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Ⅰ: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等级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中国人注重血缘亲情,讲究认祖归宗。故答案为B项。祭祖风俗与其他三项无关,排除ACD项。
2. 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
A. 血缘 B. 地域 C. 财产 D. 宗教
【答案】A
【解析】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制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维护政权的稳定。所以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故选A。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 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并未直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故A错误。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分封,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巩固了周朝的统治秩序,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郡县制和行省制分别是秦朝和元朝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C、D项错误。
4.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县制,所以正确的是B项;AC是在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D项在先秦存在,在秦朝以后的皇帝也是世袭,但不是秦统一以后才开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
5.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是这种制度的发展期,唐朝是完善时期,所以答案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6. 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征收地方赋税 B. 管理地方行政 C. 监察地方政治 D. 掌管地方军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汉武帝时期划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东汉时期,刺史演变成正式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因此征收地方赋税、管理地方性质、掌管地方军事属于东汉时期刺史的职能,故A,B,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刺史制
7.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A. 削弱皇权 B. 缩小地方权限 C. 加强皇权 D. 扩大地方权限
【答案】C
【解析】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正确,A错误;B、D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地方官吏制度的演变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目的在于加强皇权。
8. 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君相之间的矛盾。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排除
A;北宋实行二府三省司制,众设宰相,排除B;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会专权乱政,故废除丞相,故选C;清朝没有丞相,但晚于明朝,排除D。故选C。
9. 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 察举制的创立 B. 内阁的设立 C.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D. 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以知道,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创立的,与材料不符,排除A。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与材料不符,排除B。C是隋朝创立的,与材料不符,排除。
定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切入,结合清朝君主专职的强化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
10.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牢固的血缘关系 B.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 浓厚的专制色彩 D.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秦朝到清朝中国的政治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一直在不断加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特点;B选项说法错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都存在;C选项不够全面,没有注意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1. 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的是
A. 梭伦 B. 伯利克里 C. 克里斯提尼 D. 苏格拉底
【答案】C
【解析】梭伦的改革把国家引入民主化的轨道,排除A;克里斯提尼改革使民主政治在雅典确立,故选C;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得到完善,排除B。苏格拉底是一个思想家,排除D。
12. 能够享有雅典民主权利的是
A. 成年男性公民 B. 全体雅典人 C. 广大奴隶 D. 希腊人
【答案】A
【解析】在雅典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当时真正享有民主权利还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则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广大奴隶没有公民权和民主可言。故排除BCD,选A。
13. 古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古希腊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 独立自治 B. 三权分立 C.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D. 小国寡民
【答案】C
【解析】古代希腊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直接民主,也就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这些特点是与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工商业发达的现实相适应的,故选C;AD是雅典民主制实施的前提条件,B不符合雅典民主制的史实,故排除ABD。
14. 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A. 《王位继承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B
【解析】A是英国颁布的一部法律,排除;材料反映了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的问世,故本题选B。CD与法律适用范围有关,公民法指适用于罗马公民法律,万民法是适用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排除CD。
15.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法律基础是
A. 《人权宣言》 B. 《1871年帝国宪法》 C. 《邦联条例》 D. 《权利法案》
【答案】D
【解析】《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排除A;《1871年帝国宪法》是德意志帝国颁布的宪法,排除B;《邦联条例》是美国宣告独立后由13个州结成邦联所制定的根本法,排除C;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是一部限制王权的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法律基础,故选D。
16.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A. 联邦制原则 B. 三权分立原则 C. 民主原则 D. 民族平等原则
【答案】D
【解析】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的问题,美国并没有民族平等原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1787 年宪法包括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同时也包括民主原则,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7. 近代某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联邦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某国”是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了解。由材料中关键词“皇帝”,可以排除B和D,这两个国家不是君主立宪的国家;英国和德国虽然都是实行的君主立宪制,但是英国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德国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因此答案为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18. 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19.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护鸦片贸易 B. 割占中国领土 C. 打开中国市场 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由于中国小农经济的阻碍,在正常的贸易中英国处于劣势,便通过走私鸦片来打开中国市场,在受到中国反抗后,趁机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其它三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20.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最早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答案选C选项。A、B项是在19世纪40、5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当时还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D项是在1901年签订是在《马关条约》之后。
点睛: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本质是相同的,都为实现其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不同点表现在: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资本输出主要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开采矿山和办厂权。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21. 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选择的素材应该是
A. 黄海海战 B. 台湾保卫战 C. 辽东半岛战役 D. 威海卫战役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号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最后壮烈牺牲,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2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
A. 《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天津条约》
【答案】B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辛丑条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津条约》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3. 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是
A. 《四洲志》 B. 《孔子改制考》 C. 《天演论》 D. 《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D
【解析】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制定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内容,故选D;《四洲志》是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排除A;《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打着公羊派的旗号,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重要著作,排除B;清朝末年,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排除D。
24. 以下内容不属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是
A. 民主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族主义
【答案】A
【解析】民主义为“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革命后由国民共享。其中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其核心思想。因此,民主主义不属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故选A。
25. 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使人民获得充分的民主权利 D.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
【名师点睛】20世纪的中国发生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指引这三次巨变的伟人和思想理论成果分别是: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创立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为首的中共党人创立的邓小平理论。
26.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 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统治 B.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C. 青年学生要求民主自由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直接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山东的特权等要求遭到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民强烈义愤,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27. 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 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B. 爱国主义精神
C. 勇于解放,追求真理的精神 D. 团结、合作的斗争精神
【答案】B
【解析】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即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贯穿于五四运动的始终,故选A。
28.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近代中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A. 《资政新篇》 B. 《共同纲领》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 “近代第一步”“资产阶级宪法” 可知C 符合题意。而A为太平天国颁布的,不可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BD分别为建国前后颁布的,代表的为工人阶级的利益。综上,本题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9.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它诞生的标志是
A. 巴黎公社成立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 《共产党宣言》发表 D. 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A不对,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不对,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而非思想理论;D不对,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表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故C正确。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0.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 宪章运动 B. 巴黎公社
C. 俄国二月革命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宪章运动是一次工人运动,排除A;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排除C;巴黎公社是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选C;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不是第一次尝试,排除D。
3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 法国大革命 B. 巴黎公社革命 C. 俄国十月革命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C正确;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排除B;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不符合“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
32.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B.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国民党正式决定和共产党合作,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33. 红色旅游是当前旅游业的热点。假如你想考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应去
A. 南昌 B. 武汉 C. 井冈山 D. 广州
【答案】C
【解析】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选C;南昌和广州是大革命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重要地点,排除AD;武汉一度成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中心,排除B。
34. 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遵义会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故选C。A项是在1910年辛亥革命;B项是在1926到1927年北伐战争;D项是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南昌起义
点评:南昌起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起义,以攻打大城市南昌作为目标,最终受挫。但是却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月一日又被成为建军节。与此相关的秋收起义和八七会议等内容也需要掌握。
35.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答案】D
..................................................................
36.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答案】B
【解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AC是基本政治制度,排除;“一国两制”是29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排除D。
37. 中共十五大确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 科教兴国 B. 平反冤假错案 C. 依法治国 D. 政企分开
【答案】C
【解析】1995年5月6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排除A;平反冤假错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体现,排除B;中共十五大确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依法治国,故选C;政企分开是我国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排除D。
38.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中的“两种制度”指的是
A. 两种管理制度 B. 两种社会制度
C. 两种经济制度 D. 两种法律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是指祖国统一问题,两种制度当然是指两种社会制度。大陆是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是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台湾问题
39.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香港澳门问题之所以能够用一国两制方针来解决,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提高,在强大的国力基础之上通过外交手段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故C项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有利条件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排除;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外部因素之一,故B项排除;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港澳问题解决的原因,故D项排除。
40. 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重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
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和平统一台湾
C. 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D. 停止对金门等的炮击
【答案】A
【解析】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故选A。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12月,排除C;和平统一台湾是“一国两制”方针确定的内容,排除B;1979年元旦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排除D。
41.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
A. 西藏问题 B. 台湾问题 C. 香港问题 D. 澳门问题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后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选B。
42.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 万隆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故选A。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排除C;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排除B;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排除D。故选A。
43.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的方针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 另起炉灶的方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的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所以本题的答案是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4. 为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1世纪初中国倡导成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华沙条约组织 D. 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A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是21世纪初中国倡导成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A正确;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
,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不符合题干的“21世纪初”,故B错误;华沙条约组织是1955年成立,中国没有参加此组织,故C错误;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于1949年1月25日成立,不符合题干的“21世纪初”,故D错误。
45. 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 北约组织的成立 D. 德国的分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早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所以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而不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46. 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A. 联合抗衡美苏 B.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的加强
C. 摆脱美国的控制 D. 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欧共体形成的因素很多很多,但是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一定要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的加强才是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根本因素要从生产力角度,从经济角度来去理解。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共体形成的根本因素
47.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这一现状反映的世界政治格局走向是
A. 两极格局 B.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 C. 社会主义一统天下 D. 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当然不再是两极,当然也不是只美国一极,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这一现状只能反映界政治格局走向是多极化趋势。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
48.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有: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2)“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49. “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
A. 秦朝 B. 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宋朝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和夜市昼夜相接。所以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朝“市”的特点。
50. 中国古代有“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说法,这种情况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中国古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 D. 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方式是男耕女织,农产品用途是自给自足。从材料中可以明显看出男耕女织的特点,故本题选A。B说法不全面;C明显错误;小农经济下的农产品以自给自足为主,显然不是商品经济,排除D。
点睛;
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51. 我国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出现于
A. 夏朝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商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现存的著名鼎器如后母戊鼎、毛公鼎等都是商周时期的作品,故选B。夏朝的青铜器至今发现很少,不可能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排除A;秦汉和隋唐时期多使用铁器、瓷器、漆器等,青铜器没有太大发展,排除CD。故选B。
52.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C. 扬州 D. 洛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都,故选A。苏州以丝织业著名,排除B;,扬州盛产铜镜,排除C;洛阳是唐代的都城,也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排除D。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53.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是
A. 国际贸易 B. 殖民扩张
C. 奴隶贸易 D. 圈地运动
【答案】B
【解析】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与新航路开辟以后,当时西欧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初现,所以B符合题意。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奴隶贸易是殖民扩张的表现之一,故排除C;圈地运动主要出现在英国国内,故排除D。故选B。
54. 新航路开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主要是由于它
A. 开阔人们视野 B. 使世界各联系日益密切
C. 证明了地圆学说 D. 导致近代证券交易所产生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发现了世界上的新的大陆,沟通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是世界真正开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答案选B,A C两项也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但与B项相比略显次要,排除; D项与新航路开辟无直接关系,排除。
55.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这主要是指英国
A.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 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 完成城市化进程 D. 成为“殖民帝国”
【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指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实现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故选A。 B C D三项是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而非工业革命本身,排除。
56.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 全部销往海外 B. 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 质量普遍不高 D. 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主要满足官府的需要,故D项正确,A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质量比较好,技术水平高,故C项错误;
57.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
A. 资本家 B. 雇佣工人 C. 奴隶 D. 地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机工是出力者,所以他应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而出资的机户应该是早期的资本家。故答案选择B项。CD两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8.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
A. 大西洋沿岸 B. 太平洋沿岸
C. 印度洋沿岸 D. 地中海区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故选A。
59. 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确立于
A. 16世纪 B. 17世纪 C. 18世纪 D. 19世纪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确立于18世纪,故C项正确;A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大国崛起的时代;B 是荷兰殖民帝国建立的时期;19世纪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60.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它开始于
A. 棉纺织业
B. 采矿业
C. 化学工业
D. 交通运输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属于棉纺织业领域,A项正确。随后,工业革命在采矿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深入发展,排除B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即可。
二、单项选择题Ⅱ: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61.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 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 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 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 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所学,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有所分散。并且,中书省掌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制又互相制衡,最终决策权归皇帝,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代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62. 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通判 ④军机大臣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监察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秦代有专职的监察官员就是御史大夫,汉代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特设13州刺史以监察各郡县官员,而①太尉主管军事,并非监察;④清代的军机大臣主要负责处理皇帝认为的军国大事,没有监察官员的职能;故答案选C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63.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 察举制度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把选拔人才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转变,故C项正确;A项是以品行为标准;B项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D项是明清时期的。
64. 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史书有可能是
A. 《汉书》 B. 《旧唐书》
C. 《宋史》 D. 《元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出现了“行省”,中国的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这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粮食从南方直达北京,而且沟通了中国部分主要水系,加强了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元朝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政权也起到一定作用。
考点: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表现;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65. 《元史》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广阔地区,元代在地方实行
A. 郡县制 B. 三省制 C. 行省制 D. 三司制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元朝幅员辽阔,为加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是秦汉以后地方上实行的制度,B项是中央机构,D项不符合元朝时期,排除。
66. 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信息反映的是内阁体制下政府的运作方式,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内阁
67. 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着很大缺陷。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 只有男性公民享有参政权 B. 妇女可以参政
C. 奴隶也有公民权 D. 在雅典居住的外邦人有公民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在雅典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当时真正享有民主权利还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则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广大奴隶没有公民权和民主可言。故排除BCD,选A。
68. 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皇帝颁布的法令是法律的组成部分 B. 罗马没有法律
C. 罗马法不能保证人人平等 D. 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B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罗马法无法律,也不是说罗马法律全是皇帝的命令,故选B;根据题干“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可以知道,
皇帝颁布的法令也是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材料表明:法律是皇帝的法令,实则反映了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皇帝也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总代表,根本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不可能保证被统治人民利益,因此也谈不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D。
点睛: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的本质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的理解,结合罗马法的实质即可得出答案。
69. 布朗取代前首相布莱尔成为英国新任首相的关键步骤是
A. 得到英国国王的批准 B. 得到议会的支持
C. 成为工党领袖 D. 在英国选民的普选中获胜
【答案】B
【解析】英国首相地位获得的条件是三个:领导一个政党;这个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得到国王的认可。因此当保守党成为第一大党的时候,只要卡梅伦成为保守党的领袖就可获得首相的位置。故排除ACD,选B。
70. 19世纪上半期,美国政坛逐渐形成了两党制。这对美国政治生活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相互竞争,有利于选出优秀人才 B. 轮流执政,满足民众的某些利益
C. 分权制衡,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 依法行政,维护了社会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19世纪上半期,美国政坛逐渐形成了两党制,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即使两党相互竞争轮流执政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满足民众利益、维护公平正义,但对美国政治生活最主要的影响是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排除ABD,选C。
71. 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 确立责任内阁制 B. 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 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 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的体现。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到18世纪中期才最终形成,所以A项不选;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德国,英国国王权利受到了限制,所以D项不选;首相对议会负责是英国的情况,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所以C项不选;两个法律都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
72. 标志着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A. 《辛丑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A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排除BC。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排除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会,故选A。
73.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学生,还我青岛”口号出现在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学生”这些信息,可知口号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故选A。国民革命时期主要的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B;C项主要的是反对清政府,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C;D项是在20世纪30年,无法体现出材料中的“还我学生,还我青岛”,排除D。
74. 160年前,有一本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册子出版了,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本小册子是
A. 《人权宣言》 B. 《共产党宣言》 C. 《劳动者》 D. 《资本论》
【答案】B
【解析】160年前即1848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故选B。《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排除A;《劳动者》是中国通俗性工人刊物,排除C;《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排除D。
75.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发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其实质是
A. 希望同中国加强贸易往来 B.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D. 为以后的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答案】B
【解析】希望加强同中国的贸易往来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故A错误;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其途径就是通过开放通商口岸,实现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目的,其实质是最终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故B
正确;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没有指出列强侵略的本质,故C错误;列强大规模进行对华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后,故D错误。
76. 丘逢甲《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相关联的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的理解能力。在甲午战争之后的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占领了台湾,故选C项;该事件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没有联系,排除即可。
77. 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史上历史文献内容的考查,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张资本主义方案的是1859年的《资政新篇》,所以C项正确,B是1953年提出的,其在维护的是小农经济D是在1912年颁布的,但不是最早的A是魏源的,没有涉及发张资本主义的内容。
78. 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拉开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总攻冬宫的序幕。这是世界历史上哪一次革命的情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俄国二月革命
C.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也是狭义的十月革命,所以本题的答案是D.俄国十月革命。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79. 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国共合作 D. 北平和谈
【答案】B
【解析】由“倭寇投降”可知是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陪 都”可知是“重庆”,
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是B项。A项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排除D;B项是在1936年抗战爆发前,排除A;C项有两次国共合作,一次是在1924年到1927年,第二次是在抗战爆发后,排除C。
80. 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 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 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C. 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信息联想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一次是指秦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第二次是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历史·中国政治史·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有利于协调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是
A. 多党合作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显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2.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十六字”方针是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8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
A.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重返联合国
C. 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中国主要的外交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新格局,故选D;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政策,排除A;重返联合国是1971年,排除B;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排除C。
84. 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的根源是
A. 二战中消灭德、意、日法西斯的总目标的实现
B. 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C. 互相抢夺彼此的实力范围和控制区域
D. 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国家利益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的根本准则,故选B;A是美苏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的现实因素,排除A;CD服从于国家利益,排除。
85. 1967年欧共体成立。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组成欧共体的三个机构不包括
A. 欧洲煤钢共同体 B. 欧洲军事共同体
C.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 欧洲经济共同体
【答案】B
【解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代表性事件主要有: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故排除ACD,选B。
86.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是
A. 俄罗斯走出低谷 B. 中国的崛起
C. 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 D. 日本、西欧的崛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俄罗斯走出低谷、 B.中国的崛起、D.日本、西欧的崛起都属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表现而非根源,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决定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地位。
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点评: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向,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其原因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还存在治乱兴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外交战略还需要较长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87. 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到封建王朝的统治
B. 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 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即可知有机户、机工的雇佣关系,政府政策反映了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D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很弱小,不可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A项排除。兼并现象是否正常,需具体分析,故B项排除。手工工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抑商正常
88.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 政府采取不抑制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A、D两项的表述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原因”不符;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的表述错误。
89.
史书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这段材料反映出
A. 春秋战国时期开辟出大量荒田 B. 奴隶创造出大量的财富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社会经济十分繁荣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唐朝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选D;“开元、天宝之中”指唐朝年间,排除A;当时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排除B;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C。
90. 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谓“发现美洲”的历史人物是
A. 麦哲伦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迪亚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发现美洲”的是哥伦布,“经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是达·伽马,迪亚士到达了好望角,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故选D项。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
91.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 商品经济发达
C. 自耕农经济脆弱 D. 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你耕田来我织布”体现了男耕女织,A符合题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因此,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天灾人祸对小农家庭生产生活的冲击,排除C;“寒窑破”“苦”体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
92. 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 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 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 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 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早间”“夜市”可知A错;从“珠玉珍异”“花果”“悉集于此”等可知C错;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夜市”可知当时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故选择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93. “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 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 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 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 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作者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故D正确。世界各国的孤立不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故A错误。大工业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故C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94. 19世纪初,英国流行一种说法:“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平起平坐了。这个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B. 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发生
C. 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D. 贵族阶层已经消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万锭纱爵爷已经和万亩田爵爷”是指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能和传统贵族拥有相同政治权利,显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所以答案选A项;B项资产阶级革命早已完成;C项垄断资本主义还未出现;D项本身错误。故选A项。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95.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跨入了“电气时代”。为这一跨越作出过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
①法拉第 ②爱迪生 ③比尔·盖茨 ④贝尔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它以法拉第的电磁感应为理论指导,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主要发明有爱迪生的电灯,贝尔的电话,把人们带入了“电气时代”,故选①②④组合,选A;比尔•盖茨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人物,排除③,故排除BCD。
96. 我国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是在
A. 魏晋南北朝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南宋时期
【答案】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故排除ABC,选D。
97. 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这一隆重的仪式说明了
A. 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B. 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C. 立春是统治者祭祖之日 D. 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统治者在立春采取一些重视农业的仪式以劝导农业生产。所以A直接符合题意。结合所学,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所以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立春祭祖和东汉制瓷业的相关信息,所以C、D不选。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铁·犁牛耕
98. “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说明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
中的
A. 劳动力问题 B. 动力问题
C. 资金问题 D. 市场问题
【答案】B
【解析】“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等字眼意在强调瓦特蒸汽机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所以也就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但蒸汽机解决不了劳动力、资金以及市场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99. 15—16世纪率先进行航海探险和殖民扩张的西欧国家,除西班牙外还有
A. 法国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B
【解析】15—16世纪率先进行航海探险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新航路开辟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故排除ACD,选B。
100. 从历史渊源看,经济全球化开始于
A. 资本主义萌芽 B. 文艺复兴运动
C. 新航路的开辟 D. 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15—16世纪的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全球化开始形成,故选C;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排除A;文艺复兴运动为新航路 开辟提供了思想基础,排除B;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排除D。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全选对得1.5分,只选一项且对的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101. 公元前210年,秦朝中央政府已经在岭南设郡,广东已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秦始皇可以直接任命郡守或县令 B. 秦朝在岭南实行行省制
C. 秦始皇可以分封其儿子为诸侯 D. 广东必须实行统一的文字
【答案】AD
【解析】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始皇可以直接任命郡守或县令,排除C,选A;行省制始于元朝,排除B;秦朝统一文字以巩固统治,故秦朝有效统治区域必须实行统一的文字,故选D。由此可见,选AD组合。
102. 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A. 汉高祖推行郡国并行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 D. 唐朝设置节度使
【答案】BC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郡国并行制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A错误;推恩令使地方上诸侯的势力不断缩小,故B正确;唐朝的节度使是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地方上文官可以监督地方的武官,故C正确。故选BC组合。
103. 下列三省六部制作用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答案】BD
【解析】三省六部制调整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选A。唐朝的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故BD符合题意。故选BD组合。
104. 穿越时空隧道,假如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包括
A. 由民选产生,对议会负责 B. 是国家的元首
C. 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D. 连任都不得超过两届
【答案】BC
【解析】美国的由民选产生,但是对选民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排除A;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萨科奇均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故BC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排除D。故选BC组合。
105.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权相比,其特点是
A.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B. 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 国王统而不治 D. 首相对议会负责
【答案】AB
【解析】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最大的不同是德国君主掌握实权而英王没有实权,处于虚君地位,即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故AB两项正确;CD两项是英国的特点,应排除。
106.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否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B.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C. 主张建立和谐制度
D. 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答案】BD
【解析】《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故A错误。《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B正确。《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故D正确。主张建立和谐制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天才设想,排除C。故选BD组合。
107. 下列条约与香港问题有关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AC
【解析】《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与英国,《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故选AC组合。BD没有涉及香港问题,排除。
108. 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中央政府提出哪些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
C.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 台湾问题可交由国际社会来解决
【答案】BC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排除A;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以上均为解决台湾问题,故选BC;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不可由国际社会来解决,排除D。故选BC组合。
109. 南京,一座江南的千年古城,有人说它既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亲历了中国近代史的终结。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A. 清政府在南京下关江面的军舰上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B. 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答案】AD
【解析】题中所说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终点”是指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1842年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故选AD。
110.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焰火飞扬。满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法正确的是:
A.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
B.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 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
D. 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化
【答案】BC
【解析】材料是中国人民高呼抗日胜利的场景。因为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排除D,选BC。A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
111. 20世纪50年代,我国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
A.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答案】B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5年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选BD组合。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A;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排除C。
112.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答应美国将部分而不是全部从台湾撤军。毛泽东对此评论美国人正处在从猴子变人的进化过程中,“猴子变人还没有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由此可知,当时
A. 中美关系有所缓和
B. 基辛格访华未取得任何成效
C. 毛泽东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
D. 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正常
【答案】AC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说“台湾问题也留着尾巴,它已不是猴子,是猿,尾巴不长”,认为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是向好的方面转变,从而对解决台湾问题充满了信心,故选AC;联系所学,基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要到1979年中美建交才真正中美实现正常化,排除BD。
113. 二战后的美苏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下列事件中,对美苏两极格局具有冲击作用的有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B. 欧洲共同体形成
C. 不结盟运动兴起 D.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答案】BC
【解析】1949年,英、美、法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程度,排除A;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故B正确。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C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立的局面,故D错误。
114.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他指的国家是
A. 苏联 B. 日本
C. 第三世界国家 D. 西欧
【答案】BD
【解析】此时仍处于两极对峙的冷战时期,美苏激烈争霸,因此与美国是“朋友”、“盟国”关系的不可能是苏联,排除A;第三世界国家掀起不结盟运动,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C; 20世纪70年代经济崛起并对美国经济霸权构成威胁的是日本和西欧各国,故选BD。
115.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 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D. 古代中国商业意识不浓
【答案】AD
【解析】从这首民谚中可以看你出,古代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思想,故选A。B项说的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排除;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排除C,选D。故选AD组合。
点睛: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这种政策带来的重要的影响在思想上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人们忽视商业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社会的发展。
116.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说明当时在这一地区
A.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 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 D. 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答案】CD
【解析】试题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雇佣关系,这说明当地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存在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明朝政府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 B错误。C是D的表现之一,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名师点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⑴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⑵明清时期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⑶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117.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这两个国家崛起的共同条件是
A. 拥有政治制度的优势 B. 拥有军事优势
C. 拥有地理位置的优势 D. 拥有强大的工业优势
【答案】AC
【解析】材料强调了荷兰和英国成为海上强国的共同原因,两国都位于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优越,并且两国都较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AC两项符合题意,B是英国的优势所在, D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118. 一剧组要拍一部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电视剧,其中达伽马和麦哲伦说的台词是
A. 我发现了新大陆 B. 我发现了美洲
C. 我到了印度 D. 我进行环球航行
【答案】CD
【解析】集合所学,首次到达美洲的航海家是哥伦布,排除AB;达伽马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故选CD组合。
119.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作者认为新航路的开辟
A.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 促进了非洲经济空前发展
C. 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力量
D. 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AD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给非洲带来的是灾难,未促进了非洲经济空前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是在瓦解封建专制主义力量,新航路的开辟的确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D。
120. 工业革命的影响包括
A. 确立了社会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B. 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C. 网络技术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D. 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D
【解析】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排除A;“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和“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属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故选BD组合。C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