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0 KB
  • 2021-09-01 发布

2019-2020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有解析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思想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 ‎1.《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表明处在原始社会形态下的人们 ‎①只有通过共同劳动才能解决食物问题 ‎②只能通过定居生活来适应生存的环境 ‎③简单劳动就可以有丰富的肉食来果腹 ‎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题目中,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意味着在原始社会形态下的人们只有通过共同劳动才能解决食物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关系,①④正确。‎ ‎②:只能通过群居生活来适应生存的环境,②错误。‎ ‎③: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不是通过简单劳动就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该选项表述错误,排除③。‎ 故本题选B。‎ ‎【点睛】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劳动对象最初仅限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小动物,等等。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其缓慢。‎ ‎2.在原始社会氏族肉部,氏族长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从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而据甲骨文记载,商朝奴隶主用于祭祀的奴隶,最多的一次杀了2656人。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压迫,是理想的人类社会 ‎②奴隶社会存在阶级压迫,但人类社会进步了 ‎③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物质充盈精神文明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原始社会是一种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但生产力水平却极端低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贫乏。原始社会还没有摆脱蒙眛野蛮的状态,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①错误。‎ ‎②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这是历史的进步。②④正确。‎ ‎③:“物质充盈精神文明”的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③。‎ 故本题选C。‎ ‎3.私有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它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符合私有制产生过程的是 ‎①个体劳动盛行 ‎②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③生产工具归家庭私有 ‎④私有制确立 A. ②—③—④—①‎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①排在第一。‎ ‎③: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③排在第二。‎ ‎②:随着生产工具和牲畜归为私有,慢慢地土地也变成了私有财产,②排在第三。‎ ‎④: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④排在第四。‎ 故本题选B。‎ ‎【点睛】原始社会后期,金属工具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个体劳动取代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地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土地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私有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人们有了最初的私有观念。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私有观念也不是人所固有的,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私有制将灭亡,并不是天然合理的,私有观念也将随之消亡。‎ ‎4.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下列标志性生产工具与其社会形态对应正确的是 ‎①木棍、石块——原始社会 ‎②青铜工具的使用——封建社会 ‎③蒸汽磨的应用——资本主义社会 ‎④铁犁牛耕广泛推广——奴隶社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主要用木棍以及石头等工具,①正确。‎ ‎②:青铜工具的使用最早是在夏朝之前,鼎盛于夏商周时期,故该选项对应的社会形态错误,②排除。‎ ‎③: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故蒸汽磨的应用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③正确。‎ ‎④: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该选项对应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A。‎ ‎5.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下列符合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的是 ‎①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②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③地主只能通过收取地租剥削农民 ④农民有了自己的劳动工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战国时期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不是对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的,排除①。‎ ‎②④: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②④正确。‎ ‎③: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该选项表述不当,排除③。‎ 故本题选C。‎ ‎【点睛】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为了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6.李约在诗中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第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诗中反映出大旱之日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面和思想感情的根源是 A. 封建的统治政权 B. 封建的等级制度 C. 封建的宗法制度 D. 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这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 D: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题目中该首诗反映了大旱之日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面和思想感情,其根源就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D正确。‎ 故本题选D。‎ ‎7.马克思指出,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另一部分叫“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这表明 ‎①资本家与工人间是一种公平的交易 ‎②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具有隐蔽性 ‎③资本家生产过程中榨取剩余价值 ‎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更具残酷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他们不受雇于这个资本家,就得受雇于那个资本家,终归无法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命运,故表述“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是错误的,①排除。‎ ‎②③: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具有隐蔽性,②③正确。‎ ‎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具有隐蔽性,“残酷性”的表述不当,排除④。‎ 故本题选C。‎ ‎【点睛】与封建社会农民对地主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相比较,工人看起来拥有人身自由,但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他们不受雇于这个资本家,就得受雇于那个资本家,终归无法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命运。相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导致农民依附于地主的绳索,资本主义私有制如同看不见的锁链,使工人所谓的人身自由徒有虚名。‎ ‎8.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①能经过资本主义完善而治愈 ‎②将导致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是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结果 ‎④其产生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①错误。‎ ‎②④:题目中,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其具体表现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 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其产生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④正确。‎ ‎③: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③排除。‎ 故本题选D。‎ ‎9.19世纪初,圣西门的理想是要建立“实业制度”,傅立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和谐制度”,欧文进行了“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都表达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但他们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 ‎①他们主张阶级调和,没有看到广大无产阶级群众力量 ‎②他们的理论比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要早 ‎③工人阶级还没有成长壮大,没有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主张 ‎④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还不充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还未充分暴露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还不充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还未充分暴露,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力量和正确途径,①④正确。‎ ‎②:该选项表述的不是题目中的原因,排除②。‎ ‎③: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共同占有,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是共产党的使命,故排除③。‎ 故本题选B。‎ ‎10.‎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党人的角度刚明了共产党的性质与特点,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表明共产党 ‎①是整个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锋队 ‎②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不排斥自己的特殊利益 ‎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④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唯一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题目中,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表明共产党是整个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锋队,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①③正确。‎ ‎②:共产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②错误。‎ ‎④:“唯一力量”的表述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B。‎ ‎11.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再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这说明 ‎①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 ‎②资本主义某种暂时的复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③社会主义成熟强大后资产阶级才能自动等待历史的判决 ‎④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不说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①表述不当,排除。‎ ‎②④:从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尤其是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发展,但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这说明资本主义某种暂时的复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②④正确。‎ ‎③:资产阶级不会自动等待历史的判决,该选项表述不当,排除③。‎ 故本题选D。‎ ‎12.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从根本上讲起决定作用的是 A.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B. 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 C.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 D.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AB: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这两项是内部原因,但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排除A、B。‎ C: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它们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是外部原因,但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排除C。‎ D: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从根本上讲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D正确。‎ 故本题选D。‎ ‎13.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的根本制度是 A.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A正确。‎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根本制度不是根本政治制度,B错误。‎ C: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根本制度不是基本政治制度,C错误。‎ D:根本制度不是基本经济制度,D错误。‎ 故本题选A。‎ ‎14.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1840-1919年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奋斗历程之所以这样划分的根本原因是 A. 革命领导权不同 B. 革命前途不同 C. 五四运动的前后 D. 指导思想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五四运动后,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不同在于革命领导权不同。故A正确。‎ BCD:这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D。‎ 故本题选A。‎ ‎15.1956年底,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①意味着我国几千年剥削制度的终结 ‎②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③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意味着我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意味着我国几千年剥削制度的终结,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①③正确。‎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②错误。‎ ‎④: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实践意义在于改革开放是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③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深刻体悟 ‎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①④正确。‎ ‎②③:这两项表述的是改革开放的依据不是意义,排除②③。‎ 故本题选B。‎ ‎1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①③排除。‎ ‎②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②是解决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物质保障 ‎③阐明了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④是立足新时代发展实践、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题目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立足新时代发展实践、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①④正确。‎ ‎②:思想是精神保障,不是物质保障,②错误。‎ ‎③: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9.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的文化自信 ‎①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源自于全盘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③是对于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 ‎④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①④正确。‎ ‎②: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②排除。‎ ‎③:该选项是对文化自信的错误解读,③排除。‎ 故本题选B。‎ ‎20.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对我国的历史意义在于 ‎①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③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题目中,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①③正确。‎ ‎②④:这两项均不是对我国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②④。‎ 故本题选C。‎ ‎2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②意味着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③需要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④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当前,我国进入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但是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仍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①③正确。‎ ‎②:我国没有进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该选项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②。‎ ‎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我们要 ‎①下力气提升发展速度和效益 ‎②下力气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③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④减少物质需求增加精神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①排除。‎ ‎②③: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我们要下力气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②③正确。‎ ‎④:要做到物质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 A. 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B.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A: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A。‎ B: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B正确。‎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起决定作用,排除C。‎ D: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起决定作用,排除D。‎ 故本题选B。‎ ‎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④世界和平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②③正确。‎ ‎④:该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④。‎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国梦的重要性:‎ 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25.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矛盾新转化、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是 A.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八个明确”基本内涵 C.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D.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这一思想的鲜明主题和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正确。‎ B:“八个明确”是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与题意不符,排除B。‎ C:“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与题意不符,排除C。‎ D: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十四个坚持”总体方略之一,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燧人氏是火的发明者。当时的人类从采集生活发展到了渔猎生活,生吃鸟兽虫鱼。然而生吃这些东西对肠胃有着很大的伤害,并且如此吃法食物也并不美味。后来有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人类才开始食用熟食。这是人类由蒙昧进入半开化状态的一个进程。‎ 材料二:商代的农业奴隶称为“众人”,表示人数众多的意思。在劳动中,他们受到商王和各级奴隶主的严密监督,没有任何自由。“众人"除了主要担负农业生产劳动外,还被迫从事狩猎、修路、建筑等繁重的苦役。在当时的频繁战争中,“众人”还常被征发来当徒兵,服军事苦役。‎ 材料三:‎ ‎(1)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生产活动的场景。‎ ‎(2)有人说,人类工具的历史,经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产工具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有何作用。‎ ‎【答案】(1)原始社会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奴隶社会奴求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中物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的加剧,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材料一以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人类才开始食用熟食,这是人类由蒙昧进入半开化状态的一个进程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商代的农业奴隶受到商王和各级奴隶主的严密监督,没有任何自由为背景材料,材料三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图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考生描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生产活动的场景。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回顾与运用能力。根据材料一的表述,主要说明在原始社会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在新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即可;根据材料二的表述,主要说明奴隶社会奴求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生产工具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演进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后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的加剧,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即可。‎ ‎【点睛】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二:‎ ‎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 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简要描述材料二反映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治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家和现实道路;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信息:1952年至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多增加到90%,私有制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近80%降低到7.1%,公有制经济占据国民经济主体地位。‎ 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解析】‎ ‎【分析】‎ 本题材料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数据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考生要解答意义类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根据材料的表述,主要可以从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治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本题包含三个方面的小题。根据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数据来看,主要说明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私有制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即可。其原因则可以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其意义主要可以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解答图表类主观题应注意“三看”、“两比较”、“五忌”:‎ ‎1.“三看”:一看图表标题,表格名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二看图表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三看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2.“两比较”:“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这可能也会是后面的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 ‎3.“五忌”:一忌离开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不知图表所揭示的内容;二忌离开对图表的分析作答,答了一些与图表无关的教材知识;三忌审题不严,答题要点不全,观点不准;四忌词多意少,言语啰嗦;五忌字体潦草,概念出错。‎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进入救亡图存的觉悟性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求发展的路子,自己摸索过,向西方学习过,向俄国学习过,有过“以苏为鉴”,有过向发达国家再学习,直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推进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由此,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拾级而上的新台阶。‎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请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新时代伟大事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绘就这个“新时代”,将以“强国时代"的鲜明特质线入史册。请你描绘这个路线图和时间表。‎ ‎【答案】(1)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代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此而论,新时代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进入救亡图存的觉悟性时代,而今天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在党的带领下谋求新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即可。本题主要说明这个时代的伟大意义即可。‎ ‎(2)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主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以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期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非选择题书写答案要点:‎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制约发展的一个个难题逐渐破解。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声音显出特殊的分量。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伟大的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阐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理由。‎ ‎(2)时光崔苒,岁月如歌。请你写出两个反映改革开放历程或成就的歌曲名。‎ ‎【答案】(1)①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②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例:《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赞赞新时代》。‎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意义的相关知识。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伴随着经济的腾飞,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制约发展的一个个难题逐渐破解。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声音显出特殊的分量,故主要从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以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赞赞新时代》等。‎ ‎【点睛】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四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 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 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