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50 KB
- 2021-09-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思想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新机场“凤凰展翅”,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中国开放包容和平合作的博大胸怀。大兴新机场与首都机场“腾龙”造型的T3航站楼遥相呼应,构成“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大兴国际机场
①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②构成的“龙凤呈祥”具有继承性,说明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
③适应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文化寓意鲜明,说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继承性、传统文化的创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新机场“凤凰展翅”,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中国开放包容和平合作的博大胸怀。大兴新机场与首都机场“腾龙”造型的T3航站楼遥相呼应,构成“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这说明大兴国际机场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①符合题意。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越古老的文化不一定越有价值,②排除。
③:“凤凰展翅”、“龙凤呈祥”的寓意,说明大兴国际机场适应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符合题意。
④:并不是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因为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与经济的发展有是不同步。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装备优良步伐整齐的队伍、展示新中国发展成就的花车、热烈欢腾的群众游行、欢乐绽放的烟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多家海外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全程直播了这一盛事,海外网友纷纷在线刷屏“表白”,为中国送上祝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③庆祝活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④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与综合国力。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①错误。
②:国际竞争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错误。
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庆祝活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③符合题意。
④:多家海外社交平台和视频网站全程直播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庆祝,海外网友纷纷在线刷屏“表白”,为中国送上祝福,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媒介:①传媒的形式(略)。②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当前我们弘扬黄河文化
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
②能够挖掘中华文明时代价值,改写历史文脉
③能够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④有利于构筑中国精神,为世界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当前我们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①正确。
②:错在“改写历史文脉”,②排除。
③:当前我们弘扬黄河文化能够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③正确。
④:黄河文化系中华文化, 为世界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某学者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甲骨文的作品,同时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等文化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关于汉字设计的作品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上述现象表明
A.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吸收了有益成果
B. 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C. 中华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D. 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交流。A
: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有益成果,A不符合题意。
B: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重要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等文化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关于汉字设计的作品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替下了中华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C符合题意。
D: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重要标志,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字与汉字: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④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5.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
①是掌握世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
②要做到贯通东西把握古今实现中外文化趋同
③需要我们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
④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①: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但不是掌握世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①错误。
②:错在“趋同”,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②排除。
③④:“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6.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正式发布。“雪容融”以灯笼为创意进行设计创作。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会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雪容融”的创作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精神
②根源于冬残奥会理念和设计者的灵感
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营养
④说明传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民族节日、文化创新的源泉、中华民族精神。①:“雪容融”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这说明“雪容融”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精神,①符合题意。
②:文化创造根源于社会实践,②错误。
③:“雪容融”以灯笼为创意进行设计创作。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这说明“雪容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营养,③符合题意。
④: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7.
2019年5月,新版《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发布并实施。该守则对地铁上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做出了规定,如禁止外放音乐、推销商品、一人占多位、在车厢内进食等。这些规定可以
①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市民出行的便捷化程度
②规范交通出行秩序,防止和杜绝不文明出行行为
③提高公民的规则意识,培育遵规守纪的出行文化
④营造良好和谐的出行环境,维护乘客的合法权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素养、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材料中的措施是针对地铁上常见的不文明行为作出的,未涉及缓解交通拥堵,市民出行的便捷化问题,①不符合题意。
②:材料中的措施是针对地铁上常见的不文明行为作出的,规范的是乘车秩序、乘车行为,未涉及交通出行秩序,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对地铁上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做出了规定,如禁止外放音乐、推销商品、一人占多位、在车厢内进食等。这些规定可以提高公民的规则意识,培育遵规守纪的出行文化,营造良好和谐的出行环境,维护乘客的合法权益,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
3.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启示:个人:
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8.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见证、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藏礼于器”的规划特征。良渚古城遗址
①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②为人类了解早期国家的组织方式提供了帮助
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
④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②:良渚古城遗址展现出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体现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见证、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的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藏礼于器”的规划特征,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也为人类了解早期国家的组织方式提供了帮助,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体现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③不符合题意。
④: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文化遗产,不能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3
)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这种包容性,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9.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认识的上升性、规律的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①:材料中科学家对细胞生长规律的最新发现表明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①正确。
②:人是不可以改变规律的,②错误。
③:材料表明,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③正确。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也不能人为地改变。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做事情要想成功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里,尊重客观规律是事情成功的第一位的因素,是成功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则是第二位的因素。
10.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追求。由此,我们要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
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④坚持知行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坚持知行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①④正确。
②:国家的中心工作仍然是经济及建设,②错误。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文化,不能起在决定作用,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1.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人生选择
②艺术应该摆脱生活追求更高的境界
③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④科学素养能大力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影响、价值追求。①③: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说明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人生选择,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①③符合题意。
②:文化来源于生活,艺术不能摆脱生活,②错误。
④:材料未涉及科学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2.《马克思是对的》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通俗理论对话栏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多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依然不减,这是因为它
①第一次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世界
②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答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第一次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世界,①错误。
②③:多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依然不减,这是因为它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③正确。
④: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不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答案,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他正确的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的认识表述错误的是
A.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础上制度完善的过程
B. 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过程
C. 这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道路认识的过程
D. 这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A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基础上制度完善的过程,这阐释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过程,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A错误但符合题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过程,B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道路认识的过程,C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D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
14.以下是某校高二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哲学时看到的一段话,对此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各抒己见,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小红:这句话只是在告诉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B. 小刚:自觉的能动性是指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C. 小明:自觉的能动性应该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 小月:我觉得小红和小明说得都有道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C: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阐释的是意识,做和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阐释的是实践,因此自觉的能动性应该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符合题意。
A:毛泽东的话不只是在告诉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阐释了实践,阐释意识的能动作用,小红的观点是错误的,A排除。
B
:自觉的能动性是指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这只是在阐释意识活动的特点,小刚的观点不符合题意,B排除。
D:小红的观点是错误的,小明的观点正确,因此小月的观点错误,D排除。
故本题选C。
15.中国每年大约要产生2.5亿条废轮胎,大概要50年才能勉强降解掉。我们认为的废品,却被非洲小哥买走并将其做成了便宜又耐穿的轮胎鞋。在非洲小哥手中,垃圾不仅变废为宝,满足了当地民众的需求,减少了污染和浪费,还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设计者的观念创新是使轮胎变废为宝的首要前提
B. 关心和思考现实问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D.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有助于发现产品开发的新形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的客观性、矛盾的基本属性、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A:设计者的观念创新,属于意识,不是使轮胎变废为宝的首要前提,A错误。
B:积极参加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B错误。
C: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错误。
D:垃圾不仅变废为宝,满足了当地民众的需求,减少了污染和浪费,还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有助于发现产品开发的新形式,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意识的能动作用: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反作用,间接的起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⑶意识对人们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总结: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注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6.2018年,在国内22个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北京综合排名位居前列。“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营商环境能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也是一个城市公平开放的市场秩序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体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共同责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城市营商环境的变化、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具有客观性
B. 营商环境的状况,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效果和经济发展的水平
C. 良好的营商环境与企业及企业家的活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D. 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的过程,就是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内外因的关系。A:城市营商环境的变化、发展不是自发的过程,A错误。
B:对企业而言,营商环境的状况,是外部矛盾,是外因,不能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效果和经济发展的水平,B错误。
C:良好的营商环境能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共同责任,这说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与企业及企业家的活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C符合题意。
D: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的过程,就是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过程,说法过于绝对化,D排除。
故本题选C。
17.中国人的名字往往寄托着美好祝愿,有时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庆、援朝、建国、振华……这些极具特色的名字曾令人感到自豪,承载着老一辈的情怀,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从一代人的名字里能够读懂一个时代的特征
②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姓名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③特定的时期决定了中国人的名字寄托共同的希望
④姓名不单纯是一种代号,甚至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①:中国人的名字往往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这说明从一代人的名字里能够读懂一个时代的特征,①符合题意。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就有双重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②错误。
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庆、援朝、建国、振华……这些极具特色的名字曾令人感到自豪,承载着老一辈的情怀,寄托着人们的希望,这说明特定的时期决定了中国人的名字寄托共同的希望,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仅仅反映了姓名反映了时代特征,未体现姓名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会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
18.“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这说明
A. 理想信念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动力
B. 物质财富决定着精神财富的内容和水平
C. 人民的信仰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D. 正确价值观是国家有力量的根本支撑和源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A:理想信念属于社会意识,“理想信念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动力”夸大了理想信念的作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A排除。
B:材料未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这说明人民的信仰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有重大影响,C符合题意。
D:正确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不能成为国家有力量的根本支撑和源泉,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9.英国是采取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下列关于英国政体的运行规则说法正确的是
①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占多数的政党领袖出任
②国家元首拥有任命首相及授权组阁的权力
③英国首相是权力中心,可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
④英国的首相由政党提名推举,然后再经过议会选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议会和政府。①: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占多数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①正确。
②:议会大选后,即由国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②正确。
③:首相有权建议国王解散议会,但自己无权解散议会,③错误。
④:英国的首相由政党提名推举,然后请国王任命,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1.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有权批准法律,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和惯例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2.内阁与首相1、内阁:(1)、地位: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领导机关。(2)、产生:按照惯例,议会大选后,即由国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该党领袖从本党议员中提出内阁人员名单,请国王任命。首相和内阁要向议会负责。大臣分为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阁员人数由首相确定。
20.企业发展首先要做到优化资源配置,应该把用在低价值领域中的资源投到可以创造高价值的领域中,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下列有关各经济学派在资源配置问题上的主张,正确的是
①斯密主张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
②李嘉图主张政府的作用在于合理配置资源
③凯恩斯主张“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
④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斯密的理论贡献、李嘉图的理论主张、①:斯密主张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①正确。
②:李嘉图认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反对政府干预,主张经济自由,②错误。
③:斯密主张“自由放任”和政府“无为而治”,③错误。
④: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他认为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
了解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①但它们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②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③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二、非选择题
21.2019年10月10日至20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其草案将于11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以下是征求意见稿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和生活体验,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落实该“条例”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加强对该条例的宣传学习,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强化自觉、提升素质、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敢于举报不文明行为,承担社会责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方立法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北京市立法征求市民意见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生活体验,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落实该“条例”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结合试题情境,考生可以从宣传教育,示范引领,社会责任等方面思考。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22.敦煌,不仅是西北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外部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材料一莫高窟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做到对莫高窟“保护是第一位的”。
材料二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敦煌研究院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互联网”多领域的深度融合;经过不断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规范,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
先后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了敦煌石窟 30 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在国内外举办各类敦煌艺术展览,成立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此外还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敦煌故事”,使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
(2)参考上述材料,说明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的文化意义。
【答案】(1)①莫高窟的保护,着眼于事物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石窟这一关键,建立综合防范体系、预防性保护体系等。(矛盾的特殊性可替代)
②莫高窟实行旅游新模式,坚持适度原则,适当控制客流量,坚持保护第一位,有效缓解莫高窟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发展、创新可替代)
③莫高窟的保护运用了综合的思维方式,已形成以文物安全、科技保护和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安全保卫、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为手段,以专项法规、保护规划、数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保护体系。
(联系的观点可替代)(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①有利于保护敦煌文化遗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实现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让敦煌文化融入大众生活,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敦煌莫高窟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做到对莫高窟“保护是第一位的”。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五个关键词:联系、发展、矛盾、否定、创新,结合材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主要矛盾、量变与质变、系统优化的方法。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主要矛盾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莫高窟的保护,着眼于事物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石窟这一关键,建立综合防范体系、预防性保护体系等。
②量变与质变角度:联想主干知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莫高窟实行旅游新模式,坚持适度原则,适当控制客流量,坚持保护第一位,有效缓解莫高窟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③系统优化方法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莫高窟的保护运用了综合的思维方式,已形成以文物安全、科技保护和科学管理为基础,以安全保卫、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为手段,以专项法规、保护规划、数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保护体系。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参考上述材料,说明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的文化意义。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确定知识角度:文化遗产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文化自信。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文化遗产的作用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让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有利于保护敦煌文化遗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上线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实现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文化自信角度: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敦煌文化艺术走出洞窟“活”起来,通过科技赋能文化,让敦煌文化融入大众生活,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以“如何……”的形式呈现。可采用回归教材法,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可采用挖掘材料法,结合背景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挖掘材料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对材料分层,概括层意,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原因,针对原因或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或者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归纳答案。
第(2
)问,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以“……的积极影响”的形式呈现。考生应简要分析试题设问指向的理论依据,即知识要点可简写,或不写,“意义”的解答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推动、增强、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2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壮阔的道路,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征程。回首过去,年的历程沉淀了中国事业的发展智慧、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展望未来,70年的经验将要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推动“中国号”巨轮继续前行。
材料一在艰难探索中寻求真理
70年来,从探索建立公有制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学习苏联经验”到“走自己的路”,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变革的实践气势如虹。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气魄,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改革精神,再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变革的精神一以贯之。正是因为不断与时俱进、勇于推动变革,新中国虽历经沟坎,但始终能不断校准方向、调整政策,在伟大的理论指引下,走出一条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
(1)中国为什么能走出一条“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依据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材料二在爱国热情中彰显自信
2019年国庆期间,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都能感受到激荡在身边的超燃爱国热情,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成为抒发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历久弥新的经典爱国歌曲唱遍大街小巷、唱进万户千家;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再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2001年中国入世,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一个个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难忘瞬间,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让每一位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看完影片,许多观众纷纷感言:“此生无憾入华夏”。
(2)根据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上述影视文化作品是如何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
材料三在平凡工作中孕育伟大
2019年9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了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3)综合运用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平凡与不平凡”之间的关系。
【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修正认识,逐步探索出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
②正确的认识要为实践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改革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复兴之路越走越宽。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经过几代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艰难探索中不断与时俱进,探索不停止、改革不停顿。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形成爱国主义氛围,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产品以艺术的形式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让观众感觉到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作品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心灵的火炬。(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可以从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实践、劳动与奉献;发挥主观能动性、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等角度回答。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辛探索、2019年国庆期间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为材料,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中国为什么能走出一条“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主要涉及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检验的标准、认识的反作用、认识的无反复性限性上升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的标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修正认识,逐步探索出强国富民的复兴之路。
②认识的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正确的认识要为实践服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改革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复兴之路越走越宽。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经过几代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艰难探索中不断与时俱进,探索不停止、改革不停顿。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上述影视文化作品是如何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是影视文化作品是如何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解答本题知识角度主要有: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优秀文化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形成爱国主义氛围,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文化产品以艺术的形式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让观众感觉到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③优秀文化的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优秀的文化作品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心灵的火炬。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平凡与不平凡”之间的关系。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可以从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实践、劳动与奉献;发挥主观能动性、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等角度回答。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第(2)问,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第(3
)问,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知识角度的确定,考生可以从试题设问中的关键词联想知识要点,也可以从试题情境中抓取关键信息联想知识要点,然后运用知识要点分析说明材料。
24.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在社会发展实践中,我国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
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オ能有柴烧。
第三个阶段: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评价我国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历程。
【答案】第一阶段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资源紧张、环境恶化,没做到尊重自然规律等。
第二阶段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实际出发,转变了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意识,开始重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第三阶段认识到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做到了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达到和谐统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生态文明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和践行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由材料到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评价我国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历程。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结合材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反作用、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规律的客观性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第一阶段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资源紧张、环境恶化,没做到尊重自然规律等。
②意识的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意识的积极指导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第二阶段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实际出发,转变了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意识,开始重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③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第三阶段认识到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做到了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达到和谐统一。
【点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25.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阅读材料,从政治学角度,谈谈你对中国所选择的政治制度的认识。
【答案】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制,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对比西方的三权分立制的效率低下,我国的民主集中制有统一、高效的优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协商民主的优势。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为材料,从《国家和国际组织》、《政治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阅读材料,从政治学角度,谈谈对中国所选择的政治制度的认识。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思路:中国所选择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选择这样的政治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有什么样的优势?考生按照这样的思路组织作答,形成答案要点。①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政体形式进行阐释: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制,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②根据材料中涉及的三权分立制进行阐释:对比西方的三权分立制的效率低下,我国的民主集中制有统一、高效的优点。③根据材料中涉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进行阐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④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政党制度进行阐释:我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了协商民主的优势。
【点睛】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题,以“……的认识”的形式呈现。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此类高中政治主观题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有何感悟”等等。且要分析其原因,“知其所以然”。回答此种高中政治主观题一般要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何意义”等角度全面回答。当然根据材料具体分析这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