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50 KB
- 2021-09-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年高二年级文科政治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公务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听信“算命大师”胡言乱语,摆风水,供神像,信念丧失,党性修养退化,败坏了社会风气。这说明()
A. 认识改造世界的行为受世界观指导 B.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C. 应该驳斥各种支持有神论的言行 D. 思维和存在之间是有同一性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部分公务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听信“算命大师”胡言乱语,摆风水,供神像,信念丧失,党性修养退化,败坏了社会风气,说明认识改造世界的行为受世界观指导。A正确。
BCD:材料没有强调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没有强调驳斥各种支持有神论的言行,没有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2019年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260周年。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事实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④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事实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了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不能表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也没有表明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无论哪个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选项能体现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的有
①“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我思故我在”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与“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若在理看,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形成哲学上的两大派别。①:“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我思故我在”,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①不符合题意。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②符合题意。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若在理看,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③符合题意。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的认识论的观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引言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此题型与一般材料型选择题的不同点在于题干的内容引用了某人、某著作中的论断或论述,其它特点均等同于一般材料题。解题方法:要解好这类题型,必须在平时扩大知识面,加强古诗、古文的修养,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反复阅读引文,能清其原意,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分析题肢时,先运用排误法,然后将观点正确的题肢与题干对照分析,找出其内在联系,选出正确答案。
4.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能同时体现这“两个对子”的一组成语是
A. 画龙点睛与喧宾夺主,瑕不掩瑜与本末倒置
B. 天行有常与心外无物,积叶成书与涸泽而渔
C. 返璞归真与审时度势,掩耳盗铃与鬼使神差
D. 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唇齿相依与闭门造车
【答案】B
【解析】
【详解】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分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A选项没有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天行有常与心外无物”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积叶成书与涸泽而渔”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项符合题意;C选项没有体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选项没有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正确选项为B。
【点睛】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者总是从属于前者。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发展。之所以说这一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
①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时代发展的任务和要求②反映不同社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发展状况
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④对生产实践和社会变革起到具体指导作用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相关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发展。这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时代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①③正确;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中的“不同社会”说法错误,排除;哲学对生产实践和社会变革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不能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④中的“起到具体指导作用”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的原因在于( )
A.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 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C. 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 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A与题意不符。
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符合题意。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C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C与题意不符。
D: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7.201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体现了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②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③正确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①④符合题意。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出发点,②错误。
③:正确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不能够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探索,体现的是历史的眼光、缜密的思维、深刻的洞察和博大的胸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①终结了哲学史上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纷争
②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③有力地证明了哲学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巨大促进作用
④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探索,体现的是历史的眼光、缜密的思维、深刻的洞察和博大的胸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表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不能终结哲学史上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纷争,①错误;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起巨大促进作用,③错误。故选B。
9.面向21世纪,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让世界分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使命。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国
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涵相同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展中国,①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相同,但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②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③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正确选项为A。
【点睛】《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科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时代的理论品格,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决反对轻视和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10.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表明()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B.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践精神上的精华
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对当今现实的深入思考
【答案】D
【解析】
【详解】D: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对当今现实的深入思考,D正确。
A: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A说法错误。
BC: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孟子•梁惠王上》说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A. 把握客观条件,胜于把握主观条件 B. 人不但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规律
C.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D. 人与自然的同一性,是和谐共生的动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的多样性。A: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很重要,二者不能比较哪个重要,要视具体情况,A错误。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说明人不但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规律,B符合题意。
C: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C错误。
D:材料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要尊重和利用规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1.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12.“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下列说法中与这一观点相近的是
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④在一生中,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关系。“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符合题意。
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不符合题意。
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体现的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一生中,人不能两次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3.我国一些菜农在蔬菜大棚中安装自控装置,它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自动给水,自动断水,地上进行喷灌,地下进行滴灌,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这说明
A. 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形式
B. 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
C. 规律是人的主观思想的产物
D.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在其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蔬菜大棚中安装自控装置,既合理充分地利用了电源、水源,又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说明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形式,A正确。
B:错在“改变或创造规律”。B错误。
C:规律是客观的,C错误。
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造福人类,D错误。
故答案为A。
14.在人生经历长河中,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每一个脚印都是在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一路风霜走过来的,不管得失成败,那些泪水和鲜花,都在你人生舞台上演绎着精彩。这段优美的话语()
A. 开启人们哲学智慧,揭示了世界本质,发人深思
B. 陶冶人们情操,突出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C. 如理性的明灯,指明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一路风霜走过来的,不管得失成败,那些泪水和鲜花,都在你人生舞台上演绎着精彩,反映了优美的话语能陶冶人们情操,突出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B正确。
ACD:题干引言没有强调世界的本质,没有涉及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没有涉及对真理的追求,ACD不选。
故本题选B。
15.近日,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课题组完成的软籽石榴“突尼斯”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为解析软籽和硬籽石榴品种分化遗传机制提供了支撑,并为软籽石榴遗传改良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农科院的成功研究表明
①真理来源于正确的主观反映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来源。①:真理是来源于实践的正确的反映,①错误。
②④:高质量基因组图谱,为解析软籽和硬籽石榴品种分化遗传机制提供了支撑,并为软籽石榴遗传改良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说明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认识的检验问题,也就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③。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6.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历时8年、耗资数千亿,终于迎来通车的历史性时刻。造桥、填海、造人工岛、挖隧道,克服了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将为三地联动发展注入新动力。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
②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
③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利用和变革规律的基本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和联系的相关知识。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①表述错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造桥、填海、造人工岛、挖隧道,克服了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表明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②正确;规律不能变革,③表述错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功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④正确。本题选D。
17.
大城市的交通问题需要通过综合交通系统解决,包括由轨道交通、BRT等公共交通方式构成的公共客运系统,由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为主骨架的道路运行系统,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管理系统各交通系统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综合交通体系。材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通过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完善
③应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意识可以使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①:材料未涉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排除。
②③:大城市的交通问题需要通过综合交通系统解决,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交通管理系统各交通系统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综合交通体系,这说明要通过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完善,应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②③符合题意。
④:实践可以使观念中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习获得间接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研究,认识手段(科学技术、工具)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和要素各有其不同的特点。(2)系统的特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整体性。第二,有序性。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8.2019年浙江省两会上,“未来社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计到2019年底,浙江将建设省级未来社区试点20个左右。建设“未来社区”试点的做法体现了()
A. 矛盾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B. 在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矛盾特殊性
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间相互转化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到2019年底,浙江将建设省级未来社区试点20个左右,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A正确。
BC:试点强调了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经验,BC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没有强调二者的对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9.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题中要消除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就要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孤岛现象就是部分之间存在障碍,无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应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入选。①选项观点表述错误且与题干不符,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应该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且本题题干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排除。②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强调诸多孤岛,是强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缺乏密切联系,而不是强调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1+1>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1+1<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0.《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梁祝》的成功表明艺术创新
①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
②源于作者的精心构思
③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④要求我们破旧立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①:艺术创新必须是引进与输出的统一”的说法太绝对,①排除。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
③④:材料中《梁祝》的成功表明艺术创新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的过程,要求我们破旧立新,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今天,当我们也面临着多元思潮并存的现状时,我们应( )
①坚持包容多样化原则,让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
②在正视差异性的同时,发挥主流价值观导向作用
③抓住事物的内在本质,辨识不同的社会思潮
④认真倾听民意,尊重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让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与题意无关,同时,应让先进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发展,①排除。
②③: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融合,我们应在正视差异性的同时,发挥主流价值观导向作用;抓住事物的内在本质,辨识不同的社会思潮;②③正确。
④:认真倾听民意,尊重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题意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原理: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2.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七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因为
①维护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人始终不移的价值追求
②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是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
③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七十年来,中国共产的执政之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因为维护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人始终不移的价值追求,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②说法错误。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明确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上的相应权利,以稳定各方预期,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这一做法表明
A. 生产关系的调整反作用于生产力 B.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C. 上层建筑的调整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A: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明确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上的相应权利,以稳定各方预期,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这一做法表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反作用于生产力,A符合题意。
B:材料不是在阐释经济基础的含义,B排除。
C:材料中土地“三权分置”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不是上层建筑的调整,C不符合题意。
D: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4.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支月英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38年来,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先后培养10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她依然继续在大山深处坚守。这体现了
A.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索取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生的真正价值。A: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A错误。
B:材料未涉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排除。
C:从“支姐姐”到“支妈妈”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C符合题意。
D:材料未涉及人是价值的享受者,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即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看他为社会、人民贡献了什么。
25.“碰碰词儿”(《人民日报》栏目)主要是针对一个话题,不同的人表达观点,形成“碰撞”,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话题主要涉及“当你老了,有我在呢”“过年回家,带什么”“雾里看网红”等。假如邀请我们谈谈这些社会话题,我们的立足点当为:
①权衡他人观点再做出选择
②社会基本现实及其发展状况
③自身实际和事物具有的价值
④平时理论积累和社会的评价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对社会问题的评价表明了我们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立足于社会存在,立足于社会基本现实及其发展状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和事物具有的价值,②③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应立足于他人评价和社会评价这些主观的因素,①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50分)
26.材料一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 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
【答案】(1)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
(1)本题设问指向材料一中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本题设问指向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7.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先发展,后污染”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人们发现非“理想国”。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面对“城市病”的新课题,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全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城市发展理念。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答案】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②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
③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类关于城市建设的真理性认识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面对“城市病”的新课题,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全新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传递着低碳、环保、和谐的共同追求,升华了城市发展理念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
材料中,人类每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都是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故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我们需要更新城市发展的理念,而这个过程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故可以从真理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人类关于城市建设的真理性认识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故可以从认识的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
(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
(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金龟村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立足本村实际,找到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正确道路。村两委面对村民市场意识差、缺乏致富门路等问趣,积极探索,开拓进取,深入挖掘本村具有浓郁特色的羌文化资源,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相继举办了情歌节、牡丹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引进和培育龙头产业企业,发展“花、果、蔬、菌”等特色农产品,流转土地1800亩,带动100多户农民就近就地务工、销售产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分析金龟村的脱贫致富之路的正确性
【答案】①金龟村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立足本村实际,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该村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村两委面对难题,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实现了本村的发展。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村深入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羌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产业。
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该村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培育龙头产业企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金龟村的脱贫致富之路为背景材料,考查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
可结合材料,从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等方面,分析金龟村的脱贫致富之路的正确性。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分析金龟村的脱贫致富之路的正确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金龟村两委面对难题,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立足本村实际,深入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羌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农业,培育龙头产业企业,实现了本村的发展。
可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从矛盾具有普遍性,该村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等方面,分析金龟村的脱贫致富之路的正确性。
【点睛】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29.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引发众人缅怀与追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侍碧鸳”金庸先生一生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亿计的读者,并以影视作品等形式进行改編传播,长盛不衰。金庸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娱乐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精湛的思想养分,汲取“雅”“俗”又超越“雅”“俗”,创造性吸收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滑稽小说等众多门类艺术经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他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经验创作武侠小说,使小说从思想到艺术都呈现出新的素质,达到新高度。虽然是武侠小说,但是他笔下的群侠更贴近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有爱恨纠缠,也有迷茫困顿。可以说,金庸的武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养着读者的心灵,其“快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着国人的壮志情,引起无数华人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金庸作品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答案】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金庸作品是将古与今相联系,将武侠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系进行的文化创作;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金庸作品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经验创作武侠小说,使小说从思想到艺术呈现出新的素质和达到新的高度;③坚持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既要立足整体,又要搞好部分。金庸作品汲取雅俗又超越雅俗,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多种类型小说的艺术经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长盛不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金庸作品能够保持长盛不衰为背景材料,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
可结合材料中金庸作品创作的特点,从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坚持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等方面,对金庸作品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金庸作品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从材料可以看出,金庸作品是将古与今相联系,将武侠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系进行的文化创作,借鉴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经验创作武侠小说,使小说从思想到艺术呈现出新的素质和达到新的高度。金庸作品汲取雅俗又超越雅俗,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多种类型小说的艺术经验,成为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因此长盛不衰。
可运用联系观相关知识,从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坚持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等方面,分析说明金庸作品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点睛】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0.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但随着各类电子产品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终日沉浸于网络,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所以,诸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经典诗歌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何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
(2)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角度,分析“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答案】(1)经典诗歌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是因为其作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从根本上看,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各类电子产品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因而“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作为社会意识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经典歌曲,能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问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知识。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何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文化塑造人生。
根据材料“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说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本题要求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角度,分析“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属于原因类主观试题,知识限定为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根据材料“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但随着各类电子产品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终日沉浸于网络,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经典诗歌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说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点睛】“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