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50 KB
- 2021-09-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逻辑脉络:一方面,循着寻觅社会的真谛展开:社会的构成因素——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的历史主体。另一方面,循着实现人生的价值展开: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概念——价值观及导向作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措施。
知识结构:社会历史观角度,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结合起来,通过学习社会基本矛盾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把握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明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而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生价值观角度,结合人生价值的内涵去把握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和标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素养要求:
政治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支持我国的改革事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人生理想。
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方面的问题与现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需要。
公共参与: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民服务、勇于担当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 10 -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 习 任 务
核 心 素 养
1.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4.明确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提高政治认同,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学会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认识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他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判一判]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与其保持一致。 ( )
提示:错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但二者不总是一致的,社会意识可以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10 -
(1)生产方式及其作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判一判] 必须充分发挥生产关系作为最革命因素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 ( )
提示:错误。在社会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想一想] 某地进行农村土地改革试点。这一改革的对象是什么?
提示:改革的是生产关系,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即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
- 10 -
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改革的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判一判]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 )
提示:错误。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的。
3.结论: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创设情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出行新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追捧。不可否认,同一时代人们的环保意识会有很大差别,我们应寻求共识,进一步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探究任务]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人们的环保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受到追捧,这说明了社会史观的什么道理?
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解释与论证·科学精神)大家环保意识增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其中的唯物史观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探究总结]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内容
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10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传承“五四”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说明(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社会意识促进了社会存在的发展
③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④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本题为说明类题目,解题方向在材料
审材料
五四运动,孕育了伟大“五四”精神。传承“五四”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选项
①③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孕育了伟大“五四”精神,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传承“五四”精神,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了社会存在的发展;④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故选C。
定答案
C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确定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这表明( )
①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内容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适合先进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 10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材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同时说明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创设情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外资三法”的相关规范已逐步为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所涵盖,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促进和保护、进一步规范外商投资管理的要求。2019 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新法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的决心和信心。
[探究任务]
1.(辨析与评价·科学精神)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是变革生产关系还是上层建筑?
提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是变革上层建筑。
2.(描述与分类·公共参与)根据上述结论,分析我国制定和实施《外商投资法》的必要性。
提示: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在新形势下,原本的“外资三法”已无法适应我国促进、保护和管理外商投资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法成为当务之急。制定和实施《外商投资法》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外资的利用能力和水平,为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
[探究总结]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正确理解不同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 10 -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
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
根本目的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意区分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国家发改委提出,2020年我国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这一要求是基于( )
A.我国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一定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C.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D.改造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思维建模]
审设问
本题为因果关系类题目
审材料
我国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审选项
A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我国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说法错误,“一定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C符合题意,我国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是基于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D说法错误,实践活动都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故选C。
定答案
C
要清理和调整不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等事项及相关制度,避免用旧办法管制新业态,以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10 -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清理和调整不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行政许可、商事登记等事项及相关制度”是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根据社会现实制定政策;②用于分析思想观念随着时代而变化等)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正确决策推动社会发展;②用于分析错误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危害;③树立正确思想的重要性等)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有不同的经济体制;②用于分析各种经济改革的原因等)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政治领域改革的原因;②用于分析文化领域改革的原因;③用于分析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文化的进步等)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我国深化改革的原因;②用于分析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等)
- 10 -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房价、物价上涨,个税起征点调整的呼声也越来越响亮。个人所得税改革迈出坚实的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3500元提高到5000,并实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修改是还富于民的重要举措,会有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被纳入免税范围,这不仅体现出了我国居民收入情况的变化,调整优化了税率结构,而且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提取
知识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房价、物价上涨,个税起征点调整的呼声也越来越响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基本规律
个人所得税法修改,有利于调整优化税率结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升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新个税法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①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④变革社会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①不合题意,新个税法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②④符合题意,新个税法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其依据是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也是依据当前的社会实际进行的调整,体现了变革社会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说法错误,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选C。]
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下列传导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律的是( )
①社会总需求增加,增添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②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
- 10 -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④低收入群体税赋减轻,消费能力提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D [③排在第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②排在第二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④排在第三位,由于将个税起征点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使得低收入群体税赋减轻,消费能力提高;①排在第四位,低收入群体税赋减轻,消费能力提高,带来社会总需求增加,增添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因此,能正确反映“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规律的传导顺序是③—②—④—①;故选D。]
- 10 -
相关文档
- 安徽省全国示范高中名校2020届高三2021-09-0212页
- 2019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2021-09-0226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2021-09-027页
- 2019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2021-09-0231页
-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学2021-09-0225页
- 2019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2021-09-0224页
- 高中政治部编版(2019)必修二习题:提升2021-09-0210页
-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2021-09-0213页
- 【政治】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2021-09-028页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7年普通高中2021-09-0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