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3.00 KB
  • 2021-08-31 发布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宁市海湖中学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历史 第一次阶段考试卷 分值:100分 答题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每小题1.5分,共54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计54分)‎ ‎1.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6.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举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7.(2012·山东文综·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 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 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 ‎9.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 分散的自然经济 C.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 王室日益腐败 ‎10.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周朝的灭亡完全在于其制度的先天不足 B. 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统治者的暴政,与其制度没有关联 C. 柳宗元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两代灭亡的关键所在 D. 柳宗元的看法是错误的,两代的灭亡与制度没有关系 ‎11.古代中国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的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古代中国( )‎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 工商食官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12.《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夏商两代的邦联式统一、周代的分封制统一和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三种模式。此学者的划分标准是( ) ‎ A.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社会性质的变迁 C. 君主专制是否确立 D. 官僚政治的瓦解 ‎14.“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 A.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B.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 C.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D .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15.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6.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 )‎ A. 三省六部制 B. 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 郡县制度 D. 行省制度 ‎17.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 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 ‎ A. 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 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 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 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18.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 ‎ A B C D ‎ ‎19.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 C.《庄子》 D.《离骚》‎ ‎20.《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2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2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 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 ‎24.“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25.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出土了10余吨五铢钱、115公斤马蹄金等金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这反映出西汉( )‎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王国经济实力雄厚 C.官营手工业发达 D.货币体制重大变革 ‎26.《论语》认为,一个人为人孝悌,就很少会犯上作乱,孝悌乃为人之本;董仲舒也强调“孝”是“天地之经”、“人伦之本”。儒家强调“孝悌”是为了 A.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B.约束君主、主张仁政 C.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D.屈君伸民、强调民本 ‎27.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8. 右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 A.有利于维护东汉王朝统治 ‎ B.反映了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 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29.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30.《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3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32.“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有教无类 ‎33.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 A.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C. 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D. 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34.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 )‎ ‎36.“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题,46分)‎ ‎37.(23分)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3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8分)‎ ‎38.(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 徐州、扬州地区的发展,只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东吴起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六朝时期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轨迹是不同的。总而言之,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由长江流域逐步推向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就长江流域本身而言,尽管长江上游地区在六朝以前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但在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长江上游地区,原来经济水平较差的豫章地区又迅速发展并开始跟上。这样,整个长江流域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生机的经济带,这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恢复与发展缓慢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地区?试总结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3分)‎ ‎(3)这一时期“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的原因是什么?(10分)‎ ‎(4)这样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3分)‎ ‎(5)针对你家乡的经济发展,请你提出两条好的建议。(3分)‎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题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6小题,每题1.5分,共计54分)‎ ‎1----5 DCABB 6-----10 CBBCC 11-----15BCABD 16-----20 BBCDC ‎21----25CBBAC 26-----30 ABABD 31-----36 DCDABC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5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从“皆世族”的信息可以看出其选官的主要依据。联系西周宗法制可知判其依据。第(2)问从材料二“惟问中正” 和材料三“ 余为中正”可以看出其主要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相关规定。共同特点应和科举制开放公开的选举特点相比较思考。第(3)问,比较型的题目要先寻找角度确立比较项。如选官的标准、范围、开放程度等。再比较两者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有什么变化作答。第(4)问,影响注意两个角度要答全,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和对西方相关制度的影响。‎ ‎【答案】(1)主要依据:血缘; 度:嫡长子继承制。 ‎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 ‎(4)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地区?试总结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3分)‎ ‎(3)这一时期“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的原因是什么?(10分)‎ ‎(4)这样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3分)‎ ‎(5)针对你家乡的经济发展,请你提出两条好的建议。(3分)‎ 答案 (1)江南地区。(2分)‎ 经济发展情况: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2分)‎ ‎(2)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3分)‎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还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江南地区气候适宜,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10分)‎ ‎(4)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3分)‎ ‎(5)言之成理皆可。(3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江南”可知,指的是江南地区;根据“人烟稀少”“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来分析,说明江南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总结出,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为躲避北方战乱和灾荒,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增加那里的劳动力;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第(5)问,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针对本地区的特征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措施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