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00 KB
- 2021-09-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华安一中、龙海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有多义性,我们学习“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指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 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和成果
C. 人类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享用 D.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答案】D
【解析】
略
2.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形成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表明( )
A.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AC:材料未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及文化的表现形式,AC不符合题意。
B:由“古代丝绸之路积淀形成了丝路精神”可知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B符合题意。
D: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D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策划的 “守初心
担使命——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活动于2019年7月推出,该活动围绕100件江西革命文物,讲好100个红色故事、推出1档节目、策划1个展览、出版1本读物,讲好江西红色故事。这样做是基于 ( )
①传播革命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 ②先进文化决定个人的成长
③红色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④文化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讲好江西红色故事是因为文化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守初心 担使命——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活动有利于传播革命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①④正确。
②:先进文化影响但不决定个人的成长,②错误。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有形的,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民族、地域、阶级、阶层的人们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4.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哪吒故里”之争再次引发热议。据报道,已有至少5个地区公开宣称,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哪吒故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
①文化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③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共性特点 ④文化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构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5个地区公开宣称,自己是货真价实“哪吒故里”这是因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现代社会,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②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5.企业文化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减企业的组织功能。这说明( )
①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③文化具有重要的凝聚力功能 ④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减企业的组织功能”,这说明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②不符合题意。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③符合题意。
④: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有人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一败再败,原因不全在于“国贫”,还在于“失魂”。该论断强调了( )
A.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B.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C. 战争中,精神因素比物质因素更重要 D.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战争一败再败,原因不全在于“国贫”,还在于“失魂”体现的是文化的影响力,A符合题意。
B:材料并没有表明经济对文化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精神因素比物质因素更重要的说法太绝对,C错误。
D: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7.“想了解一个国家发展道路,最好去观察它的文化;想把握一个国家发展驱动力,最好去观察它的文化;想判断一个国家发展前景,最好去观察它的文化。”这是因为( )
A.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亦步亦趋
B. 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C.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答案】D
【解析】
【详解】A: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A说法错误。
B: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的产生,B不符合题意。
C:材料不能表明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C不符合题意。
D:“想判断一个国家发展前景,最好去观察它的文化”表明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8.前些年随着城市改造,许多老地名也从苏州的地图上消失了。幸好在一些学者的建议下,苏州启动了吴文化地名保护工程,一些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行政区域及居民地点地名、道路与桥梁的地名,甚至区域内名泉、名井的名字都得到了保护。之所以要保护好老地名,是因为这些老地名( )
①形成于实践,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
②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折射着城市历史,能够增强城市品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①错误。
②④:老地名是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着城市历史,能够增强城市品位,②④符合题意。
③: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错误。
故本题选D。
9.2019年8月11日,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北京闭幕。本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挑选题材多样、形式丰富的国内外优秀儿童剧参演,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戏剧文化。这有利于( )
①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丰富儿童精神世界
②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
③开阔儿童文化视野,塑造健全人格
④承袭传统文化,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儿童戏剧文化”有利于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开阔儿童文化视野,①③符合题意。
②:我们要增强对中华文化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②说法错误。
④: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的继承,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0.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授予劳尔·卡斯特罗·鲁斯等6人“友谊勋章”,授予于漪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从文化生活角度,这样做 ( )
①是基于文化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是基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④能给予人们以深远持久的健康文化熏陶,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授予于漪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基于文化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重点强调国家重视奖励优秀人员的原因,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被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1.从扫盲科普起步,新中国科普事业走过70年辉煌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与城市劳动者一起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科普为提高劳动生产技能和国家建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数亿农民工进城成为产业工人,掌握新技能,融入城市生活,推动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由此可见 ( )
①科学技术认知水平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②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①错误。
②④:“扫盲科普,数亿农民工进城成为产业工人,掌握新技能,融入城市生活,推动中国发展进入快车道”体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④符合题意。
③:题干主旨不是强调文化创造问题,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2.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大动脉,各个时期商业贸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必然离不开钱币,丝绸之路沿线留下来的钱币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它们反映了沿线地带的经济生活、权力更迭和文化传递,见证了东西方物质与文化的交流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③一定的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正确:丝绸之路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反映了沿线地带的经济生活、权力更迭和文化传递,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①③正确。
②: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②错误。
④:材料未表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2019年9月18日,来自中国贵州的艺术家们在莫桑比克为当地民众、华侨华人、友好人士等千余名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文艺晚会。近年来,随着中莫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国艺术家互访交流不断增多,人文交流合作成为双边关系的新两点,并正在为改善莫民生做出贡献。这表明(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②文化是影响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
③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广泛认同
④中国推销自身价值观念的能力提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随着中莫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国艺术家互访交流不断增多,人文交流合作成为双边关系的新两点,并正在为改善莫民生做出贡献”,表明文化是影响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①②正确。
③:“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
④:推销自身价值观念没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4.2019年9月4日,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数字互动娱乐文化周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带上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来到”西安钟楼之上,通过实时传输体统,看到身边的古迹和游客,看到钟楼下的车水马龙。一大批数字科技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产品集中亮相,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材料表明( )
①信息技术能变革文化传播方式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
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带上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来到”西安钟楼之上,通过实时传输体统,看到身边的古迹和游客,看到钟楼下的车水马龙,表明信息技术能变革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①②符合题意。
③:题中并未强调文化的产生,③不符合题意。
④:优秀文化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
15.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秋团圆日、举国欢庆时,全国各地纷纷举办融亲情思念、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地方元素于一体的庆中秋活动。嵩阳书院举办“中秋祈福 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江苏淮安举办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同享一轮明月,共祝万家团圆”的心愿传递给全球华人。由此可见(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③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并不能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不能表明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③不符合题意。
④:江苏淮安举办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同享一轮明月,共祝万家团圆”的心愿传递给全球华人,表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2019年9月2日,白俄罗斯“中国文化日”开幕式2日晚在首都明斯克的国家模范歌剧芭蕾舞剧院举行,中国国家京剧院名剧《杨门女将》惊艳亮相。观众不仅为台上演员精彩的武打戏叫好,也为剧中杨家女将抑制悲痛、经历千难万险凯旋回朝的故事感动。本次活动
①搭建了中白两国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
②是中国对白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消融了两国文化差异,增加了文化理解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白俄罗斯“中国文化日”开幕式2日晚在首都明斯克的国家模范歌剧芭蕾舞剧院举行,搭建了中白两国人民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两种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的盛宴,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最为直接”说法太绝对,②错误。
④:文化具有多样性,④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交流的意义和途径
(1)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途径
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17.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我国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和现实意义。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吸收外来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
④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我国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对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和现实意义。”表明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①正确。
②:“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我国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表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正确。
③: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③错误。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前提,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传承与创新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8.中国文学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皆是中国历代文人的自觉追求。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家国情怀”也从未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缺席。由此可见( )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优秀传统思想恒古不变 ④古今文人的人文情怀是一致的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材料中“家国情怀也从未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缺席”表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①②符合题意。
③:中华文化是不断继承、发展的,③错误。
④:古今文人的人文情怀具有一致性但又有各自的特点,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9.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透过这些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①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渊源
②可以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③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④可以预测各民族未来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透过我国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渊源,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①③项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项说法与题意不符;透过这些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研究民族发展的历史,④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D。
【点睛】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0.2019年5月,来自中国的木雕、刺绣,韩国的斗笠、纸艺,泰国的木偶、陶瓷,科威特的蛋壳雕等展品在我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赢得了中外观众的赞叹。这表明
A. 中华文化独领风骚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各国文化渐趋融合 D. 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来自中国的木雕、刺绣,韩国的斗笠、纸艺,泰国的木偶、陶瓷,科威特的蛋壳雕等展品在我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赢得了中外观众的赞叹,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文化为什么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21.《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影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树立的价值标杆弘扬中国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元素,很好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这表明进行文化创作
①应当摒弃西方文化元素的影响
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立足点
③应当尊重并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摒弃”西方文化元素的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西方文化中也有精华;②说法错误,文化创作要以社会实践为根本立足点;③符合题意,“影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树立的价值标杆弘扬中国核心价值观”表明应当尊重并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④符合题意,“很好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表明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故选D。
22.2019年9月16日,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聚焦科技应用与学术创新,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这有利于( )
①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②丰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创新
④科学技术决定文化发展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表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创新,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说的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的基本内涵没变,②错误。
④: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决定”,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3.中华民族素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憧憬着“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梦想,无数先贤为延续中华文脉、培养治世良才不懈求索。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将这些梦想变为现实。这是基于( )
①教育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从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教育影响文化发展方向
③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强调的是教育的重要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从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教育影响文化发展方向”不是题干所述原因,②不符合题意。
③:教育属于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可以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24.中国人民大学孙萍教授开设的《国剧艺术大观》只有120个课容量,但选课系统的候补名单里有三四百人;武汉大栋老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京剧历史与审美导引》《戏曲审美导论》《中国经典昆曲赏析》等通识课,每一门都非常抢手。大学生选课现象表明( )
①优秀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②文化素养影响人们的实践选择
③传统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优秀传统文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材料中大学生积极踊跃选课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表明优秀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材料中没有强调文化素养影响人们的实践选择和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5.2019年两会期间,江西代表团和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卢天锡分别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进一步加强传统建筑保护的建议。人大代表建议加强传统建筑保护是基于(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建筑是展现国家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建筑至今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④传统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和重要载体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之所以要加强传统建筑保护,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和重要载体,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错误。
③: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对具体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6.
右边漫画"阻碍我们进步的并非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请你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的主题,最贴切的是
23、
A. 经验:发展的绊脚石
B. 常规:成功者的梦呓
C. 传统:创新垫脚石
D. 细节:定成败的关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漫画文字阻碍我们进步的并非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也就是传统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不能成为包袱。故本题选C项。AB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知识点。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为背景材料,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本题只要能把握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基础知识并认真审题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他乡,承载着扬帆起航的梦想。他乡很精彩,年轻人怀揣希望背上行囊。
故乡,是游子午夜梦回的地方。熟悉的乡音,总是在不停地召唤游子。
起初,他乡是他乡,故乡是故乡。日久虽乡音无改,但他乡亦成吾乡。
两鬓苍苍,益思故乡。池塘里的水不再清澈,洗衣的棒槌声不再响起;河边的小木桥不再吱吱呀呀,新修的桥面上车流滚滚…… 物非人亦非,这就是故乡?!
故乡,游子离开后便总也回不去的地方。
(1)联系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的知识,分析说明“日久虽乡音无改,但他乡亦成吾乡”的原因。
(2)联系材料和“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谈谈你对“故乡,游子离开后便总也回不去的地方”的认识。
【答案】(1)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乡音不因离家久而改变。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乡文化对游子产生无形的影响,他乡可成吾乡。
(2)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生活。故乡与他乡有着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活动不断变更,影响游子的精神依归。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乡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与游子当年离开时有很大差异。(考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的知识,侧重考查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1)本题要求联系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的知识,分析说明“日久虽乡音无改,但他乡亦成吾乡”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学生首先要回忆文化对人的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然后结合材料,根据材料“日久虽乡音无改”可从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他乡文化对游子产生无形的影响”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角度分析作答。
(2)本题要求联系材料和“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谈谈你对“故乡,游子离开后便总也回不去的地方”的认识,属于认识类试题。本题知识范围为“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属微观考查。考生可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等角度分析作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27日,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中国的文明观,让世界看见》五周年,在这一重要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习近平强调:“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对文明的这些论述不仅精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还深刻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五年来,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中国不仅是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行动者,充分彰显了中国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深邃智慧、积极贡献与责任担当。
(1)阐述为什么要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
(2)说明我国如何继续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答案】(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
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和而不同”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①我们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来”)
②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走出去”)
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态度)
④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多种途径促进文化的传播,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途径、手段)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习近平主席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材料中,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故主要考虑从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以及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首先可以从做文化交流的使者的角度,分析说明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其次,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的角度,分析说明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第三,可以从文化传播的手段与途径的角度,分析说明应该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多种途径促进文化的传播,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以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点睛】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手段、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的态度、文化创新的要求等多方面回答。具体包括:(1)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3)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1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纯天然绿色外治疗法,藏医药拥有3800多年的历史,并收录了药浴主方剂“五味甘露”,按照藏医理论取“阴、阳、水、土、草”五类植物药,其常用药物达100多种,后来各地的藏医药浴配方大多由“五味甘露”发展而来。此次“藏医药浴法”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分析“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的重要文化意义。
【答案】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藏医药浴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有利于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解析】
【分析】
此题以我国“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成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详解】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藏医药浴法’申遗成功的重要文化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知识,属宏观考查。然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答策略
1.题型介绍
“意义”类设问往往以“意义”“作用”“影响”等词语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所采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所具有的作用或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分析。此类设问的指向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分析“意义”,所以审题的难度相对较小。但具体答题过程中要用到什么知识,或要从什么角度来分析意义,在设问中往往是没有明确说明的,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2.解题规律
解答“意义”类设问的题目,关键是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意义”类设问可从以下四方面找到切入点。
第一,根据设问的主体分析其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党、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的常见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另外,有时我们还可把主体扩大,如有些题目中可考虑对“农民”的意义、对“农业”的意义、对“农村”的意义、对“产业结构”的意义、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总之,考虑意义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对“谁”有意义。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
第三,确定范围分析其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国家”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第四,回归教材分析其意义。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
“意义”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进行分析,极易导致漏答。其实,在具体设问当中,并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一个切入点的,而是在一个设问中蕴含着多个切入点,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