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00 K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铅山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徐帆 审题人:邹莉红 一、选择题 ‎1、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2、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4、据研究,16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中以丝绸为主要商品,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贸易,由此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问题的1/4到1/3。这说明当时中国( )‎ A.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B.为工商业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C.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D.在国际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5、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 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 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 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 D.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6、黄宗曦、顾炎武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被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末清 初思想(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经济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7、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暑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 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 ‎8、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 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9、一位治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中,不可转让的,它实质上存在 于共同体全体成员。”“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该思想家主张( )‎ A.建立完善的代议制 B.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C.为防止独裁应分权制衡 D.个人意志即主权 ‎10、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英国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B.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 D.反对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 ‎11、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行《意外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这( )‎ A.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B.说明帝国议会已成为独立的立法机构 C.反映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民主国家 D.证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12、1934年6月,美国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 A.美国总统凌驾于参议院之上 B.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D.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13、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帝国议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议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这实质上表明( )‎ A.德皇拥有绝对的实权 B.德国民主政治不完善 C.德国的议会是虚设的 D.德国的封建残余浓厚 ‎14、《和平法令》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关于对外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列宁在报告中宣布,“我们应当帮助各国人民干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当时,列宁签订和约的思想、其和平观的指向是( )‎ A.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工人阶级掌握全部政治权力 C.以和平方式结束帝国主义战争 D.以革命战争维护苏维埃政权 ‎15、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和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家、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正确分析认识了中国国情 B.准确实践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俄国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 ‎17、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于1940年发表社论:军民合作是取得这次战役胜利的重要条件,华北广大土地,简直无分前线与后方。该社论评论的是( )‎ A.百团大战 B.远征缅甸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18、随着晚清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品的大量涌入,松江、太湖的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上述状况( )‎ A.体现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表明洋货已取代了土货 C.反映中国控企业出现 D.说明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19、抗战以前,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只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与工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04%和7.34%;到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3.61%。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是( )‎ A.为坚持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B.改变地方经济分割的现象 C.改变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D.建立起独立的西部工业体系 ‎20、维新变法暑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21、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联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22、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以压倒多数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可见,当时美国( )‎ A.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急需走出危机困境 D.总统选举程序混乱 ‎23、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 ‎24、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 A.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 B.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 C.美苏在军事防备中直接对抗 D.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 ‎25、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集中力量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三线地区进行工业基础建设,其布点与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主要背景是( )‎ A.应对外来安全威胁 B.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C.响应国内政治形势 D.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二、非选择题 ‎26、(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 ——习近平同志与马英九同志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 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剖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抢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 ——习近平同志与马英九同志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1)请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2)材料二中邓小平指出的“适当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 ‎(3)结合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指出“九二共识”的内容。‎ ‎27、(25分)关于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的俄国工业化与西欧有很明显的不同,其发展的的动机是政治和军事,驱动力的来源不是企业而是政府。‎ 进入20世纪,列宁和他的支持者,不得不为保卫政权抵御敌人进行了快速的国有化进程。1921年,列宁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他决定实行与激进的经济手段相反的政策。随后,斯大林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苏联资源与劳动力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边缘蹒跚前进的时候,外部世界的人们怀着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的变化。‎ ‎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以“国家与工业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