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30题每题1分,31—50题每题2分。共70分)
1.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
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均田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商周时期,各级奴隶主贵族把土地划成大致相等的方块,状似“井”子,成为井田,故A正确。
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集体耕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由材料中“劦田”为“三耒共耕”的解释可知商朝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描述的是
A. 白渠
B. 漕渠
C. 坎儿井
D. 都江堰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中的“蜀沃野千里”、“灌溉三郡,开稻田”可知这是位于四川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故选D;白渠是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漕渠是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故ABC都不符合题干中的地理位置,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各个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4.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土地私有制度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正确;A、D两项的表述均由B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原因不符,排除;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施进行抑制,故C错误。
5.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中左图是耕地的情境,右图是织布的情境,说明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模式,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手工技术领先世界,故C错误;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不能说明社会的和谐,D错误。
【点睛】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6.中国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其中,能充分展示商周灿烂辉煌文明的手工业成就是
A. 白瓷制造技术
B. 棉纺织技术
C. 青铜铸造技术
D. 青瓷制造技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灿烂辉煌文明的手工业成就是青铜铸造技术,故C项正确;A项是南北朝出现的;B项是宋元时期;D项是东汉时期。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铸造技术
7.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发现几种起绒锦,其花纹有立体感,层次分明。这反映出汉代
A. 瓷器技术成熟
B. 冶金工艺先进
C. 纺织技术发达
D. 酿造工艺领先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起绒锦”,可知属于纺织品,故选C;A是瓷器、B是冶金、D是酿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曾祖父)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 商业贸易管理 B. 军政事务管理
C. 行政机构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答案】A
【解析】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市长是城市中负责商业管理的官员,汉代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六大城设市长,故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9.宋代城市商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商业活动扩散到大街小巷。其根本原因是
A. 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海外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经营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B符合题意。经营时间限制被取消属于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C选项排除。海外贸易发展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D选项排除。
10.新华社2018年5月11日报道,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这可以推断出南宋
A. 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
B. 铁钱逐渐取代白银主要货币地位
C. 社会经济萧条导致货币需求减少
D. 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多种货币并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在石窟中发现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不足以说明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白银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社会经济萧条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宋代时期商品经济活跃,为弥补了货币的不足出现纸币和铁钱。故D项正确。
【点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因此轻便的货币——纸币出现了;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1.周村大街古商城位于山东淄博。它在兴盛时期街区内店铺林立,大德通、日升昌、三晋源等200多家山西银号以及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该商城兴盛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它在兴盛时期…200多家山西银号…来这里营业经商”可知,该商城兴盛时期,晋商在此活跃,结合所学,晋商在明清时期逐渐崛起,因此该商城兴盛于明清时期,D项正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晋商均不活跃,A、B、C项均错误。
12.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风箱要6人拽拉。这反映出当时
A. 雇佣劳动的盛行
B. 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C. 手工业得到发展
D. 政府对冶铁的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明代冶铁业规模、产量和技术具有较高水平,反映出明代手工业得到发展,故C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雇佣劳动,排除A;材料表明明代手工业的发展,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重视冶铁,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风箱要6人拽拉”,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3.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宋朝
D. 明清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该墓葬中出现“粉彩、珐琅彩”,由此可以看出,该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清代,故答案为D。
14.《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面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则史料能够说明的是
A.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农产品商品化日益明显
C. 新型的雇佣关系出现
D. 重农抑商观念彻底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若干机工进行生产。这是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故答案为C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民营手工业中,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B项,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业产品投放向市场并成为商品,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无关,排除;D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改变”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5.乾隆皇帝回复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当时,清政府推行的对外政策是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厚往薄来
D. 对外开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故A错误。厚往薄来,属于朝贡贸易,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对外开放属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16.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洋务运动后
C. 甲午战争后
D. 戊戌变法后
【答案】A
【解析】
“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就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结合这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可知应该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故选A;洋务运动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甲午战后外商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合法的,戊戌变法后不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条件,故排除BCD。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自然经济解体的概念和历史时间。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那么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就是不再自给自足,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其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都很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自然经济都占主导地位。
17.近代化就是近代的资本主义化,核心是工业化。根据这一核心,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符合题意;ACD均不正确。
1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成荫”应指( )
A. 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B.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 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答案】B
【解析】
“柳成荫”应该是“无心”而做的,也就是选择洋务运动时期倡导者主观想到而达到的结果。具体来说,洋务派当时出于维护清朝统治而采取的洋务运动这一举措,而维护清朝统治就要解决当时面临的内忧外患,据此来判断,CD是洋务运动期待达到的目标,A并没有达到,故排除ACD;民族资本主义因为洋务运动而产生和发展,其发展会对清政府的统治产生威胁,所以这是洋务运动最初所没有想到的,故选B。
19.1878年,朱启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消失
B. 清朝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洋务运动的诱导
D.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启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阶段的企业代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受到外国企业刺激以及洋务运动的诱导,C正确;A中消失说法错误,此时是开始解体;B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初步发展的原因;D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20.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洋务运动
A. 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B.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 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D.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的信息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法的轮船公司,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故D正确;洋务运动没有促使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解放,A错误;此时的自然经济并不是完全解体,B错误;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洋务运动对于近代教育的推动作用,C错误。
21.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22.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出现这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
C. 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 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甲午战争后3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说明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该时期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导致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状况,A选项符合题意。欧洲列强放缓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B选项排除。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不属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C选项排除。东南沿海通商口岸逐步开放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D选项排除。
23.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景仰之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近代报纸非常普及
D. 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张謇是晚清的状元,但是弃政从商,创办商业,主张实业救国,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贡献巨大,得到国人的敬仰,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实业救国
24.漫画往往蕴含者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进项中对下图解读准确的是
A. 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B. 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C.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D. 实业救国思想取得了重大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图片反映的主要意思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人民通过提倡国货以进行实业救国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民族工业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前提是赢得民族的独立,故B正确,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是在 一战期间,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材料中实业救国的时间,故C错误。材料说明实业救国不是实现民族独立的主要途径,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因为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铺平的道路。
25.下图曲线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图中B处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 抵制洋货运动的蓬勃发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B点处于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处于黄金时期,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C正确;A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D项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排除。
26.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 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工业
B. 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 轻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基础薄弱
D. 只受到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工业,排除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轻工业比重大,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难以独立发展,故排除BD,C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7.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其原因是
A. 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D.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原因导致,故B项正确。民族资本家爱国热忱的推动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A错误;欧洲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C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28. 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要抓住关键词“1932年”“抗敌”等,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从材料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抗日战争
29.1934年,由于美国大量高价购买国外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在三个月内白银外流量就达2亿元之多。对此,国民政府
A. 强化经济统制
B. 推行币制改革
C. 扩大财政赤字
D. 扶持官僚资本
【答案】B
【解析】
根据“1934年,由于美国大量高价购买国外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在三个月内白银外流量就达2亿元之多”,结合所学,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金融领域的问题,经济统制、扶持官僚资本是经济垄断,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D;C不符合史实,排除。
30.据记载,1938年至1942年期间陕西棉花收购价格不断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每市担收购价格
26元
100元
170—180元
180—190元
450—700元
A. 西北纺织工业发展
B. 国民政府滥发纸币
C. 战时棉花需求增加
D.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中时间是1938-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从棉花收购价格可见这几年是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战争年代物资需求量大,故C正确;西北纺织工业发展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错误;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时间不符合,B错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31.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 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促使农户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民有了土地,自然积极性提高,D正确;“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可知不是确立土地私有制,A错误;君主集权统治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B错误;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32.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中指出“(汉代)赵过始为牛耕”。但是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浑源县李峪村发掘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牛尊,牛鼻上有环,这被认为是牛耕出现的证据。这说明
A. 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
B. 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
C. 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
D. 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3年青铜器牛尊的发现推翻了“汉代赵过始为牛耕”的记载,说明牛耕最晚出现于战国时期,可能更早,中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因此C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牛耕,但无法得出牛耕技术始于战国时代;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牛耕技术历史悠久,并非主要说明文献记载须经考古发掘佐证;D选项错误,文献史料也有历史价值,并非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3.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 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 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二十四节气”“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讲究不违农时,顺时劳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天人感应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反映的是天与人的关系,与材料适时而种,不违农时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排除;D项,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与材料中“民间……谚语”不符,排除。
34.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 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 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 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 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古代“城”的产生过程中,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是为保护民众抵御外来进攻。故答案为A项。材料关于“城”的产生原因中没有涉及商业因素,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划的特点,排除D项。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关键信息“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得出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从而确定答案。
35.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推行“大索貌阅”,按户籍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真实外貌进行核对,以防止诈老诈小,此种政策被唐代继承并完善。据此可知,“大索貌阅”的主要影响是
A. 导致了隋朝速亡
B. 削弱了豪强地主
C. 提高了政府效率
D. 保障了政府税收
【答案】D
【解析】
【详解】封建国家收税的依据是封建小农户,隋朝对于年龄大的农户进行减免赋税和徭役,“按户籍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真实外貌进行核对,以防止诈老诈小”显然是保障政府税收,故D正确;材料中措施是维护统治的需要,导致隋朝速亡的是隋炀帝暴政等,A错误;材料中措施征税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并不是削弱了豪强地主势力,B错误;材料中措施是税收政策,不是提高了政府效率,故C项错误。
36.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人《唐律》,宋承唐制,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种制度的实行
A. 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B. 推动了多子多福观念的形成
C. 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
D. 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家产均分有利于维持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的存在,家产均分继承由基本原则到被确立为封建法律且为后世王朝所承继,反映了封建王朝意图巩固自耕农的经济形式,故D
项符合题意。A项,唐宋时期并非古代中国人口急剧增长时期,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故排除。B项,多子多福观念与家产均分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C项,耕织结合为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而题干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业生产模式的规范,排除。
37.下表为两汉至隋和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件),据此可以推断
两汉至隋
唐
两汉至隋
唐
陕西
29
32
四川
1
15
山西
10
32
江苏
15
18
河北
12
24
安徽
9
12
河南
37
11
浙江
13
44
甘肃
2
4
福建
6
29
湖北
1
4
江西
3
20
湖南
2
7
云南
2
1
A. 大运河的开凿推动经济交流
B. 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C. 唐朝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
D. 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通过两汉至隋到唐朝所述各省的水利工程数量变化可知,北方仅有山西、河北明显增加,而河南明显减少,同时南方的四川、浙江、福建、江西均有明显增加,水利工程的修建服务于农业发展,因此可推断到了唐朝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更多的开发,D项正确。大运河的开凿是在隋朝,但水利工程修建的多少无法体现南北方之间的经济交流,A项错误。题干中北方水利工程的总量并不明显少于南方,且仅水利工程的数量一方面不足以推出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B项错误。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较前代增加,但不足以推出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C项错误。
38.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由此可知
A. 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 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 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不同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其路线有所变更;但是,根据所学可知,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与丝路西方的国家间的交流没有完全中断过,由此可知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可知,河西走廊不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故A项排除。材料中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宋夏时代河西走廊动乱,不能得出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故C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由于受政局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变更,D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39.下图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示意图,图中所示局面的出现
A. 推动了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
B. 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
D. 瓦解了唐中央在北方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图片可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主要在北方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都城在长安,没有东移,故A项错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导致北方地区战乱较多,社会动荡,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藩镇割据也没有加强唐朝北方边防,对于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没有直接作用,故C项错误;唐朝后期北方地区仍然属于唐朝的版图,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地图中藩镇割据的主要地区分布的特点,再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相关知识,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即可正确判断。
40.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A. 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 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 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间制瓷业的迅速发展事实上与制瓷业有较好利润密切相关,且材料没有涉及制瓷业利润的相关信息,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工商食官制衰落,私营手工业出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与设问时间不符,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元至清初,景德镇官窑数量迅速下降,民窑和官搭民窑数量迅速增加,说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C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政府没有丧失对经济的控制,D项错误
41.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A. 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B. 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C. 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从材料中的“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来看,说明当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因此政府多次重申海禁政策,且越发严厉。故答案为C项。实行海禁政策期间官方对外贸易仍然存在,排除A项;清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
【点睛】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但必须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即所谓的“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清朝在广州设十三行专门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也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中外来往。
42.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 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康熙认为开海贸易有助于沿海民生改善、国家财政丰盈,于是由政府设海关进行管理对外贸易,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管制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为封建政府传统政策,故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从未放弃重农抑商,故排除A、B两项。D项,闭关锁国政策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正式确立,故排除。
43.
年份
百分比%
年份
百分比%
年份
百分比%
1843年
100.0
1846年
85.2
1850年
64.2
1853年
28.3
1857年
21.25
1860年
23.0
以上是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
A. 中国外贸入超的情况日益加剧
B.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被遏制
C. 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
D. 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843年到1860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这改变了中国外贸布局,冲击了广州的外贸垄断地位,故C正确;材料数据并未反映中国外贸入超的情况,故A错误;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下降也不能说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趋势被遏制,故B错误;《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这使中国的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材料并未涉及“协定关税”,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数据变化,学生应该发现:1843年到1860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广州港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冲击广州的外贸垄断地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4.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这表明
A. 中国工业化水平低
B.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清政府与列强交恶
D.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受洋茶的影响,中国茶商减价销售,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排除;中国、印度都成了西方国家的茶叶产地、商品市场,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故B项排除;“清政府与列强交恶”与史实不合,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故C项排除;中国、印度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反映的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45.清末民初政府在军队、警察、学生中推行西式礼服因制作西式礼服最适合的布料是进口呢绒,造成传统丝绸销量骤减,引发了商界的“提倡国货运动”。为此,民国政府规定西式礼服皆须用国产布帛。这说明
A. 经济因素阻碍了学习西方
B. 传统与进步斗争激烈
C. 向西方学习应该符合国情
D. 政府与民众矛盾重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推行西式礼服因制作西式礼服最适合的布料是进口呢绒,造成传统丝绸销量骤减”“民国政府规定西式礼服皆须用国产布帛”可以分析出,向西方学习应该与国情相符合,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并没有因经济因素而动摇退步,故A
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与进步的斗争,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故D项排除。
46.下图为俗称“袁大头”的一元银币,由中央银行根据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统一发行。新币发行后,很快风行全国,“袁大头”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此举
A. 统一了全国流通的货币
B. 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导致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国建立后,中央财政几乎有出无入,财政危机十分严重,“袁大头”逐渐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币促进了银元的统一,稳定了市场的金融,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新币的发行并不是统一了全国流通的货币,A错误;《国币条例》颁行属于经济政策,并没有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B错误;官僚资本的膨胀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与材料现象不符合,D错误。
47.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8月”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没有形成,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是指面对着日军侵华,国内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内迁的史实,可见其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持久抗战
48.与古代商业行会不同,中国近代的商人组织打破了传统的行业、血缘、地缘限制,更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传统抑商政策走向没落
B. 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C. 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
D. 商业经济的地位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更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可知,这说明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地位提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态度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人团体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与行业竞争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商人组织更积极参与社会政治事务,与发展实业挽救国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9.中国近代,全国性金融中心不断迁移,基本轨迹是:上海→北京与天津→上海→重庆→上海。这反映出近代
A. 地方派系积极争夺金融中心地位
B. 政治中心与金融中心始终分离
C. 中国金融业受政治环境影响大
D. 列强侵略严重破坏中国金融业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上海开埠之后,京津地区成为华北区域经济的中心,与上海之间的金融互动依托商业转口贸易为基础,在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大后方的经济、金融中心,解放战争时期,上海重新成为金融中心,这说明金融业受政治环境影响大,故C选项正确;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影响都不能体现地方派系积极争夺金融中心地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B选项错在“始终分离”,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大后方的经济、金融中心就是典型例子,故B选项错误;列强侵略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思路应该放在“上海→北京与天津→上海→重庆→上海”这一轨迹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中国近代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知识联系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同时,对于过于绝对的用词也可以果断排除。
50.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下表中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概念
理解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压制商业活动
B
现代化
在我国现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化
C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统治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重农抑商指发展 农耕经济、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观念等一系列变化,我国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实业救国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民族危亡,排除C;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如答“商户多、商品种类多”酌情给分)
(2)特点: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如答“手工业与农业结合或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男耕女织”“赋税沉重”)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同意。理由: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不同意。理由:明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从中逐一概括“商业发展的表现”即可。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可见手工业的特色是男耕女织、手工业在家庭中进行,男耕女织,赋税沉重。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明清时期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可见此时手工业的新变化。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抓住时间“18世纪的康乾盛世”,联系所学知识,如果同意题意观点,就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的停滞衰落的表现;如果不同意题意观点,就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一览表(单位:英镑)
年份
1840
1843
1844
1845
货值
524198
1456180
2303619
2394827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口生丝数量一览表(单位:万镑)
年份
1843
1845
1853
出口量
1787
13220
62894
材料二 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
材料三 1905年,清政府奏准《出洋赛会章程》……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
示商人,劝谕参加。商部在博览会会场设立事务所,经理华商与会有关事务,向华商提供各种帮助。……
1910年6月,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共设农业、医药、教育、工艺、武备、机械、美术等9个展览馆和一个劝工所。另设暨南馆l所,陈列南洋各埠华侨之出品;参考馆3所,主要展出外国产品
——《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
(1)分析材料一,指出这一经济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展商品的特点。
(3)据材料二、三,指出晚清时期对外政策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的认识。
【答案】(1)影响:外国商品的涌入,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大量出口,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信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发达;传统手工艺品仍驰名中外。
(3)不同:由闭关锁国到被动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4)认识:从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紧密相关;要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对外交往。
【解析】
【详解】(1)影响: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总值逐年大幅度增加以及所学可知外国商品的涌入,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依据材料一第二个表格中“中国出口生丝数量逐年增加”的信息以及所学可知农产品大量出口,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信息:依据材料二“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的信息可知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发达;依据材料二“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的信息可知传统手工艺品仍驰名中外。
(3)不同:依据材料二“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以及材料三“凡有国际博览会,商部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劝谕参加”的信息可知由闭关锁国到被动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4)认识: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从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市场联系、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以及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对外交往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