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50 KB
- 2021-09-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延伸,一大批优秀国产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也纷纷走红世界。这些作品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直抵人心,刷新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效传播和建构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这表明
①文化作品是形成文化认知的重要载体
②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③文化产业对国家形象具有塑造和传播功能
④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影响力是同步增强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题目中, 这些优秀国产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直抵人心,刷新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效传播和建构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这表明文化作品是形成文化认知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对国家形象具有塑造和传播功能,①③正确。
②: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基础和核心”,②错误。
④:“同步增强”的表述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B。
2.世界很多大城市都有标志性建筑,例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广州的广州塔、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他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这些建筑
①体现了物质载体承载一定的精神内涵 ②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③表明城市文化的力量决定着物质力量 ④规定和影响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①②:城市标志性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了物质载体承载一定的精神内涵,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①②符合题意。
③: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
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运动(新旧文化之间的斗争)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4)教育的方式与水平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2019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我和我的祖国学习强国中美经贸磋商最美奋斗者硬核、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区基层减负年我太南了等人选。年度流行语记录了对社会的观察,蕴含着对生活的体悟凝聚了时代的缩影。它不仅记载着本年度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传达着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这体现了
A. 大众文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B. 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C. 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D. 互联网成为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的途径。C:年度流行语记录了对社会的观察,蕴含着对生活的体悟,凝聚了时代的缩影。他不仅记载着本年度人们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传达着人们对事件和生活的态度。这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C正确且符合题意。
A:材料未体现“大众文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A排除。
B: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不是消极被动的,B错误。
D:互联网不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D错误。
故本题选C。
4.民歌是人生百科,一曲悠远的民歌唱出生活情态、民间智慧、历史文化、优美景色和人际情感的生生不息。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自己家乡的民歌响起时,其中熟悉的、真挚的乡情乡韵就会唤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愁。这表明
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民歌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③: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自己家乡的民歌响起时,其中熟悉的、真挚的乡情乡韵就会唤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愁。这表明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
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受该地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但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①说法错误。
④:民族节日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物质载体,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5.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很多学校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把校训、校歌、格言、警句等书写在校园的醒目位置。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是
①校园文化决定了学生的发展
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影响对学生终生不变
④校园文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影响。①:校园文化影响但不能决定学生的发展,①错误。
②④:“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强调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
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持久,但并不是终生不变的,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③
。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6.2019年,俄罗斯将首次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进行汉语科目的考试,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这现象反映出
①文化对于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②汉语以其博大精深的特点掌握了世界语言的主导权
③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汉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
④各国文化因不同而精彩,世界文化因差异而多样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俄罗斯将首次在国家统一考试中进行汉语科目的考试,这现象反映出文化对于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汉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夸大了汉语的地位和作用;④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B。
【点睛】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和作用: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增强我国综合国力。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7.2019年9月24日“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日前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古代秘鲁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同点:比如都使用结绳记事;都崇拜鸟类、虎豹等;都喜欢用羽毛制品和草编制品;都善于作壁画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世界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发展 ④各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得到认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③:古代秘鲁和中国文化有许多相同点,这表明文化具有世界性,人类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①符合题意;“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日前在山西博物院开展,这表明世界不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发展,③符合题意。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错误。
④: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历朝历代大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总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③建设生态文明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①: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不是总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①错误。
②④: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历朝历代大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这说明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具有深刻影响,也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④符合题意。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注:面对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继承,但不能“沿袭”更不能“抛弃”,“沿袭”即为守旧,导致民族文化的落后,阻碍文化的发展。“抛弃”将使民族的发展失去根基。
2.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①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大陆与台湾同祖、同根、同源)
9.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直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居家养老是很多人都认可的养老模式。但现在不少家庭是“4—2—1”的结构,一对年轻夫妻要供养四位老人,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目前依旧有很多老人不愿意去社区养老中心或养老院养老。由此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文化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
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④传统观念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符合题意,很多老人受传统观念里一直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不愿意去社区养老中心或养老院养老,表明文化影响着人的行为选择;
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传统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落后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消极作用;
④符合题意,现在不少家庭是“4—2—1”的结构,一对年轻夫妻要供养四位老人,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养儿防老”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观念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故选: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的分析与判断。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时,通常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两个特点同时呈现,要求作出比较和选择;通常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结合在一起考查,需要分析是否涉及优秀文化,涉及优秀文化的三个作用中的哪一个。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时,往往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和表现、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涉及体现、依据、重要性、措施等角度。
10.回溯过往,从信笺到电话,再到邮件,如今微信更进一步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微信拜年、微信发压岁钱、微信吃团圆饭、微信祭奠亲人……技术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甚至带来新的消费增长。这说明
①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 ②微信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科技也是文化的范畴,科技不能决定文化,应该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故①排除。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②排除。
③④:从信笺到电话,再到邮件,如今微信更进一步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技术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甚至带来新的消费增长,这体现了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1.“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基层,肯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锤炼出好的文风,写出好的作品。可见
①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 ②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③新闻工作者应以人民的需求为创作导向 ④好的文化作品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只有愿意深入基层,肯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锤炼出好的文风,写出好的作品,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意味着自身必须经历这些实践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②符合题意,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深入基层,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明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③
符合题意,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基层,肯花一番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锤炼出好的文风,写出好的作品,表明新闻工作者的作品只有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成为好的作品,所以新闻工作者应以人民的需求为创作导向。
④不合题意,题干中表述的是新闻工作者如何写出好的文化作品的相关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好的文化作品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故选C。
12. 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A.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 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 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B
【解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A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点,C错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故本题选B。
13.“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给他们献上什么”,故宫负责人这样分享“故宫正青春”的理念。但服务年轻人,绝不只是“老爷爷卖萌”。更深入研究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社交互动功能,吸引青年一代参与到内容产业的生产中来,文博、文创事业才有了新的源头活水。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③文化的传承必须与流行文化深度融合
④文化创新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故宫相关人员深入研究年轻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文化创新,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故宫文博、文创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社交互动功能,吸引青年一代参与到内容产业的生产中来。这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①④符合题意。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与题意无关,②排除。
③:题干涉及文化创新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没涉及文化传承于流行文化之间关系,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4.《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爆 2019 暑期档,成为国内第四部跨入“四十亿俱乐部”的影片,也是其中唯一一部动画电影。“另类”哪吒收获共鸣,打破成见的“不认命”催人奋进。影片虽取材于神话,却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哪吒身上“孤独的熊孩子”身影,更是引发了教育反思。《哪吒之魔童降世》叫好又叫座,主要是因为它
①植根现实生活,实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借助传媒手段,创新了传统动画电影的传播途径
③通过宣传造势,营造了吸引观众的文化环境
④富有人性关怀,产生了触动心灵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④:由题干“取材于神话、贴近大众现实生活”“收获共鸣”“催人奋进”等信息可知,《哪吒之魔童降世》叫好又叫座的原因是植根现实生活,实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富有人性关怀,产生了触动心灵的精神力量,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未体现传播途径的创新,且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途径,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体现《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宣传造势吸引观众,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让人民都能沉浸在醉人书香之中,阅读经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会得到大力提升。2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5年写人政府工作报告。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推动全民阅读是基于
①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②人们被动地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
③一个人要增长知识、高精神境界离不开阅读
④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持久不变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①:推动全民阅读是基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①符合题意。
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错误。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符合题意。
④: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不是持久不变的影响,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1.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取决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等)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启示:个人:要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要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16.学习强国平台是一个由中宣部主管,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学习平台。其广泛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打造内容权威、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广受欢迎的思想文化聚合平台,使得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获得显著提升。由此可见,打造类似学习强国平台应
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②创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拓展传播阵地
③提高文化产业生产能力,彰显文化自信力量
④有效整合各种媒体资源,赢得广阔市场空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学习强国平台广泛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打造内容权威、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广受欢迎的思想文化聚合平台,使得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获得显著提升。这说明打造学习强国平台应创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传播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①②符合题意。
③:打造学习强国平台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是文化产业,③错误。
④:材料没有体现打造学习强国平台应赢得广阔市场空间,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7.针对一些将哲学看得太容易,不研究哲学而高谈哲学的人,黑格尔说他们就像某些动物,虽然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透进他们的头脑。这说明
①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的形成需要反思 ④哲学智慧来源于实践活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该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①。
②③:题目中,一些人将哲学看得太容易,甚至是不研究哲学而高谈哲学,黑格尔说他们就像某些动物,虽然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透进他们的头脑。这说明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其形成需要反思,②③选项正确。
④:该选项阐述的是哲学的来源,与题意不符,排除④。
故本题选B。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
区
别
含义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形成
自发形成,人人都有
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特点
是零散的、朴素的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B.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D. 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A正确。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错误。
C: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错误。
D: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和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谁决定谁及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它的基本内容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科学回答。
19.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能为我国解决改革发展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是指导我们有效改造世界的终极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C: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③正确,C入选。
A、B:①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我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提供具体方法,A、B不选。
D:④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终极真理,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D不选。
故本题选C。
20.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0年的中国经济工作定调: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连续九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B.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事物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A: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捉摸不定的,A错误。
B:材料未体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不符合题意。
C: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国连续九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体现事物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包含两层意思:①事物在它的发展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例:无论是今天的你还是明天的你,都是你。)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注意:①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否认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否认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1.面对全球金融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投资大幅下滑、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盛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5%和3.6%。下调增长预期
①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
②展望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并不反映当前现实
③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④体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本质。①: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不能改变,①错误。
②:事物处于先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之中,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根据当前的现实可以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②错误。
③④: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说明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为自身服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22.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
③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神经科学研究的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正确地认为事物,规律可以被认识和利用,①③符合题意。
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与大脑并不等同,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不体现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点睛】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湾语曾是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生产活动的座右铭。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反映了
A. 意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B. 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C.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自然规律 D.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意识的本质。A:正确意识才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反映,A错误。
B: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捉摸不定的,B错误。
C: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改变,C错误。
D:北方冬小麦的播种时间的变化反映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①规律既不能被创造、改变,也不能被消灭。遵循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②规律客观的、普遍的、不能创造和废止和规则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废止。
3.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②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4.2019年11月30日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广州开幕会上展出的科沃斯机器人 DEEBOT T55可以360°全方位识别家居环境信息不论用户家居环境多复杂,该款机器人都能又快又准地建立户型图逐一清扫避免重复清扫或漏扫这说明科沃斯机器人
A. 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的部分意识
C. 是人类实践能力提升的结果,成为新的实践主体
D. 集合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优势能模拟人类思维活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实践活动的特点。A:机器人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不是人类意识的产物,A错误。
B:意识是人的意识,机器人不具有人的意识,B错误。
C:人是实践的主体,C错误。
D:机器人可以360°全方位识别家居环境信息,不论用户家居环境多复杂,该款机器人都能又快又准地建立户型图,逐一清扫,避免重复清扫或漏扫,这说明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优势,能模拟人类思维活动,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1.意识活动的特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2.实践活动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直接现实性活动。
3.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5.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充满活力又新鲜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 B. 坚持从实际出发,理性评估自身状况
C. 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 D. 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违背了客观规律,A错误;“认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胜利”说明要坚持矛盾观点、全面认识自身缺点与长处,遵循量变质变关系原理、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变,材料未体现,C不符合题意;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说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从体育旅游项目的特点出发,又要从自身的身体特点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B符合题意;“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参与者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D有一定道理;比较BD,设问要求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B项“理性评估自身状况”与“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直接关联,是最佳选项。故选B。
26.“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这说明该地
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具体发展思路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根据题意,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这说明该地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①④符合题意。
②:立足该地实际,提出具体发展思路,②表述错误。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③表述错。
故本题选B。
27.下边漫画《赏月随想》(作者:何青云)体现的哲理是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立场、观点等决定人的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漫画揭示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立场、以不同的眼光来赏月,会得到不同的认识,表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①符合题意。面对月亮,不同的人都产生了相应的想法和观点,表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符合题意。③强调真理是相对的,不符合题意,不选。立场、观点等只影响人的认识而不能决定人的认识,④错误,排除。故答案选择A项。
【点睛】解答漫画类选择题要从以下入手:
1.认真审题
解答漫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看漫画,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读懂寓意(即审题),这是解答漫画选择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基础。
审题步骤:
第一,审漫画标题。一般漫画都有自己的标题,这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第二,审漫画主旨。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
第三,审漫画语言。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第四,审漫画寓意。如果说直观意义反映的只是漫画的表面现象,那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寓意,这就是漫画所要揭示的真正主题。能否挖掘出漫画的寓意,是审题的关键。
2.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试题中漫画所蕴含的道理,往往是我们在教材中学习过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漫画进行全面分析,看看漫画的寓意与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原理相吻合,找准切合点。
3.准确作答
要根据题干的规定性,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结合漫画寓意,对选项逐个分析,然后决定取舍。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观点正确的,还是选观点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文化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教你一招:
巧解漫画题,应牢记下列口诀:“画面要看全,褒讽意在先,深入抓题旨,联系教材选。”
28.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概念、真理的含义。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属于认识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①错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故②符合题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是不完美的、片面的,多个认识主体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更有助于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发现真理,故③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而非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故④错误。故选C。
【点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9.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也能包住火”。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③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的意识可以改变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①: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也能包住火”。这说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说明“纸包不住火”有自己适用的范围,真理是有条件的,②符合题意。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改变规律,③错误。
④: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意识不能改变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0.嫦娥四号在世界上首次借助地月中继通信卫星实现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并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其搭载的科学实验项目验证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理论这为我国未来的太空探索打下坚实基础。这主要说明了
①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并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④获得认识是为了填补人类对于月球背面认知上的空白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
:人类首次借助地月中继通信卫星,拓展了对月球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并促进了认识的发展,①正确。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错误。
③:直到最近,人类才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其搭载的科学实验项目,验证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和理论,这为我国未来的太空探索打下坚实基础,这说明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③符合题意。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获得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1.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直接现实性活动。
2.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①实践为认识提供新问题和新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③实践不断提高人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①只有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的实践,②能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注意:①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②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31.早在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最先预言了黑洞的存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有望第一次“目睹”黑洞真容。2019年4月10日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我们在平时阅读科学新闻科普书籍以及观看科幻电影的时候看到的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出来的黑洞的样子,变为了真实的存在。这印证了
①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②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③正确认识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④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并且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①④: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科学新闻科普书籍科幻电影里看到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出来的黑洞的样子,才变为了真实的存在,这体现了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也体现了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并且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仅仅阐释人们看到了黑洞的样子,但未涉及真理,②排除。
③: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材料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的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32.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平时所说的“乌鸦”其实是鸦科属下的数种鸟类。在我国境内,常见的就包括小嘴乌鸦、大嘴乌鸦、秃鼻乌鸦、渡鸦等多种,虽然“黑”是我们辨认乌鸦的一个关键特征,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乌鸦是真正意义上“黑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那些看似黑色的羽毛会呈现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蓝绿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来说非常难识别。材料表明
①对乌鸦“黑”的认识不是主体的凭空想象,来自于客体本身
②对乌鸦“黑”的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真理是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④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中包含着错误,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②:“乌鸦”其实是鸦科属下的数种鸟类,虽然“黑”是我们辨认乌鸦的一个关键特征,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乌鸦是真正意义上“黑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那些看似黑色的羽毛会呈现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蓝绿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来说非常难识别。这表明对乌鸦“黑”的认识不是主体的凭空想象,来自于客体本身,对乌鸦“黑”的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因此有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俗话,①②符合题意。
③:真理是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超越而不是被推翻,③说法错误。
④: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黑色”,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真理中并不包含错误,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2019年1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了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新药九期一”的上市申请,该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症,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为期36周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主要疗效指标认知功能改善显著新药研发成功为我国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家庭带来了福音九期一”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领导团队坚持22年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据耿美玉介绍22年的坚持最初是作为科学家的一种使命感后来目睹了患者的强烈需求这种使命感变得更加迫切已经超越了科学兴趣成为了非常强大的支撑动力。
耿美玉团队为什么能成功研发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在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下,经过多年科学实验成功研发新药。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期临床试验验证了新药的显著疗效。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新药研究为治病,新药为患者和家庭带来福音。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科研团队在强烈的科学家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激励下,坚持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
【解析】本题以人们研发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研究员耿美玉领导团队的研究过程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耿美玉团队为什么能成功研发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两个层次:实践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反作用,其中实践的决定作用涉及到来源、动力、标准及目的四个层面。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来源、动力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在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下,经过多年科学实验成功研发新药。
②标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三期临床试验验证了新药的显著疗效。
③目的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新药研究为治病,新药为患者和家庭带来福音。
④认识的反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科研团队在强烈的科学家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激励下,坚持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本题知识角度已经给出)。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34.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考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设计建造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号”。在设计建造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的引领,设计环节创新采用了整船一体化的优化设计思路实现科考功能最大化: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制定21项质量控制方案最终将东方红3号”打造成了国际领先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
结合材料,说明“东方红3号”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答案】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设计环节创新采用了整船一体化的优化设计思路实现科考功能最大化。
②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人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东方红3号”在设计思路和质量控制方案的指导下,建造团队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成功打造了综合科考船。
③意识对人们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通过“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的引领,激发团队奋发有为,最终将“东方红3号”打造成了国际领先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
【解析】本题以我国海洋科考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综合科考船“东方红3号”的设计与制造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东方红3号”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给了考生提示,解答本题知识角度:意识的作用,主要涉及意识的特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①意识的特点、认识世界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设计环节创新采用了整船一体化的优化设计思路实现科考功能最大化。
②改造世界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人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东方红3号”在设计思路和质量控制方案的指导下,建造团队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成功打造了综合科考船。
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角度:联想主干知识:意识对人们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通过“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的引领,激发团队奋发有为,最终将“东方红3号”打造成了国际领先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
【点睛】本题属于“体现类”主观题,以“……如何体现……”的形式呈现。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既要求考生掌握某观点的具体内涵,又要与题设材料相结合,做到材料与观点一一对应。回答时首先应思考该观点的具体内容,并将材料与观点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根据与材料关联的程度,安排观点表述的顺序。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积极主动性,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材料二 8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当前思政课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表面化、理论与现实就节等问题。H中学实施思政课教学改革,摸清学生的社会关注点,思想困惑点和理论渴求点有的放地备课讲授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学生关注的热点时政问题引入课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案例和视频教学用贴近学生的理论话语和生动案例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尊重学生个性与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思政课从“曲高和寡”变成“润物无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2)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要常为常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请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好思政课对学生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好思政课能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开好思政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思想政治课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提高思政课教育实践的育人实效;
③创新思政课教学,因材施教,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提高。
(3)示例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
示例2: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或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师要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认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学。
示例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思政课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势利导。
【解析】本题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知识与材料的整合能力,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角度:写出主干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开好思政课对学生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角度:写出主干知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开好思政课能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优秀文化的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开好思政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知识对“创新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这一观点加以说明。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文化创新的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思想政治课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提高思政课教育实践的育人实效;创新思政课教学,因材施教,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提高。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两条方法论建议。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试题设问指向的是方法论建议,结合材料可以发现解答本题知识角度主要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识的能动作用,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规律客观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选择性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以“……的意义”的形式呈现。考生应简要分析试题设问指向的理论依据,即知识要点可简写,“意义”的解答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推动、增强、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第(2)问,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第(3)问,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知识角度的确定,考生根据试题设问中的关键提示“方法论建议”,因此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是《生活与哲学》,结合试题材料,进一步确认解答本题的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