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50 K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房山区2020年高三衔接诊断试卷(二)政治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民政部联合摄制的首档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2019年11月6日在央视播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积极评价。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多元呈现中华大地东西南北地名背后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节目播出的同时,还推出了“地名背后是家乡”短视频挑战赛等线上互动方式,以创新的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地名大会》节目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积极评价,是因为该节目( )
①挖掘地名背后的文化,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②创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源于地名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材料强调该节目创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而不是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①错误。
②:节目播出同时,还推出了“地名背后是家乡”短视频挑战赛等线上互动方式,以创新的节目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收获了好评,这是因为该节目创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正确。
③:文化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源于地名,③错误。
④:节目以“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为主旨,多元呈现中华大地东西南北地名背后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从而收获了好评,这是因为该节目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
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頔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窜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必然趋势”说法过于绝对化,①排除。
②:“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体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符合题意。
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表明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③符合题意。
④:优秀的文化才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④错误。
故本题选B。
3.莫高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凝结着人类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樊锦诗,一位扎根戈壁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半个多世纪的文博工作者,面对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她多方奔走呼吁,同时带领团队用数字化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信息投影、沉浸体验,用12年时间,在戈壁上建起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让游客通过数字展示中心能更深入认识和了解莫高窟,同时缩短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下面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必须通过商业化发展旅游,让人们在旅游中增强文化自信
B.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C. 要深入挖掘莫高窟蕴含的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 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并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必须通过商业化发展旅游”说法过于绝对化,A排除。
B
:面对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文博工作者选择的是保护,因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B符合题意。
C: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未涉及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C排除。
D:材料未涉及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D排除。
故本题选B。
4.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②“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寓于“唯一的家人之爱”中
③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
④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意趣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从筷子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①③符合题意。
②“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属于矛盾的特殊性,“唯一的家人之爱”属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说法错误。
④: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体验)而非生活意趣,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是什么?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5.习近平外交思想深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血脉,蕴含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哲学思想,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场合引经据典,阐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下列经典名言与哲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易传》)——具体分析事物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 小智谋子,中智谋局,大智谋势(《墨子》)——立足局部,统筹兼顾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C.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规律具有客观性,要遵循事物运动的规律
D.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默觚下·治篇五》)——联系具有普遍性,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A:“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意思是变通趋时,把握时机,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这体现了具体分析事物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A符合题意。
B:“小智谋子,中智谋局,大智谋势”,大智不是小智的简单叠加,而是取决于眼界的大小、胸襟的宽窄、境界的高低,源于一种总体性思维、辩证性思考,体现了立足整体,统筹兼顾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而不是“立足局部”,B错误。
C:“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意思是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情形,这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而未体现规律的客观性,C排除。
D:“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意思是每一个人的鞋子大小不必相同,关键是要适合自己的脚,每个国家的治理方法不必雷同,关键是要有利于人民,并不体现联系的普遍性,也不体现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6.2019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成功测定并分析了距今约3800年的小麦全基因组序列,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译古代小麦全基因组。该项研究提出了普通小麦从青藏高原边缘到长江流域的扩散路线,为中国种植的现存小麦地方品种的栽培起源、扩散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对现代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A. 只有被实践证明的认识才能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B.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C.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 现代科技和测序手段推动了基因组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被实践证明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A错误。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客观见之于主观”,B错误。
C:材料没体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C排除。
D:材料强调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对成功测定古代小麦全基因组序列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登山至此,忽逢坦途,青山四围,气爽景幽。然而,有经验的挑山工不会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会很艰难。登山爬坡也好,涉水行舟也罢,“快活三里”勿快活,平流无石“易翻船”,事虽有别理相通,世间万事皆如此。这说明
①意识能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③客观事物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由题意知,有经验的挑山工不会在“快活三里”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会很艰难。可见不同的意识对人的影响不同,意识能调节和控制人体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失去斗志。①符合题意。
④:由题意知,登山爬坡也好,涉水行舟也罢,“快活三里”勿快活,平流无石“易翻船”,事虽有别理相通,世间万事皆如此。这说明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符合题意。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②说法错误。
③:运动是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材料没有体现事物变化的客观性,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8.文明其表,制度其里。《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针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共享单车乱停放等20余项不文明行为做出规定,拒不改正或者多次违反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幅度范围内从重处罚。条例还提出,市民可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并向12345热线或行政执法部门投诉、举报,拍照、录音、录像等所做的合法记录,将作为执法的参考。这种做法( )
①贯彻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
③通过法律手段扩大了公民对社会的监督权
④是用法治方式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探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①:该选项强调的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可见,材料并不涉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排除。
②④:《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20不文明行为做出规定,并可予以处罚,这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也反映了用法治方式推动公民道德建设,②④符合题意。
③:监督权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人员,公民对社会的监督属于监督权利但不是监督权,况且公民的监督权是法定的,材料中的做法并未扩大公民的监督权,③排除。
故本题选D。
9.M社区采取“社区居委会+社工+社区居民”联动的方式,打造出本土议事协商品牌——“六事工作法”(点事定事、议事、決事、办事、评事),建立“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对话机制,促进居民参与社区自治。这一民主管理办法( )
①能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保障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②意在突显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为居民自治奠定了基础
③能够提供诉求表达新渠道,破解社区决策不规范等一系列难题
④能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材料未涉及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的完善的相关内容,①排除。
②:居民自己选举当家人是居民自治的基础,“为居民自治奠定了基础”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六事工作法”通过建立“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对话机制,促进居民参与社区自治。这一工作方法能够提供诉求表达新渠道,找到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破解社区决策不规范等一系列难题,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1.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村民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政权组织,国家机关、政府机关)。
2.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能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3.村民自治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主要途径——自己选举当家人;居民自治基础也是自己选举当家人。
10.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对病毒存在诸多未知,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及时,社会上出现多个与疫情相关的谣言。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一个“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打击网络谣言,正确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应该( )
①增强公民的民主管理能力
②提高网络参与者的素养
③限制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④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材料不是反映公民的民主管理,况且打击网络谣言,正确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与增强公民的民主管理能力没有关系,①排除。
②④:社会上出现多个与疫情相关的谣言,这会影响公众情绪,影响稳定等,有鉴于此,必须提高网络参与者的素养,同时对造谣者、传谣者予以打击,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②④符合题意。
③:应该是限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而不是限制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扩散,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1.特别国债指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的国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下行,支出压力上升。为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3月27日,党中央决定发行特别国债。关于此次发行特别国债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推导合理的是
①增加财政定向支出②拉动经济增长③激发社会生产活力
④提升财政创收能力⑤刺激社会总需求
A. ④→①→③→② B. ④→①→⑤→②
C. ①→③→⑤→② D. ①→⑤→③→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发行特别国债,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增加财政定向支出,故①排第一位。
⑤:增加财政定向支出,有利于刺激社会总需求,故⑤排第二位。
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激发社会生产活力,故③排第三位。
②:激发社会生产活力,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故②排第四位。
④:发行国债是为了增加财政的支出,并不是提升财政创收能力,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D。
12.“小摊点、大民生”。上班路上,在街角的早餐摊买个热腾腾的煎饼,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加班的深夜,摊点温暖的灯光和香气四溢的食物,安抚肠胃和灵魂……地摊经济“小、快、灵”,看似微不足道,却对经济发展发挥着“毛细血管”的作用,是灵活就业的首选,也是大商场、大超市、大卖场的有益补充,激活了城市的烟火气,让城市更有了一份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但其往往沿街为市,给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下列选项中,对发展地摊经济认识正确的是( )
①消费者获得实惠和便利,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提高
②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难题,方便了百姓的生活需求
③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了非公经济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
④政府需要协同谋划,各方主体共同参与,提高治理能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①:消费者获得实惠和便利,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才对,而不是“不断提高”。同时,我国现实状况是恩格尔系数在降低,①错误。
②:“是灵活就业的首选,也是大商场、大超市、大卖场的有益补充,激活了城市的烟火气,让城市更有了一份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低碳经济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难题,方便了百姓的生活需求,②符合题意。
③: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③错误。
④:地摊经济“往往沿街为市,给城市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这需要政府协同谋划,各方主体共同参与,提高治理能力,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无需打印车票,刷身份证或手机二维码就能进站验证、验票乘车……继首批45座车站启用电子客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于2019年11月20日启动第二批电子客票应用,上海虹桥等车站告别纸质车票,迈入电子客票时代。电子客票的推广应用
①提升了乘客出行效率,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②将完全取代纸质车票,我国进入乘车凭证无纸化时代
③减少了现金使用和流通中的货币量,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④推进铁路与科技融合发展,使铁路迈向智能化、现代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电子客票的推广应用提升了乘客出行效率,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能推进铁路与科技融合发展,使铁路迈向智能化、现代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完全取代纸质车票”说法错误,我国尚未进入乘车凭证无纸化时代,②排除。
③:电子客票仅仅是车票更新升级的一种方式,并没有减少现金使用和流通中的货币量,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4.1945—1975年是法国经济发展的“黄金三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法国于1946年正式建立了以劳动人口供养退休人口为融资方式的高福利养老金制度。法国退休指导委员会(COR)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衰退带来的双重压力,如果按照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到2025年,法国养老金赤字将达80亿至170亿欧元。高福利的退休制度可能造成法国养老金制度趋于崩溃。依据上述事实,可以做出的正确判断是
A. 法国福利制度源于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B. 法国福利制度的普及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彻底否定
C. 法国福利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同时也加重了政府负担
D. 法国福利制度的建立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C:题干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国的的高福利养老金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但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经济负担,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衰退的压力下,这种高福利养老金制度给法国的财政造成了巨额的赤字,C符合题意。
A:法国福利制度源于1945-1975年法国经济的迅速发展,A错误。
B:“彻底否定”说法错误,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其中福利制度的普及是扩大政府开支,刺激经济的重要举措,B错误。
D:新自由主义主张福利个人化,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反对福利国家。B
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5.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它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规范和标准,阐明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监测和评估卫生趋势。中国政府历来注重与世卫组织的合作,尤其是疫情以来,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共同维护好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2020年3月7日,中国政府决定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以支持世卫组织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世卫组织是世界性非政府间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②世卫组织在保障全球卫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支持并主导世卫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④中国重视同世卫组织进行合作,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规范和标准,阐明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监测和评估卫生趋势。中国政府历来注重与世卫组织的合作,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共同维护好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这说明世卫组织在保障全球卫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重视同世卫组织合作,为抗击疫情争取时间,提供宝贵经验,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②④符合题意。
①:按照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世卫组织是世界性政府间专门性的国际组织,①错误。
③: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支持世卫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但不是主导,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注: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经济活动。
材料二 有效的数据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许多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鼓励勤劳致富,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这是党中央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让数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要性。
【答案】(1)2010-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逐年扩大,占GDP比重持续提高;数字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①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有效的数据是推动许多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③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④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有效的数据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许多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公民政治责任感。
【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本题是图表题,做图表题时一定要注意看标题,看图表,看注释,并注意图表中数据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做到“横比、纵比、综合比”,横比找差距,纵比看变化,表间找关系,然后透过现象提炼本质。根据图表及注释看出,2010-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逐年扩大,占GDP比重持续提高;数字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本题设问指向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让数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要性,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解答时首先明确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然后回答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最后,结合材料让数据按贡献参与分配分析意义,有效的数据是推动许多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17.行政决策是政府履行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起点。
某高中同学查阅政府决策的相关法律,在国务院网站上看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摘抄以下几条:
条款
内容(摘抄)
第四条
重大行政决策必须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
第七条
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严格遵守法定权限,依法履行决策程序,保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
第八条
重大行政决策依法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委员会的监督,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范围或者应当在出台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可能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决策承办单位或者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其他单位应当组织评估决策等草案的风险可控性。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任选其中三条,分析规范政府决策程序的理由。
【答案】
条款
理由
第四条
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作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亦可。行政决策必须接受党的领导,确保重大行政决策的正确政治方向。
第七条
政府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确保决策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内在要求。
第八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第二十二条
政府的决策关系国计民生,政府必须审慎用权。政府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能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能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亦可,不重复计分),促使政府正确履行职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行政决策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部分内容为材料,从《政治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规范政府决策程序的理由。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根据试题要求,考生可选择其中三条分析作答。选择第四条,考生研读条例内容:重大行政决策必须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这是强调党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因此,考生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地位等角度分析。
选择第七条,考生研读条例内容: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严格遵守法定权限,依法履行决策程序,保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这是强调政府要依法行政,因此,考生可以从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的必要性、依法行政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选择第八条,考生研读条例内容:重大行政决策依法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委员会的监督,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范围或者应当在出台前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这是强调人大在重大行政决策的监督作用,因此,考生可以从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人大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政府接受监督的必要性等角度分析。
选择第二十二条,考生研读条例内容: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可能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决策承办单位或者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其他单位应当组织评估决策等草案的风险可控性。这是强调政府决策中的影响,因此,考生可以从政府决策中的影响、政府决策的要求、政府权力的行使等角度分析。
18.西迁,为了可爱的中国。
一路向西:国家需要就是奋斗方向
这是一封询问信,也是年轻人在国家与小家之间的抉择。没有犹豫,两位年轻人自此作别了故乡江南,牵手来到西安。
上世纪50年代的西安,发展水平与上海有着天壤之别,和他们一起远道而来的师生们没有怨言,也顾不上休息,就立刻着手开垦荒地、建校舍、建教室、编教材。时年已66岁的随校西迁的沈云扉教授曾写下豪迈诗句:“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了崭新的业绩。
薪火相传:西迁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这是西安交大本科毕业生裴柳写给父母的信。毕业后,她考取了陕西省选调生,被分配到咸阳市长武县,经轮岗后到巨家镇挂职任镇长助理。她说:“在镇上工作很辛苦,但也的确能学到真本事,能学到书本上永远都学不到的东西。很多真学问、大学问都只有在实践中,尤其是贴近群众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从城市到农村,从象牙塔到基层一线,裴柳将自己对“西迁精神”的传承变成了为群众奔走的实践。
从交大西迁老教授到西迁新传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脉络,成为他们人生里始终不变的精神标识和价值追求。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将激发更多人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广大青年奋斗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必将书写新的青春华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广大青年应如何传承好“西迁精神”,书写新的青春华章。
【答案】(1)“西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广大青年要像西交大师生一样把自己的理想、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热爱祖国,心怀梦想,团结奋斗、创造美好新时代。
(2)广大青年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人民利益、国家的需要为重。
(3)广大青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新时代的人生华章。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交大西迁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西安交大人的艰苦创业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广大青年应如何传承好“西迁精神”,书写新的青春华章。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①考生要抓住试题设问的关键词“西迁精神”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结合试题材料分析,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西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炼材料信息:“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了崭新的业绩。”,分析广大青年怎么做:广大青年要像西交大师生一样把自己的理想、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热爱祖国,心怀梦想,团结奋斗、创造美好新时代。
②考生要抓住试题设问的关键词“青春华章”,可以联想到成为时代新人的要求,首先联想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后从西安交大人的奋斗历程上联系人民利益、国家需要分析作答。
③试题设问的主体是广大青年,考生从两封信可以看出当时青年人的理想、对知识的苛求联想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联想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联想理想信念,西安交大人的扎根西北,努力实践,启示青年人脚踏实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19.202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必须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
材料一:总书记田间地头,访“真贫”,谋“良方”。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总书记眼中的“小康菜谱”。
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德胜马铃薯配宁夏安格斯牛肉,配一碟盘州火腿,就一壶贵州“人民小酒”,饭后再吃点伊春蓝莓,饮一杯安吉白茶……可爱的网友们用总书记关注和调研过的农副产品,制作出一份“小康菜谱”。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身影总会出现在大棚里、田梗上、秧苗间、牛舍旁,细察深问百姓“脱贫草”“致富宝”。
一份“小康菜谱”,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瞄准市场需求,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才能打好“致富牌”。用特色产业的杠杆,撬动贫困的大山。
一份“小康菜谱”,一条市场化之路。在黑龙江伊春蓝莓产业基地,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研究市场规律,防止在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市场趋于饱和,影响可持续发展;在调研陕西志丹县糜子酒时,总书记叮嘱要注重打开市场;针对河北马铃薯的发展,总书记要求把它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用“市场化”之手,才能推开脱贫致富的大门。
一份“小康菜谱”,一条幸福生活之路。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让幸福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是乡亲们的热切向往,也是党和政府的初心和使命。“小康菜谱”,让更多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的发展机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透过“小康菜谱”,“作于细”而“成其大”的治国方略跃然眼前,而这背后的殷殷关切里,是情系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人民至上的不变情怀。
(1)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一份“小康菜谱”蕴含着怎样的脱贫方略与不变情怀?
材料二:各地区真抓实干,摘掉“贫困帽”,走上“小康路”。
全国部分地区脱贫攻坚实例
重庆市丰都县湛普镇白水社区有90%以上的耕地种花椒。34名党员成立“管花椒”的党支部,由花椒党支部牵头外出参观,学习种植经验,改良花椒品种,2019年全村花椒收入2000多万元。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赵庄村利用政府资金投入360余万元,重点建设了赵庄味道、主题客栈、登山线路,集中展示太行山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小吃,门票收入给村民分红,2019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河南省汝阳县下石庙村因“荒山秃岭困难地,飞鸟掠过无栖树”而造成人口大量外流,近年来汝阳县按照“生态立县”战略,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皆绿,绿树成荫,经济林硕果累累,外迁户大部分回迁,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湖南省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提升到90%以上;云南利用互联网、朋友圈,搭建农民与消费者的直通车,并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消费扶贫让消费者更高尚,让贫困群众获得新的“幸福点”。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认识。
【答案】(1)①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脱贫致富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替代: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联系具有条件性、多样性,分析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按规律办事。脱贫致富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市场变化,遵循市场规律。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脱贫致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替代:坚持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2)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市场的决定作用、宏观调控、新理念、经济社会效益统一、整合资源提升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创新驱动等
逻辑:为什么,怎么办等
答案示例:
①脱贫攻坚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品品质,提升产业竞争力。
③科学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完善收入分配方式,增加村民收入。
④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宜居,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业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全面小康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三份“小康菜谱”、脱贫攻坚实例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组织两个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一份“小康菜谱”蕴含着怎样的脱贫方略与不变情怀?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可将试题转化为“小康菜谱”蕴含了哪些哲学智慧,考生研读“小康菜谱”,发现哲学道理,形成答案要点:①第一份“小康菜谱”,材料强调的是立足地方特色,立足地区实际,因此考生可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也可用物质决定意识分析,还可以用联系的多样性分析。
②第二份“小康菜谱”,材料强调的是各地要立足市场,发展本地经济,因此考生可用规律的客观性结合材料分析。
③第三份“小康菜谱”,材料强调的是党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加之材料中“党和政府的初心和使命”,因此考生可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相关知识结合试题材料分析。也可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等知识要点分析作答。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认识。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主要有: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市场的作用、宏观调控等。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社会主义本质角度:考生由社会主义本质延伸到共同富裕,延伸到脱贫攻坚,进而分析脱贫攻坚的意义。
②宏观调控角度:考生联想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的目标,进而从配置、分配方式、居民收入上分析说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
③新发展理念角度:考生联想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上,考生可联系生态环境、生态宜居、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
④市场作用角度:考生联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结合结合材料分析。
考生亦可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0.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材料一:
立法特点
主要内容
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开门立法,求得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
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一场广泛而热烈的“民法典大讨论”,成为法治中国的亮丽风景。
深入实际,让人民的法典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办理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涉及民法典编纂的议案32件;选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夫妻共同债务等重点问题,专程奔赴有代表性的地方调研;针对物业纠纷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走访小区、居委会……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民法典的编纂是如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
材料二: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规范公权力,保障私利”,保障私利的任务就是由民法典来完成。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以民事权利为中心构建起来,即由物权、合同债权、人格权、婚姻家庭权、继承权以及侵权责任所构成,通过全面保障民事权利,全面体现和贯彻了法治的价值。
事异时移,法随时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法典突出了人格权保护的重要价值。现实生活中,网络谣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信息泄露等现象层出不穷,其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公民的名誉、隐私和个人信息,网络空间“侵权易、维权难”的问题严重,民法典设置了独立的人格权编,充分体现了对人格权保护的高度重视。
回应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网络治理。民法典积极应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细化网络侵权规则,明确网络交易平台的法律责任,完善网络交易规则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民法典完善了夫妻共同债务规则、夫妻财产约定制度、结婚登记制度,增加了离婚冷静期的相关规定,扩大了遗产的范围并完善了遗产管理规则……
(2)结合材料,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法典编纂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指导和遵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切为了人民。(编制民法典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②民法典的编纂坚持开门立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一切依靠人民。
③民法典的编纂重视重点问题和老百姓反映强烈问题的调研和走访,让人民的法典接地气有时效,惠及全体人民
(2)①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民法典以民事权利为中心,重点突出,权责明确。
②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有序性,注重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民法典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是对公民民事权利的全面保障,使公民的各项生活有法可依。(联系的观点,全局观,全面地看问题)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密切关注变化发展实际,寻找新思路,开拓创新。事异时移,法随时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④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民法典注重克服已有法律中过时的内容,在新形势下,完善、增加新的内容,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法制建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及编纂上的创新为材料,从《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组织两个问题,考查考生对党的领导、人民的主体地位、辩证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民法典的编纂是如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研读民法典的内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主要内容一: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考生关键提示:中国共产党,考生联想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宗旨等知识要点分析:写出知识要点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试题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法典编纂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指导和遵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切为了人民。
②主要内容二: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一场广泛而热烈的“民法典大讨论”,成为法治中国的亮丽风景。强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怎样立法的。考生可联系全国人大的立法权结合草料从开门立法、民主立法、人民的主体地位上分析。
③主要内容三: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办理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涉及民法典编纂的议案32
件;选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夫妻共同债务等重点问题,专程奔赴有代表性的地方调研;针对物业纠纷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走访小区、居委会……。强调的是全国人大立法的重点内容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都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使民法典真正变成人民的法典,为人民的法典。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哪些思想方法?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辩证法的相关知识,五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否定、创新,结合材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系统优化、发展实质、主要矛盾、辩证否定。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系统优化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系统优化的方法告诉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有序性,注重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法典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是对公民民事权利的全面保障,使公民的各项生活有法可依。
②发展实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密切关注变化发展实际,寻找新思路,开拓创新。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社会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法律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③主要矛盾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法重点关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以民事权利为中心,重点突出,权责明确。
④辩证否定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要树立创新意识,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民法典注重克服已有法律中过时的内容,增添、完善新的内容,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