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1-09-03 发布

【政治】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 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A与题意不符。B: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B与题意不符。C: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而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C与题意不符。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上述的观点各体现了 A.运动具有相对性,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B.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具有绝对性 D.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B:“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意思是:人的一生少年时光怎能长久呢,即便是浪涛翻滚的大海也有变为农田的那一刻,说明运动是绝对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正确。ACD:三项均错误,ACD排除。故本题选B。‎ ‎3.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②: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形存则神存”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符合题意。④:“沧海变桑田”属于辩证法,“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④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符合题意。①:“气者理之依也”和“天地合而万物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不符合题意。③:“擒贼先擒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属于辩证法,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强求得到的不一定能使自己更幸福,这是命。此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认为的幸福是由命运决定的,把上天当成世界的主宰,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正确答案为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5.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世界观一致的是 ‎①天地合万物生 ‎②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③存在即被感知 ‎④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题中“万物皆备于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不合题意,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不合题意,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符合题意,主观唯心主义;④符合题意,主观唯心主义;故选:D。‎ ‎6.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鱼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鱼,他都丢回河里。旁观人见了不解地问: “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为什么将大鱼都丢回河里呢?”这人不慌不忙地说: “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宽,太大的鱼装不下。” (原文的批注是: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这一故事表明的是一种“够用就好”的生活态度。当人们在吃到饱的自助餐厅,毫无忌惮的吞食,那可真是一个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够用的,不必贪求,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修炼。这则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真正的哲学 A.能够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 B.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C.教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得与失、进与退的关系 D.告诉人们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本题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哲学观念所导致的正确的人生态度,而不是哲学对于思维方法的启示;B不合题意,题中并未涉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C符合题意,真正的哲学能够使人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得与失、进与退、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D不合题意,本题主要体现了真正哲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方面,与改造世界无关;故选:C。‎ ‎7.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这是因为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B.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C.具体科学的研究总是局限在世界某一领域,不具有普遍性 D.哲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答案】B ‎【解析】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科学之科学”,A错误,排除;材料中“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体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哲学的目的,而不是具体科学的研究,C不符合题意,排除;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错误,排除;本题选B。‎ ‎8.“现代领导者必须具有哲学头脑。千学万学,不离哲学。“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该观点强调了哲学 ‎①是启迪人类思想的“科学之科学”‎ ‎②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③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④能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根据题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强调了哲学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③选项正确。①选项“科学之科学”的观点将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④选项“具体方法”的表述错误。选C。‎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的原因在于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答案】B ‎【解析】A.: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A与题意不符。B: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B符合题意。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C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C与题意不符。D: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10.“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 ‎ ‎ 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逻辑体系严密,实践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体现出“五大发展理念”‎ ‎①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 ‎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③是科学的世界观,第一次实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④是科学的方法论,为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办法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五大发展理念”逻辑体系严密,实践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故①正确;②:“五大发展理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加以发展与完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故②正确;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搭配错误,故③错误;④:哲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并非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故④错误;故选C。‎ ‎11.著名画家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这表明艺术创作 ‎ ‎①是对对象的再现与创造相统一的过程 ‎②是把艺术观念转变为现实艺术作品的根本途径 ‎③具有与物质生产实践同样的规律与特点 ‎④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对象世界的观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含义。①:“似”是对认识对象的再现,“不似”是对认识对象的创造性反映,是发挥意识能动性,进行创造的体现,①正确。②:通过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人们可以把艺术观念中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艺术作品,②符合题意。③:艺术创作与物质生产实践是不同的活动,二者各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③错误。④:艺术创作过程不完全是一种观念活动,而是一种实践活动,④排除。故本题选A。‎ ‎12.为了让人们体验考古的乐趣,有人突发奇想,在泥土烧制的兵马俑模型玩具外面又包裹上一层厚厚的泥土,配上微型的考古工具包装销售,从而备受游客欢迎,成为畅销旅游产品。这一事例说明 ‎①创造性思维源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②工具的使用使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创新观念促进了泥土和陶俑的升值 ‎④突发奇想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创新的相关知识。创造性思维源于人们的实践,①说法错误,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为了让人们体验考古的乐趣,在泥土烧制的兵马俑模型玩具外面又包裹上一层厚厚的泥土,配上微型的考古工具包装销售,从而备受游客欢迎,成为畅销旅游产品。这表明创新观念促进了泥土和陶俑的升值,突发奇想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13.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科学家甚至预测有朝一日他们可以开发出一种类似人类大小的版本,应用于外部自建环境空间,扩大针对较大生物的科研范围。材料表明 ‎①带有人的精神意向的采样器一经创造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②海洋生物运动追循其固有的规律,不以科学家的意志为转移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与外部自建环境空间相互依存和联结 ‎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科学发明的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④:材料中,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这表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科学发明的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而带有人的精神意向的采样器一经创造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①④符合题意。②:海洋生物运动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不以科学家的意志为转移,但材料强调认识和利用规律,②不符合题意。③:外部自建环境空间是客观的,并不依存于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D。‎ ‎14.《百喻经》有这样一则故事:“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为不美;熬而食之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种之,后得美者。便熬而种之。永无生理。”材料中的愚人 ‎①没有正确处理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③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④未能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愚人以主观经验代替客观事实,没有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没有正确处理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入选; “熬而种之”违背了胡麻的生长规律,“永无生理”就是根本不存在生长的可能,②入选;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材料中的愚人以“熬而食之”之理指导“熬而种之”之实践,体现了错误的理论误导实践,③不选;“熬而食之为美”体现了一种世界观,“熬而种之”是改造世界的表现,材料体现了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不选。故本题答案为B。‎ ‎15.甲说: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人工影响天气,将来必定能够“天随人意”。乙说:无论到什么时候也实现不了“天随人意”。两者的共同点是 A.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 B.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D.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C:甲认为必定能“天随人意”,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乙认为无论什么时候也实行不了“天随人意”,没有看到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创造条件,实现“天随人意”,因此两者的共同点是割裂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C符合题意。AB:两项都不符合题意,AB排除。D:甲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乙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二者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错误。故本题选C。‎ ‎16.长霉的米饭都不能吃吗?答案是否定的,长霉的馊米饭显然是不能吃的,但有一种长霉的米饭不仅能吃,还很好吃,它就是酒酿,南方人称其为米酒,北方人称之为醪糟。随着我们的追问不断加深,生活当中的“常识”经常遭遇挑战甚至推翻其中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②真理产生的过程受到实践水平差异的影响 ‎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 ‎④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生活当中的“常识”经常遭遇挑战甚至推翻,其中的认识论道理是真理产生的过程受到实践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他们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具有同样的真理性,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④项符合题意;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反复性。这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认识都要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发展过程,也不等于先前的认识都是错误的,①项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实践的广阔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17.清华博士生宿涵将专业技术和音乐结合,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在第三期《中国新歌声》演唱的《止战之殇》的主歌歌词,正是他输入“深渊、噩梦、绝望、战争”四个关键词,人工智能就帮宿涵写出了得到广泛认可的歌词。人工智能能“创作”歌词 ‎①体现了人工智能的主动创造性 ‎②表明人工智能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③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④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意,人工智能搞艺术创作是人的意识活动发挥创造性的结果,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③④符合题意;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本身无意识、无主动创造性,①错误;人类是实践活动的主体,②错误;正确选项为D。‎ ‎18.“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的这首《杨柳枝词》借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因而不能得到欣赏的境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也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从枝条着手描写柳树的美态体现了诗人意识的自觉选择性 ‎②荒园孤柳等景观元素是诗人独特审美思维必不可少的基础 ‎③一株垂柳荒凉冷落的处境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世界 ‎④诗人大胆突破固有诗词创作规律使该诗艺术力量感人至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描写柳树的美态可有多种选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