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9-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八课时 走进国际社会
一、选择题
1.(2018福建闽侯一中质量检测,8)2017年3月1日,中国外交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战略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就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首次全面系统提出中国主张。这是基于( )
①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信息网络空间的拓展
②维护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③主权是国家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④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017陕西渭南二模,18)2016年11月,新西兰强震发生后,一条“满天都是中国承包的救援机,外国人看呆了”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引发无数网友点赞。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机制、针对中国留学生及游客及时排查、制定有效救助方案、发布安全预警……我国的一系列应急举措表明( )
①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④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8四川新津中学第一次考试,22)面对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发表共同声明继续支持多边贸易体系,非盟大力推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欧盟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表明国际组织( )
A.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B.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
C.成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D.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4.(2017山东淄博二模,17)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促进多边合作事业;中国决定在未来5年内,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这表明( )
①中国在外交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
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走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是和平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5.(2018吉林长春一模,13)近年来,美韩以应对朝鲜“导弹威胁”为由,加快在韩国部署监测范围可以深入亚洲大陆腹地的“萨德”反导系统。美韩此举( )
①保证了韩国的国家安全,却不顾相关国家利益
②推进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促成国际新秩序
③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危及东北亚稳定
④背离了《联合国宪章》基本精神,影响了世界和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7贵州百校大联考,13)2016年7月12日,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公布了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裁决”。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伤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信誉,破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的国际海洋秩序,对现行国际秩序构成威胁。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的错误在于( )
①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干涉了主权国家的内政
③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④侵犯了主权国家的自卫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8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19)严重大旱、罕见饥荒、难民激增……面对非洲大陆东北角地区遭遇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援助力度。中国政府宣布,在已经提供9000万元人民币的援助后,将再向受灾非洲国家提供价值3.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粮食援助。中国这样做( )
①符合联合国的宗旨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表明中国注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结盟关系
③表明中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全力支持联合国的一切行动
④显示了中国在承担国际社会责任方面所起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18安徽巢湖一中、合肥八中等十校联盟摸底,14)针对朝鲜近期一再试射导弹,美国继续调动航母等战略武器在半岛附近“秀肌肉”,中俄两国则于近日共同声明反对使用军事手段解决朝核问题。各国不同态度佐证了( )
A.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B.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C.霸权主义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要障碍
D.世界和平面临诸多时代难题和现实挑战
9.(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初考,19)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一些不安全因素也借由互联网被叠加放大。个别组织和个人在互联网空间肆意兴风作浪,给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我国政府一直支持和倡议的网络主权理念,再次成为焦点,也凝聚起更多国际共识。下面关于在网络空间维护主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信息网络空间的拓展
②维护网络主权,首要目的是确保国家安全
③尊重网络主权,保障网络安全才能建立国际新秩序
④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8广东茂名9月大联考,18)2017年7月4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携手努力,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打造成两国发展振兴的助推器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压舱石。由材料可以看出( )
①中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俄两国之间的国家利益趋向一致
③中俄两国是战略互信的命运共同体
④中俄两国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7湖南湘中名校教研教改联合体联考,16)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表明我国主张( )
①新型国际关系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
②国际交往要以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
③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④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2.(2018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8)一曲霓裳羽衣曲,几番塞外羌笛声。“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让世界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大唐王朝”。它背后体现的是我国既有大国外交的良性互动,又有周边外交的精耕细作;既有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命运相通,又有多边外交的积极运筹的一整套有理念支撑、有策略推进的战略布局。由此可见 ( )
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逐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②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了我国对外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③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由竞争、冲突转向合作,国家利益逐步趋同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世界和平已然到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7山东临沂一模,26)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 2016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周年。从入世之初的“忐忑”到今天,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吸引外资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
入世15年来,中国遵守世贸规则,并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中体现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发起成立亚投行,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作为”深刻影响着世界。
材料二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当前,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有专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图依靠贸易保护主义而自保,不光是无知和短视之举,而且可能会把全球经济拖入深渊,最终也会让本国深陷其中。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应如何维护自身利益。(6分)
14.(2017重庆六区联考,38)坚持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是近年来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话题。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2016年9月,在G20(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在中国的倡议下,G20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既为推动《巴黎协定》尽早生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共同搭建经济大国绿色低碳伙伴关系传递了积极信号。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合计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两国的批约对推动《巴黎协定》生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共同批准《巴黎协定》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A 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①②是我国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的原因。故本题答案应为A。
2.A 我国的一系列应急举措表明我国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生存权,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对我国公民的救助等应急举措体现了我国的管辖权,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观点本身正确,但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④错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3.D 亚太经合组织、非盟、欧盟的系列作为,说明这些组织作为国际组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选D项。A错误,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B错误,主权国家是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C错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行为主体。
4.C 中国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而非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②说法错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但不是和平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排除④。①③正确切题,故选C。
5.D 题干指出,美韩以应对朝鲜为由部署“萨德”,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不仅威胁了朝鲜半岛国家(包括韩国在内)的安全,而且威胁了周边各国国家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不符合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及要求,故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选D。
6.A “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体现了①;“破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的国际海洋秩序”体现了③;材料没有涉及我国的内政问题,②与题意不符;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的错误在于侵犯了主权国家的独立权,④不选。故选A。
7.D 中国响应联合国号召对非洲进行人道主义援助,符合联合国的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也是我国积极承担国际社会责任的体现,故①④正确;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②错误;中国支持联合国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③错误。故选D。
8.B 注意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各国为什么态度不同,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因此答案为B。材料没有涉及发展问题,A与题意不符。C、D观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故选B。
9.A ③表述错误,国际新秩序不是依靠尊重网络主权,保障网络安全才能建立的。④表述错误,阶级性是主权国家的根本属性。①②正确。故选A。
10.D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错误;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这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的国家利益趋向一致,②错误;中俄两国之间合作程度不断加深,说明了③④。故选D。
11.B 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各国共享”,说明我国主张新型国际关系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①正确;一国对外交往的出发点是维护好本国的主权和利益,②说法错误;我国主张共同参与、共同分享,说明我国主张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③正确;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故选B。
12.A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①②符合题意;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③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 坚持开放发展,努力扩大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自身利益;(2分)要妥善管控分歧,通过协商谈判方式解决贸易纠纷,反对贸易保护主义;(2分)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法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1分)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综合国力,抵御国际经济风险,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1分)
解析 本题要求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应如何维护自身利益,解答本题要注意经济全球化这一大的背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冲突,在合作中维护自身利益,要努力扩大双方共同利益;在有冲突背景下维护自身利益,要妥善管控分歧;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法利益。当然,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从以上几个方面说明即可。
14.答案 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共同批准《巴黎协定》表明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正是基于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共同利益。(4分)②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的宗旨。中、美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批准《巴黎协定》是两国履行联合国宗旨的体现。(4分)③大国有大国的义务、责任和担当。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和最大碳排放国,中、美两国的批约对推动《巴黎协定》生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其他国家批约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表率,树立了积极的形象。(4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原因时,首先分析设问中的信息,一是中、美两国(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二是共同批准《巴黎协定》(国家之间的关系、时代主题)。然后由材料中的联合国可知,还应从中、美两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方面分析。解答本题的影响时,应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两国的批约对推动《巴黎协定》生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