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50 KB
  • 2021-09-03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政治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扬州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 政治期末调研试卷 第Ⅰ卷(客观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为了迎合时下独自生活的年轻人群体“一人之食”的消费感受和消费需要,纯米科技推出了全新的米家小饭煲。这表明 A.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B. 消费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C. 生产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D.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消费者“一人之食”的消费感受和消费需要,引导生产商推出全新小饭煲,体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消费是生产的目的,A项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没有体现生产决定消费,C、D两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2.小张同上购买了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门票,在美丽的冰雪世界完成了一次滑雪之旅。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该同学的行为属于 ‎①生产活动②交换活动③分配活动④消费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张同上购买了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门票,即用钱买票并完成滑雪之旅,这属于交换活动和消费活动,②④两项符合题意;购票和滑雪既不属于生产活动,也不属于分配活动,①③两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3.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的空间,坚决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这是基于民营经济 A. 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C. 与我国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 D.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营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家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充足的空间,D项符合题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A项不合题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B项不合题意;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地位并不平等,C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 ‎【点睛】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1)二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占主体地位。‎ ‎(2)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某企业从不同渠道广泛筹集资金,成为国家、集体、个人多方持股的公司。从所有制角度看,这家公司的性质属于 A. 国有经济 B. 集体经济 C. 私营经济 D. 混合所有制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某手机生产企业通过筹集资金,成为国家、集体、个人多方持股的公司,这说明这家公司的性质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故D符合题意;国有经济是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可见,材料没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可见,材料没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私营经济强调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可见,材料没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比较:‎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含义 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投资分配 作用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5.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制度规定性之一,是最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制度安排。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它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③同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④由我国的分配制度决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之所以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它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国有经济同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③项不合题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职业圈晒出的热门企业平均工资显示,华为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9696元。此工资属于 A. 按劳分配 B. 按劳动要素分配 C. 按技术要素分配 D. 按管理要素分配 ‎【答案】B ‎【解析】‎ ‎【详解】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公司,其员工的工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合题意。答案选B。‎ ‎【点睛】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业主的税后利润。‎ ‎②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③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④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⑤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⑥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7.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初次分配中国家应该 A.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B. 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C. 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D.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促进公平正义,国家在初次分配中要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项符合题意;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可以提高劳动者积极性,从而提高效率,A项不合题意;B项措施会加重劳动者的税负,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不合题意;D项措施属于再分配,不合题意。答案选C。‎ ‎【点睛】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农工建商运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差距不能过大。‎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全社会)。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再分配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功能,但也要注意效率问题。‎ ‎8.北京贞草堂大药房有限公司将一种“三七粉”包装成能治17种病的“神药”,向全国各地的老人推销。这表明,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 A. 自发性 B. 盲目性 C. 滞后性 D. 无序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京贞草堂大药房有限公司将一种“三七粉”包装成能治17种病的“神药”,通过夸大其作用欺骗消费者而获利,属于非法得利,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弊端,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没有体现。答案选A。‎ ‎9.2018年9月30日,江苏省税务局依法对范冰冰采取拆分合同手段隐瞒真实收入偷逃税款罚款合计总额8.8亿元。税务机关通过罚款处罚体现了宏观调控的 A. 经济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法律手段 D. 政治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税务机关作为政府部门,税收具有强制性,依法通过罚款处罚偷税人,体现了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B项符合题意;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在材料中未体现,A、C两项不合题意;D项不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不合题意。答案选B。‎ ‎10.在双11、双12创下辉煌战绩的同时,消费者网络交易投诉量也明显增加。规范网络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是 A.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B. 提高经营者的道德水准 C.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规则 D. 利用法律加强宏观调控 ‎【答案】A ‎【解析】‎ ‎【详解】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但不是治本之策,不合题意。答案选A。‎ ‎11.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目前,我国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是 A.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B.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C. 行业发展的不协调 D.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我国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不合题意。答案选B。‎ ‎1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 ‎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③实施农业反哺工业方针 ‎④实施扶贫同步富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③项观点错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13.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根基,要把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下列属于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是 A.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 B. 引导员工发扬奉献精神 C. 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 D. 政府帮助贷款扩大规模 ‎【答案】C ‎【解析】‎ ‎【详解】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是通过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体现,C项符合题意;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引导员工发扬奉献精神都不是通过创新引导实体经济发展,A、B两项不合题意;是否需要扩大贷款规模要视企业的经营而定,这是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政府不能直接帮助实体经济扩大贷款规模,同时扩大贷款规模不是通过创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1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高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从根本上需要 A. 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 B. 引导低端产品退出市场 C.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高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政府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C项符合题意;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措施,不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措施,A项不合题意;低端产品也有市场需求,不能笼统地说引导低端产品退出市场,B项观点错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措施,不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针对性措施,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点睛】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2)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转变。‎ ‎(3)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 A. 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C.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即到2050年,我国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项符合题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已经实现,A项不合题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不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的奋斗目标,而是现实的国情,B项不合题意;我国从2020年2035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16.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这表明 A. 人民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B.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C. 以人为本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D.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央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缩小贫富差距,体现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项符合题意;人民富裕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A项观点错误;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B项观点错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C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 ‎17.适应经济全球化,我们要以 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A. 独立自主 B. 改革开放 C. 对外贸易 D. “一带一路”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适应经济全球化,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D项符合题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原则,A项不合题意;B、C两项观点都不是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点,不合题意。答案选D。‎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内、外资企业同税率符合世贸组织的原则 。‎ A. 非歧视 B. 透明度 C. 市场准入 D. 互惠互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内、外资企业同税率符合国民待遇原则,A项符合题意;材料的内外资企业同税率没有体现B、C、D三项的原则,B、C、D三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 ‎19.2018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举办,分享全球运河文化实践经验,交流全球运河城市发展案例,推动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文化遗产是 A. 维系人类发展的基础 B. 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C. 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 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C项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A项不合题意;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B项不合题意;民族文化是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20.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大片和“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这是通过 这一途径进行文化交流。‎ A. 教育活动 B. 人口迁徙 C. 大众传媒 D. 商业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德两国的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传播他们的国家形象和价值观念,这是通过商业贸易进行文化交流,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点睛】区别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 途径 手段 区 别 内涵及侧重点 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具体 形式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 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联系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1.下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会徽,该会徽的设计体现了 A.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 C.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博采众长 D.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推陈出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把中国文化底蕴、现代国际风格、冬奥运动特征融为一体,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没有强调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B项不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C项观点错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多样性,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22.“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美化日本侵华战争,对青少年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A. 守旧主义 B. 民族虚无主义 C. 历史虚无主义 D. 封闭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这是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是指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材料没有体现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A、D两项不合题意;历史虚无主义侧重点是否认本民族的历史,材料没有体现历史虚无主义,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23.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A. 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C. 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答案】B ‎【解析】‎ 题目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表述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故B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书本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选项错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是实践。‎ 点睛: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关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4.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这样评价《国家宝藏》:“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回望历史,诠释文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的根基就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③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传播者 ‎④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的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家宝藏》这部纪录片用文物诠释文化,将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的脑洞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启示文化工作者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传播者,③④两项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①项观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重要性,②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25.故宫将展示主题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我为故宫修文物》等节目,与互联网联袂走上“新文创”之路。这启示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 A. 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 坚持文化复古主义 C. 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D.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答案】A ‎【解析】‎ ‎【详解】故宫将展示主题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我为故宫修文物》等节目,获得观众认可,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项符合题意;文化复古主义是一种错误倾向,B项观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C项不合题意;材料表明对传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 ‎26.中国的方言是“十里不同音”,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受到地理阻隔、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言有着不同的韵味。可见中华文化 A. 相互交融,日渐趋同 B.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的方言是“十里不同音”,由于受到地理阻隔、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言有着不同的韵味,可见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中“日渐趋同”的观点错误;C、D 两项的特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不合题意。答案选B。‎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27.每逢重要节日,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就载歌载舞,苗族的竹杆舞和花腰舞、蒙古族的摔跤舞、傣族的孔雀舞……让人仿佛走进了民族风情博物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①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④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之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①②两项符合题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③项不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A。‎ ‎28.我们常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一个人被人点醒,突然醒悟。其实醍醐和灌顶,分别都有典故,还跟印度有关,最早是一种佛教术语。这说明中华文化 A.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 积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C.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 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语成语“醍醐灌顶”的典故和印度有关,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A项不合题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B项观点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代表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D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29.江苏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这有利于 A. 增强人民对世界文明理念的认同感 B.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C.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D. 推动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 ‎【答案】B ‎【解析】‎ ‎【详解】江苏通过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这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世界文明理念,A项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问题,C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30.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对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同心共筑中国梦厚植起精神之魂、信仰之根、力量之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 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B. 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外来思想文化 C.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D.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A项观点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精神,但不是最重要的措施,不合题意;C项观点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无关,不合题意;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B项观点错误。答案选D。‎ 二.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与错误,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填涂正确,错误填涂错误。(本部分共10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所以题目中的判断是正确。‎ ‎32.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案】错误 ‎【解析】‎ 本题属于判断类题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故该判断错误。‎ ‎33.按劳分配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 ‎【答案】错误 ‎【解析】‎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34.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故此题观点正确。‎ ‎35.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绝对平等。‎ ‎【答案】错误 ‎【解析】‎ 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因此,题中观点错误。‎ ‎3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故此题观点正确。‎ ‎37.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此题说法错误。‎ ‎38.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此题观点正确。‎ ‎39.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故此题观点错误。‎ ‎40.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故题中观点正确。‎ 第II卷主观题(共30分)‎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共18分)‎ ‎41.材料一:新时代,共享未来!进博会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造福了世界各国人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中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各方共同努力,书写了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崭新篇章。‎ 材料二: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合拍纪录片《国宝回家》亮相首届进博会,该纪录片以大熊猫这一中国文化符号为纽带,讲述中国与世界的友好故事。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1)请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举办进博会,助推了经济全球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答案】(1)①中国举行世博会,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中国举行世博会,有利于促成贸易大繁荣、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因此,助推了经济全球化发挥积极作用。‎ ‎(2)①以中国文化符号为纽带,人类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要求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讲述中国与世界的友好故事,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和中英合拍的纪录片为材料,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较为明确,第一问难度较大,第二问难度不大。‎ ‎【详解】(1)设问一要求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举办进博会,助推了经济全球化发挥积极作用”的合理性。本题属于观点分析题,观点的关键词是“进博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即分析我国举办进博会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一,首先可以明确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国举办进博会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其次,“中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各方共同努力,书写了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崭新篇章”,说明进博会促进了全球贸易,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 ‎(2)设问二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据本题设问的关键词可知,本题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的措施类主观题。据教材可知,“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应的知识点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所以学生用教材对应知识回答即可。‎ ‎42.材料一:2018年10月24日,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是由数千大桥人团结一心、自主攻关、苦战九年共同造就的,它的建成实现了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伟大梦想。‎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运营后,有利于促进港澳与内地在综合运输、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既带动中东西部协调发展,又使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快捷、便捷地走向世界。‎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精神?‎ ‎(2)请从经济角度分析,大桥建成运营的意义。‎ ‎【答案】(1)①港珠澳历经九年自主攻关,建成“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精神。②历经九年艰苦奋战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的族精神。③4000多港珠澳大桥人团结一心,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的精神。④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精神。⑤大桥人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桥建好、建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2)有利于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的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的意义为背景,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较小,第二问难度较大。‎ ‎【详解】(1)设问一要求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精神?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的体现类问题,较为简单。据教材可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然后具体结合材料,“自主攻关”体现了伟大创造精神;“团结一心”体现了伟大团结精神;“苦战九年”体现了伟大奋斗精神;“实现了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伟大梦想”体现了伟大梦想精神,同时体现了爱国主义。‎ ‎(2)设问二要求从经济角度分析,大桥建成运营的意义。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较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归纳材料,对接教材,形成答案。据材料可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运营,有利于港珠澳地区协调发展,这贯彻落实了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港珠澳大桥为大湾区走向世界提供便利,说明该大桥的建成运营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根据归纳整合为完整答案即可。‎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2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43.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段取得“史诗般进步”的历程,也是一个“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某校高一(1)班时事学习小组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其中,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四十年变化令人动容 名称年份 ‎1978年 ‎2017年 国内生产总值 ‎0.37万亿元 ‎82.71万亿元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元 ‎25974元 贫困人口规模 ‎7.7039亿人 ‎0.3046亿人 ‎(1)请解读改革开放四十年变化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四十年探索体制变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翻天覆地震撼世界的四十年。四十年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据此有人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就完全是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 ‎(2)请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四十年精神永流传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从哪些方面获取精神力量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 ‎【答案】(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表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又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市场和宏观调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文化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话题,组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详解】(1)设问一要求解读改革开放四十年变化所蕴含的经济信息。本题属于图表分析题,解答此类问题既要通过图表分析现象,也要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即上升到理论高度,不能只分析现象而不进行理论升华。本题表格反映的现象是: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这表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设问二要求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本题要求调用的知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中观切口的评析类主观题。首先明确观点“改革开放的成就完全是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该观点把改革开放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市场的作用,而忽视了宏观调控的作用,表明该观点是片面的,评析时指出其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然后得出结论: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市场和宏观调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3)设问三要求结合第三段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从哪些方面获取精神力量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本题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中观切口的说明类主观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提炼角度,然后对接教材知识。据材料可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可以对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可以对接文化自信的含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反作用。‎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策略。‎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者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横向对比来说明两者存在的差距。‎ ‎3.读表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解题有较大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