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 MB
- 2021-09-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
48
物质和运动
考点
49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
50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
51
实践和认识
考点
52
真理和认识过程
目录
考法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分析
考法
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
考法
1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
考点
48
物质和运动
要全面掌握世界的物质性
01
考法
1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
(1)
首先要明确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要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
02
考法
1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意识具有可知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准确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03
考法
1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
【
特别提示
】
有关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考法
1
世界的物质性的分析判断
【考法提示】
材料中只要涉及尊重自然或者肆意破坏自然遭到惩罚等事例,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回答启示或者体现什么哲理等时,就可以用自然界的客观性或世界的物质性等知识来回答。
2015
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 )
①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从“地球变暖”到“厄尔尼诺”再到“二氧化碳”与“人类活动”,说明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④符合题意。
例题
[
浙江文综
2016
·
29
]
D
本题中气候情况变差是一种消极的向下的变化,不是发展,①与题意无关;
材料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客观物质体系,其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符合题意;
③错在“无能为力”上;
要全面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01
考法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分析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
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和载体。
(3)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明确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02
考法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分析
要将其与物质的唯一特性
——
客观实在性区分开来。
【
特别提示
】
(1)
运动的原因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非外部力量所强加。
(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属性”,此外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这一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明确意识也在运动,但意识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
03
考法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分析
【
易错警示
】
区分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形而上学和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唯心主义;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唯心主义
)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也在运动,所以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这表明( )
①世界是不可知的
②物质与意识具有一致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④说法错误,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例题
[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
2018
届联考]
C
①属于不可知论,排除;
“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表明物质与意识具有一致性,故②符合题意;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表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故③符合题意;
准确理解静止的两方面的含义
01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考法
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
【
特别提示
】
01
(1)
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2)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等既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又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修改完善,使之符合变化发展的实际。
考法
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
【
易错警示
】
准确辨别以下几种观点:
(1)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 “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这是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辩证唯物论观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
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说法: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
错误
)
;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
正确
)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正确
)
。
考法
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02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考法
3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分析应用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
①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
】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等知识。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③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例题
[
江苏单科
2015
·
24
]
A
考点
49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法
2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考查
考法
1
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分析判断
考法
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
考法
3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离不开物质。
考法
1
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分析判断
【
特别提示
】
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
: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
考法
1
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分析判断
【
易错警示
】
区分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①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③意识来源于人脑。
④电脑能代替人脑。
考法
1
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的分析判断
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 )
A.
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
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
解析
】
本题以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比较为出题素材,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小,容易得分。材料中有些人的担心是由于对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了解不到位造成的,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的意识的一种机械模拟,题中科幻电影的这种观念将人工智能过于夸大,没有看到人的意识的社会性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实现的。
A
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
B
错误,排除;
C
、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例题
[
重庆文综
2015·
3
]
A
(1)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即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
(2)
意识的形成不仅要有人脑,还要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产生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
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因而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
(5)
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人们的意识会存在差异。
考法
2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考查
01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特别提示
】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直观等同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加工过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考法
2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考查
02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易错警示
】
注意几种常见错误认识:
(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2
)虚幻的意识脱离客观存在。
(
3
)意识来源于人脑。
(
4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
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考法
2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考查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
①
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反映在中国旧体诗内容里,说明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②④符合题意;
例题
[
课标全国
Ⅲ
2016
·
23
]
C
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而不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①说法错误;
物质决定意识,③的说法实质上是意识决定物质,错误。
01
要全面理解掌握意识能动性的两个特点
考法
3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1)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制定某种目标、行动计划等。
(2)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02
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考法
3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反映都是一样的,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导致人的意识正确与否有主客观等方面的诸多因素。
【
考法提示
】
考法
3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分析材料,只要材料涉及人类的科学发现、科学预测、科学研制等,如人类基因图谱、地震的预测、反物质的发现、甲型
H7N9
疫苗的研制等内容,一般都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可以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来答题。
【
易错提示
】
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
1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2
)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
3
)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
(
4
)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
5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考法
3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出土的陶人,是目前所知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专家依据发现陶人的区域、供奉的房间以及服饰佩戴,确定这尊陶人的身份是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并将其称为“中华祖神”。这一研究成果反映了
( )
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B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
C
.人的认识受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的制约
D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D不符合题意,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是指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例题
[天津文综
2017·10
]
A
通过出土的陶人推测各种历史情况说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A
符合题意
;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
中“创造一个理想的事物”观点错误。
C
与题意无关。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01
考法
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02
考法
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
【
特别提示
】
要明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规范性表述:
(1)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
考法提示
】
(1)
分析材料,涉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或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事例,如“人造树叶”、癌症治疗的新方法、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等,可以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来答题。
(2)
要求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回答某问题时,要从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方面回答;要求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回答某问题时,要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回答;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有时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应用。分析、回答问题时要遵循“原理
+
方法论
+
材料分析”的思路。
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
03
考法
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
(1)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反作用的体现,也是意识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
(2)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但必须通过实践。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
特别提示
】
考法
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
【
易错警示
】
要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
1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2
)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3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
4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
5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考法
4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分析应用
《
韩非子
·
说林上
》
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①
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从材料来看,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跟在后面,并找到了返回的路,说明正确认识老马的识途功能才解决了“迷路”的问题,也说明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②③符合题意;
例题
[
课标全国
Ⅱ
2016
·
23
]
C
先有老马的识途功能这个客观实在,后有人的发现,①错;
实践是人的活动,老马之 “智”是动物的本能,④错误。
考法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应用
考法
3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考法
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考查
考点
50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法
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考查
一般反面考查有: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没有按规律办事,忽视了规律的作用,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等等。
正面考查有: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
01
弄清题目的考查方向
考法
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考查
(1)
要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含义。
(2)
明确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两个方法论:一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02
准确理解、掌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考法
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考查
规律是可以被创造和消灭的;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永恒的、不变的;等等。
【
易错提示
】
注意以下几个错误观点
:
考法
1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考查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本身。
【
特别提示
】
【
解析
】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A
观点错误;漫画“有时候的成功,角度比力度更重要”体现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B
符合题意;事物的联系推动发展,建立了联系不一定就能推动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向上的、前进的变化,
C
观点错误;漫画没有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D
不符合题意。
例题
B
右图漫画“有时候的成功,角度比力度更重要”体现的哲理是
( )
A.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变规律
B.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世界
C.
联系推动发展,建立了联系就能推动发展
D.
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考法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应用
(1)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01
规范原理的表述和内容
考法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应用
一般涉及“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等信息时,大都可以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分析。
02
注意分析、把握材料信息
考法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应用
在应用时经常用“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等作为知识要点来分析回答问题。
03
明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考法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应用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企图创造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易错警示
】
注意以下几个错误观点:
考法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应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常见的事例如:国家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宏观调控,人工降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的完工;常见的俗语如: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理论示例
】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 )
①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
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
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体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符合题意;
例题
[课标全国
Ⅰ2017·23
]
B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符合题意;
实践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说法错误;
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是认识的方法,③
说法错误;
考法
3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0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考法
3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0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地位
考法
3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
1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
,
与时俱进
,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2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
3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
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
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从辩证法角度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变动性,即从变化的实际、不同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03“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考法
3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从经验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等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
易错警示
】
考法
3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等原理。因此若材料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客观实际对人类实践的影响时,则适合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来分析。
【
考法提示
】
考法
3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分析应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常见的事例如:中国革命一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但是它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遭到惨败;后来毛泽东同志经过仔细深入思考,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写进“十三五”规划。
【
理论示例
】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
①
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④错误。
例题
[
课标全国
Ⅱ
2016
·
22
]
B
从材料中看,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重视调查研究,根据形势的变化,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①③符合题意;
认识不能成为行动的出发点,②错误;
考点
51
实践和认识
考法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分析应用
考法
1
实践的含义、特点的分析
01
全面理解实践的含义
考法
1
实践的含义、特点的分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必须强调实践以人为主体,是以客观世界为改造对象的活动,改造的是客观世界,依赖的是物质性手段,遵循的是客观规律,这样的活动才是实践,如农民种地、教师教学等。必须注意区分:如果依赖物质性手段,遵循客观规律,改造的是主观世界,就不是实践,如学生学习、文艺工作者创作或欣赏音乐剧等。
02
准确区分实践的三个特征
考法
1
实践的含义、特点的分析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社会性
考法
1
实践的含义、特点的分析
【
易错警示
】
(1)
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主观活动,又是一种客观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割裂开来。
(2)
盲目的实践不是没有认识指导的实践。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不受认识指导的实践是没有的。盲目的实践是指受到错误认识指导的实践,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3)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
考法提示
】
考法
1
实践的含义、特点的分析
做选择题时要根据对实践的三个特征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准确判断出考查的是实践的三个特征中的哪一个。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只需体现一个,即可以用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的知识答题。
03
区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考法
1
实践的含义、特点的分析
(1)
从各自的含义来区分:
① 二者都有目的、有计划。② 二者都有创造性。
(2)
从各自的作用区分:
①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指导人类改造世界,不论是认识还是指导,都属于主观范畴
(
想
)
。
② 实践是指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做
)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或纯客观的活动。
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 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
60
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 )
①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信息安全举步维艰”,潘建伟团队为信息安全保障而努力,说明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③符合题意;
例题
[
江苏单科
2016·28
]
B
“取得重大突破”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①符合题意;
本题不涉及真理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排除②;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④表述错误。
考法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分析应用
(1)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方法论: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01
要全面理解掌握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考法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分析应用
02
要深化理解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考法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分析应用
【
易错警示
】
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
① 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 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 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④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⑤ 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
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
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
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
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者提出的问题,这解决了创业者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而创业者又善于把创新思路(创新认识)转化为新产品(创业实践成果),这是“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原因,①④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本身说法错误;专家只是帮助创业者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例题
[课标全国
Ⅰ2017·21
]
B
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故②中“没有影响”说法错误,排除。
例题
[课标全国
Ⅱ2017·21
]
B
测产未能通过验收,说明①符合题意
;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不成功的实践也会影响认识的发展,因此③错误,排除。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
考点
52
真理和认识过程
考法
1
真理的客观性的分析判断
考法
2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的考查
考法
3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的分析应用
既包括对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包括对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考法
1
真理的客观性的分析判断
0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原因在于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标准
——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考法
1
真理的客观性的分析判断
02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由于立场、观点、方法及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等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考法
1
真理的客观性的分析判断
03
真理只有一个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有多种正确的认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等等。
【
易错警示
】
要注意几种常见的错误观点:
考法
1
真理的客观性的分析判断
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
①
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题
[课标全国
Ⅰ2016·20
]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取决于认识主体的认同与否,④错误。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
重视智库建设,能够克服单一决策主体的局限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更好地发现和发展真理,②③符合题意。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法
2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的考查
01
准确掌握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的内涵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考法
2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的考查
0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考法
2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的考查
0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也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真理与谬误没有原则界限;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前提;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等等。
【
易错警示
】
注意以下错误观点:
考法
2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的考查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例如:
17
世纪,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两类问题:一是怎样认识高速运动的物体,二是怎样认识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对这两个问题无法进行解释,表明经典力学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那就是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客观物体。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并得到证实,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
【
理论示例
】
考法
2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的考查
有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 )
①
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材料中科学家的新发现改变了人们对辨别音高能力的看法,说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②④入选;
例题
D
“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表述错误,故①不选;
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不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③说法错误,不选。
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实践到认识,强调认识的根本任务;从认识到实践,强调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发展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它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
01
要准确理解认识的反复性、 无限性和上升性
考法
3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的分析应用
认识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是因为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02
要深入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
考法
3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的分析应用
(1)
认识具有反复性不等于人们不能获得真理。
(2)
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违背了认识的无限性,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观点则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3)
真理都是客观的,不等于真理是不变的。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
特别提示
】
考法
3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的分析应用
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等等。
【
易错警示
】
注意以下几种错误说法:
考法
3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的分析应用
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
①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
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
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表明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点一点积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研究,表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①④符合题意。
例题
[课标全国
Ⅲ2017·23
]
B
②是不可知论的观点,③否认了认识具有上升性,均排除。
2
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综合考查
综合考法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4
真理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综合考法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1)
物质的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2)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综合考法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
考法提示
】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要求“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般用得较多的是: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
分)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10
分)
【
答案
】①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分)②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2
分)③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3
分)④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3
分)
例题
[课标全国
Ⅱ2015·39(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随着慈善事业体量的增大,慈善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的时代。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
结合材料,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6分)
【
答案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
《
慈善法
》
是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
2
分)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慈善法
》
的制定有利于为我国慈善事业保驾护航。(
2
分)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慈善法
》
的制定是遵循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的表现,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
分)
例题
[江苏高邮
2018
届初考]
综合考法
2
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综合考查
(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材料 浙江吉利集团对沃尔沃的成功并购具有典型意义。
2002
年该集团根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萌发了海外并购的念头。为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式发展,吉利集团选择并购沃尔沃,为此制定了完备的方案。遵循国际商业规则,运用市场运作方式,吉利集团于
2010
年
8
月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几年来,该集团业绩稳定,快速实现了转型升级。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12
分)
【
答案
】①
吉利集团的海外并购充分考虑了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和自身条件,这启示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分)②吉利集团通过恰当选择对象,科学制定方案,从而成功实施并购,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充分发挥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4
分)③吉利集团遵循市场规则,成功并购,实现转型升级,这启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4
分)
例题
[
天津文综
2016
·
12(3)
]
综合考法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要重视实践,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只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而忽视认识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片面夸大认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综合考法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综合考查
抓住标志性关键词,准确判断和分析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
……(
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
)
,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
……(
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
)
等,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2)
在
……(
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
)
下,促进
……(
事业、活动、实践
)
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体现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具有能动性。
【
考法提示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16
年“文化中国
·
四海同春”新春系列活动陆续登场。
2016
年
1
月
5
日全国文化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实现“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的良好开局,文化系统针对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会议要求:一要推动改革创新,从文化建设实际出发,从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从各地的资源禀赋出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一批优秀作品;二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结合材料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进行文化建设。(
12
分)
【
答案
】①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进行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各地的资源禀赋出发,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为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
分)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历史性活动。文化建设要深入群众,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
分)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
分)
例题
[
宁夏银川九中
2016
二模]
综合考法
4
真理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1)真理是客观的。由于立场、观点、方法不同,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真理的相关知识的整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20
世纪
60
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
——
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
523
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
7
个省市、
30
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
《
肘后备急方
》
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12
分)
【
答案
】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
4
分)根据社会的需求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
3
分)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3
分)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2
分)
例题
[
课标全国
Ⅲ
2016
·
39(1)
]
敬请期待
下一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