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00 KB
  • 2021-09-02 发布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六安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24题,共48分)‎ ‎1.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但实际发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8万亿元,此时,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为______,纸币的贬值幅度为________‎ A. 33% 33% B. 25% 25% C. 33% 25% D. 25% 33%‎ ‎【答案】C ‎【解析】‎ ‎【详解】ABCD: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1+20%)=6万亿元,但实际发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达到8万亿元,此时,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为(8-6)/6*100%=33%;纸币的贬值幅度为(8-6)/8*100%=25%,C正确,ABD错误。‎ 故本题选C。‎ ‎2.根据下面的表格填空( )‎ A. ①不变,②↑1倍 ③↑1倍④不变 B. ①↑1倍 ②不变 ③不变 ④↑1倍 C. ①不变 ②不变 ③↑1倍④↑1倍 D. ①不变 ②↑1倍 ③不变④↑1倍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①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产品数量增加1倍,故②↑1倍;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故③不变,A错误。‎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①不变,B错误。‎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产品数量增加1倍,故②↑1倍,C错误。‎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①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产品数量增加1倍,故②↑1倍;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故③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①不变,产品数量提升1倍,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提升1倍,故④是↑1倍,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关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格、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问题 夯实基础知识,准确掌握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关公式,同时要引入数学思维。一般而言,有三种方法可以根据题目特点加以选择运用。直接推算法:正比乘反比除,增用加降用减,明确变量之间的已知关系,直接推理;解答方程法:根据变量设方程,数学思维最安全,将求知数据设为未知数,借助数学思维;设定数值法:整倍变化设数值,公倍公约好推算,可以求取相关变量的公倍数或公约数,进行模型化推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下表为 2017 年上半年某家庭支出的情况(单位:元)‎ 该居民家庭 2017 年上半年的恩格尔系数为 A. 16% B. 19% C. 20% D. 25%‎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恩格尔系数。C: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重。故根据题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该居民家庭 2017 年上半年的恩格尔系数为4000÷(4000+5500+5000+2500+3000)×100%=20%,C正确。‎ ABD:三项都是错误的计算结果,ABD排除。‎ 故本题选C。‎ ‎4.如图为某商场同一时期甲乙两种关联商品的销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判断中对这种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 甲乙是互补商品,如果甲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MM1会向下移 B. 甲乙是互补商品,如果甲商品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MM1会向上移 C. 甲乙互为替代品,如果乙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LL1会向下移 D. 甲乙互为替代品,如果乙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LL1会向上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互替商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互补商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A:根据图示条件,甲乙是互补商品,如果甲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甲商品的价格会下降,甲的需求量会增加,乙商品的价格不一定下降,MM1不一定向下移动,A项说法错误。‎ B:甲乙是互补商品,如果甲商品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MM1不一定会向上移,B项说法错误。‎ C:甲乙互为替代品,如果乙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乙商品的价格会下降,乙商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导致甲商品需求量减少,LL1会向下移,C项说法正确。‎ D:甲乙互为替代品,如果乙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MM1会上移,相应的,LL1会向下移,D错误。‎ 正确选项为C。‎ ‎【点睛】既定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于相互替代的商品,当某一种商品价格升高,人们会对其互为替代品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对于互补商品,当某一种商品价格升高,人们会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5.受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政府开征资源税的影响,高能耗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一般会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图2中能正确反映这种变动的图形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①②::受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政府开征资源税的影响,可知对高能耗产品的需求数量会减少,①和②都是需求曲线,但①反映的是需求量向右移动,表示需求量增加,不符合题意,②反映的是需求量向左移动,表示需求量减少,应选。‎ ‎③:受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政府开征资源税的影响,销量和利润会相应减少,生产者会缩小生产规模,高耗能产品的供给数量减少,供给曲线应向左移动,③应选。‎ ‎④:图示表示的是供给数量增加,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6.下图反映的是2014年11月份某种商品供求量(Q)随价格(P)变化的情况。其中,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当D0向D1变动时,可能是该商品的替代商品价格下降了 ‎②当D0向D2变动时,可能是该商品的互补商品价格升高了 ‎③当P0向P1变动时,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将增加 ‎④当P0向P2变动时,可能该商品供不应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互替商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互补商品需求的影响。①: 由题意可知,当D0向D1移动时,意味着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当该商品的替代商品价格下降,会使该商品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上升,该商品的需求量下降,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当D0向D2变动时,意味着该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当该商品的互补商品价格升高,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故②符合题意。‎ ‎③:当P0向P1变动时,意味着该商品的价格升高,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使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将增加,故③符合题意。‎ ‎④:当P0向P2变动时,意味着该商品的价格下降,可能该商品供大于求,故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互补商品的影响 互补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化(反比例)‎ 价格变动对对替代商品的影响 ‎7.2018年9月26日,美元与人民币汇率为100:687.43,而2018年9月6日美元与人民币汇率为100:683.50,按照这种汇率变动走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从中国大量进口机械设备的美国企业的发展 ‎②美国可能执行了加大货币发行量的宽松货币政策 ‎③美国居民到中国留学、旅游会出现增加趋势 ‎④不利于向美国出口产品的中国企业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变动走势看,‎ ‎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增多,表明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从中国大量进口机械设备的美国企业的发展,美国居民到中国留学、旅游会出现增加趋势,①③项说法正确;美元对人民币升值,美元可能执行减少货币发行量的紧缩货币政策,②项说法错误;美元对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向美国出口产品的中国企业的发展,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人民币贬值,意味着美元升值,同样的美元可以兑换的人民币增加,美国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增加;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美元贬值,用美元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提高,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到美国。‎ ‎8.2018年1月25日,央行全面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覆盖全部大中型商业银行、约90%的城商行和约95%的非县域农商行,市场估计释放将超过8000亿。降准是央行货币政策之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表明流动性已开始步入逐步释放过程。该政策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A. 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降低→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B. 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C. 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降低→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 D. 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上升→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表明流动性已开始步入逐步释放过程。该政策可能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降低,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A项推导正确;该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而不是上升,B项推导错误;该政策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而不是减少,CD项推导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9.在一些大型超市,各地原生态食品齐聚并占据了超市的重要位置。面对光鲜亮丽的原生态食品,市民充满了矛盾之情。没有任何污染的原生态食品,谁都想购买。然而其价格较高,不少市民望而却步。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市民充满矛盾之情”体现了商品两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对立 ‎②“原生态食品”没有任何污染高品质决定了“其价格较高”‎ ‎③“原生态食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更加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④“不少市民望而却步”说明收入水平从根本上影响消费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品的基本属性、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因素。①:“原生态食品”虽然没有任何污染,但其价格较高,不少市民望而却步,这体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①符合题意。‎ ‎②:“原生态食品”价格高是因为其消耗了更多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不是由其使用价值决定的,②观点错误。‎ ‎③:谁都想购买“原生态食品”,是因为“原生态食品”的使用价值能更好满足地消费者的需要,③符合题意。‎ ‎④: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的发展水平,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B。‎ ‎10.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物虽然静默,可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与人交流——走马花者,它给你展示造型之美、工艺之美、色彩之美,令你惊叹;细心欣赏者,它向你讲述自己的光阴故事、人世变迁,让你感怀。材料表明 ‎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文物的造型之美、工艺之美、色彩之美,令人惊叹,文物背后的故事、人世变迁,让人感怀,表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说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也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①②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维护文化安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渗透)‎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的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的表现: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和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很多文人雅士品酒、写诗、作画、饯行的美谈。但后来,“饮酒文化”慢慢异化为另一种社交文化“拼酒式社交”“拼酒式社交”要改,强迫性劝酒行为也该叫停。这说明 ‎①中国的“酒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②“酒文化”的创新应该顺应时代发展 ‎③人们是“酒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 ‎④“酒文化”作为落后文化要加以改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很多文人雅士品酒、写诗、作画、饯行的美谈。但后来,“饮酒文化”慢慢异化为另一种社交文化“拼酒式社交”。“拼酒式社交”要改,强迫性劝酒行为也该叫停。这说明中国的“酒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没有体现人们是“酒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③排除。‎ ‎④:“酒文化”属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是落后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2.回文诗是中国文施一朵奇能,如《春》正读;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逆读:明月夜睛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但并不是难以逾越,①错误。‎ ‎②: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说明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②符合题意。‎ ‎③: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③符合题意。‎ ‎④: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并不能体现兼收并蓄,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2017·辽宁六校联考)弹幕,是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很有趣,很生动。但是弹幕中也有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低俗文化等。为此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强调,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的实时管理。国家网信办上述要求的依据是(  )‎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消除文化的商业性 ④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必须发展文化产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潜移默化的影响、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一些弹幕偏离主流价值观,传播低俗文化,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年轻人的健康成长,①项符合题意。‎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对评论、弹幕等直播互动环节加强实时管理,有利于保证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②项符合题意。‎ ‎③:文化的商业性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可以统一的,③项观点错误。‎ ‎④:“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必须发展文化产业”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4.2018年11月6日,国内最长的地铁海底隧道青岛地铁一号线贯通。为控制施工风险,施工单位精心组织、创新科技和艰苦慶战,突破了海底隧道海域段最难断裂带,获得了多项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②科技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这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③④选项入选。①与题意无关。②选项错误,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选D。‎ ‎15.大江东去的豪迈、杨柳依依的悱恻、长河落日的壮阔、彩笺尺素的缠绵、马革裹尸的肝胆、海纳百川的胸襟、乘风破浪的逸兴、青天揽月的壮思----生命中的一切体验和东方审美意境,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鲜活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东方审美意境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共存与融合中渐趋一致 ‎②东方审美意境寓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 ‎③中华传统文化阐述了东方审美意境的价值 ‎④生命中的一切体验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内容博大精深。①:选项中“渐趋一致”的表述错误。‎ ‎③: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②④:题目中,生命中的一切体验和东方审美意境,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鲜活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方审美意境寓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生命中的一切体验是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16.当前,我国通过表彰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宣传学习扶贫脱贫先进模范的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无私奉献、扶危济困、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精神,以动员更多力量参与扶贫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这说明 ‎①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③表彰道德模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弘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能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国通过表彰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宣传学习扶贫脱贫先进模范的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无私奉献、扶危济困、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精神,以动员更多力量参与扶贫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这说明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②④适合题意;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是不科学的;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7.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散发出的震撼人心的文化魅力所折射出的智慧精华、所传承的顶天立地的思想力量,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不仅延续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还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文化瑰宝。可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 ‎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底气所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④: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不仅延续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还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文化瑰宝。这说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②④符合题意。‎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①错误。‎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8.2019年1月3日,我国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预选区,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月亮”寄托着中国人浓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①③: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组带,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①③正确。‎ ‎②:该观点过于夸大了这种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的作用,②错误。‎ ‎④:传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并不是都充溢着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一般指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④错误。‎ 选本题选B。‎ ‎19.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向受试者展示一系列照片并要求他们记住照片内容,接着让受试者入睡,在此过程中监测他们大脑的活动情况。结果显示,当受试者观看照片时,他们的大脑会产生高频脑电波。无论这张照片最终是否被记住,相关的高频脑电波都会在受试者睡眠时被重新激活。这从个侧面说明 ‎①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人们可以认识人脑的运行机制,揭开记忆的奥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选项错误,正确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选项错误,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就会有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题目中,该项结果显示,当受试者观看照片时,他们的大脑会产生高频脑电波。无论这张照片最终是否被记住,相关的高频脑电波都会在受试者睡眠时被重新激活。这从个侧面说明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们可以认识人脑的运行机制,揭开记忆的奥秘。②④选项入选。选D。‎ ‎20.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引用古语“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下列观点中与该观点所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A.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B.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A:“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是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强调创新的作用,A不合题意。‎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了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B不合题意。‎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作用,C不合题意。‎ D:材料体现的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题干观点一致,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1.2018年3月14日,伟大的科学巨人霍金去世。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这表明 ‎①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并推翻原有真理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推翻原有真理”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霍金曾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这表明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①②选项入选。选A。‎ ‎22.2018年3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造桥、填海、挖隧道,克服了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伶仃洋天堑变通途,它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人新动力,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着眼于整体,促进粤港澳地区协同发展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选项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建立联系。③选项错误,该观点是唯物论观点,不是辩证法观点。港珠澳大桥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了造桥、填海、挖隧道,克服了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其建成通车后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体现了着眼于整体,促进粤港澳地区协同发展,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①④选项入选。选B。‎ ‎23.“试点”是我们党常用的工作方法,但有的地方专捏软柿子,挑难度小的地方下手,好完成任务。试点不是为了好看,是用来推广经验、推动发展的。在试点中,要敢于、善于拔硬钉子,捏“硬柿子”。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①捏“硬柿子”需要充分发择人的主观能动性 ‎②作为个性的“软柿子”不太具有可供推广的典型性 ‎③作为部分的“软柿子”不能代替整体,没有推广价值 ‎④捏“硬柿子”可暴露更多矛盾,对总结推广经验更具参考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①:捏“硬柿子”需要充分发择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题干形成不了因果关系,①不符合题意。‎ ‎②④:“在试点中,要敢于、善于拔硬钉子,捏硬柿子”,这说明作为个性“软柿子”不太具有可供推广的典型性,捏“硬柿子”可暴露更多矛盾,对总结推广经验更具参考价值,②④符合题意。‎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作为矛盾特殊性的“软柿子”不是部分,③错误。‎ 故本题选C。‎ ‎24.习近平总书记说:“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改革开放能够 ‎①从根本上变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②使经济基础更好地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③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④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的基本矛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选项“变革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表述错误。②选项错误,要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题目中,改革我党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是因为改革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能够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的基本矛盾。③④选项入选。选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 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价)收购种植农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出现下跌。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2)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1)①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 ‎②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 ‎③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 ‎④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产品的进口压力。‎ ‎(2)①政府完善补贴政策;‎ ‎②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 ‎③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 ‎【详解】本题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第(1)问,回答本题,需要发散思维,多角度进行回答。考生可从玉米价格下降,会使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会使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会进一步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会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产品的进口压力等角度进行说明。‎ 第(2)问,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考生可从政府要完善补贴制度;种植户要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要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说明。‎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殷切期望。这一节日的设立,有利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也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答案】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设立丰收节可以引起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设立丰收节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设立丰收节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设立丰收节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本题务必注意答题知识范围的限定。首先,可以从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设立丰收节可以引起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其次,可以从文化的社会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设立丰收节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第三,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设立丰收节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后,可以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说明设立该节日可以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于2018年10月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结合文化阐释和经典释义,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社会所关注的为民、修身、读书、孝道、家风等主题,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回望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到“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精忠报国;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不为五斗未而折腰”的独善其身……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如同数不尽的璀璨明珠,彰显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新时代如何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答案】①充分发挥教育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变革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 ‎②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促进优秀文化交流传播与继承发展,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起来。 ‎ ‎④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新时代如何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如同数不尽的璀璨明珠,彩显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古代先贤民本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定功能,变革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促进优秀文化交流传播与继承发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推动文化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等方面,说明新时代如何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点睛】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8.材料:实现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为此A市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过程中,通过扎实开展活动,通过人的进步促进乡风和谐文明。‎ 该市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持续开展“三好”(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活动,建设农村书屋、村民文化活动大院,举办百姓儒学讲堂,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广泛吸收退休干部和教师等群体,成立乡村文明促进会,弘扬善行义举,连接故土、维系乡情,发挥了良好的榜样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积极开展乡村法制巡回演讲、我来当村官等主题活动,提升农民法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在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让农民群众共享幸福生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文明有根的现代化之路。我们既要彰显个性特色,也要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上述要求。‎ ‎【答案】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乡村振兴,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也要实现乡风文明,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能顾此失彼。②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乡村振兴要彰显个性特色,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乡村振兴,应抓住“魂”和“根”,关键是保障“人”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解析】‎ ‎【分析】‎ 此题以A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实现上述要求。”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属中观考查。其次要注意从哲学角度回答措施类试题时,理论分析要突出方法论要求。然后结合材料中A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分别从坚持全面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对策或措施(怎么办)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此类题一般先展示某事、某地存在一系列问题,然后问如何解决(如措施、对策、建议、办法等);或者是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事例,问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因素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知识范围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模块。‎ ‎2.解题规律 有四个思路值得借鉴:‎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果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四是考虑直接和间接、具体和根本的措施。当然,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