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50 KB
  • 2021-08-31 发布

【政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化崇尚和谐,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一道维护世界和平。这表明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 ‎③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我们当今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适应时代要求的哲学能够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依据题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今天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一道维护世界和平,反映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和谐思想与当今时代相适应,有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①④符合题意。‎ ‎②:表述正确,与题意无关,②排除。‎ ‎③: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中国传统哲学不一定是真正的哲学,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12月26日人类迎来了一场壮观的日环食天象,本次日环食发生期间,我国全境均可观测到日偏食奇观,且越往南食分(月亮遮住太阳直径的比例)越大。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对此次天文现象进行了精准的预报,这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B.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的问题 D.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统一的问题 ‎【答案】B ‎【解析】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问题,与题意无关,A排除。‎ B:依据材料“在此之前,天文学家对此次天文现象进行了精准的预报”说明人是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的,B符合题意。‎ 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C排除。‎ 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二者是矛盾的,也不是哲学基本问题,D排除。‎ 故本题选B。‎ ‎3.漫画《有目标与没目标》说明了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人生成败有决定作用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③④:依据漫画中的句子“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目标的人在流浪”可知,人们行为的区别在于主观上的自觉选择,有的人为目标在“奔跑”,有的人随波逐流在“流浪”,奔跑的人不断提升自我,流浪的人只能当街乞讨,反映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作用,③④符合题意。‎ ‎①:漫画主要反映生活需要明确目标,不断改变自己生活,反映意识的作用,①与题意无关。‎ ‎②: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②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4.王阳明在《传习录(下)》中云:“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从哲学派别看,下列观点与此最一致的是 A.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B.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D. “宇宙的根本是绝对理念”‎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王阳明的语句可知,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项说的是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该观点也是主观唯心主义,A符合题意。‎ B:人生病了就有危机感和恐惧感,恐惧的时候就容易看到有“鬼”出没,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与题意不符。‎ C: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意志与目的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与题意不符。‎ D:柏拉图的观点认为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5.当今社会,互联网设施比较完善,合肥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发挥了互联网的作用,市民们在大件垃圾上贴上二维码,经过回收处理后,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洗衣粉、大米、食用油等。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市民们的积极性,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合肥市的做法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①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正确认识推动社会发展 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②④:依据材料可知,合肥市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市民们的积极性,该举措积极利用互联网,符合当前形势,反映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通过正确的做出决策,推动垃圾分类工作,②④符合题意。‎ ‎①: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 ‎③:该项是认识论观点,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6.英国科学家首次识别出与左撇子相关的基因区域,而这些基因区域与大脑内的语言相关脑区相联系。研究发现,左撇子的人,左右脑的语言区域以一种更协调的方式相互交流,这或许表明,左撇子在执行语言任务时可能具有优势。科学家首次识别出左撇子相关的基因区域表明 ‎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②科学家正确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 ‎③左撇子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比右撇子的人可能更具有优势 ‎④科学家的首次识别表明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依据材料,科学家通过对人脑的研究,首次识别出左撇子相关的基因区域,这反映了人脑时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首次识别意味着现如今的科学实验活动比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说明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科学家通过实验识别出了左撇子相关的基因区域,得出了平均情况下左撇子在执行语言任务时可能具有优势的结论,这表明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正确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②错误。‎ ‎③:研究只是表明平均情况下左撇子在执行语言任务时可能具有优势,并不是所有左撇子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都比右撇子的人更具有优势,③错误。‎ 故本题选B。‎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从中折射出 ‎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成为真正的哲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统一的特征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特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④:“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体现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从中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特征,①④符合题意。‎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但不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成为真正的哲学,②说法错误。‎ ‎③:任何哲学都是系统化与理论化统一,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特征,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以下诗句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理相同的是 A.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B.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答案】B ‎【解析】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体现了量变质变的必要准备,A不合题意。‎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符合题意。‎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不合题意。‎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9.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各领域的使用不断刷爆人们的眼球地震中,人工智能机器人6秒写就新闻稿件;医院里,人工智能医生0.05秒诊断一起病例……人工智能机器人 ‎①具备自主学习的功能 ②是人类意识器官的延伸 ‎③具有人类的丰富情感 ④各项技能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①③‎ ‎:人工智能机器人不是人,只是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运行,不具备自主学习的功能,也不具有人类的丰富情感,①③错误。‎ ‎②④: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各领域的使用,地震中,人工智能机器人6秒写就新闻稿件;医院里,人工智能医生0.05秒诊断一起病例,这些表明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人类意识器官的延伸,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各项技能水平不断向前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10.科幻文学的实质是用文学手法,探讨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以及在那些新世界中的生命表达方式。其精神是无限自由、大胆想象,而又把一切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比如,《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其实关注的就是人类作为整体如何应对大灾难、科技剧变,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材料说明了 ‎①科幻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描摹与再创造的统一 ‎②科幻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 ‎③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 ‎ ‎④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科幻艺术作品有作者自己的想象力,但还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基础,所以是客观世界原型的摹写与作者想象力创造的统一,①符合题意;《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关注的现实世界中人类如何应对大灾难,反映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反映,③符合题意。‎ ‎②:科幻艺术作品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依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成额,所以不一定要更逼真地反映原型,而要将原型和想象力巧妙结合,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②错误。‎ ‎④: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11.2017 年 10 月 16‎ ‎ 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首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电磁波望远镜同时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和电磁信号,这一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回答宇宙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等重大问题,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 ‎①进一步揭开自然界的未解之谜离不开哲学智慧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受社会实践水平制约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④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其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进一步揭开自然界的未解之谜离不开哲学智慧”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但不受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②表述错误。“人类首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电磁波望远镜同时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和电磁信号”,说明实践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符合题意。“人类首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电磁波望远镜同时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和电磁信号”是具体科学的进步,“这一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回答宇宙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等重大问题”,说明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发展,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2.大蒜炝锅真的致癌吗?在某档电视节目中,有嘉宾拿着经大蒜炝锅后的菜去检验,结果显示内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由此得出“大蒜炝锅会致癌”的结论。该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在观众的评论中,以下观点合理的是 A. “大蒜炝锅会致癌”是原先不为人知的规律,事实总是超出经验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电视节目做出的结论肯定正确 C. 丙烯酰胺是不是真的致癌,完全取决于你“信”还是“不信”‎ D. 对大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的致癌影响,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大蒜炝锅会致癌” 的结论观众进行评论。“大蒜炝锅会致癌”是人们的认识,不是不为人知的规律,A错误;由电视节目做出的结论肯定正确说法绝对,排除B;丙烯酰胺是不是真的致癌,完全取决于你“信”还是“不信”,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错误;对大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的致癌影响,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故本题答案选C。‎ ‎13.在我国面临生育率过低、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青年占比下降等问题的情况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孩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生育是个复杂的过程,新的人口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这表明 ‎①人口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说明认识发展具有上升性 ‎②新政策的出台证明了原政策是错误的 ‎③人口政策的变化说明真理是具体的 ‎④追求真理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③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不同历史阶段人口政策的变化,说明真理是具体的,入选。④选项观点与题干相符,放开二胎政策是适应当今社会现实状况的,表明追求真理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人口政策效果有待观察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而不是上升性,排除。②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新政策的出台并不能说明原政策是错误的,而是历史阶段发生了变化,排除。故本题选B。‎ ‎14.2018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评价机制,要求学校每学年在寒署假及平时的小长假集中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对此,有些家长表示支持,认为研学旅行很有意义,但有部分家长担心,若是“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旅行怕是会变成“只旅不学”。材料说明 ‎①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②认识的差异根本上来自于实践的差异性 ‎③人们的认识水平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水平 ④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②④:受成长环境、年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所以有些家长表示支持,认为研学旅行很有意义;但有部分家长担心,若是“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旅行怕是会变成“只旅不学”。实践决定认识,家长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差异根本上来自于实践的差异性,②④符合题意。‎ ‎①: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有一个真理性认识,①错误。‎ ‎③:认识水平影响实践水平,题干没涉及认识水平与实践水平的关系,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5.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它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型风暴。头脑风暴法的合理性在于 ‎①观念越是奇异,越是与众不同,越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 ‎②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每个人的观念都蕴含真理性认识 ‎③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观念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深化认识 ‎④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往往不同,观念的交流、碰撞有助于形成较全面的认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头脑风暴法的合理性在于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观念的交流、碰撞有利于深化认识。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往往不同,观念的交流、碰撞有助于形成较全面的认识,③④符合题意。‎ ‎①:头脑风暴法的合理性在于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型风暴,而不是观念越是奇异,越是与众不同,越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①说法错误。‎ ‎②: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并不是每个人的观念都蕴含真理性认识,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①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受到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水平能力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16.“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这是因为 A. 诗歌写作抓住了主要矛盾 B. 创新的意识离不开辩证思维 C. 诗歌写作注重了量的积累 D. 系统内部结构变化影响事物性质 ‎【答案】D ‎【解析】D:依据材料“把诗中的数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强调事物排序、结构变化会引起质变,反映了内部结构变化影响事物性质,D符合题意。‎ ABC:三项题肢的内容都与题意无关,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7.学者杨奎松曾说:“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连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这说明历史研究 ‎①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③是运用综合思维不断求索历史真相的活动 ‎ ‎④是检验历史秘密真实性的客观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③:历史研究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揭示历史秘密是一个探究历史事件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历史碎片拼合起来组成相对完整的进程图,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方法,②③符合题意。‎ ‎①:历史研究不属于实践,实践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错误。‎ ‎④:历史研究不属于实践,实践才是检验历史秘密真实性的客观标准,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8.面对网络民主的发展,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 A.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C. 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D. 真理都是具体的 ‎【答案】A ‎【解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有人担心地提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的热议中走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认识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19.2019年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至培,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远程操控机器人手术,成功为3000公里外的北京一位帕金森患者完成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这是中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这表明 A.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 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 人们可以自己的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答案】C ‎【解析】C:凌至培医师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的高清视频画面,远程操控机器人手术,成功为3000公里外的北京一位帕金森患者完成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这是中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这表明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为自身服务,C符合题意。‎ A: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说法错误。‎ B: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说法错误。‎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建立新的联系,因为联系具有客观性,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20.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为“森林效应”。这表明 ‎①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应统筹全局,使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 ‎③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联系是多样的,要善于利用相关条件,建立事物之间新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森林效应”表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时也说明我们应善于利用条件,建立事物之间新的联系,促进事物发展,①④‎ 符合题意;应统筹全局,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不能说使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②说法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③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1.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体积不变的木桶,先放满小砾石,大石块很难再搁下;如果换个顺序,小砾石就能填满石块间的缝隙。实验有力地证明 ‎①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③从实际条件出发,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④发挥关键部分的决定作用,能使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积不变的木桶,放小砾石和大石块的顺序不同,效果就不同,这有力地证明了从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有助于提高事物的整体功能和效率,①③符合题意。‎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也是做好事情的前提,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把握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没有体现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2.“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近年快速推广的虾稻共生模式让普通的农产品有了不同寻常的变化,稻成了龙虾米,虾成了生态虾,并且卖出了更高的价格,也更受市场欢迎。这启示我们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善于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把掘事物存在的条件 ‎③树立创新意识是我们进行正确社会实践的基础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井进行系统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近年快速推广的虾稻共生模式让普通的农产品有了不同寻常的变化,稻成了龙虾米,虾成了生态虾,并且卖出了更高的价格,也更受市场欢迎。这启示我们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并进行系统优化,②④适合题意;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排除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错误;故本题选D。‎ ‎23.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高技术企业成长建立加速机制。之所以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是因为 A. 外部条件对创新创业创造起到促进作用 B. 突出关键部分的作用,才能促进整体功能发挥 C. 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 D. 重视主要方面,处理好创新的关键问题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主要矛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重视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推动创新发展的体现,C符合题意;外部条件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只有有利的外部条件才能促进创新发展,A错误;材料不涉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和题意不符;材料体现的是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的机制体制问题,属于主要矛盾,而不是主要方面,D与题意不符。故选C。‎ ‎24.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棋子全盘皆活”。从联系观看,“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棋子全盘皆活”的依据在于 A. 港珠澳大桥联系粤港澳大湾经济区,主导全国经济发展大局 B. 人们可以根据主观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造新的增长点 C. 该桥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各方优化组合,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D. 该桥是搞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关键,抓住事物发展的重点 ‎【答案】C ‎【解析】A:粤港澳大湾经济区属于关键的部分,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不能主导全国经济发展大局,A说法错误。‎ B:人们不能根据主观的需要打造新的增长点,还要依赖客观的实际,B错误。‎ C:“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棋子全盘皆活”体现了各方优化组合,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C正确。‎ D:抓住重点与关键是矛盾的内容,不属于联系的观点,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5.借助导航、移动支付、物联网等技术,自行车以共享单车的形式再度风靡城市,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自行车行业重新焕发生机。这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扬弃”‎ ‎③事物发展是从新出现的事物开始的 ④科技发展决定了新事物的产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借助高科技,曾被视为夕阳产业的自行车行业重新焕发生机,说明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实质是对旧事物“扬弃”,①②两项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③项观点错误;新事物的产生不是由科技的发展决定的,新事物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④项观点错误。故本题选A。‎ ‎26.与其浑浑噩噩度日,抱怨生活循规蹈矩、枯燥乏味,不如从小的习惯开始,做出改变,读一本好书,交三两好友,学一项新技能,开始一段从未走过的旅程……只要坚持,幸福终会水到渠成。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适度原则,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②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 ‎③要坚持学习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④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不如从小的习惯开始……只要坚持,幸福终会水到渠成”说明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要坚持学习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与材料无关,排除;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重视量的积累,而不是质变,排除。故本题选C。‎ ‎27.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开拓创新。许多诗词古语,意境深远,引人入胜。下列古诗文与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两会期间引用《潜夫论·释难》“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一句蕴含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都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②符合题意。‎ ‎③:“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③与题意不符。‎ ‎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28.11月5日,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这一观点说明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习近平对开放合作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这一观点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不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①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29.2018年以来,北京以“点穴”+“示范”的方式,创新机制,压实环保责任,提前完成部分蓝天保卫战任务。北京蓝天保卫战的成功经验有 ‎①坚持重点论,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 ④以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北京以“点穴”+“示范”的方式,创新机制,压实环保责任,提前完成部分蓝天保卫战任务。北京蓝天保卫战的成功经验有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②③适合题意;本题没有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排除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30.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风雨雨,但总体保持稳定前行。站在中美关系关键的当口,中美两国的选择不仅会对彼此的经济、社会产生影响,也关系到两国和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历史一再证明,合作是中美双方最好的选择。实现中美合作共赢需要 ‎①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 ‎②在共性中理解个性,将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③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 ‎④善于分析和把握中美双边发展的各种条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否定观。中美关系历经风风雨雨,但总体保持稳定前行,说明中美关系有斗争也有同一,要求我们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①符合题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②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辩证否定观,也就没有反映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③不符合题意;“中美两国的选择不仅会对彼此的经济、社会产生影响,也关系到两国和世界的发展与繁荣”说明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中美双边发展的各种条件,④符合题意。故选B。‎ ‎31.信息产业部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4亿户,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9.5部手机;同时,消费者关于手机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在逐年上升。尽管当前手机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在逐年上升,但是却很少有人把它拒之于生活之外,这是因为 A. 办事情应善于抓主要矛盾 B. 看问题应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C. 做工作应立足客观实际 D. 对事物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B ‎【解析】A:题目体现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而不是主次矛盾,A不符合题意。‎ B:尽管手机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但总体形势是好的,存在的问题与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相比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看问题应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B符合题意。‎ C:做工作应立足客观实际,这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C。‎ D:对事物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看待手机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无关,排除D。‎ 故本题选B。‎ ‎32.扶贫工作要“有热情”,更要“讲方法”。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必须先找准“病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不能穿着精准扶贫的“新鞋”,走传统帮扶的“老路”,要跳出单一的送钱送物模式,多管齐下,提高困难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追求真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②把“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找准困难群众的“病根” ‎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扶贫的正确方法 ‎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断制造矛盾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追求真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材料中没有涉及,①排除。‎ ‎②③:扶贫工作要“有热情”,更要“讲方法”, 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必须先找准“病根”,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强调了把“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扶贫的正确方法,②③选项正确。‎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矛盾,排除④。‎ 故本题选C。‎ ‎33.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预计未来两年是3D打印技术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我国将在两年内正式启动至少10个3D打印创新中心,‎ 发展500家传统企业进入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有望实现上百亿元产值。这体现了 A.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B.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科技创新规定着思维的性质和方向 D. 实践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将在两年内正式启动至少10个3D打印创新中心,发展500家传统企业进入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有望实现上百亿元产值”,体现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B正确;A、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到,不选;C说法错误,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的性质和方向。所以本题选B。‎ ‎【点睛】做好本题理解创新的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3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认为,历史不会终结,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发展、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所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新贡献,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 ‎②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其实质是“扬弃”‎ ‎③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 ‎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社会作用。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所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了”,这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也说明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②说法错误,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③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故选C。‎ ‎35.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要求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回顾改革开放历史,正是因为我国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才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这说明 ‎①合适的上层建筑能够巩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④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回顾改革开放历史,正是因为我国坚持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才极大地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这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而未涉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①②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6.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宣示:“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改革的决心决定着改革的成就 ‎③改革能解决我国新时代的基本矛盾 ④事物的变化是否定自身的过程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改革的相关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能解决我国新时代的基本矛盾,①③正确;②中的“决心决定改革的成就”夸大了意识的作用,错误,排除;辩证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重要环节,事物的发展是事物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37.2018年10月24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正是大桥建设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担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成就了这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材料反映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的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满足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源于正确的价值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正是大桥建设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担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成就了这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这从哲学角度反映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①错误;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源于社会实践,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38. “忠”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专制等级社会,“忠”往往意味着臣子无条件效忠皇帝和儿女无条件服从父母。但在今天,“忠”多指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忠”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表明 A. 经济利益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因人而异 C.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获取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准确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忠”‎ 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封建社会它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但在当代中国则表现为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忠”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表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利益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故排除A;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但标准只有两个: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故排除B;材料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对独立性无关,故排除D。故选C。‎ ‎39.近来,杭州市实施垃圾分类政策2.0版,“垃圾就是废物”的观念正被“垃圾就是资源”的观念所取代,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共同破解垃圾围城和焚烧污染的困局。这表明 ‎①垃圾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需要 ②推进垃圾分类坚持了群众工作路线 ‎③垃圾的价值既具有多样性也具有变动性 ④垃圾分类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②③:材料中“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共同破解垃圾围城和焚烧污染的困局”说明推进垃圾分类坚持了群众工作路线;“垃圾就是废物”的观念正被“垃圾就是资源”的观念所取代,这说明垃圾的价值既具有多样性也具有变动性,②③符合题意。‎ ‎①:垃圾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和垃圾本身的属性,①错误。‎ ‎④:实践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0.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这表明 ‎①人民的意愿决定社会的发展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④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社会基本矛盾地不断解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④:材料中“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说明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台湾问题必将终结,②④符合题意。‎ ‎①:社会是在基本矛盾解决过程中不断发展,①错误。‎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反映的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题干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为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年初,我国决定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12月份,我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前10个月,全国实现减税降费接近2万亿元,今年的减税降费措施落地生根,规模大,力度空前,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阐明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合理性。‎ ‎【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情况下实施减税降费,尊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③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今年的减税降费措施落地生根,规模大,力度空前,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 ‎【解析】本题以针对我国经济现状采取的大规模减税降费为话题,设置的一道原因类试题,考查学生对哲学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先明确本题知识限定为规律的相关知识,因此,答题时先阐明规律的定义与特点,再结合材料“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为实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年初,我国决定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可知减税降费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依据材料“今年的减税降费措施落地生根,规模大,力度空前,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可知,减税降费的政策制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且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点睛】如何按规律办事 ‎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 ‎2、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于人类;‎ ‎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4、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 ‎42.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1982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开;2016年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开始依法推行“三权分置”,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从而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2019年根据在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又出台了严禁以土地流转为名义在农村地区搞非农建设等六项土地改革新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制定及调整的依据。‎ ‎【答案】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均与当时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适应经济发展和客观条件变化的需要。‎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是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解析】本题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变化实际制定、调整、完善土地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属于原因类题型。‎ 知识限定时真理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都是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说明了真理的客观性,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依据材料,不同时期对土地政策的调整和完善,都是在适应经济发展和客观条件变化的需要,这说明政策的制定必须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不同时期制定的政策不同,可以看出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会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点睛】真理观知识内容:‎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 ‎2、(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3.《平“语”近人》是央视重磅打造的一档优秀文化类节目,该节目生动展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从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的理念。它用文字、讲解、故事“三位一体”的方式,以一个主题为线索,让我们重温经典名句,聆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然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新时代实际的阐释与创新运用。《平“语”近人》正是用这种创新的形式,让广大人民更多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助推中华文化强国伟大梦想的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谈谈对《平“语”近人》节目成功实现文化创新的认识。‎ ‎【答案】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平“语”近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文化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平“语”近人》向世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助推中华文化强国伟大梦想的实现。‎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考查学生调用哲学知识,分析与说明问题的能力。‎ 解答过程要明确设问知识范围是“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是第十课内容,范围较大,需要从材料入手来确定知识答案点。依据材料“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新时代实际的阐释与创新运用”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更多的是立足于中国新时代实际的阐释与创新运用”说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让广大人民更多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使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助推中华文化强国伟大梦想的实现”说明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点睛】全面理解创新 ‎⑴是什么(内容)‎ ‎①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 ‎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⑵为什么(哲学依据)‎ 唯物论角度: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认识论角度: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辩证法角度:①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⑶怎么办(基本要求)‎ ‎①创新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二是要从实际出发;三是提出新的创意,解决新的问题;②青年学生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要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44.2018年3月11日,经中共中央提出宪法修正建议后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表决通过。这次宪法修改,是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所作出的适当修改,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法律制度,这既符合宪法的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次宪法修改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此次宪法修改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的里程碑。‎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此次宪法修改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作出的适当修改。‎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此次宪法修改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此次宪法修改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此次宪法修改并不是对我国法律制度的根本改变,且宪法修改意义重大。‎ ‎【解析】本题以宪法修正案为素材,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具备一定的论证问题的能力,属于原因类试题。‎ 结合材料“这次宪法修改,是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适当修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既符合宪法的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明这次的修正案的正确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法律制度”说明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点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⑴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①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已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