央和地方问题,排除A;材料旨在说明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并非说明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排除B;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没有决策权,D错误。
33.下面疆域结构图反映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北至西伯利亚,西北至中亚的巴勒喀什池以西,西跨葱岭,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南至南海诸岛,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东至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版图北面到长城,因此材料内容不是汉朝版图,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到贝加尔湖,因此材料内容不是唐朝版图,故B选项错误;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因此材料内容不是明朝版图,故C选项错误。
34.下列不属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的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批判君主专制
C. 工商皆本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主张,符合题意;B、C选项属于黄宗羲的主张,排除;D选项属于顾炎武的主张,排除。
35.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
A. 民族矛盾尖锐 B. 皇权高度膨胀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近代科学传入
【答案】C
【解析】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为了适应市井生活需要,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起来,所以答案选C;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皇权高度膨胀体现在政治领域,与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兴起无关,排除B;近代科学与世情小说兴起直接并无因果联系,排除D。
二、多选题
3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A.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B.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C. 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D. 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答案】ABC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促进文化繁荣;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士阶层兴起,并受到统治者的重用;故ABCD正确。
37.下列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作者是蔡伦 B. 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C.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秦始皇、汉武帝、华佗都被记载在内
【答案】B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采斐然,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故B、C正确。《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而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故排除A、D。
38.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 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B. 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C. 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D. 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答案】ABD
【解析】
秦朝和隋朝两个朝代都结束了长期分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两个朝代都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巨大工程,秦朝时修筑长城,隋朝时修建大运河;两个朝代都是短命王朝,都因为施行暴政导致短命而亡;故ABD正确;在思想统治方面,秦朝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但隋朝没有这方面的措施,排除C。
39.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A.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B.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C. 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D.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ACD
【解析】宋太祖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做到兵将分离,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为了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收财政权于中央,C正确。宋代重文轻武,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现象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是唐朝末年的措施,不是宋代的,B错误。
40.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的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A. 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B. 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C. 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D.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BC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对外交流,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B、C、D三项正确。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中消极防御的外交政策,不能阻挡列强的侵略,故A项错误
三、材料分析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答案】(1)①:魏;②隋。
特点:政治: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民族政权并立;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民族关系:出现民族融合现象。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共同原因:统治者重视人才,任人唯贤;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经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解析】(1)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三国鼎立时期,因此①是三国中的魏;②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束南北朝分立,实现统一的是隋朝。特征:从政治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民族政权并立;从经济方面看,北方战乱,因此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加上北人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从民族关系看,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融合现象。
(2)盛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局面。
共同原因:根据材料“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可知,统治者重视人才,任人唯贤;根据材料“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在经济政策上轻徭薄赋,鼓励发展农业经济;根据材料“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可知,两人都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