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50 KB
  • 2021-09-03 发布

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学考突破卷七 哲学之缘起与世界之探索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突破卷七 哲学之缘起与世界之探索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 ‎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 解析:T ‎2.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体现了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科学态度的统一。(  )‎ 解析:T ‎3.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并传回月表照片,体现了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 解析:T ‎4.真理中包含一定的谬误成分,所以真理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  )‎ 解析:F 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真理中包含一定的谬误成分”说法错误。‎ ‎5.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就是哲学。(  )‎ 解析:F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不等同于哲学。‎ ‎6.根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阵营。(  )‎ 解析:F 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阵营。‎ ‎7.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解析:T ‎8.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  )‎ 解析:T ‎9.随着机器人的智能化,人类对于意识与人脑关系的认识正面临严峻挑战。(  )‎ 解析:F 机器人的智能化,是人在意识的指导下主动创造的成果,并不改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结论。‎ ‎10.“真理在其漫长的发展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继续”,说明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 解析:T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海的帮凶,能把你埋在大海深处。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往往带有主体性特征 C.生活中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D.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不止一个 解析:B 悲观者和乐观者不同的认识,表明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往往带有主体性特征,B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A、C不符合题意;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D错误。‎ ‎12.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段话表明(  )‎ ‎①哲学的任务是揭示整个世界最一般本质和规律 ②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 ③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④哲学研究整个世界,世界观构成哲学的基本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哲学要从具体科学揭示的特殊规律中抽象概括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与具体科学层次不同,不是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科学,②③错误,①④符合题意。 ‎ ‎13.关于哲学之于具体科学,有学者指出:哲学智慧展示了其“无用之大用”。对该学者的观点,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能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 ②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解决具体问题 ③离开哲学,科学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 哲学智慧展示了其“无用之大用”,说哲学“无用”,是指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解决具体科学领域内的具体问题;说哲学“大用”,是指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②④‎ 正确。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与具体科学不属同一层次,不能代替具体科学去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①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层次等同,错误。尽管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哲学的存在与发展是在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③错在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 ‎14.2019年4月10日21时,全球六地同时召开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新闻发布会。该黑洞距离地球5 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爱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的预测,在今天通过最先进的科学工程技术成功证实。这说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总是随着认识的发展而深入 ③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D 题干强调有关黑洞的预测得到实践证实,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④正确;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入,②错误;题干未体现真理的特征,③不符合 题意。‎ ‎15.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的观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题干中张衡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6.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主张“超人不受任何约束”,提倡唯意志论。下列选项与尼采的上述观点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物是感觉的复合 ②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③物理不外于吾心 ④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尼采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分别为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不合题意。‎ ‎17.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而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的“心理之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解析:C “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该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该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因而“心理之争”实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正确。A、B、D不合题意。‎ ‎18.科学家们发现,在微观世界里,有共同来源的两个量子之间存在着“纠缠”关系,无论两者相距多远,只要其中一个量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量子就会立即“感应”,并作出相应变化。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④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两个量子之间存在着“纠缠”关系,只要其中一个量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量子就会立即“感应”,并作出相应变化,这体现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①③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是静止与运动的关系,④与题意不符。‎ ‎19.受生态环境破坏和喀斯特地貌影响,黔西海子村痛定思痛,决定向生态要效益,实施开荒育林。昔日荒山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海子村的转变告诉我们(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人类活动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C 黔西海子村的转变,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①正确;海子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说明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④正确;②不合题意;③的“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说法错误。‎ ‎20.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②‎ 人们可以创造细胞生长的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③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保证医学研究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C 题干反映科学家对干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深化,对人类医疗事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①③④符合题意。②的“创造规律”说法 错误。‎ ‎2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词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解析:C “愁情”属于意识,是对其所处“环境”的能动反映,C正确;A、B颠倒了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错误;D否定了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能动性,错误。‎ ‎22.为掌握水稻在沙漠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规律和水肥施用条件,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展了沙漠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试种实验,获得了初步成功,为大规模推广种植积累了经验。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试种实验的初步成功,表明(  )‎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人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D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强调的是意识的起源问题,题干通过种植实验反映意识活动的特点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人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①不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 ‎23.习近平主席在谈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时,引用古语“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以中国智慧解题、以中国道理说事。以中国智慧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体现了意识活动(  )‎ ‎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③具有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对经济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以中国智慧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说明意识活动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说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①②正确;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③错误;不同性质的意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并非都能起促进作用,④错误。‎ ‎24.中国古代就有“仁者寿”“上善若水”的说法。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也证明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心善的人往往心静如水,能化解人生的烦恼,从而延年益寿。这说明(  )‎ A.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人类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 D.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B 心善属于意识范畴,心善能化解人生的烦恼,从而延年益寿,这表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B符合题意;A、C不为材料所反映;材料未涉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不符合题意。‎ ‎25.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  )‎ A.一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 B.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C.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D.顾此失彼,没有用正确意识作指导 解析:C 漫画讽刺一些人一味地坚持原则,漫画中的人错在没有从避免现有羊群继续损失的实际出发,C符合题意;A、B、D与漫画寓意不符,排除。‎ ‎26.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都具有其内在的生物钟,但是它到底如何工作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三位美国科学家使用果蝇作为示范生物,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这说明(  )‎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 ②获得正确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③自然事物机制取决于研究的揭示 ④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题干反映科学家为揭示生物体的生物钟,使用果蝇作为示范生物,通过实验揭示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说明实践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①④正确;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类,②错误;自然事物机制是客观的,③错误。‎ ‎27.漫画《任务完成》(作者: 孙宝欣) 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①要反对只求表面的形式主义 ②要把群众利益作为行动依据 ③要反对只重书本的教条主义 ④要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成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C 漫画反映扶贫总结掩盖了背后的贫困,说明某些部门只重表面不求实效,①④正确。②③不合题意。‎ ‎28.精确掌握地震规律并趋利避害是人类的长期追求。2018年2月,我国发射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这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 ④技术创新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认识对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借助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有助于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这表明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故③符合题意;电磁监测试验卫星“‎ 张衡一号”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故①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9.“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表明(  )‎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 D.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永恒的 解析:B 真理只有一个,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依靠客观的实践,这说明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对同一事物,由于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等不同,人们会得出不同的认识;C说法错误,参加实践,可以获得认识,但不一定是真理;D说法错误,真理不是永恒的,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30.“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 D.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并无条件相互转化 解析:B 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B正确。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错误。真理是客观的,不会因不同的立场而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C错误。D中“无条件相互转化”说法错误。‎ ‎31.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生物的生长对阳光的依赖程度有了不同认识,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需要不断发展,也说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给人们认识带来的反复性,②③符合题意。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①说法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说法错误。‎ ‎32.在20世纪,杂交玉米的推广境遇和今天转基因玉米大同小异,被很多人认为是洪水猛兽。现如今,杂交技术已成为公众心悦诚服的安全技术。这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具有(  )‎ A.物质性和能动性 B.自觉选择性 C.反复性和上升性 D.主动创造性 解析:C 题干反映人们对杂交玉米等的认识有一个从认为不安全到认为安全、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这体现了认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上升的过程,C正确。A、B、D不合题意。‎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 ‎33.2018年10月24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建设不仅面临诸多的技术难题,也面临巨大的“生态难题”。大桥跨越的伶仃洋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最大栖息地。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是世界濒危海洋哺乳动物之一。为确保将大桥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降至最低,港珠澳大桥的各项环保措施“史无前例”。最终,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现了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 ‎(1)运用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知识,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为什么能实现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 ‎(2)港珠澳大桥建设解决“生态难题”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解析:第(1)问,要紧扣为什么能实现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这一答题指向,把握材料中港珠澳大桥建设面临的“生态难题”和采取的措施,调动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要求和人能认识利用规律的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要紧扣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这一答题指向,把握材料中大桥建设面临的“生态难题”、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实际的效果,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两个角度对接分析。‎ 答案:(1)①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尊重了客观的自然生态规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②‎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正是由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各项环保措施,才实现了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 ‎(2)①针对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面临的“生态难题”,为确保将对白海豚的影响降至最低,采取“史无前例”的环保措施,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为确保将大桥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降至最低,港珠澳大桥建设采取“史无前例”的环保措施,实现了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说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 世界。‎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把戏曲送进乡村,不仅能够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为戏曲的生存和传承培养土壤。‎ 以往不少地方送戏下乡就是请演出团体到村里进行表演,演了就走,这种“政府派戏”资金花了不少,群众还不一定喜欢看、有时间看。2017年,Z县决定变“政府派戏”为“群众点戏”,首先成立了专家评审团和群众观学团,下乡演出前把节目单和调查问卷发到相应村里,让村民对演出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建议并合理吸纳,如在地方花鼓戏的基础上增加青年村民喜欢的流行歌曲和乐器演奏等,演出结束后再次向村民征求意见并加以改进,渐渐地,看戏的观众多了、掌声多了、年轻人多了。‎ 中央发布的《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戏曲进乡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专家指出,比“送戏下乡”更难的是“种戏进乡”。从当地乡村挖掘和培育地方戏曲后备人才,帮助村民组建自己的戏曲团队,与时俱进开展创作,才能让戏曲永久扎根乡村,留在乡土。‎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Z县变“政府派戏”为“群众点戏”的合理性。‎ 解析:本题指定要求分析Z县变“政府派戏”为“群众点戏”的合理性,指定的知识范围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调动教材上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要求,将材料中的做法转换为教材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根据客观存在的事物,经过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以往的派戏没有从村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结果群众未必喜欢看。Z县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调查研究找准当地村民对戏曲内容、形式、时间的真实需要,并据此变派戏为点戏,符合村民主观需要和农村客观条件,让广大村民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