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50 KB
  • 2021-08-31 发布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 ‎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2.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 C.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3.自文、景以后,汉代土地“买卖由己”成交后,要订立“契约”,注明买卖时间、土地方位、亩数、地价、双方姓名及中间人签字等。这现象说明汉代 A.土地产权私有已合法化 B.国家严格控制士地买卖 C.农民失地现象非常严重 D.小生产者利益得到保护 ‎4.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 313 年~公元 450 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 90 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 30 万;湖北 6 万;江西、湖南各有 1 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5.宋朝诗人张来在《阜谣》中写道……楚天万里无纤云,早气塞空日昼昏。土龙蜥蜴竟无 神,田中水车声相闻。努力踏车莫厌勤,但优水势伤禾根……材料描述的工具是 A.曲辕犁 B.简车 C.水排 D.翻车 ‎6.宋元时期,江浙地区的稻农发明了一种耘田的工具“耘耥”,“既胜耙锄,又代手足”,而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区农民则弃而不用,以两手耘田,匍匐禾间,膝行而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 B.社会体制制约技术传播 C.官营手工业的封建性 D.商品经济对技术的限制 ‎7.据史料记载:“今(唐代)所货木棉,特其细紧者尔。当以花多为胜,横数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蛮人织为布,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布。”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B.纺织业技术分工细 C.纺织工艺水平较高 D.棉花种植波及南北 ‎8.元代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每日绝早人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这一制度 A.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 B.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 C.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9.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永乐初,命福建造海 船 137 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 249 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 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10.唐代,“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今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 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于是德宗下令废罢王公百官及各地长吏,在扬州所“置邸肆贸易”。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的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政府对城市控制逐渐放宽 ‎ C.位置优越的扬州商业繁荣 D.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11.明代天启年间的商人程春字在其所著《士商类要》中记载了当时全国 100 条繁华的水陆商路,其中徽州 13 条,杭州 8 条,苏州 7 条,芜湖 7 条,南京 6 条,扬州 5 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各占一定比例。这反映出当时 ‎ A.未突破地区性市场的局限过 B.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 C.商人关注贸易环境的好坏 D.为规范市场制定经商指南 ‎12.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人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年份 地丁税 盐课 关税 岁入 ‎(万两)‎ 比重 ‎(%)‎ 岁入 ‎(万两)‎ 比重 ‎(%)‎ 岁入 ‎(万两)‎ 比重 ‎(%)‎ 顺治九年(1652 年)‎ ‎2126‎ ‎87‎ ‎212‎ ‎9‎ ‎100‎ ‎4‎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 ‎2727‎ ‎87‎ ‎276‎ ‎9‎ ‎120‎ ‎4‎ 雍正三年(1725 年)‎ ‎3007‎ ‎86‎ ‎443‎ ‎13‎ ‎135‎ ‎4‎ 乾隆十八年(1753 年)‎ ‎2938‎ ‎72‎ ‎701‎ ‎17‎ ‎430‎ ‎11‎ 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 ‎2991‎ ‎61‎ ‎574‎ ‎12‎ ‎540‎ ‎11‎ 嘉庆十七年(1812 年)‎ ‎2953‎ ‎74‎ ‎579‎ ‎14‎ ‎481‎ ‎12‎ 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 ‎2943‎ ‎71‎ ‎747‎ ‎18‎ ‎435‎ ‎11‎ ‎ A.政府收人结构相对稳定 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 C.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13.进入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纺废织存”的现象。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西方纱厂产品的物美价廉 B.中国棉纺织业被迫实现近代化 ‎ C.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棉纺织业内部分工的矛盾激化 ‎14.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洋务派的这一做法 ‎ A.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 B.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 C.反映了洋务企业资金的充足 D.表明中国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有学者说:“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演化的总趋势是朝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目标靠近,‎ 但于封建历史传统的巨大惯性力量和外来殖民势力的千扰,这种不断地接近运动又始终 不能顺利完成。”这表明中国 A.传统经济的顽固 B.民族经济力量弱 C.殖民地化程度深 D.近代化道路艰辛 ‎16.从整个近代看,我国民族工业 90%的工厂集中于沿海各省,其中大多数设在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仅上海一地就占了 48.7%。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产生于东部沿海 B.半殖民地的性质 ‎ C.浓厚的爱国意识 D.依赖于外国技术 ‎17.据统计,我国民族企业中,织机从 1913 年的 4633 台增加到 1916 年的 5983 台,1918‎ 年达 7985 台。这一时期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被迫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国内民众开展抵制外货的运动 D.民族资本家侧重于发展轻工业 ‎18.下面是 1873—1930 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时间 ‎(年)‎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合计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 ‎(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 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 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73‎ ‎8.1‎ ‎—‎ ‎—‎ ‎8.1‎ ‎91.9‎ ‎8.5‎ ‎83.4‎ ‎1893‎ ‎8.4‎ ‎0.6‎ ‎—‎ ‎7.8‎ ‎91.6‎ ‎13.0‎ ‎78.6‎ ‎1903‎ ‎15.0‎ ‎0.7‎ ‎—‎ ‎14.3‎ ‎85.0‎ ‎22.3‎ ‎62.7‎ ‎1910‎ ‎17.6‎ ‎1.5‎ ‎0.1‎ ‎16.0‎ ‎82.4‎ ‎17.0‎ ‎65.4‎ ‎1920‎ ‎28.5‎ ‎3.2‎ ‎0.2‎ ‎25.1‎ ‎71.5‎ ‎16.9‎ ‎54.6‎ ‎1930‎ ‎26.9‎ ‎3.7‎ ‎1.9‎ ‎21.3‎ ‎73.1‎ ‎17.3‎ ‎55.8‎ ‎ A.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 B.仍以进口工业原料为主 ‎ C.国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D.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19.1945 年 11 月 27 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要求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 建设公司经营。据此可知当时 A.国民政府以抗战大局为重 B.民族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 C.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D.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工业 ‎20.1950 年,政务院在制定国家税收标准中贯彻两个原则: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 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这一做法 ‎ A.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B.旨在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 ‎ C.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 D.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基础 ‎21.下面是 1953~1956 年中国农户参加集体化组织占全国总农户的比例统计表(部分)。据表可知,当时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年份 总比重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1953 年 ‎39.6%‎ ‎39.3%‎ ‎0.3%‎ ‎1954 年 ‎60.3%‎ ‎58.3%‎ ‎2.0%‎ ‎1956 年 ‎96.3%‎ ‎8.5%‎ ‎87.8%‎ A.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 B.消除了“左”倾的影响 C.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 D.促进了经济协调发展 ‎22.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央政府将度下放的财权、银行权集中起来,取消企业利润留成办法,并从行政管理上对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削减,建设项目需纳人国家计划。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稳定社会秩序 B.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恢复国民经济 D.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23.1979 年底,邓小平在会是美国百科金书出版公司能委会副主席弗兰克·吉布尼时说:‎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次谈话直到 1990 年前后才公之于众。对此合理的解释 ‎ A.传统经济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 B.经济体制变革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 ‎ C.政府对经济体制改革务实谨慎 D.思想保守影响了改革策略的贯彻 ‎24.浦东属于上海的城乡结合部,沿江部分是市区重化工产业的延伸与疏散地。浦东开发后,当地不仅拥有众多国家级的产权市场和证券市场等,而且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也逐渐成为浦东的工业支柱。这反映了浦东开发 ‎ A.重塑上海金融中心地位 B.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 C.促进上海资源优化配置 D.为国内改革提供借鉴 ‎25.1981 年,我国以允许个体工商户在“请帮手”带徒弟”的名义下解除了对雇工的禁令。邓小平就 1984 年出现的“雇工数量较多的情况”指示“放两年再看”,1987 年又说“可以再看几年”。中央的这些政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公有制主导地位已动摇 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 C.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逐步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 ‎26.2003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取代之前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6 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政称为“五年规划”。这些改变表明 A.国家经济管理模式已发生了变化 B.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国家计划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 ‎27.有人说:“近代以来,欧化东渐,竞事猎取而国际婚姻一语,尤为留学青年所艳美,望 风附和,接迹国中。”这表明近代中国 ‎ A.西化现象已十分普遍 B.婚姻新风已逐渐出现 ‎ C.取缔了传统婚姻礼仪 D.新旧文化的冲突较大 ‎28.观察下面两幅图。由此可知,民国时期 ‎ A.女子的服饰饰样比较呆板 B.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 ‎ C.西方文化在华传播较艰难 D.崇洋媚外的风气较为流行 ‎29.下面是 1908~1912 年间上海制造电气公司营运的电车载客量统计表。据表可知,此时 的上海 ‎1908 年 ‎1909 年 ‎1912 年 ‎537.7 万人 ‎1177.3 万人 ‎4073.4 万人 ‎ A.传统等级观念彻底打破 B.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快 ‎ C.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 D.实现交通工具近代化 ‎30.1870 年,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洋人设电报之意‘甚坚’,如能禁使弗为,则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倘其势难中止,不如我自为之,予以辛工,责以教造。彼分其利,而我握其权,庶于海疆公事无所窒碍。”这说明沈葆桢主张 ‎ A.引进西方技术挽回利权 B.改革传统教育引人新学 ‎ C.发展新式海军抵制侵略 D.开展洋务抑制西方侵略 ‎31.1898 年,维新人士所创办的《湘报》中写道:“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 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这反映出近代报刊 A.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 B.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 ‎ C.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人发展 D.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 ‎32.近代中国,随着外国电影的传人,专门影院出现,其不再像戏院那样供应茶水、食品和手巾,并要求观影者不乱拍掌、人座脱帽、宁静少谈,不碍他人等事项。这说明电影有 利于 A. 摒弃落后观念 B.规范公共秩序 C.改变消费观念 D.主导移风易俗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考生必须作答。‎ 第35~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材料二 古代社会的并田制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但这种制度是以静态社会为前提,而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相矛盾。抛开其他原因不讲,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泰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显而马见,从开放包容的视角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确朝着让百姓享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来说,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富之母、财富之源,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善于处理土地利益分配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 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几种形式。(14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制度的认识。(11 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840 年以来,中华民族就仿效西方,试图走上工业化道路,但几次努力都告失败。1949 年一年,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不及印度。中国经济社会体制中似乎存在着排斥工业化的因素。例如“体”与“用”一直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对“体”的强调总是压抑了 “用”的发展。政府以发动工业化为已任,始终视民营工业为异已力量;市场一直未获得真正的发育和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在 1949 年重新开始,但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工业化是在 1979 年之后。‎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从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1521 年,明武宗病死,世宗即位。在首辅杨廷和的帮助下,他革除前朝弊政,进行法制改革。武宗大兴土木,挥霍无度,财政困难,遭到众多官僚反对,结果大批官员被处罚,“冤滥满狱”。世宗批发杨廷和拟定的《即位诏》,对遭受不公正处罚的官员予 1 以彻底平反,并加以恤录。鉴于前朝专任厂卫,滥用刑罚镇压民众,世宗决定采取宽刑政策,除死罪不子教免外,对其即位前的一般犯罪都免于刑事责任。前朝滥设皇庄,各级地主广占土地,横征暴效,民情激愤。世宗下诏严禁主管征收赋税的官员敲诈勒索,并“许被害之人指实奏告,治以重罪”,下令将增设关卡一律取消。这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出现了“海内称治”的局面。‎ ‎——摘编自怀效锋(嘉靖新政中的法制改良》‎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世宗改革法制的背景。(6 分)‎ (2) 根据材料,指出法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9 分)‎ ‎3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1941 年 6 月 22 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晚上 9 时,丘吉尔在广播中声明,英国将给予苏联以“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只要我们能办得到和对苏联有利”。……时,大英帝国危机四伏,英伦三岛朝不保夕,对苏援助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英国便设法促成美国对苏更多的援助。美国 1942~1943 年对苏 440 万吨物资援助计划的成行,就是由于英国坚持的结果……德苏开战后,英国即从海上加强了对德国的封锁,组织北非战役,打击法西斯的北非力量。1941 年冬,德军猛攻莫斯科,锐不可当,莫斯科岌岌可危。在北非的英军为了配合苏军行动,迅即向利比亚德意军发起“十字军行动”,促使莫斯科的部分德军移师地中海,隆美尔非洲军团又深陷利比亚沙漠之中,从而减轻了苏军压力,使莫斯科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摘编自曾维君《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苏关系》‎ (1) 根据材料,概括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对苏联的援助的具体表现。(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英国对苏援助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9 分)‎ ‎3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甲午战后,张塞(1853~1926 年)与陈炽(1855~1900 年)在总结经验和思考国家出路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观。张赛认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农为尤要”,农工商为一个整体。鉴于中国地城广大,自然条件各异,他提倡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着手兴办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以便在作物品种的引进、改良、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张赛弃官回乡后大力倡导大农业生产方式,将公司制引入农业生产领域,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科技等资源,重点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陈炽认为“经制国用,举出于农,农政之所关,又在各务中为至重”,农、工、矿、商之间缺一不可,农业多元化经营是富民强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他在调查后,发现中国农业技术落后在于农学之不兴,所以有必要择国外农学之精要,开阔农民眼界,用西方机器改良农业。在此进程中,“小民可与乐成,难与图始,非官为经理,绝不能相与有成”‎ ‎。他强调英国大农制和法国小农制各有优点,“中国于此,诚宜兼收并采,择善而从”。总之,两人关于农业发展既有共识,又各有所长。‎ ‎——摘编自羌建《张謇与陈炽农业观之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概括张謇与陈炽农业观的不同。(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賽与陈炽农业观的形成背景,并对他们的农业观 进行简要评价。(9 分)‎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A C D A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A C A D B 题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C A A C D C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答案 D A B B C D A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34题为必考题,考生必须作答。‎ 第35~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3.(25 分)‎ (1)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大量开基,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为增加赋 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8 分)‎ 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6 分)‎ (2) 趋势:土地私有制逐步深化;对土地私有制由诸多限制变为认可和放任,国家干预渐 趋减弱;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6 分)‎ 认识:封建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增加政府收入;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封建统治者对土地制度的调整无法解决这一 社会问题。(5 分,言之有理即可)‎ ‎34.(12 分)示例一:论题: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不可能实现。(2 分)阐述;在中国近代社会.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农 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工业化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列强不断加强对华侵略,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和技术条件;近代中国逐渐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和专制独裁致使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作为近代工业化主要载体的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始终未能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近代中国缺乏实现工业化的条件。(10 分)‎ 示例二:论题: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2 分)‎ 闸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指明方向;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和充足的原材料及市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家逐步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经济体制,重视提高国有企业活力,激发职工积极性,促进我国工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和全面繁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有助于引进西方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为中国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 年以来,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新技术的长足进步,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技术支撑。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 业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10 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5.(15 分)‎ (1) 背景:宦官专权,厂卫横行,政治腐败:武宗大兴土木,挥霍无度,财政困难:土地 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6 分)‎ (1) 措施;实行宽刑简罚,调整刑事政策;平反忠臣冤狱;规范赋税征收,取消增设的关 卡。(3 分)‎ 意义:惩办贪官污吏,有利于促进政治清明;规范赋税征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6 分)‎ ‎36.(15 分)‎ (1) 表现:给苏联以经济和技术的援助;促成美国对苏联的军事援助;在军事上采取行动 减轻苏联的压力。(6 分)‎ (2) 原因:英国与轴心国的矛盾日益加深,英苏有共同的敌人;英国对德缓靖政策破产。(3 分)‎ 作用:增加了苏联对德战争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6 分)‎ ‎37.(15 分)‎ (1) 不同:张賽注重个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陈炽强调政府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张謇主张建设大农场,进行规模化经营,陈炽主张规模化农业与小农业生 产相结合。(6 分)‎ (2) 背景: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农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3 分)‎ 评价: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与愿望;对后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