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9 MB
- 2021-09-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三课时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考点扫描 悟规律
]
瞄考纲 有的放矢
析命题 探寻规律
考点展示
学习目标
真题分布
考核素养
高考频率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①
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判断:
2019·04
,
T9
、
2017·04
,
T9
选择:
2016·04
,
T30
科学精神
5
年
8
卷
3
考
②
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选择:
2019
·
04
,
T28
、
2018·04
,
T27
、
2017·11
,
T28
、
2015·10
,
T30
综合:
2018·11
,
T38
科学精神
5
年
8
卷
5
考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①
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判断:
2016·04
,
T9
科学精神
5
年
8
卷
1
考
②
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选择:
2019·04
,
T28
科学精神
5
年
8
卷
1
考
③
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5
年
8
卷
0
考
命题分析预测
1.
高频考点: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关注热点:黑洞等自然科学新发现、嫦娥四号探测器等航天领域新成就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国
70
周年理论的突破
真题回放
【例
1
】
(2019·04
,
9)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和其他自然运动过程不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
(
)
解析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活动,旨在把人的动机、目的、理想转化为某种客观存在,这是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之所在。故上述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
正确
【例
2
】
(2016·04
,
30)
马克思说:
“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
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
(
)
①
能动性
②
客观物质性
③
目的性
④
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材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纯本能的活动,
①③
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④
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
B
。
答案
B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以名言名句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在弄明白引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基本观点分析判断材料,着重突出了对考生阅读材料和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识破天机
物质与意识都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只有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
——
实践才具有此特点,因此实践是一种联系物质与意识的桥梁,它同时具有
“
客观物质性
”
和
“
能动性
”
这两个特点。
1.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
解析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故题中观点错误。
答案
错误
母题变式
2.
要把我们描绘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这是因为实践
(
)
A.
具有客观物质性
B.
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C.
具有主观能动性
D.
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解析
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在实践中人们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B
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通过实践把蓝图变成现实,与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概念无关,
A
、
C
、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
答案
B
真题回放
【例
3
】
(2018·4
,
27)
科学家通过对
3 000
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
40%
,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
(
)
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
科学家通过对
3 000
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
40%
,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①④
适合题意;
②③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D
。
答案
D
【例
4
】
(2017·11
,
28)
在发现土壤呈现流变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取决于土壤颗粒之间是否存在
ODI
约束之后,中国科学家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
ODI
约束,在沙漠进行
“
沙子土壤化
”
试验。
5
年后,所试验的
4 000
亩沙漠变成了良田。这样做是因为
(
)
A.
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B.
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解析
本题宜采用排除法,题干材料未涉及认识工具的完备,排除
A
;人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认识,排除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排除
D
。科学家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
ODI
约束,在沙漠进行
“
沙子土壤化
”
试验,最终
5
年后沙漠变成良田,说明科学实验检验了
“
土壤呈现流变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取决于土壤颗粒之间是否存在
ODI
约束
”
这种认识的正确与否,故选
C
。
答案
C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试题以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功试验或新发现为背景材料,采用一个无关项和两个表述错误选项为干扰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方法点拨:侧重点法区分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四个方面的表现
来源
侧重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
“
从无到有
”
动力
侧重认识在实践中
“
深化和发展
”
标准
侧重实践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目的
侧重认识要回归、服务实践
3.
有人能一目十行,不到几分钟就复述出来。研究人员采用先进的光遗传方法,证实了
“
瞬间记忆
”
的幕后
“
操纵者
”
为大脑内侧的前额叶。这体现了
(
)
①
记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新的手段
③
新的工具推动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④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解析
材料没有揭示记忆与自然界的关系,
①
排除;
“
采用先进的光遗传方法
”
而获得了新的认识,体现了实践为认识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体现了新的工具推动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②③
正确;
④
揭示了意识的本质,与题意不符。本题选
B
。
答案
B
母题变式
4.2019
年
1
月
3
日
10
时
26
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并通过
“
鹊桥
”
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此次任务的成功佐证了
(
)
①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②
科技手段延伸人类认识器官,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③
宇宙天体的复杂性取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
④
人类能够在实践中主动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③④
解析
人类对月球背面的认识,是通过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来实现的,这体现了认识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①
符合题意。通过
“
鹊桥
”
中继星,我们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
紗
,这说
明人类借助于科技手段提高了认识能力,
②
符合题意。宇宙天体的复杂性具有客观性,与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没有必然联系,
③
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人类能够在实践中主动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④
不合题意。故本题选
A
。
答案
A
真题回放
【例
5
】
(2016·04
,
9)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对不对,就看大家的。
(
)
解析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唯一性,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故本题判断错误。
答案
错误
【例
6
】
(2019·4
,
28)
入侵物种水花生的蔓延导致洪湖水质恶化、鱼蟹死亡。在相继使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终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这表明
(
)
①
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②
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
③
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
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
人们在相继使用各种方法失败后,最终引进的叶甲解决了相关的问题,说明了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认识,题肢
②
说法正确;通过实践,人们逐渐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明了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题肢
③
说法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实践推动认识发展,而且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且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题肢
①④
不符合材料主旨,且说法过于片面,排除。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
C
命题透析
核心素养
命题方式
科学精神
以生物领域中政府解决生物链问题的案例为切入点,所考查的能力是:概括材料主旨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试题有一定难度
名师指津:正确理解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
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
(2)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是相互包含,不容混淆;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
你有你的实践,我有我的实践,因此你有你的真理,我也有我的真理。
(
)
解析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题中观点错误。
答案
错误
母题变式
6.
“
感冒了,多喝点水吧。
”
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
)
A.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有时难以划分
C.
不同的立场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D.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解析
材料表明
“
多喝水
”
的建议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的,
A
符合题意;
B
错误,真理与谬误具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C
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
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
A
。
答案
A
1.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时政+知识 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
时政:
2019
年
6
月
26
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指出:到目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已两年。两年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不断纵深发展。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334
个深度贫困县
2018
年减贫
480
万人,占全国减贫总数的
38%
。
334
个县的贫困发生率比
2017
年下降了
4.9
个百分点,比全国下降的速度快了
3.2
个百分点。
@
知识: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活动;实践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系
内容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①
实践中产生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探索与研究;
②
实践为认识提供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发展;
③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无论正确与否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获得认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否则认识将失去实际意义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时政+知识 中国社会治理论坛
@
时政:
2019
年
7
月
6
日,第九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以
“
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
70
年回顾与前瞻
”
为主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进展、成就,总结宝贵经验与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在新时代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
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
真理的特点
特点
理解
结论
客观性
最基本的属性;检验标准具有客观性;不能与谬误混淆;真理只有一个;具有绝对性
客观事物
(
条件、过程
)
在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条件性
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条件改变,真理和谬误就会转化
具体性
强调历史过程
(2)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原因
表现
方法论
反复性
认识的主体
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
客观因素
)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再认识,多次反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受主观条件的制约
(
主观因素
)
认识的客体
客观事物复杂多变
(
客观因素
)
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
客观事物无限变化
认识无限发展,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认识主体
人类世代延续
认识基础
实践不断发展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
不是被推翻
)
上升性
实践不断发展,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时代延续
◆时政+知识
“
UFO
和地外文明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
”
在上海举行
@
时政:
2019
年
6
月
13
日,
“
UFO
和地外文明探索研究学术研讨会
”
在上海举行。今年是中国
UFO
探索研究
40
周年庆,
40
年来,中国
UFO
探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硕果累累,成为国际
UFO
研究的重要组成力量,意义深远,影响重大。但不容否认,
UFO
探索研究之路依旧步步艰辛,困境重重,坦率地说,
UFO
探索研究仍处于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的艰难旅途。
@
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也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依托我国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考查实践的特点和学生的科学精神等素养
时政头条:长征火箭:
“
300
+
”
后踏上新征途
2019
年
3
月
10
日,长征二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
“
中星
6C
”
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
300
次飞行任务。资料显示,长征火箭从第一次发射到第
100
次发射用了
37
年,从第
100
次发射到第
200
次发射用了
7
年,从第
200
次发射到第
300
次发射仅用
1
年多时间。根据规划,到
2020
年,长征系列主流运载火箭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面向全球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发射服务;
2025
年前后,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成为现实;
2030
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充足的运载能力。站在
“
300
+
”
的新起点上,长征火箭将踏上新的长征。
预测押题
1.
(
科学精神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
300
次飞行任务后,将站在
“
300
+
”
的新起点上,踏上新的长征,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
解析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的长征,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历史性的特点,故题目观点错误。
答案
错误
2.
(
科学精神
)
随着
2019
年
3
月
10
日,长征二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
“
中星
6C
”
卫星发射升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完成
300
次的发射,每一百次的发射用时越来越短,这一发射历程表明
(
)
①
实践推动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
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③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
④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利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卫星进行科学研究,这是科学实验,其发射历程,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
④
符合题意,
③
不合题意;每一百次的发射用时越来越短,表明实践推动人们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①
符合题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
300
次的发射,不是对同一事物的反复认识,
②
不合题意;故选
B
。
答案
B
特点
内涵
直接现实性
可将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
客观物质性
实践要素
(
主体、对象、手段
)
、结果都具客观性
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性
突出
“
群体
”
、
“
合作
”
历史性
突出过程,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时政头条:首张黑洞照片来了
二、依托黑洞照片的面世,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学生的科学精神等素养
2019
年
4
月
10
日
21
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黑洞是爱因斯坦首先推论出来的天体。然而爱因斯坦认为自己这个想法有点奇怪,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天体,因为这种天体的自身情况都太极端了。而这次的发现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
预测押题
3.
(
科学精神
)
2019
年
4
月
10
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科学家通过黑洞事件视界望远镜,历时
10
余年,成功
“
捕获
”
黑洞的影像。这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这反映出
(
)
①
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
人的认识器官拓展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③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
对黑洞的正确认识验证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①③
符合题意,科学家通过黑洞事件视界望远镜,历时
10
余年,成功
“
捕获
”
黑洞的影像。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这反映出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②
错误,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④
错误,自然界的物质性不需要验证,且认识本身也不能验证自然界的物质性。故本题选
B
。
答案
B
4.
(
科学精神
)
2019
年
4
月
10
日
21
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黑洞是爱因斯坦首先推论出来的天体。然而爱因斯坦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天体,因为这种天体的自身情况都太极端了。而这次的发现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这说明了
(
)
A.
受主观因素的限制,人的主观想法阻碍科学发现
B.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将是进一步研究黑洞的基础
C.
推论需经多次正误反复,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D.
科学研究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
人的主观想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A
表述不对;认识指导实践,而不是实践的基础,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一种认识,
B
表述错误;黑洞由爱因斯坦首先推论出来,但他不相信有这种极端情况,黑洞照片的面世,证明了爱因斯坦推论的正确性,体现了
C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将科学研究这一种实践形式代替实践,是不对的;故本题选
C
。
答案
C
认识论中,选择题干扰性较强的选项设置的特点
(1)
首先,颠倒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然后,将材料中某事件替换
“
实践
”
,材料中的某理论、看法、观点替换
“
认识
”
,以此增强迷惑性,如
“
预测押题
4
”
中的
B
、
D
项,对此,考生应保持一双
“
火眼金睛
”
。
(2)
运用相关理论作选项,对材料进行旁敲侧击,选项表述虽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如
“
预测押题
6
”
中的
①②
。
时政头条:一种小分子药物
“
攻克
”
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三、科技领域的新发现,考查认识的特点、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和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于肿瘤的治疗,目前通常使用的治疗方法便是通过化疗药物破坏癌细胞中的
DNA
来达到抑制作用。但癌细胞却是十分
“
精明
”
的,它们依赖
“
不完美
”
的
DNA
修复机制来躲过这一记追杀,并且由此产生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这也是导致目前
90%
癌症复发及相关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在
2019
年
6
月《
Cell
》杂志上刊载的一篇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联合发表的关于肿瘤化疗新药的研究,发现了一种可以阻断癌细胞耐药性产生途径的最新小分子药物。这种小分子药物与抗癌药物组合使用,能够增强其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阻止癌细胞耐药性的新突变。
预测押题
5.
(
科学精神
)
2019
年
6
月,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联合研究,发现了一种可以阻断癌细胞耐药性产生途径的最新小分子药物,阻止癌细胞耐药性的新突变。这一发现将进一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这表明
(
)
①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
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③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④
人不能创造规律但能改变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联合研究,发现了一种可以阻断癌细胞耐药性产生途径的最新小分子药物,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符合题意;这种新发现也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③
符合题意;只有正确的认识才与客观对象相符合,
②
说法错误;认为规律可以被人改变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④
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B
。
答案
B
6.
(
科学精神
)
2019
年
6
月,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联合研究,发现了一种最新小分子药物,它能够阻止癌细胞耐药性的新突变,阻断癌细胞耐药性产生途径,这将为癌症的治疗带来福音。由此可见
(
)
①
真理具有条件性,对真理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主观与客观连接的桥梁
③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④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联合研究,发现了一种最新小分子药物,它能够阻止癌细胞耐药性的新突变,阻断癌细胞耐药性产生途径,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③
正确且符合题意;这将为癌症的治疗带来福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
正确且符合题意;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对真理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
前后不一致,错误;
②
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D
。
答案
D
选基法解答组合式选择题
选择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以此为基础,分析判断其他选项,从而快速、准确得出正确答案。
热点点击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
2019
年
4
月
15
日至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
“
两不愁三保障
”
突出问题座谈会。习近平在考察中说:
“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这次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就是想实地了解
‘
两不愁三保障
’
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
”
在脱贫攻坚即将收官时期,
“
弱鸟先飞
”
靠的不是一人之力,大家齐心协力,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完成!
信息提取
理论对接
信息
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信息
②
:习近平总书记重庆调研,了解脱贫攻坚还有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信息
③
:在脱贫攻坚即将收官时期,
“
弱鸟先飞
”
靠的不是一人之力,大家齐心协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
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了解“两
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脱贫攻坚往深里做、往实里做,脱贫
攻坚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完成
注:将信息提取或理论对接补充完整,使其一一对应。
1.
(
科学精神
)
针对脱贫攻坚,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是因为
(
)
①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
实践具有能动性
④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
题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与能动性。
①③
正确,故选
B
。
②④
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答案
B
2.
(
科学精神
)
习近平在谈脱贫攻坚工作时表示:脱贫攻坚既要确保
“
任务如期完成
”
,又要确保
“
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
,强调
“
真抓实干
”
、反对
“
虚假脱贫
”
。这表明
(
)
①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
实践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③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④
真理具有客观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
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既要确保
“
任务如期完成
”
,体现了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
正确;又要确保
“
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
,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
正确;
③④
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
A
。
答案
A
3.
(
科学精神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打赢扶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践行
“
十三五
”
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就巨大,通过大水
“
漫灌式
”
的全面扶贫,农村贫困人口从
1978
年的
7.7
亿降至
2014
年的
7 017
万。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面临许多新变化。存在贫困人口分布呈碎片化态势、致贫原因复杂和贫困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近年来,我国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扶贫方式,将原来大水
“
漫灌式
”
的全面扶贫,向
“
滴灌式
”
精准扶贫方式转变。努力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各地探索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就,扶贫效果显著。
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扶贫由
“
漫灌式
”
到
“
滴灌式
”
转变的合理性。
解析
本题应建构关于
“
真理
”
的知识体系,包括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以及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扶贫由
“
漫灌式
”
到
“
滴灌式
”
转变,取得了较大成就,扶贫效果显著,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说明真理是客观的;我国扶贫由
“
漫灌式
”
到
“
滴灌式
”
的转变,符合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变化,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答案
①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扶贫由
“
漫灌式
”
到
“
滴灌式
”
的转变,取得了较大成就,扶贫效果显著。
②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扶贫由
“
漫灌式
”
到
“
滴灌式
”
的转变,符合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新变化,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的认识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深化。我国扶贫由
“
漫灌式
”
到
“
滴灌式
”
的转变,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④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扶贫由
“
漫灌式
”
到
“
滴灌式
”
的转变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
综合题第
2
题
(2018·11
,
38)
为了满足我国农业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监测内容多,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于
2018
年
6
月
2
日成功发射高分
6
号卫星。这颗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大范围、重访周期短、定量化探测等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可以为农业农村管理提供精准保障,是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遥感卫星。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是如何体现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的。
[
命题意图
]
考查知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国家政策
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能力素养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考生科学精神等素养
[
解题流程
]
针对材料为了满足我国农业
第一步:审读设问信息,定答题方向
知识限定:
《
生活与哲学
》
中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问题角度:
体现类
;
设问主体:我国提升农业遥感监测水平
第二步: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
获取有效信息
调用知识
信息
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发展
遥感监测中作物监测时效性要求高
,
监
测内容多
,
数据要求高等需求,中国科
学家做了大量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
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类的认识
能力
第二步: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
信息
②
:
6
号卫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的优化组合,具有明显优势,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信息
③
:发射卫星,提升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描述和阐释答案,术语加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究,从而推动认识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
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
题型模板
]
“
体现、反映、说明类
”
主观题答题模板见专题三第九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