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 KB
  • 2021-09-02 发布

【政治】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武威市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餐桌礼仪,是人类用餐与动物解决吃饭问题的一个很大的区别。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用刀叉,如何与主人和客人交谈、敬酒,这些都透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庭教养、性格爱好……无论东西方,餐桌礼仪一直都是家庭教育的重点。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特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餐桌礼仪,是人类用餐与动物解决吃饭问题的一个很大的区别”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①正确。‎ ‎②:“无论东西方,餐桌礼仪一直都是家庭教育的重点”这说明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②正确。‎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选。‎ ‎④:材料不涉及文化的区域性,④不选。‎ 故本题答案选择A。‎ ‎2.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②说法错误。‎ ‎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同时,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主动的。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3.‎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山东青岛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上指出,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在“上海精神”引领下,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科技、人文、安全等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这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儒家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 ‎②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决定力量 ‎④文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软实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儒家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在“上海精神”引领下,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科技、人文、安全等合作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这说明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软实力,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②④项符合题意;儒家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儒家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①项说法错误;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能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决定力量,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4.知识不只可以改变个人命运,更可以推进民族复兴进程:国产大飞机飞天、国产航母下水、天舟翱翔太空、量子通信惊艳全球……这是知识的价值,照亮了我国的发展前景。材料表明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知识可以推进民族复兴进程,照亮我国的发展前景,说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体现文化与政治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 ‎④: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5.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世伦理,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被动的 ‎ ‎③要全面继承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伦理 ‎ ‎④家庭教育是传达社会规范、培养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和为人处世伦理,甚至影响人的一生”说明了,良好的家风可以为培养人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由此影响社会,这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而家庭教育也是传达社会规范、培养良好风尚的重要途径,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并不是强制的,②错误。‎ ‎③:传统道德准则和处世道理有精华,也有糟粕,对此我们需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不是全面继承,③错误。‎ 故本题选C。‎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观花,植物学家以植物学的知识审视它,把它归入植物的某一类别之中;而画家则以美学知识去欣赏它,获取美的灵感。这说明 ‎①不同的知识素养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 ‎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④面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由于人的知识素养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也就不同,植物学家与画家在观花时分别以植物学的知识、美学知识来审视,说明“不同的知识素养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不涉及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③与题意无关。‎ ‎④:题干中的认识只是从不同角度去反映,但未表明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反映,④排除。‎ 故本题选A。‎ ‎7.历史从不会怜惜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无论何时,奋斗始终是时代的底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大力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起奋斗精神,实现了个人的发展,也为我国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这体现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②优秀文化能够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③奋斗精神决定个人的发展 ④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有不同的要求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大力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越来越多的人树立起奋斗精神,实现了个人的发展,也为我国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这说明了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在这样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树立起奋斗精神,这些优秀的文化能够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①②符合题意。‎ ‎③:奋斗精神影响个人的发展,文化对人起影响作用,③错误。‎ ‎④:材料不涉及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④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C。‎ ‎8.歌曲《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乐曲苍凉悲壮,歌词充满爱国热情。那时,当哪里响起“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边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的歌声,人们就会感到哪里就有自己的战友,就会陡增无穷力量。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③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重大影响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材料中,创作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期的《长城谣》乐曲响起时,会使人们感到有自己的战友,陡增无穷力量,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并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 江苏省徐州窑湾古镇,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该镇有1300多年历史,“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鼎盛时期有古建筑一万多间,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称。但由于人为破坏,千年古镇遗存缺失,致使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徐州无缘运河遗产名录。这启示我们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要处理好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③保护传统文化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保护文化遗产目的在于发挥其经济价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由于人为破坏,千年古镇遗存缺失,致使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徐州无缘运河遗产名录,这要求我们保护培育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提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也没有涉及开发经济价值,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0.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6 000多种语言。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告诉我们 ‎①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③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④不同文明虽有优劣之分,但应加强交流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既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我们不仅要认同本民族文化,还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正确。‎ ‎②:当今世界有6000多种语言,说明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正确。‎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 ‎④:认为不同文明有优劣之分,违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③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1.近年来,“G族”异军突起。G族,泛指‎4G时代常使用手机上网、阅读、音乐视频等功能的人群。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手机网等都实现了通过手机网络把中国“两会”传播到全球各地。这表明 ‎①大众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 ‎ ‎②大众传媒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③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①: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大众传媒与传统媒体可以并存,①错误。‎ ‎②:材料反映的不是传统文化,也就不体现大众传媒是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②排除。‎ ‎③④:通过手机网络把中国“两会”传播到全球各地,这说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2.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出境旅游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近期出境游市场出现的许多不文明个案,正在触动国民的敏感神经,不仅损害了国家形象,也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进行了一场质问。出境旅游 ‎①能够领略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韵味 ②需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③借助文化渗透削弱别国文化的影响 ④反映出我国的文化生产力迅速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出境旅游能够领略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韵味,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①②适合题意;借助文化渗透削弱别国文化的影响是文化霸权主义,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④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13.近年来,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素材。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国学教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根本途径 ‎③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既有不变性又有应变性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①: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都积极的推动作用,①错误。‎ ‎②:材料反映的不是国学教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根本途径,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素材,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说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既有不变性又有应变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②。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4.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尊老敬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必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说明 A. 要自觉改造或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内容 B. 传统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也会阻碍社会进步 C.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 D.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必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应该因时而变,C项正确;A、B、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C。‎ ‎15.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普及,中医针灸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等。这些治疗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而针灸传统技法和经络腧穴相关的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少地被现代针灸医生所运用。这启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必须认识到 ‎ A. 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B.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 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先继承再发展 D.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答案】A ‎【解析】A: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普及,中医针灸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而针灸传统技法和经络腧穴相关的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少地被现代针灸医生所运用。”,这启示我们发展传统文化必须认识到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A符合题意。‎ B: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继承对文化发展的作用,而不是反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B不符合题意。‎ C: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C错误。‎ D:“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与客观事实不符,D排除。‎ 故本题选A。‎ ‎16.湖北省将楚腔楚韵的湖北大鼓等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在湖北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方向)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程试点工作。这表明 ‎①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 ‎③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④:将楚腔楚韵的湖北大鼓等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多所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程试点工作,这表明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①④正确。‎ ‎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②排除。‎ ‎③: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发展,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7.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活力。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④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①②: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除了“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这说明了通过创新可以丰富和发展文化,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①②符合题意。‎ ‎③: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③错误。‎ ‎④:材料阐述的是文化创新,没涉及文化交流方面内容,④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A。‎ ‎18.“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B.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 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D.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答案】B ‎【解析】B:根据材料“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可知“开门办春晚”强调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符合题意。‎ ACD:三个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ACD排除。‎ 故本题选B。‎ ‎19.立足社会的需求,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等前提下,吸收了西药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外在因素 ‎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传承需要固守传统,全方位继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①:“立足社会的需求”、“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正确且符合题意。‎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外在因素”,③错误。‎ ‎③:“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等前提下,吸收了西药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说明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 ‎④:文化传承需要创新,而不是“固守传统,全方位继承”,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需要批判继承,④错误。‎ 故本题选D。‎ ‎20.《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其中《海国记》中的文字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可见 A. 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C.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 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 ‎【答案】B ‎【解析】B: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海国记》中的文字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这表明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B符合题意。‎ 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说法错误。‎ CD:材料强调文字的重要性,而不是史书典籍的重要性,排除CD。‎ 故本题选B。‎ ‎2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时候,但这些朝代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同时有很多史实都用汉字记录下来,编写成史书典籍,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其最主要的见证是 ‎①汉字②文学艺术③史书典籍④科学技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其最主要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①③正确。‎ ‎②④:选项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②③: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受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不是决定,①错误。‎ ‎④: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3.《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特征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的主题看,因为藏族人民的作品《格萨尔王传》流传千年,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又属于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党和政府需要抢救并整理,保护中华文化的瑰宝,①④适合题意;②在材料中并未得到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强调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A项。‎ ‎24.“四平调”由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花鼓演变而成,迄今有70余年的历史。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四平调”的形成体现了 A.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C. 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 中华文化能够做到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A:说法太绝对,与现实不符,A错误。‎ B:材料反映的是“四平调”如何形成的,强调的是包容性,与中华文化的远流长、一脉相承无关,B与题意无关。‎ C: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C错误。‎ D:“四平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强,能够做到兼收并蓄,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5.《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表现在 A. 先有中华民族精神,后有中华文化 B.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 二者是相互区别,互不相干的 D.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 AB: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不是先有中华民族精神,A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 C:二者是紧密联系的,C项说法错误。‎ D:该选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的根源,而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6.“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如今,海峡两岸人民有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这种情感 ‎①表明海峡两岸人民都赞同一个中国原则 ‎②表明爱国主义精神维系着华夏大地的团结统一 ‎③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④表明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材料并未涉及“海峡两岸人民都赞同一个中国原则”,①排除。‎ ‎②③:根据“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以及“如今,海峡两岸人民有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可以看出海峡两岸人民对我们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了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②③符合题意。‎ ‎④:新时代,我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而不是“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7.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体现了 ‎①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 ‎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 ‎ ‎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但近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①说法错误;‎ ‎②:“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②符合题意;‎ ‎③:都江堰的奇迹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③符合题意;‎ ‎④: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无优劣之分,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8.《重读抗战家书》中收录的抗战英烈家书,既有写给妻子儿女的,也有写给兄弟姐妹的,更有烈士赴死前的遗书;作者既有高级军官,也有普通士兵,全面真实地体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卫家园的历史图景。出版该书的目的在于 A. 让人感受抗战英烈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B. 让人体会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决心和信心 C. 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D. 传承传统家书文化,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答案】C ‎【解析】C:“《重读抗战家书》中收录的抗战英烈家书,既有写给妻子儿女的,也有写给兄弟姐妹的,更有烈士赴死前的遗书;作者既有高级军官,也有普通士兵,全面真实地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卫家园的历史图景”,这说明该书出版的主要目的在于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故C选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故本题选C。‎ ‎29.我国广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了“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登月梦想成真,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材料说明 A.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B. 中华民族的发展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综合素质是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C. 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D.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答案】D ‎【解析】A: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但并不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力量,A错误。‎ B:民族的综合素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中华民族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B错误。‎ C:民族精神并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C错误。‎ D:题中强调我国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民族精神,取得发射成功,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D正确。‎ 故本题选D。‎ ‎30.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的航天经历之路启示我们:个人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这彰显出 ‎①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②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③:“个人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体现了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了“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①③符合题意。‎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②错误。‎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④表述不完整,排除。‎ 故本题选C。‎ ‎31. 多家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果宝特攻》被媒体指为会“带坏小朋友”。该片出现了诸多“很成人”、“很暴力”的情节和场景,比如在一个讨债场景中的对白是 “不还钱我就砍死你!”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 ‎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 ‎②人们对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面临着多种选择 ‎ ‎③文化传媒的商业性,追求轰动效应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 ‎④大众传媒迅速发展,采取了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形式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①③符合题意,多家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果宝特攻》被媒体指为会“带坏小朋友”。该片出现了诸多“很成人”“很暴力”的情节和场景,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大众传媒的商业性,追求轰动效应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②④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人们面临着多种文化选择;也没有强调大众传媒迅速发展,采取了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形式。 故选:A。‎ ‎32.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创作贴近群众需求的优秀作品,多一点家常味,多一点泥土气,多一点小而活,才能受到群众欢迎。这说明基层文化工作要 ‎①突出特色,符合实际 ②形式灵活,服务群众 ‎ ‎③古今结合,雅俗共赏 ④追求新奇,迎合大众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多一点家常味,多一点泥土气,说明要突出特色,符合实际,①符合题意。‎ ‎②:作品要贴近群众需求,多一点小而活,说明要形式灵活,服务群众,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到古今结合,③不符合题意。‎ ‎④:文化创作一味追求新奇,迎合大众的做法,可能会使文化创作走向歧途,④排除。‎ 故本题选A。‎ ‎33.习近平说,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主要说明,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应当 ‎①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②创作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作品 ‎③迎合市场需要,发展各种形式文化 ④坚持提供流行的、时尚的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①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主要说明,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应当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创作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①②符合题意。‎ ‎③:要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迎合市场需要,发展各种形式文化,③说法错误。‎ ‎④:要坚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坚持提供流行的、时尚的文化,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发展大众文化:‎ A.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B.为什么要倡导大众文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要求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4.在农村语境下,“彩礼”传统从来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而近些年来,彩礼“天价化”也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据央视调查,天价彩礼使大批农村家庭“婚不起”甚至“脱富致贫”。“天价彩礼”是 ‎①落后文化的表现,应移风易俗 ②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③农村传统习俗,应顺其自然 ④文化中的糟粕,要以改造或剔除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天价彩礼”是落后文化的表现,应移风易俗,文化中的糟粕,要以改造或剔除,①④符合题意。‎ ‎②:题干中涉及的是落后文化,②不符合题意。‎ ‎③:农村传统习俗有精华和糟粕之分,顺其自然的说法错误,③错误。‎ 故本题选B。‎ ‎35.“中国道路”受到世界瞩目,其中国特色之本源当然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也是中华文化复兴之梦。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真正让中国圆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④决定了“中国梦”能否实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故①说法错误。‎ ‎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故②正确。‎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这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故③正确。‎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中国梦的实现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D。‎ ‎36.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不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地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不能动摇。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③有利于强基固本,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 ‎④有利于凝聚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①错误。‎ ‎②③:不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地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不能动摇。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有利于强基固本,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②③符合题意。‎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而不是“物质保障”,④错误。‎ 故本题选B。‎ ‎37.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价值的多元,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如“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质主义、“读书多无用、赚钱多才管用”的反智倾向、“口碑越差,越想围观”的审丑趣味等。这说明 ‎①我们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文化市场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③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④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与否取决于文化素养的高低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③:出现了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的现象,说明我们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②不符合题意。‎ ‎④:文化素养的高低会影响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与否,但不是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3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 ‎①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②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③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试题考查的是文化自信,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以下古语蕴含是思想依次是 ‎①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谋其功—董仲舒 ‎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 ‎③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左转》‎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 A. 民本、仁爱、诚信、正义 B. 仁爱、民本、诚信、正义 C. 正义、民本、诚信、仁爱 D. 正义、仁爱、诚信、民本 ‎【答案】D ‎【解析】D:“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谋其功”蕴含的思想是正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蕴含的思想是仁爱;“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蕴含的思想是诚信;“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蕴含的思想是民本,故D选项符合题意。‎ A:①体现的是正义,④体现的是民本,A排除。‎ BC:①体现的是正义,②体现的是仁爱,④体现的是民本,排除BC。‎ 故本题答案选D。‎ ‎40.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那些“小人物”令人感动的生活状况、道德行为等,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近,由此而得的感动是最真切、最可接近的;而其中蕴含的人性力量又是人人都可以真正汲取的。这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 ‎①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③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材料不涉及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①排除。‎ ‎③: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③排除。‎ ‎②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脚踏实地,重在行动,材料中“用小人物的善举唤起社会的道德感”体现了这些观点,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提出了许多至理名言,如:‎ ‎(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材料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解析】本题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属于原因类主观题。‎ 本题涉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答案涉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考生可根据教材对这些知识的表述回答。‎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和再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本题问题指向性强,答案明确,要明确题目要求,联系教材知识规范准确作答。‎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手机资讯、移动广告、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电子阅读、手机沟通软件等也迅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很大便利。但也有专家建言:移动互联网并非尽善尽美,我们要努力营造绿色移动互联网,以趋利避害。‎ 材料二 绿色、内容安全、健康,是我们发展移动互联网必须坚持的方向。发展绿色移动互联网,利国利民。绿色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各类网站、手机软件运营商、移动客户端软件运营商等企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仅依靠他们是远远不够的。‎ 结合材料,请你从政府和消费者角度为绿色移动互联网建设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政府:①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 ‎②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为绿色移动互联网注入新鲜的血液。‎ ‎③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网络文明。‎ 消费者: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色情、暴力等腐朽文化的能力,文明使用移动互联网。‎ ‎②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追求。‎ ‎【解析】本题以绿色移动互联网建设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我国互联网建设情况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政府和消费者角度为绿色移动互联网建设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试题分为两个主体,考生从政府和消费者的知识角度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政府角度,结合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不良现象,政府要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针对“手机资讯、移动广告、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电子阅读、手机沟通软件等也迅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很大便利。”,政府需发展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针对网络上的便利与不良,美与丑、利与害,政府需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针对网络的有利与不利影响,政府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网络文明。‎ 消费者角度,针对网络垃圾,消费者应提高辨别的眼力,增强抵御腐朽文化的能力,文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追求。‎ ‎【点睛】本题可视为“措施类”主观题。可以按以下方法予以解答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3.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孝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答案】①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孝文化新的内涵、促进孝文化创新。 ②增加“民主”“平等”“法治”“公正”的元素,促使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 ③辩证地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让孝文化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④营造孝文化的社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崇尚孝道的社会风尚。 ⑤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舆论宣传,发挥孝老敬老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解析】本题以孝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角度,设问指向如何促进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解读设问可以发现,此时的孝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是指适应时代发展,本题实质上是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可以从对待传重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孝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 ‎【点睛】提高主观题答题能力“四要素”: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 ‎44.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譬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用好氛围为书香社会添活力,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建设书香社会。‎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解析】本题以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为背景,设置试题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建设书香社会。知识限定明确,属于中观考查。设问指向中的“建设书香社会”给考生提示,回答本题要用文化的作用知识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将这些知识点整合梳理,简单结合材料,可以形成答案要点。‎ ‎【点睛】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素养,从而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⑤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⑥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⑦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⑧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