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8-31 发布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文化与社会夯基提作业能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课时 文化与生活 一、选择题 ‎1.(2017吉林大学附中月考,22)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由此可知,所谓的文化就是指 (  )‎ A.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的总和 B.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先天受教育的程度 C.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内容 ‎2.(2018四川成都七中零诊模拟,1)《尚书·益稷》所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摹仿群兽体态动作的歌舞。“击石拊石”的“石”,即石罄,它是狩猎生活的产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头颅被砍,仍以双乳为目、肚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由此产生的“干戚舞”,是执盾与斧以再现战争场面的群舞。这说明(  )‎ A.文化是日常生活的形象再现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文化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D.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2017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诊断考试,18)乡村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上面往往附着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记录着沧海桑田,见证着物是人非。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保护乡村老地名是基于(  )‎ ‎①老地名积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②老地名是当地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老地名对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实验班选拔考试,17)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呈现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情景。在书写书信传统渐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书信中的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7河北邯郸一模,15)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在《经济增长道德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一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积极和乐观;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之后,一个社会就会变得狭隘、排外、消极和悲观。由此可见(  )‎ A.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B.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C.文化的包容性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D.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经济状况 ‎6.(2017山东临沂期中,23)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文化底蕴深厚。该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谋划100余个投资超亿元的产业项目,“既有看头,又有赚头”,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4.4亿元,同比增长21%。这说明(  )‎ A.经济决定文化,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B.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C.文化影响经济,文化的价值在于拉动经济增长 D.文化作为经济的派生物,又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7.(2017新疆乌鲁木齐第二次诊断性测验,13)‎2016年12月10日,旨在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传承精工文化的中国工业遗产联盟正式成立。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制造强国,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更需要工业文化提供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①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 ‎②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交融的 ‎③一定的文化能够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8.(2017河南安阳一模,15)在扶贫攻坚中,重庆巫溪县聚焦“精神扶贫”,实施了“扶志工程”,使贫困群众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脱贫之“志”,全面提升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以精神扶贫成效助推物质扶贫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这说明(  )‎ ‎①经济发展取决于文化,精神落后是贫困落后的根源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精气神”需要人们自觉培养 ‎③消除贫困必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 ‎④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才能培育贫困群众脱贫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实验班选拔考试,7)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两会代表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献计献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重视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鼓励建立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机构并加以扶持引导,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更大进展。材料体现了(  )‎ ‎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6年5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11.(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第三次测评,17)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  )‎ A.文化建设能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B.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D.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2.神州新春,全球同乐。目前,春节文化不仅在华人圈内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加入其中,各国政要甚至争相给全球华人拜年。春节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主要缘于(  )‎ ‎①春节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③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 ‎④中外文化差异让外国人对春节文化充满好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7宁夏石嘴山三中三模,39)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正如贫困地区农村干部所说的,“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某地文化扶贫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即建起一座小型图书室,并向每座图书室赠书100种。向农村捐赠图书,培养了当地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干部的应用写作能力。对特色文化产业的扶持,是从根本上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优化的必要路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文化的重要性谈谈“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的道理。(10分)‎ ‎14.[2016课标Ⅱ,39(2)(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1)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 ‎(2)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4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C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C正确;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A阐明了广义的文化的概念,等同于文明,故排除;B、D说的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击石拊石”的“石”,即石磬,它是狩猎生活的产物;“干戚舞”,是执盾与斧再现战争场面的群舞,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B正确且符合题意;A、C与题意不符,应排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3.B 乡村老地名是历史人文记忆,上面往往附着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文化信息,说明老地名积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有重要意义,①④正确切题。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为什么要保护老地名,③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排除。故选B。‎ ‎4.B 通过书信带领人们重温记忆、汲取养料,这说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正确;书信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②不选;通过电视节目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这说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③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非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5.D “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一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积极和乐观;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之后,一个社会就会变得狭隘、排外、消极和悲观”,这说明文化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D正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B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的包容性,并且C说法错误,排除。‎ ‎6.B 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4.4亿元,同比增长21%,这说明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B正确切题。题干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的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A不合题意。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拉动经济增长,C说法不科学。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D中“派生物”说法错误。故选B。‎ ‎7.D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①错误;“需要工业文化提供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说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④错误。‎ ‎8.B 经济决定文化,①中“经济发展取决于文化”说法错误,且精神落后也并非贫困落后的根源。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是培育贫困群众脱贫精神的必要条件,④说法不科学。②③正确切题,故选B。‎ ‎9.B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知识。①说法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④说法错误,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10.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材料中文博会的召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故A符合题意。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C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能一概说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A。‎ ‎11.C 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文化建设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繁荣提供文化软实力的支撑,C符合题意。文化建设能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但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A没有C更全面,排除A。题干强调文化建设的作用,B强调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的作用,不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说法错误。‎ ‎12.B 春节文化在国际上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春节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密切相关,①③正确切题。题干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不体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②不合题意。春节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主要缘于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而非外国人对春节文化的好奇心,④不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其实质就是在肯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分)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通过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3分)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万村书库”工程,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以及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的作用包括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可依据教材中有关表述来分析。考生结合材料可从以上角度说明。‎ ‎14.‎ 答案 (1)文化以经济为基础,又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观念保守是十八洞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必须转变观念。通过举办“道德讲堂”、考察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增强了自主脱贫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扶贫实践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经济发展。(本问共10分)‎ ‎(2)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特色的产业。(本问共4分)‎ 解析 (1)本问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设问要求看,主要考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首先说明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的不同影响。然后从落后观念导致贫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 ‎(2)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这样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但是要扣住试题的设问组织答案。本问一定要通过审读材料,明确十八洞村有哪些经验,然后根据其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