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 MB
  • 2021-09-02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了解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分析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探究一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基础梳理】‎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辨一辨 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回事吗?‎ 提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来说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换言之是“客观实在”怎么样的问题。‎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 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想一想 结合漫画中的对话,谈一下你对静止的理解。‎ 提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探究升华】‎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盘点年度热词 ‎2016年6月22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盘点了2015年的热词和流行语,包括“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主要看气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榜上有名。‎ 常年从事传媒语言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一位教授指出,每年都会出现新词和新的流行语,反映出社会在不断变化。这些词中,有些可能转瞬即逝,有些则可能被一直保留在我们的语言中。‎ ‎【问题探究】‎ ‎(1)为什么每年都能评出一些热词和流行语?‎ ‎(2)“这些词中,有些可能转瞬即逝,有些则可能被一直保留在我们的语言中。”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热词和流行语都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折射。‎ ‎(2)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名师点拨】‎ ‎1.图表法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即载体或承担者 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典例1】 “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稳步前进,不断创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前进,不断创新”体现了(  )‎ ‎①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 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属性 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稳步前进”中的“稳”体现了相对静止,“进”‎ 体现了绝对的运动,所以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坚持稳步前进,不断创新,是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做到了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所以①④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观点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③错误。‎ 探究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 ‎【基础梳理】‎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辨一辨 规律和规则是一回事吗?‎ 提示 规律和规则不同,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想一想 规律有好坏之分吗?‎ 提示 规律发生作用可以给人类带来积极后果,也可以给人类带来消极后果,但是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探究升华】‎ 对牛弹琴 造福人类 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 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问题探究】‎ ‎(1)你能讲一讲“对牛弹琴”这一寓言故事吗?‎ ‎(2)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1)对牛弹琴,亦作“对牛鼓簧”, 出自《牟子》。故事是说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类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同时,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名师点拨】‎ 全面理解哲学上的规律 ‎(1)图解规律的概念。‎ ‎(2)‎ 关于规律应注意四点:规律具有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是规律;具体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知识拓展 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典例2】 当人首次被某种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这种病原体的抗体。而在感染被清除后,免疫系统还会继续产生这种抗体,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据此,HHMI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新的检测技术。只需要一滴血,就可以发现你现在和过去接触过的所有病毒。这项技术加快了检测速度,降低了检测费用。这说明(  )‎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B.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C.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规律的制约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答案 B 解析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总是统一的,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C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正确;D强调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 ‎【思维导图】‎ ‎【背景材料】‎ 弘扬创新精神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深度思考】‎ 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 答案 ①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引领经济发展。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③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够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 ‎1.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 ‎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运动的范围很广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恩格斯的话说明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①②入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表述错误;④与题干指向不符,排除。‎ ‎2.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 A.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绝对的不运动 答案 A 解析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A正确;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C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错误。‎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绝对的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 A 解析 “行”指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常”指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这句话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故选A;B、C、D与题意不符。‎ ‎4.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答案 D 解析 A错误,尊重规律并不是顺应规律;B错误,向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并不是根本上变革生产方式;C错误,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能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矛盾无处不在;D正确且符合题意,向污染宣战,是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5.我国计划于2018年5月底或6月初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发射至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并在约半年后发射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对月球背面南极艾特盆地开展着陆巡视探测。要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发射至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从哲学的角度看,我们需要(  )‎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上帝创世说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③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征服自然规律 ④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A.①② B.③④ ‎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更不可能征服自然规律,故②③错误;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发射至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需要科研工作人员在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故①④正确。‎ ‎                   ‎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球已经进入震动模式。”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也让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 D 解析 王夫之认为静也是动,静中含动,动中含静,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符合题意。‎ ‎3.下列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运动与静止概念的把握,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B、C、D三项说法都错误,故应选A。‎ ‎4.新修订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加大了对国家考试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抄袭、带小抄、代考等多种作弊行为,除可以被取消考试资格或成绩外,情节严重者可以被“禁考”一到三年,甚至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乃至追究刑事责任。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修订表明(  )‎ ‎①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特性 ③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5.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的观点明显与题中的“不动”相悖,舍去,故应选C。‎ 知识点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 ‎2016年9月上旬内蒙古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大部和西部偏东地区,截至‎9月12日,呼伦贝尔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北部、包头市中部等地存在轻度以上干旱,其中,呼伦贝尔市局部地区为重旱。据此回答6~7题。‎ ‎6.材料告诉我们(  )‎ A.人与自然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舍去;故应选C。‎ ‎7.内蒙古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积极对各受灾严重地区及时进行技术指导,根据旱情指导农民采取有效的抗旱措施,尽量增加农民收成;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继续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这表明(  )‎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B.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答案 A ‎8.‎2016年7月19日,河北仙台山景区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的爆发与人类破坏森林植被、造成大量山体裸露、土壤滞水能力降低有着密切关系。这告诉我们(  )‎ A.必须认清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C.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D.人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规律 答案 C ‎9.宋人有看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视之,苗则槁也。宋人错在他没有认识到(  )‎ A.规律是不存在的 B.规律是可以被消灭的 C.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人们必须创造符合自身利益的规律 答案 C 解析 A否认了规律的存在,说法错误;规律不可以“消灭”“创造”,B、D说法亦错误;故应选C。‎ ‎10.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成功将煮熟的鸡蛋变回生鸡蛋。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或将应用于癌症治疗、食品生产及其他生物技术领域,将极大地减少相关研究与生产的费用和时间。将煮熟的鸡蛋变回生鸡蛋及其应用前景说明(  )‎ ‎①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规律 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③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④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①“改变规律”说法错误;材料强调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以及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以造福人类,②③符合题意;④强调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 ‎ 综合提升 ‎11.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接是(  )‎ ‎①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答案 B ‎12.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 ‎13.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据此回答:‎ ‎(1)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师徒的观点孰是孰非? ‎ ‎(2)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师傅的观点是正确的,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认静止;徒弟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一种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强调了运动变化,因而是正确的。②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克拉底鲁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在肯定绝对运动的同时,也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14.当地时间‎2016年6月17日,刚刚抵达贝尔格莱德、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场活动就是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3位烈士。‎ 习近平强调,中塞两国和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历久弥新。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塞关系发展步入快车道。两国政治互信牢固,各领域务实合作亮点纷呈,文化交流蓬勃开展,人员往来日趋频繁。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沟通配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内合作良好。中方愿同塞方一道,乘势而上,将双边关系和两国务实合作提高到更高水平,开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新局面。‎ 运用“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谈谈应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塞两国关系。‎ 答案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要进一步发展中塞两国关系,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强两国经贸往来,促进双方人文交流,加强在国际问题上的协调,进一步发展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发展中塞两国关系,必须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实现互利共赢。‎ ‎(3)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发展中塞两国关系,必须将双边关系和两国务实合作提高到更高水平,开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新局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