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2.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文科历史期中试卷 命题人:龚宁东
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2.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乏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
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3.关于雅典民主制,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叙述,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A.小国寡民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直接民主使素养不高的人参与政治 D.民主范围的有限性激化了社会矛盾
4.《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5.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
6.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如右图)。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 )
①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③统治者实现统一的愿望强烈 ④宰相是对皇帝负责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③④
7.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9.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战败情势下的城市自治,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很高的地位,马克思将其视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今天很多法国人对这一事件还是肯定的,他们肯定的是( )
A.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尝试 B.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
C.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大团结 D.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10.沈志华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这反映了临时政府( )
A.因决策失误导致失去民心 B.对国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C.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 D.没有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
1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2.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 ④香港回归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下表反映的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比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个)
10
9
1
0
0
A.新中国面临较大的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贯彻
14.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C.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推进了台湾问题的解决
15.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组织
16.“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
A.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17.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18.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19.“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材料描绘的是( )
A.汉代长安 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 D.北宋东京
20.在中国古代,人口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宋朝时期人口已突破1亿,鸦片战争前夕更是突破4亿。面对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不包括( )
A.实行“重农抑商” B.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
C.开发“边际土地”,扩大耕地总量 D.积极对外移民和拓展海外贸易
2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22.下图是根据有关数据绘制的英、西、荷、美四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英国美国西班牙荷兰 B.美国荷兰西班牙英国
C.美国英国荷兰西班牙 D.英国荷兰美国西班牙
23.下表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以下是对该表内容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1689—1815年间欧洲各国海军规模统计(服役舰只数)
1689
1739
1756
1779
1790
1815
英国
100
124
105
90
195
214
法国
120
50
70
63
81
80
西班牙
/
34
/
48
72
25
荷兰
66
49
/
20
44
/
A.大致反映了这一时期列强争夺海上霸权的情况
B.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
C.经济实力决定了军事实力的强弱
D.英国海军从1689年起始终占优势地位
24.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25.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26.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20年
16.7万
40.5%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0年
37.4万
31.7%
1933年
24.3万
48.7%
①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国民政府能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③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7、.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B. 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C. 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D. 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28.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 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 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 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符合材料的主题是( )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3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比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31.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2.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3.学者们普遍认为,虽然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传播途径、影响范围跟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颇为相似,但不会引发经济大萧条,因为人类不会再犯那次大危机中所犯的错误。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 )
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都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C.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D.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34.
蓝鹰标记
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着右图标记的商品,而没有该标记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
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 B.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作一份贡献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35.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这充分说明科技革命使( )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6.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37.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识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38.2010年10月,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证券时报》上发表观点: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下列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 美国已经获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B. 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C. 美国乱发纸币只能经济危机 D. 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掠夺世界资源
39.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地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戴高乐总统谈话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B.希望欧洲联合,以摆脱战后的美国控制
C.欧洲的现状对美国有利 D.欧洲要脱离北大西洋组织,建立自己的防务
40.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B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
20世纪80、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先后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有3小题。第41题16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2分)
4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 以“两岸自由贸易园区的合作与共赢”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经贸论坛在厦门举行。两岸产业界学者及知名企业家联袂登台,就两岸自贸区合作等话题展开研讨。商务部台港澳司司长陈星在致辞中指出,2013年,两岸贸易额再创新高,已达1 972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两岸贸易增长仍旧势头良好。
材料四 四川雅安地震虽已发生近一个礼拜,台湾民众及媒体对此不幸事件仍是极度关心。台湾民众及团体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台湾企业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期待能透过种种的关怀抚平灾民心中的痛;而马英九也通过发言人表示台湾的搜救队已准备好,如有需要协助可立即出发救援。凡此种种除了凸显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外,更彰显了两岸间的同胞感情。
——福建东南新闻网
(1)材料一是某学生在第16届亚运会上看到的两支代表队的旗帜的图片,请分别说出这两面旗帜所代表地区回归祖国的时间与主要原因【至少两点】。(4分)
(2)请说明造成材料二中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前景的认识。(8分)
4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700年,英国人均收入大约只有8—9英镑,1750年前后,增长到12—13英镑,19世纪初,在这个数字的基础上又增长80%,到1860年再增加一倍,……
在工业革命前的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21.9%。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恩格斯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的破产农民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材料四 现代工业和生产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和石油。据美国石油协会估计,地球可能储藏有近2万亿桶石油,可供人类开采不到95年。而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使用,排出大量有害物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材料五 《12英尺的战利品》是美国一位摄影家于1908年拍摄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巨树轰然倒下,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经济领域的哪一次重大变革?(1分)指出这一变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1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一重大事件对英国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3分)
(4)结合材料四、五和你的生活实际,指出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2分)
(5)面临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2分)
4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成功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但是,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与旧苏联不同,改革着的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兼并、城市化和就业不足的挑战。不仅如此,到2020年,中国还陷入工作人口严重不足、大量需要扶助的人失去依靠,这种人口比例极度恶化的危机。对我们而言,中国最好发展成为日本那样的富裕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对此,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 ——兰德公司《中国与全球化》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D 2、D 3、A 4、D 5、A 6、B 7、D 8、D 9、A 10、D 11、A
12、D 13、A 14、B 15、C 16、D 17、B 18、D 19、D 20、D 21、C
22、C 23、D 24、C 25、D 26、B 27、A 28、B 29、C 30、B 31、C
32、C 33、C 34、C 35、D 36、D 37、D 38、D 39、B 40、D
41、(16分)(1)图一代表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于1999年回归祖国;图二代表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回归祖国。(2分)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等。(2分)
(2)国共内战,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造成两岸长期隔绝分离。历史上海峡两岸多次处于隔绝状态。(4分)
(3)变化:由隔绝到广泛交流。(2分)
认识: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在经济上已经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分)
42、(12分)(1)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良并投入使用,(2分)
(2)提高了人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工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3分)
(3)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分)
(4)资源的消耗与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2分)
(5)爱护家园,保护环境;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2分)
43、(12分) 答案:示例:
(一)观点: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2分)
(二)论述:
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挑战,如国企改革、城市化、就业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但是,中国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教育、科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8分)
(三)总之,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不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