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36 KB
- 2021-09-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练 25 我们的中华文化
小题狂练 小题是基础 练小题 提分快
1.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说明( )
A.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甲骨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
C.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D.甲骨文体现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文化意义。正是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说明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入选。A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错误,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D与题意无关。
2.在异国他乡,汉字便是一种寄托。无论你是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无依,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无论是象形还是指事,无论是会意还是形声,都已经成为方块字的魂魄,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个中国人就是那“一撇一捺”。材料说明( )
①汉字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④汉字是维系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体现了汉字能传承中华文明,③符合题意;“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很多慰藉、很多寄托”,说明汉字是维系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④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①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②不符合题意,不选。
3.[2019·武汉调研]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理解。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
①《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 ②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 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④“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②符合题意;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科技成果,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说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但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与题意不符。
4.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
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
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答案:C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片面。
5.[2019·广东韶关模拟]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园林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正确;传承的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所以③说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正确,④的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本题答案选择A。
6.2018年3月,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布了《北京典籍与经典老唱片数字化出版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北京典籍和经典老唱片进行数字化抢救、出版和推广。北京市加强对典籍进行抢救、出版和推广,是因为( )
A.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文献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文献典籍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献典籍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书典籍的文化价值。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加强对典籍进行抢救、出版和推广,是因为中华文献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A说法错误;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D说法错误。
7.《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献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这说明( )
①史书典籍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留存丰富 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史书典籍的文化价值。《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说明史书典籍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①正确;《尚书》流传至今,这说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正确;材料中只谈到了《尚书》,这不能说明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留存丰富,③不选;材料并不能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④不选。
8.[2017·全国卷Ⅲ]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我国的红军长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表明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④错:文化的内涵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革命文化的价值也不是由大众传媒的传播决定的。
9.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自然条件、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两岸因为地域的不同,所以在文化上有所差异,两岸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答案为C。
10.[2019·漳州测试]“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答案:D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
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A、B两项不符合题意。
11.在安徽,长江、淮河两条大河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它们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并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文化板块。由此可见(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②中华文化能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区域性 ④中华文明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江淮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文化板块的形成,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2.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千百年来,中国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总是迎合着民族和时代的情感需要,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中国花鸟画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 )
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情趣 ②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 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国花鸟画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它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说法错误。
1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方言迥异,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借助统一的文字,“语不同音”的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交流。千百年来,“书同文”与“语不同音”一直相安无事地并存。这种现象表明( )
①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不是统一的 ②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区域文化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十里不同音”说明中国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书同文”体现了区域文化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②③符合题意。语言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是能够统一的,①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不选。
14.[2019·唐山模拟]元宵节赏灯起源于“火把节”,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元宵节赏灯活动起于汉,兴于唐。近年来,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很多地方取消了元宵节灯展,导致人们感觉节日的味道淡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管理 ④要在传承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元宵节赏灯活动起源于“火把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取消元宵节灯展导致人们感觉节日的味道淡了,说明要在传承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也没有涉及文化市场的管理,②③不符合题意。
15.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
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16.[2019·广西模拟]2017年9月28日,海外孔子学院代表、孔子后裔、华人华侨等海内外3 500余人的祭祀队伍在身穿古装礼生的引导下,沿着神道缓缓步入孔庙,共同祭拜华夏民族尊崇与怀念的至圣先师孔子。海内外同胞同祭至圣先师孔子( )
①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③能增强海内外同胞对同根文化的认同感 ④体现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海内外同胞同祭至圣先师孔子,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增强海内外同胞对同根文化的认同感,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外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①;共同祭拜孔子不能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排除④。
17.“那山、那水、那人——广西壮族文化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幕,共展出广西壮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170余件(套),展现了广西壮族数千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节庆文化等。这说明( )
①各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②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
分割、存在差异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④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渐趋一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那山、那水、那人——广西壮族文化展”展现了广西壮族数千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节庆文化等,这说明各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①③正确;中华各民族文化虽存在差异,但同属中华文化,②观点错误;④中“渐趋一致”的说法错误,排除。
18.《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风趣等特点,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唤起大家对山东这片热土的热爱,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优秀文化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④不同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沂蒙山小调》等能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说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可选;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风趣等特点,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区域特征,④可选;②中“直接转化”的表述不准确,文化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③与材料主旨不符。
19.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数百项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富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川剧变脸让白俄罗斯民众接触到了中国民俗文化。《诗经》吟唱和汉唐乐舞表演将“中国风”吹至柬埔寨;傣、景颇、彝、佤、藏、阿昌等少数民族音乐跃动塞尔
维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具有其他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成果 ④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和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和魅力,同时说明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④符合题意;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同民族文化只有特色,没有优劣,①说法错误;材料表明中华文化“走出去”,未涉及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成果的问题,③与题意不符。
20.[2019·重庆调研]《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台湾风物图卷》的交流历史为背景,考查有关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之所以将这幅画作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角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魅力,故①正确;同时,这幅画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明了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所以②正确。③错误,之所以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说明了这幅画在台湾及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并不能说明与其具有相同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风格;④错误,两岸文化走向同一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1.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时指出,在教育方面,将落实中国历史成为初中独立必修科,强化基本法教育,欣赏及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这些举措有助于( )
①增强中华文化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香港民众认识历史和国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③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在香港社会的主导作用 ④抵制和克服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传承中华文化的知识。香港特区政府强化基本法教育,欣赏及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举措,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蕴含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增强香港民众的国家认同感,①②符合题意;我国实施“一国两制”,社会主义文化在香港不占主导作用,③不选;西方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不能一概抵制,④说法错误。
22.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
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顽强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故C项符合题意。
23.目前,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如高山族的拉手舞,布朗族的弹唱、蜂桶鼓舞,怒族的达比亚舞、仙女节,毛南族的打猴鼓舞、花竹帽编织技艺、肥套……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各民
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也没有体现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③不符合题意。
24.[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海派文化( )
①其实质是欧美的现代工业文化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③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④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海派文化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风格,②③入选;①错,④不能体现。
课时测评 综合提能力 课时练 赢高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写山曰峻增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由此可见,汉字( )
①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能够对事物作出形象生动的概括和表现 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 ④确立了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应该是文字。④错误。
2.2018年1月15日,姚剧历史剧《王阳明》在北京上演。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产生于浙江余姚,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姚剧《王阳明》把王阳明重视民生的思想融进了戏剧情节,通过场景演绎抓住了观众的心,观众好评如潮。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创新的主体。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姚剧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①正确;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姚剧《王阳明》把王阳明重视民生的思想融进了戏剧情节,这表明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③正确;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④不选。
3.[2019·廊坊中学模拟]“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历法独创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星座不知道节气。这说明( )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②我们要培育好和发展
好本民族文化 ③“二十四节气”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对星座文化要坚决抵制并依法取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中国历法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说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①正确;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星座不知道节气,说明我们要培育好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对待腐朽文化,我们应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星座文化不属于腐朽文化,④错误。
4.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大众传媒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错误,排除;口语是最直观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④错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②③符合题意,所以选B项。
5.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文化的性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6.[2019·桂林调研]中医药学在理论层面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华文化“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特有思维方式;倡导“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 )
①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②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医药学在理论层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①③符合题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④不符合题意。
7.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有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
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徐悲鸿用“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对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理解作了精妙的概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③符合题意。文化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服务,②说法错误。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
8.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 )
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海口骑楼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①符合题意。海口骑楼“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的性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④说法错误。
9.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④观点错误,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但是又保留各自的特色,所以是可以区别开来的,③与题意不符,题干强调的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说的是文化的区域性,①②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10.[2019·衡水中学模拟]福州地铁1号线以“福满闽都”为主题、“幸福红”为主色,各车站柱面镶着不同的“福”字,墙中嵌着反映闽越文化的浮雕《屏山古韵》、体现榕城山水的特色漆画《五虎雄姿》等作品;列车作为闽都文化主题车厢,全车拉手均印有福建名人的简介和语录。这一地铁主题设计有利于( )
①为福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厚重基础 ②为福州的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③增强福州市民对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④展示独特的城市文化和中华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作用。地铁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①不符合题意;地铁文化不一定为福州的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②不符合题意;地铁文化是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各车站柱面和墙面镶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可展示独特的城市文化和中华文化多样性。身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会增加福州市民对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会使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并努力为其作贡献,③④符合题意。
1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
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A
解析:A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B、C排除:材料中未体现这两种说法。D错: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能认为集中体现在中医药上。
12.[2019·广东韶关模拟]我国民间雕刻、编织、漆具、织锦、陶瓷、年画等各具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琴棋书画,茶、酒、烹饪,花、鸟、山水、古玩等,显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享受艺术、乐观豁达的情致;春节的对联,元宵的花灯,端午的龙舟,飞舞的龙凤,欢乐的锣鼓……相同的习俗爱好,甚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永远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之中
B.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创造力之中
C.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D.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想象力之中
答案:C
解析:相同的习俗爱好,甚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同胞永远跳动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体现了C。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
珍惜自己的文化,丢掉了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16分)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②中华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保持创新活力,成为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④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成为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1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和作用。本题要求“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主要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力量等;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14.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12分)
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分)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4分)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分)
解析:本题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分析。
15.第五届山东文博会期间,某校高二(1)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着“相约好客山东,感悟齐鲁文化”的课题,开展了探究活动,收集到以下材料。
【相约山东亮点】 对于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山东来说,这里从不缺少亮点。山东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汉唐丝绸贸易的主要供货地,丝绸之路的源头;“孔子故里”曲阜、“泉城”济南、“齐国故都”淄博、“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啤酒城”青岛……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使得齐鲁人文化的烙印更加深刻。
【感悟文化差异】 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与在干燥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
【再创齐鲁辉煌】 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是在汲取齐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因此,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齐鲁文化既给齐鲁大地带来荣耀和辉煌,也给予这块土地太多文化传统的负荷。
(1)分析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8分)
(2)结合材料,说明齐鲁文化与各地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各地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请你为我们今天再创齐鲁文化的新辉煌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答案:(1)①齐鲁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4分)②齐鲁文化独具特色,使得齐鲁人文化的烙印更加深刻,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地域性,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4分)
(2)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4分)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4分)
(3)①新时期推动齐鲁文化走向辉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2分)②再创齐鲁文化的新辉煌,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的发展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3分)③再创齐鲁文化的新辉煌,更要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之长,推动齐鲁文化发展与创新。(3分)
解析:第(1)问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较容易,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联系材料说明。第(2)问有两小问,第一小问考查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各区域文化既相互区别又渐趋融合;第二小问考查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即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笫(3)问可以转换为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结合教材知识,可以从建设文化的指导思想、文化创新的途径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