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8.75 KB
- 2021-09-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补充课全面依法治国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
认同
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科学
精神
引导考生在复习备考中正确认识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具体举措
法治
意识
公共
参与
可识别执法标识,模拟执法活动,参与政府组织的基层环境治理活动,评估严格执法的效果;可以“假如我是执法者”或“我为政府决策提建议”为话题,撰写小论文
复习集成块一全面依法治国一体建设
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原则: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法治国家
(1)内涵:坚持宪法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运行。
(2)要求:
维护宪法的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如果没有权威,法治就没有希望。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2]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均有法可依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1]拓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补充:合宪性审查
合宪性审查是有关权力机关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可能存在违反宪法规定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履行宪法职责的行为进行审查,并对违反宪法的问题予以纠正,以维护宪法的权威。合宪性审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违宪问题,目的是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制度功能是推进“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价值要求的实现。
3.法治政府
(1)内涵: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2)要求:
①不断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政府部门权力、明确职责。转变政府职能[3],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②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各项职责依法全面履行。
③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使政府管理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④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决策法定程序严格落实,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显著提高,违法决策,不当决策、拖延决策明显减少并得到及时纠正,行政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幅提升。
⑤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建立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法律法规规章得到严格实施,各类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和制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行政违法或不当行为明显减少,对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
⑥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方面监督形成合力,使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违法行政责任人依法依纪受到追究。
⑦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4]和依法行政能力
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恪守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依法行政基本要求。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
(3)意义:
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官民关系。[5]
4.法治社会
(1)内涵: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遵从、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宪法和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和有效实施、全社会纠纷依法取得解决。
(2)要求: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③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仲裁制度;健全行政裁决制度。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3]注意: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弱化政府职能
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管理与服务两个方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强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各项服务。政府服务职能的增强,并不意味着管理职能的弱化。只有不断完善其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才能合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人民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维护人民的利益。
[4]拓展: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
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5]拓展: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对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清”就是清白纯洁,不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就是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1.“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央视热播的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普法成果,说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政府只有依法行政,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我国政府之所以重视依法行政,是因为( )
①我国的法律法规是由政府制定并执行的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由法律授予的
③只要严格依法行政,就能做好工作
④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我国政府之所以重视依法行政,是因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由法律授予的,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②④符合题意;我国的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是由政府制定并执行的,①说法错误;严格依法行政是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但不是唯一保证,做好工作还需要其他条件,③说法错误。
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回望过去五年,在全面依法
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依靠“法治”所发挥出的巨大功效,逐步构筑的中国“法治大厦”基体已清晰可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这对于发挥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监督落实等多项职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谋大局,把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即将掀开的“法治施工图”,将为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愿景,铺设坚实的前行之路。
结合材料,说明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理论依据以及该小组成立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理论依据以及该小组成立的重要意义。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然后构建党的知识体系,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
答案:依据: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意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中国。
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根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形势新实践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18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经过讨论,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和通过。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宪法修正案及时将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完善国家主席任期任职制度、明确国家监察机关的宪法地位等,载入国家根本法,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由党中央提出宪法修改建议,党是如何做到依法治国的。
解析:本题以宪法修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执政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党中央提出宪法修改建议的原因,考生可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提出宪法修改建议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等角度进行说明。党是如何做到依法治国的,考生可从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首先提出修改宪法建议;党将宪法修正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坚持以宪法
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尊重宪法权威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提出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提出宪法修改建议,符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党是如何做到依法治国的:①依法治国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首先提出修改宪法建议;②党将宪法修正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③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等内容载入国家根本法,党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尊重宪法权威。
复习集成块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科学立法[1]
(1)内涵: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从国情和实际出发,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2)要求:
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拓展:关于立法权。
①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改、废法律,修改宪法。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部分立法权(无权修改宪法)。
③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④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2.严格执法
全面履行
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
政府职能
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坚持规范执法
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开公正的重要保障。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
坚持公正执法
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问题的产生,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2]
坚持文明执法
执法部门要带着感情去执法,考虑社会反应和群众情绪、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3.公正司法[3]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健全公安机关、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监察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4.全民守法
(1)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各种义务,有的义务要求不作为,比如禁止泄露国家机密;有的义务要求作为,比如及时纳税。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4)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进行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5)推进全民守法
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拓展: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3]拓展:实施主体是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拓展: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可指法治和良法善治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法的善恶性质是否明确或意指,可以分为依法治国精神与良法善治精神。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注重统筹兼顾,科学、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与宪法法律至上相统一。
1.201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报告显示,针对部分地方出台“雷人法规”突破法律规定,少数规定的预算审查监督内容超出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范围等问题,法工委多次开展专项审查,共修改、废止相关地方性法规35件,拟修改、废止680件。材料表明( )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维护法律权威 ②全国人大审慎用权,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③我国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 ④
全国人大常委会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针对部分地方出台“雷人法规”突破法律规定,少数规定的预算审查监督内容超出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范围等问题,法工委多次开展专项审查,表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维护法律权威,全国人大常委会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全国人大不统一管理国家事务;③错误,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纳入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努力实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扎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实践中充分彰显法治为民。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严格程序、科学论证、广聚民意,在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多个民生领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良法、善法,实现了党心和民心的高度统一;政府勇于自我革命,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职能、权限、程序和责任实现了法定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权不可任性”,政府权力运行愈加规范,执法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法治政府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司法机关依法纠正了呼格案、聂树斌案等一批冤假错案,法治力量进一步彰显,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正在为更多人所感知。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国家机关是如何推进法治为民的。
解析:本题以法治中国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全国人大的职权、政府依法行政、政府权力受监督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我国国家机关是如何推进法治为民的,考生可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行使立法权,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履行职能,完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行使立法权,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民生领域的法律集中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维护人民利益。②政府推进自身法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履行职能,规范权力行使,完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打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使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本课综合检测]
[课堂知能落实]
一、判断题——辨清易错易混
1.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制定法律,人民法院监督法律,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 )
[点拨]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制定修改废除法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使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的专门监督机关,广大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二、填空题——理清知识联系
2.在学习《政治生活》中,什么机关对应依法治国的哪项内容,容易混淆,明确与“法”相关的说法,应注意正确的对应关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依法执政——执政党;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公正执法——司法机关或者是行政机关;依法治国——是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政府可以依法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等,但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能行使立法权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三、热点题——学会应用迁移
[热点材料] 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是研究解决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要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
3.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这体现了党的( )
A.依法执政 B.民主执政
C.科学执政 D.依法行政
解析:选A 材料强调依法执政。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目的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题干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措施,①③正确;②④属于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不是目的,且有夸大之嫌。
5.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从唯物论角度体现了( )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④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③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④属于辩证法的范畴,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