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 KB
  • 2021-08-31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一轮复习政治江苏专版单元检测(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检测(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 ‎1.虽然在近代中国古老的文明经历了衰微的过程,但随着新中国建立以来六十多年的建设,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这告诉我们(  )‎ ‎①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 ‎②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D 题干中“随着新中国建立以来六十多年的建设,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体现了③④;①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古代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②表述不科学。‎ ‎2.近年来,由一些电视台推出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汉字英雄”“成语桥”“灯谜大会”等电视节目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也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掀起一场学汉字、用成语、猜灯谜的热潮。有关专家指出,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为(  )‎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往往催生文化变革 ②汉语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汉语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文化实践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 材料的行为主体是电视台,面向的群体是中小学生,并没有强调教育的作用,①与材料不符;汉字不同于汉语,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错误;③④分别从内容和手段角度对材料作出了正确解读。‎ ‎3.我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 ‎③史料文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④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 余年表明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④符合题意;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符合题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①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②不符合题意。‎ ‎4.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以原生态的傣族村寨为载体,向游客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傣族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泼水节等,让游客领略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这说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让游客领略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具有潜移默化特点的,②正确;“傣族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泼水节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傣族传统文化”,说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质,即包容性特征,④排除。‎ ‎5.由于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差异,我国在饮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材料体现了(  )‎ ‎①地域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中华文化同根同源 ‎③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④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由于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差异,我国各地饮食不同,这体现了地域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正确;“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②③不选;我国在饮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这体现了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④正确。‎ ‎6.2018年7月17日, “两岸传统文化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圆桌交流会在北京举行。多位台湾青年学者以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传统民俗的当代传播价值。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刘智豪以“从传统闽南文化拓展两岸青年的实践体验”为题,介绍了泉州崇武古城与台湾的亲缘关系。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互动(  )‎ ‎①增强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②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从个性差异走向同一 ‎③说明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多位台湾青年学者以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传统民俗的当代传播价值,开展两岸传统文化交流互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及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④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②中“从个性差异走向同一”观点明显错误;③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7.“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选A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寓指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只要有传统文化这个根,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④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8.《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A.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D.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解析:选D 题意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A项表达的是诚信思想;B项体现的是深厚情谊;C项体现的是坚强的毅力都不符合题意。‎ ‎9.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带领中国人民奋勇拼杀,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如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严治党,传承红色基因,带领中国人民向着民族复兴而努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②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 ③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④赋予改革精神以时代内涵才能让改革精神不移根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不选;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②‎ 正确;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③正确;赋予改革精神以时代内涵才能让改革精神不失时代特色,不是“才能让改革精神不移根基”,④不选。‎ ‎10.2018年9月24日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秋节,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B 中秋节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故排除;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物质力量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促进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B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能积聚正能量、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促进国家富强,②④正确,答案为B项;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①错误;我国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错误。‎ ‎12.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今天来自各行各处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关于雷锋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继承和发展,故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因为雷锋精神展现不了时代精神,同时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排除。‎ 二、简析题 ‎13.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解析: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里找出关键信息。“自先秦至当代”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团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14.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 ‎ ‎(1)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涵的正确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学生可从材料中归纳出“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民族精神,结合课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不难组织答案。解答第(2)问,首先要结合材料,归纳出材料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有哪些。由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揭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然后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1)材料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2)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