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4.50 KB
  • 2021-09-04 发布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3)知识专题突破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本学案复习要把握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两条线索。重点理解一个主体:人民群众;两个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三对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同时联系其他知识注意把握社会意识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物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命题探究(八)——从“唯物史观”角度命题 命题角度 ‎1.文化生活考查点 ‎(1)国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 ‎(2)为什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发展大众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依据。‎ ‎2.生活与哲学考查点 ‎(1)政府深化改革的哲学依据。‎ ‎(2)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工程的哲学依据。‎ ‎(3)向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学习的原因。‎ 典型例题 ‎(2017·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答案 (1)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3)‎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 解析 第(1)问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解读。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涵盖《诗经》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展示中国诗词魅力;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挖掘文化内涵;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打造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激发民众文化情结,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据此即可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回答应该从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两个方向予以分析。第(3)问的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要紧扣“学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展开。‎ 答题语言 教材术语 ‎(1)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 ‎(2)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 ‎①人的价值的内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分析材料)。‎ ‎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分析材料)。‎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结合材料)。‎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材料)。‎ ‎⑤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3)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时政语言 ‎(1)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 ‎(2)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4)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专题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年出现很多热词,这些热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主观形式依赖客观内容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目无关,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十三五”规划建议将此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顶层设计,由“概念图”转换为“施工图”,必将大幅度推进我国绿色发展进程。材料折射出(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前于事物发展 ②上层建筑适应社会存在,就会促进社会发展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有益于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于事物发展,也可能落后于事物发展,①说法不准确;“十三五”规划建议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适应我国的客观现状,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②正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不可分割的观点是错误的,③不选;“十三五”规划建议是对我国客观现实状况的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它会推进绿色发展进程,对社会有益,④正确。本题选C。‎ ‎3.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材料主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4.2 000多年前,韩非子就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思想,但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里,人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非常有效,而法律思想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治管理模式与之难以相容,无从维系下去。这表明(  )‎ ‎①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在农业社会,人治是治国理政的有效方式,法律思想不可能成为主流;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法治模式将成为主流,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①②;③④在题中未涉及。故答案选A。‎ ‎5.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之下,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减轻群众就医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障食品安全,让百姓吃得更健康。中国共产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绘制的“健康中国”蓝图,将成为未来政策长期支持的方向。从唯物史观看,建设“健康中国”是因为(  )‎ ‎①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性质和面貌 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原因;②不属于唯物史观;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 ‎6.在一次测试中,老师要求全班学生在30秒内写出自己所不喜欢的同学姓名。有的学生仅能写出一个,而有的学生一口气能写出十多个。结果表明,那些列出不喜欢的同学人数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别人喜欢的。这表明(  )‎ ‎①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都是一致的 ②有了价值观的引导才能处理好同学关系 ③‎ 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④友善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得到同学的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知识。不喜欢别人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人,说明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③正确;一个人的言行受不受欢迎,受自身价值观的影响,④正确;矛盾具有特殊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一定都一致,①错误;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7.城市的气度不在于地标式的惊人建筑,也不在于看不见小商小贩的整齐街道,因为这些东西和老百姓的生活没多大关系。最能体现城市气度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他或她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所以,提高一个城市的气度政府应(  )‎ ‎①把握城市气度的本质,提高人们幸福感 ②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经济,改善市民生活 ③重视价值观导向作用,引导市民树立正确价值观 ④把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最能体现城市气度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他或她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体现①;②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题意不符;材料讲的是政府要提高市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而不是市民应怎么做,③不选;④是提高一个城市气度的正确做法。故答案选C。‎ ‎8.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梦幻般的发展屡屡震撼世界。在一些人心目当中,中国已从地区大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而就在前不久,作为美国政策制定重要依据的《全球趋势2030》报告提出,中国极有可能在2030年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又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锤炼我们的大国气质,应该(  )‎ ‎①登高望远,用发展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②宁静致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保持一颗平常心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求同存异,拥有开放包容胸怀 ④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彰显决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而①③属于辩证法观点,不符合设问要求,排除①③;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锤炼我们的大国气质,应该宁静致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保持一颗平常心,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彰显决心,故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9.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在不断改革,从“3+‎2”‎模式到“3+综合”‎ 模式,再到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仍将不断稳步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体现了(  )‎ ‎①事物的量变必然能够引起质变 ②认识具有循环反复性和无限上升性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事物的质变,排除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但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不是循环的,故不选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深化高考改革,探索新的高考模式,体现了③④。故答案选D。‎ ‎10.下面漫画《评奖标准》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价值判断具有主观差异性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会相同 ④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了价值判断及意识的有关知识。漫画反映不同评委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同一评审对象作出不同的评判,①②正确;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会相同,③错误;题中没有涉及真理与谬误问题,④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1.(2017·全国Ⅱ)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展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上述论断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 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价值观并不决定真理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不正确,①不选;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仅仅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②说法太绝对;“‎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展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这说明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说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12.“寒门何能出贵子”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教育热点之一。“寒门难出贵子”是现代社会走向公平的一种“阵痛”。从寒门学子个人的角度看,要坚持(  )‎ ‎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求学路上的一切困难 ‎③顽强拼搏,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④抓住人生的主要矛盾,埋头苦学,提高升学率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设问的主体是寒门学子个人,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和提高升学率不是从寒门学子角度回答的,①④排除;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上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的出现,内在地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许多“法治”思想对今天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现阶段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和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法治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什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3)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为更好宣传法治精神,请你写出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符合题意,每条控制在15字以内。‎ 答案 (1)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或答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法治”思想要加以批判继承,并为传统“法治”思想注入时代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或答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也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法治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性看待现实,能引导人们将法治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尊重法律,诚信守法,依法维权,理性解决现实问题。‎ ‎(3)示例: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传播法治文明,弘扬法治文化等。(其他答案,只要紧密围绕法治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分析即可。第(2)问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重要性。第(3)问要求做到紧密围绕法治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从来不缺少“工匠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千千万万个工匠,支撑起适应各朝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手工行业,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工匠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创造力的天然体现。‎ ‎“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历朝历代的工匠们,冲破“君子不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羁绊,共同承担起了传承中华民族最优秀最传统手工技艺的重任。他们凭着对所做工作的敬重、凭着严谨与专注,服务社会,成就自己,赢得尊重。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维系各种传统手工技艺有序传承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当下,我们挖掘、重温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就是要让“工匠精神”释放新的光彩。‎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隐形的力量。今天,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必须学习“工匠精神”、把人生当作是一种“修行”,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1)请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应怎样让传统的“工匠精神”释放新的光彩。‎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在人生中“做出极致的产品”。‎ ‎(3)千锤百炼方成钢,“工匠精神”是“严谨、坚持、耐心、淡定”等良好工匠习惯的积累与升华。请选择上述“习惯”中的两个为关键词,就如何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提出两点建议。‎ 答案 (1)①“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释放出新的光彩,就必须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续保持和发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摒弃“君子不器”等落伍观念。‎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让“工匠精神”释放出新的光彩,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让传统的“工匠精神”释放出新的光彩,必须坚持文化创新。‎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然体现,要释放出新的光彩,必须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在人生中 “做出极致的产品”,需要将个人的人生融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在人生中“做出极致的产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③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人生中“做出极致的产品”,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3)学生所答建议,只要内容与关键词对应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可以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可以从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等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所答建议内容要与关键词对应准确、言之有理。‎

相关文档