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至战国早期,有限的铁器基本掌握在上层统治者的手中,往往被用作防身的短兵器,少量的铁器则被用来修筑城池、宫殿、陵墓之类。据此可推知,当时
A. 国家对经济实行垄断
B.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C. 冶铁业技术世界领先
D. 铁制农具尚未得到广泛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春秋至战国早期,有限的铁器基本掌握在上层统治者的手中,往往被用作防身的短兵器,少量的铁器则被用来修筑城池、宫殿、陵墓之类。”可知,铁器有限,基本被统治者用作防身的短兵器,少量的铁器则被用来修筑城池、宫殿、陵墓之类,这些都说明铁制农具尚未得到广泛使用,D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有限但基本掌握在上层统治者的手中,这不能代表国家垄断经济,A错误;据上分析材料与农业生产无关,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冶铁技术,C错误。
2.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环城郭,掘通堤防”“夷去险阻”,拆除全国许多重要城市的外围高墙。秦始皇此举
A. 削弱了对城市的管理
B. 有利于经济的交流
C. 重新规划了城市布局
D. 促进了农业商品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环城郭,掘通堤防,夷去险阻,拆除全国许多重要城市的外围高墙”可知,这是秦统一后拆除城市之间的阻碍,疏通环绕城郭的堤防,便利了城市间的交流,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建设,没有涉及城市管理和规划城市布局,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建设,没有涉及农产品流向市场的内容,D错误。
3.如图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禪(单)衣,这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禪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由此可知,汉代
A. 丝织技术比较发达
B. 丝织品远销海内外
C. 丝绸成为主要衣料
D.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禪(单)衣,这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禪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丝织品华美轻柔,这说明汉代丝织技术比较发达,A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没有体现丝织品远销海内外,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地,由此可知这是王公贵族阶层所用,不带有普遍性,C错误;据材料“西汉初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面临匈奴的威胁,D错误。
【点睛】汉初统治者面临三大问题:经济凋敝;王国问题;匈奴威胁。
4.在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有参差的长廊列社,高挺的坞壁,停满车辆的车库,还有农人耕作,蚕妾采桑,以及马、牛、羊、鸡、犬、豕的饲养等生产情景。这反映的是
A. 皇家工场
B. 农村草市
C. 工商市镇
D. 地主田庄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有参差的长廊列社,高挺的坞壁,停满车辆的车库,还有农人耕作,蚕妾采桑,以及马、牛、羊、鸡、犬、豕的饲养等生产情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如高大的庭院长廊下,停满了车辆,既有农人耕作,还有采桑女及牲畜的饲养情景,这是汉代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D正确;据材料“还有农人耕作,蚕妾采桑,以及马、牛、羊、鸡、犬、豕的饲养等生产情景”可知,这不是工场的情景,A错误;据材料“还有农人耕作,蚕妾采桑,以及马、牛、羊、鸡、犬、豕的饲养等生产情景”可知,这是生产情景,不是交易的农村草市和工商市镇,B、C错误。
5.《唐律疏议》中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这些规定旨在
A. 推广“一牛挽犁”
B. 保证农业生产
C. 践行“工商食官”
D. 降低牛肉消费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可知《唐律疏议》中规定,故意杀掉官马(牛)、私马(牛),或者自己杀掉自己的马(牛)者,都要判刑。这是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封建社会,使用马牛耕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劳动力,故B正确;“一牛挽犁”早在东汉就已出现并推广,A错误;“工商食官”与材料内容无关,C错误;材料主旨是保护作为生产力的马牛,而不是降低牛肉消费,D错误。
6.宋代江南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偏僻乡村还是繁华都市,商业性的乐舞处处存在。通过乐舞获得经济回报,或花费不菲金钱来获取乐舞消费的行为已经获得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这表明宋代
A.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B. 奢靡风气开始流行
C.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 城乡经济差距消除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宋代江南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偏僻乡村还是繁华都市,商业性的乐舞处处存在。”可知,商业性的乐舞随处可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据材料“通过乐舞获得经济回报,或花费不菲金钱来获取乐舞消费的行为已经获得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可知,人们认可乐舞消费,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理念,A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性的乐舞随处可见并获得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不能据此推断奢靡风气开始流行,B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重心的转移,C错误;只凭乐舞的流行,不能说明城乡经济差距消除,D错误。
7.明初严密的社会控制下,人们的自由空间很少,无人敢奢望旅游。明代中后期,旅游之风大盛,每逢佳节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众人成群结队,就近选择风景美妙之处尽情游览,体会平日劳苦之外难得的闲暇之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
A. “闭关锁国”局面形成
B. 自然经济解体
C. “重农抑商”开始松动
D. 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明初严密社会控制下,……无人敢奢望旅游。明代中后期,旅游之风大盛,……”可知,明代的人们由无人敢奢望旅游到旅游之风大盛,这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之余的闲暇之乐,是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D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旅游之风的兴起和发展,与“闭关锁国”无关,A错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鸦片战争后,B与材料不符;据材料反映的是旅游之风的兴起和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C错误。
8.据史料记载,清代南京的“账房”拥有大量的资金、织机和原料,它把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机户再把原料分给染坊染色,交络工络丝,制成绸缎后送账房成批出售。这反映出当时南京
A. 纺织业的经营方式进步
B. 资本主义萌芽得以普及
C.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 行业地区分工日益显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清代南京的‘账房’拥有大量的资金、织机和原料,它把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机户再把原料分给染坊染色,交络工络丝,制成绸缎后送账房成批出售”可知,“账房”是纺织业的组织机构,负责把织机、原料下分给机户,染坊和络工,最后回收成品丝绸出售,这反映了纺织业的经营方式较传统的纺织业有了进步,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纺织业发展,没有涉及其他行业,故资本主义萌芽得以普及的说法错误,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问题,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南京的纺织业分工,没有涉及其他行业,D错误。
9.1883年《高邮县志》记载:“以农兼蚕者不可胜举,至此成时,江南贩丝者无岁不至。”这表明
A. 国内长途贸易兴盛
B. 江南经济不断衰落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以农兼蚕者不可胜举,至此成时,江南贩丝者无岁不至。”可知,江南农户种地同时兼养蚕卖丝的不可胜举,随时可见,农产品商品化加强,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农户种地同时兼养蚕卖丝的不可胜举,随时可见,与国内长途贸易无关,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农户种地同时兼养蚕卖丝的不可胜举,这说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B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故D与材料不符。
10.1914年1月,农商部公布《公司保息条例》,政府拨存公债券2000万元作为保息金,对民营公司的股本进行保息,规定:凡新成立的公司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继续三年为保息期间;自领到第一次保息金后第六年起,每年按所领保息金总额摊还。这种做法。
A. 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提升了南京国民政府威望
C. 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D. 促使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对民营公司的股本进行保息,规定:凡新成立的公司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继续三年为保息期间;自领到第一次保息金后第六年起,每年按所领保息金总额摊还。”可知,对民营公司的股本进行保息,有利于资金的迅速流转,调动了民族资本家的投资热情,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A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C项违背史实; 1927—1937年是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与材料不符,D错误。
11.据史料记载,上海织布局原系商办,后来李鸿章以整顿为名,加入少量官股,便将这个厂攫入己手,并令原出资人每股(百两)加纳三十两始换给新股票。该厂焚毁重建后,李鸿章又令新股东每出纱一包捐银一两。这反映了
A. 洋务运动获得了大商人的支持
B. 官督商办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C. 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开始兴起
D. 民族资本受到封建势力压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通过各种手段束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如加入官股、敲诈或者捐献等方式,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受到封建势力压迫,D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织布局,A项不符题意;据材料信息可知,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百般阻挠,B项不符题意;中国近代自办股份制企业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1872年第一家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为标志,C错误。
【点睛】中国近代自办股份制企业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1872年第一家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为标志。
12.1947年《大公报》曾报道:“为了应付抢购,上海河南路呢绒店采用抽签购货办法。先请顾客们依次排队,然后举行抽签。签上载明准购的货色,如XX呢等,抽中的即凭签购货,但也有很多人抽到空签,便算白等一阵。”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 《大公报》报导失实
B. 上海沦陷日用品紧缺
C. 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 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47年……为了应付抢购,上海河南路呢绒店采用抽签购货办法。……”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以国统区为代表的上海,为了应付抢购采用抽签购货办法;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D正确;据上分析可知,A错误;据材料 “上海河南路呢绒店采用抽签购货办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呢绒店,而不是日用品,B说法错误;材料主旨反映的是通货膨胀,而此时的民族工业发展不是放缓,而是面临倒闭破产的命运,C错误。
13.如图是建国初期发行的“特”字系列邮票之一。该邮票可以佐证
A.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基本建立
B. 人民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充满信心
C. 新中国交通运输业实现了现代化
D. 中苏关系调整助推国防事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建国初期“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公布后,激发了人民的建设热情,人民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充满信心,B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建立,与材料信息不符,A错误;材料只能看出远洋轮船,不能就辞退的交通运输业实现了现代化,C片面;材料没有涉及中苏关系调整,D错误。
14.如图是版画家朱宣成创作于1956年的《报喜》。该作品主要反映了
A. 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B. 三大改造基本实现
C. “浮夸风”的蔓延
D. 人民公社纷纷成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创作于1956年的《报喜》”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正确;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A错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导致“浮夸风”“共产风”蔓延,C、D错误。
15.1983年10月,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实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源政府的通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该举措
A. 开启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C.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D.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83年10月,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可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也随之开展,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C正确;开启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十一届三中全会,A错误;B违背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于1992年,故D与材料不符。
16.1992年之后,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被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众多小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进行了改革。这样做有助于
A. 启动国有企业改革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紧跟对外开放步伐
D. 发挥计划经济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992年之后,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被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众多的小型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等形式进行了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正确;1978—1984年是第一阶段,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开放,C错误;据所学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改的就是计划经济,D错误。
【点睛】1978—1984年是第一阶段,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1992年为第二阶段,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鉴于煤油灯照明便利,但煤油性烈,火灾迭起,遂命宝善成公司“创造电灯”。制成后先在抚署适用数月,而后在长沙民间推广。这反映了
A. 城市化发展迅猛
B. 政府助推技术的革新与应用
C. 公司制日趋完善
D. 新技术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鉴于煤油灯照明便利,但煤油性烈,火灾迭起,遂命宝善成公司‘创造电灯’。制成后先在抚署适用数月,而后在长沙民间推广。”可知,作为巡抚的陈宝箴为避免火灾创造电灯,而后在长沙民间推广,因此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照明工具的变化,与城市化无关,A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公司制日趋完善,C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推广电灯中的作用,D说法错误。
18.如表为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重大事件表。这表明
时间
重大事件
1877年
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40余公里长的电报线
1880年
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
1881年
清政府主持的津沪电报线架设成功
1884年
清政府铺设自上海至广州沿海各口电线
A. 实业救国思潮走向了高涨
B. 电报通讯的区域布局得到了扩大
C. 政府放宽了对经济的管控
D. 民族危亡刺激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重大事件表”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电报通讯的发展,B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和政府放宽了对经济的管控都是甲午战后,A、C错误;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D错误。
【点睛】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40余公里长的电报线,成为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1904年,《江苏》杂志发表了在当时备受争议的《家庭革命说》,该文章提倡婚姻自由,主张对大家族家庭实行分居分产,从而建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该文反映了
A. 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 新兴媒体主导舆论走向
C. 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D. 封建伦理纲常已经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04年,《江苏》杂志发表了在当时备受争议的《家庭革命说》,该文章提倡婚姻自由,主张对大家族家庭实行分居分产,从而建立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家庭革命是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受西方近代文明影响下的青年男女,提倡婚姻自由,主张一夫一妻制,故C正确;材料主张的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革命,没有涉及妇女社会地位,A错误;据所学可知“《江苏》杂志”不是新兴媒体,早在19世纪初中国就已出现,B错误;材料《家庭革命说》是提倡,因此说封建伦理纲常还应存在,D错误。
【点睛】什么叫“杂志”?杂志,简而言之:定期出版物,又曰期刊。 早在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马六甲(马来西亚港口城市)创刊,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个近代化的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20.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 新航路开辟
B. 耕作技术进步
C. 工厂制建立
D. 欧洲价格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物质文明的交往,A正确;据材料物种交流与耕作技术进步无关,B错误;工厂制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错误;欧洲价格革命是金银价格下降,物价飞涨,D错误。
21.加勒比海位于大西洋西部,南北美洲之间,是中美洲到达西欧大陆的必经之路。“加勒比海盗”兴起于16世纪,通常通过偷袭、抢劫过往船只的货物来生存,19世纪走向衰亡。“加勒比海盜”兴起反映了
A. 东西方间贸易的开始
B. 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
C. 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
D.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加勒比海盗兴起于16世纪,通常通过偷袭、抢劫过往船只的货物来生存”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欧洲国家也走上了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的道路,B正确;东西方间贸易的开始于传统商路,A错误;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于工业革命,C错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D错误。
22.据统计,12世纪末,作为大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西北欧首要的商业中心,伦敦有4万左右人口。到了19世纪,伦敦人口增加到250万人,在伦敦街上走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尽头,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田野的些许征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医疗条件的进步
B. 高产作物的引入
C. 工业革命推动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2世纪末,作为大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西北欧首要的商业中心,……到了19世纪,伦敦人口增加到250万人,……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田野的些许征象”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伦敦人口迅速增加,在伦敦看不到开阔田野的些许征象,C正确;据上分析可知,与A、B无关;材料反映的是伦敦城市化的过程,与世界市场无关,D错误。
23.1907年,德国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拥有的工人数却占工人总数的39﹒4%,其中重工业和运输业中的某些行业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这一现象
A. 加速了世界市场的衰落
B. 壮大了商业资产阶级力量
C. 延续了重商主义的政策
D.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07年,德国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拥有的工人数却占工人总数的39﹒4%,……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可知,二十世纪初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拥有的工人数却占工人总数的39﹒4%,这是生产集中导致的垄断组织出现的表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据所学可知二十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错误;材料强调垄断产生的影响,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工业革命时自由主义思想取代了重商主义,C错误。
【点睛】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思想:工业革命前,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占主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垄断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盛行。
24.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这些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和蔓延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C.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开创
D.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可知,材料反映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面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变化,故A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B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开创是罗斯福政府面对经济危机而实行的新政,C错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主要是二战后,D错误。
【点睛】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具体原因: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25.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设立了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先后拨额数十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众多工程项目。这反映了
A. 复兴金融
B. 恢复农业
C. 以工代赈
D. 调整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设立了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先后拨额数十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众多工程项目。”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的建立,兴建了众多工程项目,其目的都是扩大就业,刺激消费,C正确;据所学可知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的建立,兴建了众多工程项目,与复兴金融无关,A错误;据材料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的建立,兴建了众多工程项目,这与农业无关,B错误;新政期间调整工业主要是调整的劳资关系和企业间关系,与材料无关,D错误。
26.二战后,企业国有化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即由国家直接经营收益低但又关系到国民经济基础、私人企业难以经营的部门,如航天等部门。由此可见,企业国有化
A. 推动了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趋同
B. 加速了企业生产国际化趋势
C. 拓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表现形式
D. 践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二战后,企业国有化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国有化,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D正确;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国有化,如收益低但又关系到国民经济基础、私人企业难以经营的部门,如航天等部门等由国家经营;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国有化,而是增加政府开支,大量军事订货等手段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美国政府在一些关键部门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但美国经济体制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经济的干预,不可能加速企业生产国际化趋势,B错误;据所学可知企业国有化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实质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C错误。
27.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实行供给学派经济政策,与凯恩斯主义背道而驰,并与同一时期英国撒切尔首相所采取的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遥相呼应。这些政策的实行
A. 恢复了经济活力
B. 消除了经济危机
C. 根除了“滞涨”现象
D. 强化了国家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实行供给学派经济政策,与凯恩斯主义背道而驰,并与同一时期英国撒切尔首相所采取的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遥相呼应”可知,供给学派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同,供给学派经济政策实施,使美国经济摆脱滞涨,迅速回升,A正确;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 70年代的“滞涨”也是经济危机的结果,因此C错误;据上分析可知,供给学派经济政策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错误。
【点睛】供给学派经济政策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共同点: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8.当俄国结束了“战争一革命一战争”的轮回之后,民众发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甚至于面包都极度缺乏,农民对工业品、工人和市民对面包都有急切的需求,但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
B. 斯大林模式弊端显现
C.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战争一革命一战争的轮回之后”可知,这是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后为打败协约国干涉军和国内叛乱的白匪,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1921年苏联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缓和了社会矛盾,C正确;A错误;斯大林模式是1936年形成的,在二三十年代起来积极作用,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行的,与材料不符,D错误。
29.某学者认为,在苏联这样一个生产力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下列政策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农业集体化
C. 固定粮食税
D. 国家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解决工业化所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1929年农业集体化大规模的进行了,但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B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苏联工业化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被取消,与材料不符,A错误;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与材料不符,C错误;国家资本主义是新经济政策中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与材料不符,D错误。
【点睛】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目的: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解决工业化所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
30.苏联通过实施若干个“五年计划”,将识字率从1926年的56﹒6%提高到1959年的98﹒5%.1961年,苏联外科医生的人数增加到425700人,人均预期寿命上升到69岁。苏联还为公民提供了免费医疗、养老金、儿童补助等。这说明,苏联实施“五年计划”
A.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 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求
C. 有助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
D. 切合了本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苏联通过实施若干个“五年计划”,将识字率从1926年的56﹒6%提高到1959年的98﹒5%.1961年,苏联外科医生的人数增加到425700人,人均预期寿命上升到69岁。苏联还为公民提供了免费医疗……等。”可知,通过五年计划提高识字率来扫除文盲,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质;通过改善医疗条件,延长了人均预期寿命;及养老金、儿童补助措施的实施保证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A正确;通过五年计划提高识字率来扫除文盲、增加外科医生人数等措施,与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联系不大,B错误;苏联的工业发展模式就是1936年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始终没有转变,C错误;苏联的这些措施实施,与国情无关,D错误。
31.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估计,苏联在计算机电子学方面比美国落后十年,在电光敏感器、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许多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苏联也处于落后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苏联
A. 科技发展受到冷战制约
B. 经济体制决定了技术革新
C. “新经济体制”收效甚微
D. 科技进步依赖重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长期的争霸战争加剧了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因此出现了材料中苏联各方面的落后状态,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主要是美苏争霸导致经济下滑,B错误;“新经济体制”是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时期,与材料不符,C错误;据所学可知,苏联重工业发展成就突出,而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D错误。
【点睛】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双方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二、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三、第三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而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32.2019年3月强热带气旋“伊代”登陆莫桑比克后,包括其在内的多个非洲国家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在灾后重建任务上,非洲国家应该向下列哪一机构提出援助申请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之一,它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故C正确;A是世贸组织,A错误;B是区域性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错误;D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家收支平衡,D错误。
【点睛】世界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之一,它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家收支平衡。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据此可知,这些国家
A. 得到了七十七国集团的大力支持
B. 接受了美苏两国的经济援助
C. 充分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D. 借鉴了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可知,二战后许多国家独立后,积极发展经济,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了高速发展,这是借鉴了西方国家工业化的经验,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了七十七国集团,A错误;据材料“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可知,这些国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加速自身工业化,没有体现美苏两国的经济援助,B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二战后许多国家独立后,积极发展经济,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强调工业化的途径,C错误。
34.1990年,美国、英国、俄国、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成立了二十国集团(G20)其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到2015年,二十国集团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80%以上。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及其成就主要表明
A.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迅猛发展
B.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界限日益模糊
C. 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增强
D. 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了有力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90年,美国、英国、俄国、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成立了二十国集团(G20)其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可知,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成立了二十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合作机制的建立反映了全球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更稳定的基础,推动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迅猛发展,A正确;据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B说法错误;据材料可知,美国、英国、俄国、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成立了二十国集团,而不是强调第三世界国家,C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据所学可推断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D错误。
35.如图漫画反映了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英国“脱欧”反映了
A.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放缓
B. 欧洲国家在区域集团化中获益甚微
C. 欧洲联盟内部利益冲突加剧
D. 世界经济发展中利益失衡问题初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这是因为英国民众感觉到自己的利益,被欧盟拖累了,这反映了欧洲联盟内部利益冲突加剧,C正确;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A片面;B违背史实;世界经济发展中利益失衡问题自始至终存在,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2分,37题18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定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朝代/时代
正定城经济发展概况
魏晋至隋唐
城市格局保持里坊制度,即把城区内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大的里坊区,里坊中又设多条道,四周建高墙封闭,设里正、里卒把守,设置宵禁、早开晚闭,便于管理。城中设有敬爱坊、安业坊、宣化坊等。
宋代
北宋初年,太宗下令辟正定为边贸市场,与辽交易香药、犀牛角、象牙和茶叶。城内已出现常设的商品交易市场,其繁华程度位列全国二十一大商埠之一。里坊制度被废除,市坊合一,城里天天有集市,居民富庶,佛宫云集,绿竹红花,“雄盛冠于河北一路”。
元代
朝廷在正定下设织染机构、杂造局,城中商贾大户云集,成为“贸易丰盈之所”。正定所缴纳的商税额达到江南诸路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形容它是一座“贵城”:此城盛产丝织品,价格昂贵,商户间成交数额巨大,可流通大汗纸币,水运、陆运便捷,工商业发达。
明代
古城的街道和四关都设有集市,十天一轮,周而复始,成为常例,商品经济已十分成熟。
清代
康熙初年,河北省会迁往保定,雍正年间正定辖区被缩小,限制了其商贸发展。
近代以来
20世纪初,法国人原本设计途经正定柳林堡的正太铁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一说是经费问题,一说是乡绅阻挠)改道始发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正定错失近代最重要的一次发展机遇,而那小村庄成为河北后来的省会城市—石家庄。
1920年,城墙西北处开凿了一座小门,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行,正定城日益现代化,但古城墙和古城门也逐渐遭到了破坏。
——摘编自周冉《千年佛城正定的风云流变》
阅读材料,从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朝代/时代,围绕正定历史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朝代/时代和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朝代(时代):魏晋隋唐至宋代
论题:正定城的里坊制度及其废除。阐述:魏晋至隋唐,正定城遵循里坊制度,城内设有敬爱坊等。里坊四周建高墙封闭,设里正、里卒把守,设置宵禁、早开晚闭,商品经济受到严格的控制。宋代,正定城被定位为与辽贸易的边贸市场,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里坊制度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被废除。市坊合一促进了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城内天天有集市。总之,宋代正定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里坊制度,并使之废除,里坊制度的废除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示例:朝代(时代):魏晋隋唐至宋代
论题:正定城的里坊制度及其废除。
阐述: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西周至唐严格限制阶段。因此魏晋至隋唐,正定城遵循里坊制度,设里正、里卒把守,在市民生活上,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唐长安城夜间坊门紧闭,坊外空无人行,呈现出寂静夜色。宋代城市发展放松限制,里坊制度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被废除,正定城被定位为与辽贸易的边贸市场,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了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总之,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布局和市民生活的变化。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政治家们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但在全球相互依赖的时代,这一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每一个新的旨在限制进口的措施都引起了利益受损的其他国家的抵制。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斯穆特一霍利税法》后,许多国家政府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加以抵制。经济民族主义没有取得增加产量和收入的结果,恰恰相反,1929—1932年,世界产量降低了38%,贸易减少了66%以上。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而临时设立的。关税的不断削减,使世界贸易在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保持年均大约8%的增长率。贸易自由化的惯性,在整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时代,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始终如一地超过了同期世界生产的增长。在国际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一次以多边条约的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并且对其缔约各国权利义务傲了具体规定,并在实践中发展成为集调整缔约方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贸易谈判场所与和平解决贸易争端机构于一身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余敏友《论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民族主义”出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贸总协定设立的意义并谈谈你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看法。
【答案】(1)背景: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和扩展,破坏严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政治家的推动。
内容:提高关税,阻止、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尽可能的保护本国工业:实行货币贬值,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意义: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体制: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看法: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尽管有所抬头,但仅仅是支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才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贸易自由化。
【解析】
【详解】
(1)背景:据材料“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斯穆特一霍利税法》后,许多国家政府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加以抵制。”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和扩展,破坏严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据材料“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斯穆特一霍利税法……”可知,政治家的推动。
内容:据材料“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斯穆特一霍利税法》后,许多国家政府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加以抵制。”可知,提高关税,阻止、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尽可能的保护本国工业: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美元贬值,目的是刺激出口,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意义:据材料“在国际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一次以多边条约的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并且对其缔约各国权利义务傲了具体规定……”可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体制:据材料“关税的不断削减,使世界贸易在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保持年均大约8%的增长率。贸易自由化的惯性,……推动世界贸易的增长始终如一地超过了同期世界生产的增长”可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看法:本题可从贸易保护主义尽管有所抬头,但仅是支流,不是主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才是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