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0 KB
- 2021-09-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凌源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燧人氏是汉族神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简称燧人,据传,燧人氏来到遂木下休息,忽然看见毕方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燧人氏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意义在于
①改善了原始人的生活
②使原始人能够从容的支配自然
③使人类迈出了改造自然的第一步
④扩大了原始人的活动范围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们燧人氏钻木取火这一典故的历史意义,需要考生们理解钻木取火深层次的社会价值以及对原始人的重大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详解】①:钻木取火能使人类吃上了熟悉,改善了原始人的生活,因此,①正确。
②:钻木取火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表现,支配自然夸大其实,②不符合题意。
③:钻木取火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表现,而非改造自然,③不符合题意。
④: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扩大了原始人的活动范围。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清 袁枚《新齐谐·燧人钻火树》:"教燧人皇帝钻木取火,以作大烹。"
鲁迅《南腔北调集·火》:"但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
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没有墨,就用钻木取火的办法把棉花烧成灰,滴上几滴水,就代替了墨。"
唐 罗隐《两同书·理乱》:"昔伯益凿井, 燧人钻木。水火之利,於今赖之。"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这是基于
①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
③提高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④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劳动者作用的认识,劳动者是对从事劳作活动一类人的统称,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深远,考查学生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详解】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起主导作用,①正确。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观因素,而非物,②错误。
③:劳动者素质提升,可以改进生产工具,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提高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③正确。
④: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会影响生产力水平,决定作用错误。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部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 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3.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中( )
①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②一切大事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讨论决定
③不存在人压迫人的现象
④氏族长采取强制手段解决氏族内部问题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氏族制度。①: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①正确。
②:氏族的一切大事都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女共同讨论决定,②错误。
③:氏族内部的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③正确。
④:氏族长处理氏族内部日常事务,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在氏族制度中,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氏族的一切大事都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女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也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氏族长处理氏族内部日常事务,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他同所有氏族成员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更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氏族内部的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4.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到原始社会结束,人类经历了长达上百万年之久的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类一直奉行“平均分配”制度,人们集体劳动所得到的果实,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其根本原因是
A. 物质产品不够丰富 B. 人们具有朴素的道德观念
C. 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D.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的内在原因,需要考生们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解和回答。
【详解】A:物质产品不够丰富指的是产品匮乏,这并非采取平均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才是最根本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
B:生产关系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客观的生产力水平,而非主观的道德观念,B不符合题意。
C: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以及产品如何分配均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构成原因与结果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较低,需要集体劳动,决定了“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因此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劳动的结合方式主要是简单协作,人们之间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别、年龄实行的自然分工。人们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为谋取生活资源必须共同劳动,从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同时,人们在劳动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产品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
5.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但是它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很大提高。由史实可见,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应当看( )
A. 是否存在着阶级 B. 是否存在着剥削
C. 是否存在着私有制 D. 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D: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是看这一制度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符合题意。
ABC:是否存在着阶级、是否存在着剥削、是否存在着私有制,都不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ABC排除。
故本题选D。
6.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终年劳动,却陷入饥寒交迫的贫困境地,其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的等级制度
B. 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C. 封建的国家政权
D. 封建思想和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B:在封建社会,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B正确。
A:封建的等级制度,这对材料进行了概括和升华,不是材料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
CD:材料阐释的是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反映的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未涉及封建的国家政权和封建思想和文化,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封建制生产关系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在封建社会,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7.封建制生产关系比奴隶制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 )
A. 农民开始有大量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
B. 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都比较主动地劳动
C. 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土地,能自主安排生产
D. 农民能占有少量劳动成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作用、影响。A:封建社会,农民没有大量土地,A错误。
B:“都比较主动地劳动”过于绝对化,B排除。
C: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正确。
D:封建社会,农民能占有少量的劳动成果,有了生产积极性,不是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错误。
故本题选C。
8.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是在“公平交易”的掩盖下,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 )
A. 全部劳动产品 B. 部分劳动产品 C. 剩余价值 D. 一部分剩余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AB:资本家占有产品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AB不符合题意。
C: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是在“公平交易”的掩盖下,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C正确。
D:资本家占有全部的剩余价值,D错误。
故本题选C。
9.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工人一天工资。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而且养活了工人 B.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公平交易,互相利用
C. 资本家与工人团结协作,共同生产 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认识,需要考生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一个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内在形式,以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详解】A:否认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不符合客观事实,因此A错误。
B: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却能创造出比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因此B错误。
C: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工人才是生产者,二者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是团结协作的关系,C错误。
D: 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劳动中所创造的一小部分价值,其余大部分,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这就是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创造的价值。另一种就是绝对剩余价值,这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来实现。
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剥削永远不会停止,有剩余价值产生,就必然存在剥削。科技进步了,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可以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强度的减轻并不影响剩余价值的榨取。另一方面,劳动强度的减轻和工资的提高,可以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
10.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中,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社会有
①原始社会
②奴隶社会
③封建社会
④资本主义社会
⑤社会主义社会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对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性质的理解,需要考生们认识什么是剥削制度,哪种制度是民主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的更迭和替代有基本的了解即可作答。
【详解】①: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不存在剥削制度代替剥削制度,①不符合题意。
②:奴隶社会是由原始社会发展而来,原始社会没有剥削与被剥削,所以②不符合题意。
③:封建社会是由奴隶社会发展而来,二者均是剥削制度,③正确。
④: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封建社会发展而来,二者均是剥削制度,④正确。
⑤: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没有剥削,⑤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是人类从猿类分化出来之后所建立的第一个共同体,也就是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
2、奴隶社会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3、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4、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5、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共识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
1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②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工人享有真正的人身自由
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比以往更加的显现和严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①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①②正确。
③: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可能享有真正的人身自由,③错误。
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隐蔽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发财致富的行为是以“契约自由”的名义,在“公平交易”的招牌掩盖下进行的,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1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跃发展,是在其基本矛盾不断激发和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这一基本矛盾
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②为根治资本主义痼疾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③使工业革命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劳动群众
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作为考查点,需要学生们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和理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做出解答,属于基础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详解】①: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工人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因此二者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①正确。
②:资本主义的痼疾不可能根治,②错误。
③: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业革命,获益的最终是资本家,③错误。
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设计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内容: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表现:(1)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消费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3)生产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3.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产生的历史前提是
①空想社会主义②《共产党宣言》的诞生③工人运动的兴起④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需要学生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基本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类考查,学生们要认真研读课本,厘清基础的知识和内在的联系。
【详解】①: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①正确。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不符合题意。
③: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愈演愈烈,工人的反抗意识增强,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③正确。
④: 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政治学习考试小妙招
第一,看书要透---不懂的地方一定不要放过,有时候多读几遍可能就明白了,还是不懂,只有问老师;
第二,背的要牢---概念、基本原理必须背下来,当然在理解的基础上,没有砖头就没办法砌起来大房子;
第三,做题要精---不一定多做,但凡做过的一定要搞清楚所以然,比如做选择题,4个选项必须要明确选的理由和不选的理由。
14.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
①资本家组织生产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②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③资本主义条件下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④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需要学生们理解剩余价值的含义,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根据已知的基础知识,对剩余价值的内容和背后的寓意有基本的理解。
【详解】①: 资本家是剥削阶级,是以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为目标,①正确。
②: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②说法错误。
③: 马克思用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经济领域的对立,因此③正确。
④: 剩余价值虽然是由无产阶级生产的,但是无法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描述方式,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15.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也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共产党宣言》 ( )
①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③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④深刻阐述了马克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和崇高理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共产党宣言》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①正确。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②错误。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③错误。
④:《共产党宣言》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因而深刻阐述了马克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和崇高理想,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③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之而奋斗。
2.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进程影响深远。
16.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搜集资料,请你选出有问题的一项:
A. 实践起点:小岗“大包干”
B. 经济特区:为中国开了一扇窗
C. 历史惊喜: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D. 圆满收官:2001年中国入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材料为考查方式,灵活的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需要学生们对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成就有基本的了解。
【详解】A: 1978年冬,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盘活了农村经济,是一大壮举,A正确。
B: 国家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迈出关键步伐的标志,B正确。
C: 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的标志,C正确。
D: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了新的水平,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政治选择题九不选
(1)表述有错者不选;(2)肢干不符者不选;(3)肢干双重者不选;(4)因果相悖者不选;(5)正误相混者不选;(6)间接联系者不选;(7)范围不符者不选;(8)反向选择者不正选;(9)第一选择不轻动。
17.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 )的对外开放格局。
A. 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 B.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C. 引进来、走出去、多层次 D.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互惠互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正确答案是B。
考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评: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确定的知识点,考生只要记住即可。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将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的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
①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
②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③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④促进改革进入完成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们对改革的认识,改革一般指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因此,考查学生们对改革的认识。
【详解】①: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①正确。
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改革能够改掉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所以会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②正确。
③: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③正确。
④: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
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9.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D. 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C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排除。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0.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反面的经验总结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所提供的成功经验
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类的考查,学生们要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因此,可以根据时间节点进行比较和排除,另外也需要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实现更好的比较和选择。
【详解】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的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因此,①正确。
②:俄国的十月革命所提供的的是革命经验,而当时,革命已取得胜利,因此②不符合题意。
③:邓小平理论确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重要的参考,③正确。
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④与题目要求的时间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邓小平理论
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
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
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
1992-1997年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2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 坚持与时俱进
B. 坚持执政为民
C. 坚持党的先进性
D.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们对“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试题的答案做出比较臻选,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需求。
【详解】A: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贯彻“三个代表”关键是与时俱进,A与题意无关。
B: 贯彻“三个代表”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B正确。
C: 贯彻“三个代表”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C与题意无关。
D: “三个代表”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D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B。
【点睛】三个代表: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社会虽然总体上是不和谐的,但还是取得了显著成就
②我国虽然实现了共同富裕,但社会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矛盾、新挑战
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这是新时期对我国现状的基本定位,需要学生们对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有基本的认识,并对易错易混选项进行有效的排除。
【详解】①:虽然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但是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因此①说法错误。
②:我国尚未实现共同富裕,因此②说法错误。
③:
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主要矛盾证明了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③正确。
④:虽然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必须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因此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不平衡和不充分
所谓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上看,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生产力布局还不平衡,比如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从发展各领域来看,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既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还有不少明显的“短板”。从发展成果的共享看,不同群体之间也有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差别比较明显,社会上存在不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贫困人口还有4000多万。
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客观上还存在发展不够稳定和不持续的情况。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必须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复杂,分工更合理,产品更精细,供给更有效方面发展;这就要求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23.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①实践特色
②思想特色
③民族特色
④时代特色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作为考查点,“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根据本纲要内容即可作答。
【详解】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内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奋勇开拓、深化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即可知道,本题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与之无关。
故本题选B。
【点睛】政治选择题的审题干的要领
一要全面理解题意。题干是一个完整的内容,审清题干,就要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弄清题干的中心思想。
二要准确地把握“题眼”,即找出关键词语。因为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有目标。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使思路迅速地进入到试题中去。
三要明确题意所指的方向。题意所指的方向规定了答案的选择。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桥梁。如有的要求选对的,有的要求选错的;有的要求选原因,有的要求选结果。
24.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党的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作出了分析。对这两次会议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根据具体国情作出了正确分析 B. 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 都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 D. 都促使了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目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党的八大也曾对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两次会议都根据当时具体国情做出了正确分析,A项正确。
B: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国民经济已经恢复,B项错误。
C: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中国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
D: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D项错误。
故本题选A。
25.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下列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你认为正确的有
①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②到建党100周年时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③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④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的理解,需要学生掌握十九大报告的具体内容,对我国的路线方针和目标有基础的认知。
【详解】①: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2017-2020年是决胜期。①正确。
②:我国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②错误。
③:十九大报告指出: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③正确。
④: 十九大报告指出: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地把实现新目标的路径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两个阶段”的论述,让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明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个历史方位为起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承上启下的历史性转折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朝着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继续迈进。
26.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①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
②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③是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的必然要求
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本战略的认识程度,需要考生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即可作答。
【详解】①: 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农民富裕,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因此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①正确。
②:乡村振兴有利于解决城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因此②正确。
③: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或者是同等富裕,因此③错误。
④: 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村的振兴将大大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因此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7.《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②社会主义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将《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内容作为设题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基本思想的理解和认知,既有对时政的考查,也有对理解我国基本路线方针的考查。
【详解】①: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因此①错误。
②: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社会主义的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②正确。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及经十九大修正后的《党章》均列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③说法错误。
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指导思想,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清晰阐明。用十四项基本方略进行具体谋划,吸引着想要透过中国找寻未来方向的世界目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2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
A. 伟大斗争 B. 伟大工程 C. 伟大事业 D. 伟大梦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十九大报告原文和课本知识的内容即可作答,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详解】十九大报告指出: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由此可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29.为了向大家介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山东省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围绕“学习十九大,启航新时代”制作主题板报,符合板报内容的是
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十九大内容的理解,题目设置为制作主题板报,实质内容是考查学生对十九大的具体内容是否有清晰的理解,需要学生们关注时事热点,认真研读党的方针政策。
【详解】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起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因此①错误。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此②正确。
③: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因此③正确。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④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0.“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由中宣部主管,于2019年1月1日上线。它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络,实现有组织、有指导、有管理、有服务的学习。“学习强国”
①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
②根本目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
③是宣传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的唯一途径
④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学习强国”平台的开设和内容考查学生对这一平台的理解,需要学生观察生活,根据已知的生活经验和课本内容作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①: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由中宣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学习平台,进一步筑牢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是一个创新的探索,①正确。
②:“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主要是为了学习新思想,并在实践活动中用好用活,因此②错误。
③:“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宣传新思想、新要求等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因此③错误。
④: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要内容,因此④正确。
故本题选A。
【点睛】建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党全面学习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建好用好学习平台,必须突出思想性、新闻性、综合性、服务性。要坚持鲜明主题、突出重点,全面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丰富的信息库。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曾多次发生局部性经济危机,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从此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期间就会发生一次。1836年和1847年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二战后,危机爆发变得更加频繁。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萧条。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遭受重创。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
(2)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衡,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个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解析】
【分析】
本试题以各国的经济危机情况为情境素材,考查学生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和原因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详解】(1)虽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带来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可以就课本的知识进行准确的描述,在教材中,对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都有详尽的描述。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在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导致的社会生产结构的失调。
【点睛】政治主观题考试的能力要求
1.记忆。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了解它们的规律及意义。
2.理解。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以及相关的主要概念与结论;相关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关系。
3.应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总之,政治主观题考查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需要学生们对课本知识有最基本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们能结合题目给出的实际情境,有条理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32.材料一近代以后……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指出确定这条道路的依据。
(3)依据材料三,简要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班级准备出庆祝建国70周年的宣传板报,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答案】(1)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依据:中国国情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4)示例:70年奋进,70年辉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举国上下共庆贺,祝愿祖国更强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为主线出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的历史和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答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详解】(1)近代开始于鸦片战争。根据材料内容得知“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结合课本的知识,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此,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使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4)本题是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背景,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或者人民生活方面等各个角度发挥,朗朗上口适合标语的问题即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点睛】主观题答题要领:
1. 答好题目的基础在于对所学知识全面深入的理解,因此要加强课本的知识的学习。
2. 答好题目的关键是审题。要认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弄清题目说什么。
3. 答好题目还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思路和规范。政治题目的设置思路一般是通过材料说明什么。解题思路是说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3.高举旗帜奋力开拓铸就辉煌业绩,领航中国信心满怀共创美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你打算怎么做?
【答案】(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提示:从树立理想、认真学习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出题,并要求学生回答如何做,需要考生理解并记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做法与弘扬精神紧密相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知识的运用能力。
【详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及经十九大修正后的《党章》均列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第一问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和实践等方面做出解答,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行动上: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创新意识,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等。
【点睛】如何解答政治主观题
1.记忆。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了解它们的规律及意义。
2.理解。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以及相关的主要概念与结论;相关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关系。
3.应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实际上三种能力要求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来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思考过程即内容;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论用语言和文字作答出来即形式。显然,充分地思考是能力考查的出发点,也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政治题的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思考过程,正确处理思考与作答的关系,合理分配两者所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