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 M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洞悉·高考脉络
——————————————————————————————
核心考点一 文化的作用(对应核心知识见《必背一站清》P232)
(对应学生用书第53页)
师生互动反馈表
提问问题编号
1
2
3
4
5
6
7
被提问学生学号
学生掌握效果记录
■品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考向一 文化的社会作用
1.(2015·全国卷Ⅱ·20,4分)2015年1月,由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引起热烈反响。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
( )
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 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
表明了韩国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也表明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两国文化的交流,①不符合题意;一个国家或民族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并不能表明②。]
考向二 文化对人的影响
2.(2013·全国卷Ⅰ·20,4分)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 )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本题的题眼是“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由此可知,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人的健康成长,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决定性作用”、④中“主导力量”均表述错误。]
3.[2017·全国卷Ⅱ·40(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战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取得了世界一流成果,被称为创新中国的科技领航者。潘建伟率领科研团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跟随者变成世界的领跑者;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赖远明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破解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这一被称为“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鲁先平历经14年创新创业成功研制中国首个用于治疗淋巴癌的原创化学药“西达本胺”,在这一领域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和部分领跑……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鲁先平将原创新药的研发形容为“走钢丝”。潘建伟说:“科学研究一定不能惧怕失败”。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
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事挑剔、追求完美的赖远明用“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概括他的创新经验。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解析】 本题给定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作用”,答题的角度是“作用”,围绕的主题是“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材料给我们的核心信息是:“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材料实际上隐含了创新精神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答题时先结合教材理论,分析先进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起推动作用,然后联系材料具体分析弘扬创新精神对于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
【答案】 文化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创新精神,有利于树立和贯彻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增强创新自信,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发展。
■悟方法——养成规范解题习惯…………………………………………………….
[示例] [2016·全国卷Ⅱ·39(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
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练预测——瞄准高考命题靶心…………………………………………………….
[命题分析] 2018年高考可能会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等考查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结合当前与生活密切相关或公民密切关注的文化活动考查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深入把握、考查对文化特点的理解。
考向一 文化的社会作用[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1.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将俯首皆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一观点说明 ( )
【导学号:12914031】
①我国文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④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将俯首皆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一观点侧重于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说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考向二 文化对人的影响[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2.对作者而言,诗是“瞬间幸福的记录”、“强烈感情的自然迸发”,散发着“成熟的理性”;对读者而言,“诗如禅机、在于参悟”,而“有灵魂的人可以在诗中找到知己”,形成新的自我。材料告诉我们( )
①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的,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主动、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有利于愉悦精神、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备受推崇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作为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成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对不少人而言,家风甚至决定了他的一生。有人据此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
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还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根基。家风好,才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2016 年开展的全国最美家庭评选活动,通过寻找最美家庭,发现身边感人的家庭故事,传播了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优良家风,使最美家庭的家风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的蝴蝶效应。
“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 作为观点评析题,要先表明坚持的立场,再分析坚持该立场的理由;要全面剖析设问中的观点,根据得到的信息来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知识,如文化对人的影响、公民道德素质提高等。
【答案】 示例一:认同。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活动。不同的家风,对人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优良的家风,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良的家风,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当前大力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四有”公民。
示例二:不认同。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活动。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还受国家文化建设、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和主动接受多种文化熏陶的过程。
[提分技巧] 先立场 后分析
解答类似于本题这样的观点评析题时,不要等同于一般的辨析类题目。
(1)要先明确观点,然后进行观点分析,绝对不能只进行观点分析,而没有分析的方向或立场。
(2)对观点的立场可以自由选择,但不能随意选择,要选取自己能更好组织答案要点的方向,即更好抓分。
(3)一般的辨析题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类似于本题的类型只需要从一个方面分析即可。
核心考点二 文化的传播(对应核心知识见《必背一站清》P233)
(对应学生用书第55页)
师生互动反馈表
提问问题编号
1
2
3
4
5
被提问学生学号
学生掌握效果记录
■品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考向一 文化多样性
1.(2017·全国卷Ⅱ·19,4分)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中俄两国之间发展红色旅游,是因为两国的红色文化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因为两国红色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②③入选。“主导性”夸大了两国的红色文化对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作用,①错误。两国的红色文化不能规定两国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
2.(2017·全国卷Ⅲ·19,4分)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我国的红军长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表明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②符合题意。文化的内涵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③说法错误。革命文化的价值也不是由大众传媒的传播决定的,④说法错误。]
3.(2014·全国卷Ⅰ·19,4分)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本题的题眼是“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法国的历史、哲学等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中法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本题考查中法两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而①是对题干的重复性表述,即文化在交流中借鉴、融合,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法国的历史、哲学等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说明了两国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个性,②③符合题意,选C项;中法文化尽管都源远流长,但没有相似的历史传统,④错误。]
考向二 文化交流与传播
4.(2014·全国卷Ⅱ·19,4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大众传媒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电视台播放”“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等题眼信息,表明现代传媒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①③符合题意;②中“集中反映”表述错误;④中“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表述错误。]
■悟方法——养成规范解题习惯…………………………………………………….
[示例] [2017·全国卷Ⅲ·38(2),10分]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练预测——瞄准高考命题靶心…………………………………………………….
[命题分析] 2018年高考可能会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和节日文化庆典等考查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结合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考查对文化传播途径、手段的理解,结合上述材料和知识,与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特征等进行综合性考查。
考向一 文化多样性[常考题型:选择题]
1.在《中国好家庭》节目中,李某一家给观众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让时尚与传统艺术碰撞出幸福火花。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多年来他积极传播空竹文化,将中国民俗文化精粹带向了世界。李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导学号:12914032】
①要将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放在首位 ②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③空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应通过市场化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C [①错误,题目中更加侧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题干指向的不是市场化的措施,故④排除。李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空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②③入选。]
2.“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走出国门。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在世界掀起“中国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地道的中国美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大批海外“粉丝”;一套中国味十足的“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丛书已成功展开版权输出。一股勃勃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并不断走进世界人民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话语体系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合理性。
【解析】 首先,要站在整个文化生活角度来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能局限于某一知识点;其次,明确设问中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内涵,即文化的民族性;再次,结合材料信息来分析原因,如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要求等。
【答案】 ①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话语体系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②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培育发展好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③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提分技巧] 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知识,虽然出现在教材的第四单元的第九课,但要站在整个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我国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的各项措施都可以看作文化自觉的体现,如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等;对我国文化成就的认可和对文化发展前途的信心都可以看作文化自信的体现,
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等。
考向二 文化交流与传播[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3.京剧《浮士德》赴意大利巡演,经典大戏《杨门女将》惊艳澳洲,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在巴黎隆重举办……中国戏曲频频走出国门,迈步国际舞台,展示文化之美。戏曲走出去旨在( )
①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②彰显文化多样性,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④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D [中国戏曲走出去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①符合题意;中国戏曲走出去的目的与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无关,②排除;中国戏曲走出去是为了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③符合题意;中国戏曲走出去不是为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核心考点三 文化的继承(对应核心知识见《必背一站清》P234)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师生互动反馈表
提问问题编号
1
2
3
4
5
6
7
被提问学生学号
学生掌握效果记录
■品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考向一 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Ⅱ·20,4分)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表明优秀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也表明只有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①④入选。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只有赢得市场才有价值,②错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③错误。]
考向二 文化继承与发展
2.(2017·全国卷Ⅰ·19,4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也有利于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④入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①错误。科技创新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③错误。]
3.(2016·全国卷Ⅱ·19,4分)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
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本题的题眼是“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主要得益于”。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并融入了现代艺术形式和科技,对杂技艺术进行了创新,故③④入选;材料中没有体现现代传媒的作用,故①排除;现代流行艺术元素不能取代传统艺术元素,而是要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故②排除。]
考向三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4.[2017·全国卷Ⅰ·40(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解析】 本题给定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具体范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答题的角度是“原因”,围绕的主题是“
《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材料给我们的信息是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大胆创新,精选诗词内容、引导全民参与、深挖文化内涵、采用丰富形式、运用现代传媒,打造诗词文化盛宴。提炼出答案要点:精选诗词内容,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嘉宾深入挖掘诗词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媒,增强中国诗词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抓住了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广泛吸引民众参与。
【答案】 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悟方法——养成规范解题习惯…………………………………………………….
[示例] [2016·全国卷Ⅲ·39(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
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练预测——瞄准高考命题靶心…………………………………………………….
[命题分析] 2018年高考可能会结合领导人引经用典等考查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我国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考查对传统文化作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等知识的理解,结合我国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考查对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把握。
考向一 传统文化[常考题型:选择题]
1.近年来,各地中学举行的成人礼,始于周代的冠(笄)之礼。对此,甲同学认为,成人礼应该回归古代已有的冠(笄)仪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乙同学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只要在内容上让学生感受到成人的责任就好,复古式的冠(笄)仪式没有价值。对此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①甲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传统礼仪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 ③
成人礼仪式演变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 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因时而变,并注入时代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①错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礼仪都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符合题意,乙的不足之处就是忽视了传统礼仪的时代价值。③错误,成人礼仪式演变不能说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主要标志。④符合题意,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需要继承,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2.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古代,善念善行可以“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在今天,人人存善念、行善举、扬善德,明礼崇德,如同微笑,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一个个小善积聚成社会风气的“厚德”。这表明善文化( )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①过于夸大了善文化的地位,错误。③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古代的善文化在今天仍然起作用说明善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仍具有生命力,今天内涵与古代有所不同体现出其社会历史性,故②④入选。]
[提分技巧] 慎用“集中”一词
文化生活知识中,有许多地方用“集中”一词进行一些文化因素重要性的表述,高考题在选项设置中也经常拿这个词作“文章”。对此,要慎重分析和判断选项中的“集中”一词,不能乱用或混用。
考向二 文化继承与发展[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3.某作曲家每年都要参加三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最近在短短十几天内跑了陕西延安三个县和浙江东海县。不仅录下了多段民歌、道情的演唱,而且创作了许多与生活与群众“无缝连接”的优秀作品。他说:“对于创作者来说,采风就像刚断了奶的孩子再去吸吮母亲的乳汁。对以后的创作,是一种灵感上的激发,是一种高营养蛋白。”材料说明( )
【导学号:12914033】
①文艺作品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①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作曲家通过参加三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录下了多段民歌、道情的演唱,体现出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也说明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故②④入选。③错误,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提分技巧] 密切相关 绝不等同
人民群众与社会实践是经常靠在一起运用的两个词——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如贴近群众往往就是投身实践,投身实践往往就是贴近群众。但是,二者不能混用或替换——绝不等同,如文化创新的源泉、根本途径、根本标准和根本目的是实践,而不是人民群众。
4.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取得卓越的外交成就,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运用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影响。
【解析】 首先,注意知识要求,即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其次,注意解答方向,即分析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这包括时间上的长远性、内容上的相关性等;再次,结合材料信息来调动相关知识,如这一战略思想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的结果等。
【答案】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的形成有促进作用。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思想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结果。
[提分技巧] 不越雷池一步
本题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很容易将知识范围变成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但细化分析经济决定文化,而且加入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所以,在明确知识要求下,千万不可越雷池一步。
考向三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常考题型: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使文化传播方式和媒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触摸屏、虚拟现实、幻影成像、多媒体、互联网等传播媒介都为文化传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渠道,提高了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在新媒体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提供者,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同时,新媒体的出现还刺激了多元化的文化形式产生,给文化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思考。
“阳光分走一半还是阳光”,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点击、分享”成为人们阅读新知、传播信息的日常方式。懂得分享、乐于分享,也逐渐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品质,使得人们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感受新媒体时代的魅力。有专家明确指出,知识和信息的“分享”不等同于“免费”,如果拿了别人不允许拿的东西,那不是分享而纯属偷盗,因此在这个倡导“共享精神”的时代,强烈呼吁“只有尊重和保障原创的智慧,才会真正地持久地点击与分享”,当我们点击电脑鼠标、手机屏幕,分享知识和信息时,不要忘记,尊重原创、保护版权,才能更好地守护人类思想的尊严与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新媒体的出现是如何影响文化发展的。
【解析】 注意知识范围和解答方向,即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知识来分析措施;注意对“新媒体影响”的文化内涵的多角度分析,
如属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等;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来组织答案要点,如新媒体为文化发展创造出的新形式、新机遇等。
【答案】 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媒体,以其多元的文化传播渠道和多样的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②新媒体带来了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新媒体平台上文化传播效果的多态性,使得多元文化在交流互动、相互交融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创造新机遇。
[提分技巧] “3+1”思路来分析文化发展的措施
无论以什么方式考查文化发展的措施,注意采取“3+1”的模式来调动相关知识。这里的“3”是指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三个方向,“1”是指影响文化发展的各个因素。
核心考点四 文化的创新(对应核心知识见《必背一站清》P235)
(对应学生用书第59页)
师生互动反馈表
提问问题编号
1
2
3
4
5
6
7
被提问学生学号
学生掌握效果记录
■品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
考向一 文化创新的作用
1.(2016·全国卷Ⅲ·19,4分)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辞海》电子版和网络版的推出”这一文化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立足于信息社会人们网上阅读的新需求,①④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②错误;文化创新不一定能够保证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③说法不妥,排除。]
2.[2014·全国卷Ⅰ·39(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解析】 本题需结合材料,提炼信息,运用文化创新的作用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要分别列出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向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3.(2016·全国卷Ⅰ·19,4分)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
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本题的题眼是“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引起巨大反响”。由题眼可知,“华阴老腔”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是因为其不断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满足了人民大众的需要,故①②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说法错误;认同并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④说法错误。]
■悟方法——养成规范解题习惯…………………………………………………….
[示例] [2014·全国卷Ⅱ·39(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疾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 353幅。书中收录3 505种中草药,附方40 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
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练预测——瞄准高考命题靶心…………………………………………………….
[命题分析] 2018年高考可能会结合我国推进文化创新的重大决策等分析推进文化创新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中文化创新的典型事例考查对文化创新措施的理解,而且上述考查可能与文化传播和继承结合起来综合命题。
考向一 文化创新的作用[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1.大型纪录片《航拍中国》成功“刷屏”,观众直呼“每一帧都美到想歌唱祖国”。该片以普通观众的观看需求为创作出发点,以空中飞行线路为线索,以纯航拍镜头、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这启示文化工作者应该( )
①在实践中锐意创新,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 ②主动引领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④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党和国家引领文化体制改革方向,故②错误;④观点指向公益性,与题意不符,排除。以普通观众的观看需求为创作出发点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现具有新鲜感的中国体现出在实践中创新,这都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故①③符合题意。]
考向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常考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
2.朝珠耳机、“朕就是这个样子”折扇、顶戴花翎官帽伞、《皇帝的一天》平板电脑、“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图片在网络上走红,故宫博物院又一次通过可亲又可爱的文创产品刷新了人们心目中的“高大上”形象。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走红可以看出( )
【导学号:12914034】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②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C [故宫文化创意产品未体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不符合题意;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表述错误;①②符合题意,故入选。]
[提分技巧] 分析纵横 正确取舍
在分析文化发展或文化创新措施时,务必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分析题干的指向性。纵向是指文化继承,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和当前文化的关系;横向是指文化传播,体现的是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解答过程中,千万不能将两个方向弄混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以电子报刊、数字化传媒、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逐渐发展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体,拓宽了民众的认知视野,激发了民众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成为影响国民向心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使得自由、开放、分享等网络文化深入人心,参与各类热点话题的讨论、传播,
也成了我国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常态。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民众对于外来文化的甄别、筛选能力尚有待提高,很容易在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发展产生质疑和否定的态度,盲目崇尚外来文化,以致形成厚此薄彼的错误观念;一些机构将挖掘新媒体的商业潜力和获取经济效益作为优先考虑项,而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向心力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借助新媒体,引导民众通过对大量时政信息的收集和对比,客观评价我国的发展现状,理性看待中外文明的优缺点,并且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新媒体社会化的关键,培养民众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应该如何利用新媒体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解析】 首先,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措施;其次,注意措施指向,即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如一分为二看待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再次,结合材料信息指向,围绕着新媒体的作用来分析措施,如大众传媒的传承功能、正确价值观念认同等。
【答案】 ①新媒体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优秀文化,引导人们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平。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通过新闻媒体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外来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丰富中华文化内涵。④新闻媒体通过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民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认同。
[提分技巧] 多方定位 全面剖析
对于当前的新媒体的文化理解,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把握:新媒体代表着大众传媒——传承的作用,新媒体代表着传播方式创新——推动文化创新,新媒体代表着形式喜闻乐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新媒体代表着最新科技——推动文化发展。
热点解读应用| 搞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对应学生用书第61页)
[要闻点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学以致用]
[命题猜想]
1.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
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通过书信带领人们重温记忆和汲取养料,说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正确;书信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②不选;通过电视节目来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说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③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并非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不选。]
2.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和体验的提案》中强调,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他的观点合理之处在于( )
①文化继承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②通过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③青少年只有亲历才能传承传统文化 ④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一定要亲历,故③排除;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自觉学习和体验的过程,故④排除。①②观点正确反映了题干观点的内涵,故符合题意。]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参与主体很多,总的势头很好。从重视传统节日,到传承家风家训;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近年来,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经引起诗界热议。
在国人对传统文化热情日渐高涨的情况下,因为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网络传媒的良莠不齐,贬低、戏说、调侃传统文化的作品、段子时有出现,
这些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对此,国家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地传承和发展。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解析】 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和解答方向,即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知识去分析意义。其次,明确意义分析的起点,即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这需要围绕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分析问题。再次,明确意义分析的落点,即分析对文化发展的意义,这需要从文化继承和文化传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①有利于保护格律诗词这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演进。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③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有利于促进我们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⑤有利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