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0.50 KB
  • 2021-09-01 发布

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人教版选考部分:经济学常识课件(34张)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政治 选修2 经济学常识 考点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理论贡献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 ①  所耗费的劳动量     决定的,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 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2.斯密的政策主张 (1)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斯密主张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 措施,自由放任;主张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 ②  市场     的作用。 知识清单 < 基础知识 >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 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 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在投入不变的情 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 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③  所耗费的劳动     来决定。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1)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 理的配置,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④  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 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 样的;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 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 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比较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区别 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 的;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联系 都认为有比较利益的存在,各国都要发展自由贸易;都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节约社会劳动,获得最大收益 比较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 重点难点 > 例1  (2016海南海口调研测试,26)【经济学常识】 2015年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两个协定实施后将按 照关税减让清单削减关税。经过一定过渡期后,两个协定项下绝大多数 货物最终将实行零关税。这为深化中韩、中澳双边经贸合作、推动各 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分析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 的意义。(8分) 解题导引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分析中韩、中澳自贸协定 生效的意义。解答本题,首先要答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然 后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说明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对 双方都有利即可。 答案     ①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 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 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 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4分)②中国与韩国、澳 大利亚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强,诸多产品比较优势明显。中韩、中 澳自贸协定生效,将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投资,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 进中韩两国和中澳两国间货物、资本、人员等的自由流动,为深化中 韩、中澳双边经贸合作、推动各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4分)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①  《资本论》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使用价值和②  价值     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 的③  劳动的二重性     决定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 的源泉,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④  劳动力自身价值     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 基础知识 > 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⑤  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 源是资本主义的⑥  基本矛盾     。 比较 基本观点   (1)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 (2)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二元劳动价值论——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交换价值决定价值)   (1)纠正了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认识中的错误方面,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2)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认识到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和价值是历史的产物,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关于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比较 < 重点难点 > 例2  (2015海南单科,26,8分)【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 题。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 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 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 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对于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 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相比,有哪些理论创 新? 解题导引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 说进行对比,然后从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创立生产商 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角度阐释即可。 答案  认识到商品和价值不是永恒的范畴,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 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4分)区分了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 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4分) 考点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①  国家干预经济     的新模式,但加剧了通货膨胀, 扩大了财政赤字。罗斯福新政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 2.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②  扩大财政支出     来增加投资, 刺激消费,扩大需求。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 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 要理论依据。 < 基础知识 > 3.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各学派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 市场假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 ③  最小化     、市场自由化;都认为④  私有制     是最有效率、最符合 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 私有化。 4.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以⑤  德国     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 比较 美国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 重点难点 > 不 同 点 原因 主要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 特点 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市场作用 最大 中等 最小 政府干预程度 最低 中等 最高 社会保障水平 较低 较高 较低 评价 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特点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市场盲目性和两极分化 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又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主要国家 除了美国外,还有英国、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 除了德国外,欧洲大陆与北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一模式 除了日本外,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 相同点 首先,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其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政府干预只起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作用。最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都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例3  [2017江苏单科,36(A),12分]【经济学常识】 美国一直深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强烈影响,国家主 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私人企业独立性强。但企业的过 分投机,加上政府监管不力,最终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日本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政府还通过经济计划、产业政策、私 人关系等方式影响企业行为,导致政府与大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 体,这也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企业的过度扶 持和频发的钱权交易丑闻也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美日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各有什么特点?(6分) (2)两国市场经济模式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启示?(6分) 解题导引          (1)   (2)   解析  (1)本问考查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的特点,属于基础 知识识记题。解答时首先指出美日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类型;然后依据 其类型,从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程度两个方面比较其特点即可。 (2)本问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根据设问可知,本题属于 启示类非选择题。解答时首先要分析美日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积极作 用和弊端。然后依据美日市场经济模式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得出对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作用的长处,处理 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答案  (1)美国属于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国家干预程度低,市场作用较 大。日本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政府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 上,直接干预企业经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较大。 (2)美国经济模式能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但企业逐利 本性导致过度投机,引发经济不稳定。日本经济模式能更好发挥政府的 作用,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易形成商官勾结和加剧社会不公。我国在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充 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 用。 考点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 ①  对立物     。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 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 ②  经商     。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斯大林认为③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     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 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 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 < 基础知识 >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④  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1958年,毛泽东指出,要通过发 展⑤  商品生产     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马 克 思 ①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②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已经经历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一旦实现公有制,就可以逐步取消商品经济,向产品经济过渡 列 宁 ①列宁最初的想法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②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前迈进了一大步,他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但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 斯 大 林 ①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②斯大林指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③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为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 重点难点 > 毛 泽 东 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②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失败后,毛泽东强调通过 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毛 泽东还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③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邓 小 平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③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参观考察,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架 考点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参照苏联的模式,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 ①  计划经济     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建立起 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②  经济独立     ,进而巩固了国 家的政治独立。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③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的论断;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 < 基础知识 > 革的④  目标     ,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 的计划体制框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 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 开、管理科学的⑤  现代企业制度     ;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⑥  市场体系     ,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 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 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⑦  按劳分配     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 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⑧  社会保障制度     ,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 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⑨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可以促 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 制度保障。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⑩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市场体 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 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 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和公平性。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 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 和    服务型政府     。 (4)深化    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 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 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 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 个积极性。 (5)健全城乡发展    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 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 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6)构建    开放型经济     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 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 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 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和完善 < 重点难点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1982年党的十二大 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打破了我国过去由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1987年党的十三大 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表明我们党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把市场调节置于从属和次要的地位 1992年党的十四大 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框架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写入宪法,标志着它的发展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明确规定,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这个框架中三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1997年党的十五大 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的发展目标之一 2002年党的十六大 把“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2007年党的十七大 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列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之一 2012年党的十八大 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续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例4  [2015天津文综,12(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 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 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 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 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 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 , 谈谈如何促 进就业。 (9 分 ) 解题导引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要求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应从市场主体、市场体 系与宏观调控这三个方面回答促进就业的措施。 答案  ①在市场主体方面,劳动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企业要不断发 展壮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②在市场体系方面,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等生产要素市 场,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③在宏观调控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努力为增加就业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